《一路嚎叫(第二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路嚎叫(第二版)-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青春的反抗和自救    
    周国平    
    现在我厌烦透了的一件事就是有人请我写书评,这几乎必然会把我这个软心肠的人逼入两难的境地,不是违心地答应,就是冷酷地拒绝。就在我处于这样心情中的时候,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位久违的朋友。他带来了一本书的清样,我答应留下看看再说,暗下决心,如果不好,一定直言不讳或者找个借口推辞。    
    当我翻阅这部题为《一路嚎叫》的书稿时,我发现我这一回比较幸运。这本书的作者,那个我不认识的刚从中学毕业的肖睿,并没有用青春期的空洞嚎叫令我耳聋头昏。读了不多篇幅后我便开始相信,他是一个有天赋爱思考的少年,他的文学才华自如地游刃在荒诞和现实之间,他的思维锋芒常常切中教育和时尚的弊端。我相信他还是善读书的,不说别的,单看他恰到好处地从亨利·米勒、凯鲁亚克、金斯堡、贝克特、昆德拉等人作品中各挑出一段与远行和逃跑相关的话用作各章的题记,就可知他多么了解自己所要处理的主题及其精神谱系了。    
    青春的愤懑和反叛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在不同时代的舞台上不断重演。在今天的时代,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场景是私立学校里的金钱崇拜和伪劣教育,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代沟,朋克和摇滚,游戏机和毛片,男孩子的自慰和性幻想。故事在这个背景下展开,叙述了一个高中男生和他的同伴逃离学校去投奔想像中的天堂——位于城市边缘的一个摇滚人聚居的村子——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逃跑的故事,在现行教育下,无辜的青春备受压抑和羞辱,不得不用逃跑的方式反抗和自救。主人公对这种教育的评价是:“未来都很年轻,学校的任务是把他们教老”,亦即把天真的孩子培养成具有所谓“自我保护能力”的圆滑者——老师眼中的“好孩子”。面对在讲台上表现愚蠢而不是传授知识的老师,他发出了一切疑问中一个最大的疑问:“你们这帮傻瓜为什么任何疑问都没有。”很显然,这不只是在批判现行教育,更是在批判世俗,批判虚伪和平庸。    
    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对想像中的天堂也感到了失望,在那里发现的仍是空虚、无聊和隐约的等级制,终于乖乖地被父母领回到了他所厌恶的学校。那么,他的逃跑岂非徒劳一场?我想不是,因为逃跑仅是寻找的一种形式,而寻找永远是有意义的。寻找什么?借用主人公解释他心目中的朋克的一句话,寻找的是“真实和简单”。与此相应,之所以逃跑,所要逃离的也不是某一所学校,而是主人公最害怕患上的那种叫做“虚伪”的绝症。青春似乎有无数敌人,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等等都是假想敌,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虚伪。当一个人变得虚伪之时,便是他的青春终结之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够抵御住虚伪的侵袭,依然真实,这该是多么非凡的成就。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也许逃跑仍然是一种幼稚,在不再逃跑的那一天,我们成熟了。然而,正是在告别幼稚的那个时刻,有的人同时也告别了青春,他的青春在那一天死去,有的人却在那一天开始了他的一生一世的青春,从此能够在他站立的任何地方坚韧地生长了。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的,因为时间紧,也因为它的确能吸引人,书中不乏奇异的想像、巧妙的嘲讽和聪明的议论。肖睿肯定是有才气的,但我不想像某些评论家那样以发现天才少年的英明前辈自居,我所能断定的仅是,如果读者翻开这本书,一定也有人会像我一样被它吸引着往下读,并且生出一些感想的。    
                                                 2003.3.2    
    (《一路嚎叫》    中国工人出版社     肖睿  著    定价:20。00)    
    


第一部分从“名人”到“落榜”

    从小学就被视为“双差生”的肖睿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竟然会成为大学班级的“学习委员”,更何况是他一直向往和敬畏的“北京电影学院”。从去年春天开始,17岁的肖睿经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波峰和波谷的跌宕——2003年4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一路嚎叫》,该书的出版为肖睿带来了他始料未及的巨大荣誉——哲学家周国平为之作序,赞评为“青春的反抗与自救”。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策划人杨东平在《南方周末》发表评论,称之为“一篇优秀的教育改革的宣言书。荒唐怪诞的‘害虫’终于裸露了少年的赤子之心”,著名作家莫言、余华、摇滚歌手左小祖咒都对《一路嚎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电影导演张元一度曾想将该书搬上银幕。小说发行后也引起了媒体与读者的追捧,有的报纸干脆称之为“新世纪出现的一部另类、反向的《青春万岁》”,新浪、网易等著名网站邀请肖睿做网上访谈与网友交流、陕西电视台甚至为肖睿拍摄了专题故事,还有一拨拨的签名售书、电台谈话等等,在SARS之前的那个春天里,肖睿和他的小说一样,以带着另类色彩的“诚实和尖锐”俨然成了一位功成名就的“社会公众人物”。莫言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要是肖睿早出来一年,肯定比韩寒更‘火’”,但是不到三个月,这一切欢乐和荣誉就像一个肥皂泡一样被“高考”这根长矛戳破了——03年7月,肖睿高考落榜——像小说里那个名叫“不倒霉”的主人公逃学、流浪被父母抓回学校一样,肖睿又一次被父亲送回了中学复读。


第一部分从逃学到复读

    仿佛一个谶语,肖睿在《一路嚎叫》初版自序里曾经写道,“生活的一半是麻烦,另一半是解决麻烦”,他没有想到这些话这么快就应验在自己身上。在回答新浪网友的提问时,他不无失落地向大家交代“我今年高考失利,以后再写表格就是无业青年,所以说学习成绩不怎么样”,“我对教育现在已经无话可说的,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看法。”事实是,不管他对现行教育有什么看法,他在小说里已经写下了他的“爱恨情仇”,而关于自己的逃学经历,他老老实实地告诉网上的伙伴们:“当时家人不知道,比较着急。这个事情一说,比较难堪,特别不好意思。”请看这一段对话:    
    网友:你觉得你明年一定能考上吗?如果再次落榜你有什么打算?    
      肖睿:我首先想怎么着不让它落榜,光想落榜就over了,尽力学,能学多少学多少。    
    网友:这次高考之后,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新的认识?    
    肖睿:没有多少新的想法,明天我又得复读一年,就五年了,再学一年就六年了,小学也才六年。世界上幸运的事情几乎没有,任何事情得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行,差100分想上大学是不可以的。    
    这个善于反省和批判的少年作家不仅在反省和批判他的周围,也同时在反省和批判自己,自己的“另类”。回首打量身后歪歪斜斜的脚印,他甚至会惊出一身冷汗——上高一的那一年,他因为与父亲的一点口角,突然从寄宿学校逃走,去城乡结合部的艺术家聚居村去学摇滚,离家之前只给父亲留下一封“遗书”,这封遗书吓坏了父母,一筹莫展之际,著名编剧龚应恬来到肖家,看到了这封遗书。龚应恬对肖睿的父亲说,“老肖,你不用太为你这个儿子着急,他可以当作家。”肖父开始并不当真,但在找到肖睿以后,龚应恬认真地建议他学习写作,并跟他讨论写小说的种种技巧,肖睿第一次认真地打量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把学校和班级里的点点滴滴写了下来,龚应恬又帮着联系出版社,后来就有了肖睿的第一本小说《校园检讨书》的问世。第一本书出版以后,肖睿意犹未尽,把自己这一段难以启齿的“长大”经历又写了出来,名之为《一路嚎叫》。


第一部分《一路嚎叫》的故事和风格

    17岁的男孩不倒霉和他的朋友why是一所寄宿制“贵族中学”里两个有名的“双差生”,因为不堪忍受校园里死气沉沉的陈词滥调,在一个炎热的中午,偷偷地逃出学校,去城乡结合处的燕庄,寻找一群名声远扬的流浪艺术家。不倒霉感觉这里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天堂,到处充满友情、平等、激情、阳光。    
    不倒霉和why第一次踏入成人社会,竭力要融入他们中间。艺术家们对两个男孩明显地不屑。两个少年在经受了一系列的奚落和冷落之后终于明白了这个天堂里也隐藏着虚伪和丑陋。不倒霉因为在饭馆里不经意地反驳了艺术家们关于强奸和性爱的奇谈怪论后,被拳打脚踢,致使满脸血污……而这时,两个反叛少年之间的友情也发生了变异、扭曲……    
    不倒霉和why最后又回到了学校。这次远行不是第一次,也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青春期的他们,精彩的生活永远在别处……    
       《一路嚎叫》的故事和风格很容易令人想到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说,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作为一个16岁的少年,对现实的反抗体现在被学校开除后的“出逃”经历上;那么《一路嚎叫》里的“我”,则在一阵左冲右突的疯狂嚎叫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一开始出发的地方。“如果我像他们(父母)当年那样穷,那样的苦,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活下来,一点也不比他们差。因为我们同样是人,而生与活是最基本的人性。”肖睿力求呈现一种自我的内在真实,一种焦灼和痛苦,乃至深深的绝望。肖睿袒露出心灵自然的率性,包含了一种尖刻和刺痛的、对真实世相的穿透力,让人震惊。他在消解传统写作的“深度”意义,而身处的环境及人物和情感更显得游移不定、悬而不决。“年轻就是生命的本钱。” 作者通过更多的直觉来捕捉瞬间的印象,依照人物的心理流程来构造新的时间序列。在纷至沓来的无序组合中,尽可能呈现主观世界对客观生活的一种粗砺和不完整的印象,也可以说是主观世界的“原生态”。这种现场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不同于局外人机械照相的简单复制,大有可能靠近了人自身内在的精神本质。因此小说出版以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市场的轰动效应,应该说与肖睿小说写作的这种现身说法的“现场感”大有关系。


第一部分 “打架已经过时,斗争刚刚开始”

     2003年9月份,肖睿沮丧地摘下了头上已经热的发昏的“畅销书作家”的桂冠,又回到了内蒙鄂尔多斯第二中学的课桌旁安安静静地坐下。《一路嚎叫》的策划编辑、诗人简宁在该书出版以后以父辈的身份警告肖睿不要被媒体的热捧弄昏头,尖锐地指出小说原稿中存在的各种基础和技术性的问题,对肖睿不啻于提出一味“凉药”,简宁并且向他提出了“锻炼身体、复读高考、考完再写”3条要求。肖睿母校的老师们也向他张开了热情的臂膀,在经历了一年封闭式的自我救赎式的学习生活后;厚积薄发的肖睿终于顺利通过高考,被北京电影学院戏文系录取。与此同时;《一路嚎叫》再次由原来的策划方北京嘉孚随图书公司推出第2版,新版封面舍弃了原版封面沉郁、激进的风格,采用一个闪闪发亮的少年的卡通造型——如同肖睿的新的人生轨迹一样;《一路嚎叫》的少年不再只是落寞和愤怒;而是披挂着更为丰富的色彩向着更光明;更远的前方进发。    
         周国平在《一路嚎叫》的序言里饱蘸激情地写道“青春似乎有无数敌人,在某种意义上,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等等都是假想敌,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虚伪。当一个人变得虚伪之时,便是他的青春终结之时。当一个人变得虚伪之时,便是他的青春终结之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够抵御住虚伪的侵袭,依然真实,这该是多么非凡的成就。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也许逃跑仍然是一种幼稚,在不再逃跑的那一天,我们成熟了。然而,正是在告别幼稚的那个时刻,有的人同时也告别了青春,他的青春在那一天死去,有的人却在那一天开始了他的一生一世的青春,从此能够在他站立的任何地方坚韧地生长了。” 其实,时代的脚步某种意义上讲是用不断的推翻和反叛来推进的,人生路上的找寻和自我探求也许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源源动力;少年肖睿的成长其实也是我们大家的成长。已经经历过人生失落、现实和理想反差的少年肖睿超脱了少年时代的青涩;转而以一个渐显男人风范的青年面对人生路;据悉他的青春三部曲的第3部已在秘密的进行着; 我们期待他的新作早日问世,也记住了他在《一路嚎叫》自序里所说的——    
                打架已经过时    
                斗争刚刚开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