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定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雪定陵-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叫起来,倒在地上,全身痉挛。众人把她抬出斜道,才渐渐恢复知觉。事后她说:“好象有什么东西突然打了我一样,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二天,开罗报纸登载了这个消息,于是世人纷纷传说:“这是法老显灵了!”
  随着后来参加陵墓考察、发掘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医学家的相继死去,“法老显灵”的传说又蒙上了一层更为恐怖和神秘的色彩。有科学家认为,图坦卡芝法老墓中放入了一种难以测知的毒菌和一种带有辐射线的稀有元素,这种毒菌和元素侵入人的身体后,重者可当场昏迷死亡,轻者半年之后根据自身的抗菌能力而逐渐出现各种病症,直至最后死亡。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以其难解之谜困惑着人类,并让后人作出了无限的遐想、推测和追寻。
  有关定陵地下玄宫的传闻,也像西方对金字塔一样,笼罩在极为恐怖和神秘的气氛之中。早在到达金刚墙之前,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发掘民工中洪水般泛滥开来。有人预言在金刚墙后面,就有暗道机关,只要挪动一块砖石,就会有毒箭射出,无论身体哪个部位中箭,必死无疑。金刚墙出现后,有人对着封口仔细观察一番之后,见无可疑迹象,便又开始推测,金刚墙后面没有暗道机关,但地宫中可能布下了暗箭和飞刀。只要一打开地宫大门,就会万箭齐发,飞刀同落,休想逃命……各种传说神乎其神,令人不寒而栗。仅凭传说似乎不足为信,在金刚墙发现的十天之后,一个身穿破衣、头戴苇笠的老头,悄悄地出现在工地一角,见有民工过来就打招呼,极为神秘地说道:“我家藏有祖传陵谱,上面清楚地写着这定陵地宫里有一条小河,上面飘着一只小船,要想见到万历皇帝的棺椁,必须踏舟而过。过河后,有一万丈深沟,沟底铺满铁刺,上面铺一道翻板,要想渡船过河,踏板越沟,必须是生辰八字相符者才能成功,不然必得丧命……”
  民工见这老头颇有点儿仙风道骨的气派,便一个个让他掐算生辰八字。老头也不客气,有求必应,看完之后每人收钱两角。一圈下来,便捞了几块钱。当赵其昌、白万玉等人闻讯而来时,老头早已溜之乎也。
  民间的传闻、神秘的老者,构成了一个个谜团,在人们心中滚动,蔓延,升腾,恐怖神秘的传闻终于传进文化上层人物耳中,并由此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长陵发掘委员会的郭沫若、吴晗、邓拓、郑振铎,先后来到发掘现场并作指示:“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做好妥善准备,以保证人身与文物的绝对安全。”学医出身的郭老,还有具体说法:“古墓有尸毒,你们必须注意。”
  原本对传闻只当作笑料的发掘人员,面对文化大师们的指示,心中再也不能保持平静了。既然传闻已在人们心中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就不能不认真地分析对待。
  金字塔内的咒语,与古埃及人对神的崇拜与信仰有关。但在墓室中所发生的种种奇闻,也不全是假的,只是科学未对此作出满意的解释。据日本考察队对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电磁探测,证实金字塔至少有一条未打开的秘密通道,通道外侧还埋着一条完整的船。这条通道是为谁设计的?船干什么用?会不会就是人们传说的暗道机关?这一切仍为千古之谜而没有解开。
  赵其昌曾带着这些疑问同夏鼐仔细商量,并取得一致认识:从西方的金字塔以及其他的大墓来看,有的确实埋有盗墓者的尸体。但这些盗墓者的死因是由于墓中内在的力量冲击,还是外力所加害,尚没有弄清。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墓葬群中也不少见,有的墓葬一打开,里边有三、四具盗墓者的尸体。但从多数尸体的形状、神态和墓葬的环境可断定,大都是外来力量的侵袭所致。盗墓者摸到棺椁后,从一头爬到尸体之上,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绳子分别套在自己和死尸的脖子上,挺一挺身子,被套住脖子的尸体也就翘起身子,这样,盗墓者就可随意地搜索棺椁中的宝物甚至脱掉死尸的衣服。宝物从开启的洞中递出后,不等下边的人爬出来,外边的盗墓者就用石头或土块把洞口堵死,以便将宝物独占,而里边的盗墓者只有活活地憋死。所以无论是西方或是中国,盗墓者大多是父子或兄弟组成帮伙,而很少由朋友组成。中国的皇帝陵是首次科学发掘,到底里边是什么形状,有没有暗器机关,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应该注意的是里边的气体。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质,可能要放些保护性的药剂,这些药剂和地宫的腐烂气体相混合,很可能变成伤害人类的毒气,为防止发生意外,应再研究些史料,做好开宫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不打无把握之仗……
  于是,赵其昌一边紧张地作打开地宫准备工作,一边和刘精义研究史料,以便取得绝对的把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封禅书》中又引述了轩辕黄帝的死因和入葬情况:“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后来,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后曾说:“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在当时,司马迁对黄帝的离世或说是乘龙上天,或说崩葬桥山,或说是衣冠纪念冢未有定论。黄帝是否真有陵墓存之于世,历史上众说纷纭,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如《路史》对黄帝升仙之说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是秦汉时期方士之言,不足为训。《剑经》上说的则是黄帝铸鼎以疾崩葬桥山,意指为铸鼎时生病而死。但后面又说,五百年以后,山崩,墓内空室无尸,只存有黄帝的宝剑和赤靴。
  其实,这些记载并未能说出黄帝陵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国墓葬发展过程推测,那时还不会有现在这样的高坟大冢,更不会有陵园祭殿的建筑物。那么,现在陕西、河南、河北、甘肃甚至北京附近,现存的轩辕黄帝陵或纪念性标志,都是后人为纪念这位祖先和心目中的英雄而修建的,里边根本不会有他的尸骨。但司马迁所记,汉武帝北巡朔方回长安时,曾在黄陵县城北面的桥山祭祀过黄帝陵,这一点应是事实。由此也可以断定,桥山黄帝陵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说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帝王陵墓最早的可靠的记载,当是陕西省骊山的秦始皇陵。据《史记》载:“始皇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秦始皇十三岁即秦王位,不久就在骊山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发来70多万人参加修筑,直至他50岁死时还未竣工,秦二世又修二年,前后共费时近四十年方完成这一浩大工程。
  《史记》中,对陵的地下宫殿及陈设也有记述:地宫极其深邃而坚固,它不但砌筑“纹石”,堵绝了地下泉流,而且还涂有“丹漆”,起到了防潮作用。墓中建有宫殿及百官位次,放满珠玉珍宝,燃烧着用人鱼膏(一种四脚鱼,似人形,生活在东海中)熬的蜡烛,永久不灭。地宫中设有防备盗墓而自动发射的弩机暗箭,并在棺椁四周灌注水银,如同江河湖海围绕,机械转动,川流不息。上面象形日月天体,下面象形山川地理……作者还告诉后人,“二世葬始皇,令宫内宫女,凡无子女者,具殉葬;凡参修墓室之工匠,具另坑活埋之。”秦始皇入葬两千多年后,发掘人员在陵西南约1400米的姚池头和赵背后村发现有刑徒墓葬。这个占地1020平方米的“衣葬坟场”里,杂乱的骨殖竟然铺了一米多厚。这或许正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修陵工匠的归宿。
  秦末战火中,秦始皇陵遭到了极大的浩劫。项羽入关以30万人发掘陵墓,宝器一月未能运完,最后付之一炬,大火一连三个月而不灭。后来,一个牧羊人因羊群跑进项羽部下所挖的始皇陵洞穴,便手执火把进洞搜寻,从而又引起洞内一场大火,地宫内的建筑全被烧毁。五代时军阀温韬以筹饷为名,复又进行大规模盗掘,陵中珠玉宝物被洗劫一空。
  据《汉书》载,建元二年,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第二年,也开始为自己营建“寿宫”,一直修了53年才竣工,等到武帝死后,陵上栽的树木已长得可以合抱了。陵墓高12丈,深13丈,墓室高1丈7尺,四门埋设暗剑、伏弩等机关,以防被盗,在开始营建的同时,迁各地富豪27万人到陵区居住。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这时由夏阳搬到这里的。西汉末年,赤眉军占领长安时,曾“破茂陵取物犹不尽”,其实在这之前,陵墓早已被当地匪兵盗掘过了。
  为省人力物力,同时也防被盗,唐代帝王陵一开始就采用了以山为陵的形式,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就选择了长安西北海拔1188米的九■山为坟,凿山建造而成。史料记载,这一葬法是由李世民的结发之妻长孙皇后提出的。她先李世民而死,临终前对李世民说,为了节俭,尚需薄葬,“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实际上这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张,不过借皇后之口提出而已。在他为长孙皇后所撰碑文上就曾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今因九■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
  我们今天看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这两处以山为坟的陵寝,其气势之雄伟,连秦始皇陵的硕大封土也难以与之匹敌。至于防止盗掘,昭陵却未能逃脱,唐亡时军阀温韬率兵挖掘,曾运出金珠宝器无以数计。看来李世民并非真的“薄葬”。唯独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至今没被盗掘,大概与山石坚固、巨石铅水封门有很大关系。
  唐以后的诸家皇陵,大都有暗箭、弓弩、毒气之说,但多数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洗劫。至于盗掘中这些暗箭、弓弩、毒气到底是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官方史料并无记载。只有一些野史叙说了盗墓者的详细盗掘经过和暗器的利害,但这些实不足为凭。即使近代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乾隆、慈禧陵墓的详细经过,也是众说不一。何况假设陵墓地宫中果有暗器,也早被孙殿英的炸药包轰毁,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当初万历皇帝修建定陵时,不会不知道历代帝王陵墓大多数被盗的事实,陵墓的具体负责者也一定读过《史记》和《汉书》之类的文献史料,对诸陵中所设暗道机关,自然明白无误。既如此,他们就不可能不在地宫中作些防盗的器械设备。而中国历史走到明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已经升起曙光,这一点,从明朝初期的郑和下西洋所率的庞大船队可以得到证实。这时要在地宫中设置防盗器具,秦汉的弓弩利箭被更加科学的先进武器所替代,大概已是理所当然的了。那么,定陵的地下宫殿到底有什么样的先进暗器?这个谜团久久地困扰着每一个发掘队员的心。
  第九章 风流皇帝苦命妃
  少年皇帝偶遇翩翩少女,尤如烈火投入干柴;一段风流韵事,使万历抱憾终生。而另一个女人的出现,竟酿成了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危机四伏的大明帝国再次受到重创——
  两个女人
  1578年,礼部奉慈圣皇太后旨意,选得锦衣卫指挥使王伟的长女王氏为万历皇后,并择得黄道吉日,由张居正等人主持,于2月19日完成了皇帝的大婚典礼。
  对于16岁的万历皇帝来说,这次大婚并不是一件撼动人心的大事。他和这位13岁少女结婚,完全是依从母后慈圣的愿望。太后年高,望孙心切,在她心中对孙子的企盼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按照祖制,皇后一经册立,皇帝再册立其他妃嫔即为合理合法,她们都可以为皇帝生儿育女。
  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万历派文书官传达太后意见:“命专选淑女,以备侍御”。太后的用意是很明显的,即为了增加皇室的后代。因为大婚后,王皇后一直未有生育,到万历九年十二月才生下了皇长女。当时任首辅的张居正心领神会,启奏说:今皇上仰承宗庙社稷之重,远为身世长久之图,而内职未备,储嗣未蕃,这也是臣等日夜悬切之事。但选用宫女事体太轻,恐怕名门淑女不乐意应选,不如参照嘉靖九年(1530年)选九嫔事例,上请太后恩准。
  几天后,万历在得到太后同意后,命礼部查照嘉靖九年世宗皇帝选册九嫔事例,先于京城内外出榜晓谕,然后会同巡城御史,专访民间女子,凡年在14岁以上、16岁以下,容仪端淑,礼教素娴,及父母身家无过者,慎加选择,陆续送诸王馆。其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处,另差司官前去选取。
  此事终于在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办成。万历在皇极殿宣布册选以下九嫔:李氏为端嫔,郑氏为淑嫔,王氏为安嫔,邵氏为敬嫔,李氏为德嫔,梁氏为和嫔,素氏为荣嫔,张氏为顺嫔,魏氏为慎嫔。
  王皇后性情端谨,颇有孝心,但却是一位不幸的女性。她享有宫内的一切至高无上的尊荣,但却缺乏一个普通女人可以得到的欢乐。按照传统习惯,她必须侍候皇帝的嫡母仁圣太后,譬如扶持太后穿衣打扮、下轿上床;皇帝另娶妃嫔,她必须率领这些女人拜告祖庙。这种种礼节,她都能按部就班地照办不误,很得仁圣太后的欢心和群臣的称赞,以至死后被谥为“孝端”。万历十年以后,郑贵妃虽然倍受宠幸,但王氏能够忍耐不加计较,所以才保持了她在中宫四十二年之久的最高荣耀地位。
  明代的宫女大都来自北京和周围省份的平民家庭,像选后妃一样,容貌的美丽与否并不是唯一标准。凡年在十三、四岁或者再小一点的都可列在被选之内,但是他们的父母必须是素有家教、善良有德的人。应选后妃的条件包括:相貌端正,眉目清秀,耳鼻周正,牙齿整齐,鬓发明润,身无疤痕,性资绝美,言动中礼。宫女的标准有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