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代都城 作者:刘庆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 作者:刘庆柱-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址有什么特点?就是大家总要问既然中国古代都城这么多;从古至今;不管是统一的帝国王朝还是亡国王朝;或者说是地方割据的一个政权;大约二百多个都城。它们建都是受什么条件制约的?我想这个谈出来可能对大家认识古代都城、认识古代历史可能会有所启迪。
  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有一种说法叫选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们搞建筑。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
  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长期以来;我觉得中国首都;在我统计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阳;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居中的地区;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个中心枢纽。古代人重视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后人修的;没有修路条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台以后就要修路;实际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有各种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现在的包头;从西安到包头。有弛道;还有各种道路。东边可以到现在的辽宁绥中;甚至山东半岛。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会很远;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现在长江三峡。有的通过栈道连的。因此呢;因为当时要想对国家行使统治;行使权利;没有必要的交通设施;那根本没法达到;没法满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选址当中;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势、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关心的。
  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营。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长安。我们说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现在的岐山、扶风一带。就是宝鸡地区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儿。再一个人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但是最起码的生活没法维持;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像秦定都完咸阳以后;到汉朝为什么不定都在洛阳而定都在长安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长安在当时的人认为来讲;人们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现在的所谓的大西北;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当初是上上的;被称为〃天府之国〃。现在我们天府之国是指成都平原;当时指天府之国是关中平原。当然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让一个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叫郑国的给他修一条渠;叫郑国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郑国渠就是引泾河的水;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叫〃泾渭分明〃。就是泾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个清的一个浑的。把泾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从而把它的当地产量大大提高;国力大大增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定都特别要注意的地形。产量提高了;粮食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越落后;历史越久远;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越大。到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说粮食越来越大家觉得无所谓了;社会越进步;饮食在经济所占的比例越小;因此农业来说对一个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阳;洛阳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这地方呢;应该说各方面条件农业生产相当好。北京这个地区呢。应该说尤其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以后;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因为整个中国经济的东移;我后面还要讲到这些事情。它不单单是农业;涉及另一个方面的经济;经济重心的东移;而造成都城的东移;也是跟经济有关。我想呢;作为都城的选址这方面呢;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还有个军事因素。比如像元代;当然它主要发源地是靠北的;内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东北地区;但是明代为什么也立都北京呢?从南京要迁过来呢?应该说在明代的时候;当时作为军事的主要的来自军事外边的威胁;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对它没什么威胁;在明代的时候;在元明清的时候都是这样。这样的话;把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放在了北京;应该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这也就是为什么选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选址这个问题呢。也不单单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环境的;也有地理环境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所谓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临的不同军事任务;面临的军事形势。比如在汉代;西汉的时候;它的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匈奴;从北部和西部来的匈奴。因此它搁在长安;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变成洛阳了。相对来说那时候的匈奴威胁比西汉小多了。它更便于指挥了;为了和匈奴作战便于指挥放得更西部地区;再一个刘秀家的大本营在南阳;南阳在洛阳南部;洛阳离它更近一些;从他的政治势力发展来说搁在洛阳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说作为都城的选址;我想不但是中国;可能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都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最后导致这么一个结果选在哪儿;有时选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些布局特点。我说了我们研究古代都城;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首先要考虑到透过它的现象去看它本质。所谓现象是什么呢?就是说古代的建筑;古代人通过它的一些活动;给我们留下了他的一些;比如城墙在什么地方?宫殿在什么地方?宗庙在什么地方?居民区在什么地方?这些不同的分布地点和它们分布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恰恰反映出它的当时好多内涵的一些文化因素、一些政治因素。比如第一个我们先讲一讲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大城和小城。
  我们最早说城实际只有一个;我们看到二里头;最早现在二里头还没找到外面的城。有人说最早的城还比二里头还早的。在河南的一个地方;有个叫阳城的地方;有个城才一万平米;有人叫在考古学叫龙山文化时期的城;有人说是夏代最早的城。如果把一万平米能当作城的话;我们刚才讲到二里头宫殿遗址;就是夏王朝那个一号宫殿遗址;已经是一万平方米了。不过外头围了就跟院子一样;里头中间是一个广场;南面是个大门;北面是个大殿;我倒觉得只有宫殿的这种城;这城里头没有老百姓;只有宫殿;因此大禹的父亲鲧说〃城以卫君〃。城里头就是为了保卫君;君子的〃君〃;保卫统治者的。因此老百姓不能进里头去;老百姓只能在城外头;现在我们所谓叫城乡分化。实际上当时不同的地域因为它是个政治中心。但是随着城的发展;统治机构的变大;统治者还有人给他服务的。统治机器越大;国家的机器越大;这样的话呢;需要服务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员越多。统治者居住的城就容纳不下了;而且不可能往里容纳。但是呢;你要安全的话;你国王要安全。皇帝说你皇帝安全;丞相也得安全;他一级一级的;但是不同级别有不同级别的保卫措施。但是呢;就像我们后来的比如说皇城;皇城是各种官府;再后来有郭城;为都城服务的;或者以都城这种为中心的;各种以它为生计的;比如手工业者。以国王为主的统治者你还要生活;你还要消费;还得有人给你生产。这些人要居住在哪儿呢?就后来所谓〃郭以居民〃。郭是城郭;外面大城;小城外面又一个大城;里头住的是其他人。当然这个人分等级;等级越高的;住的离皇帝越近。比如我们讲唐长安城;有好多里坊;上百个里坊;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离皇宫最近的官是呈放射性的;越远级别越低;远到最后都是老百姓了;再远外头就没人了;再远出去就成坟地了。就是这样的结构;城的结构也是这样的结构。所谓有宫城;宫城外头后来有皇城;皇城外头有郭城;这样一个发展趋势。
  在中国古代城里头非常重视城门。现在我们看看现在这张图;这张图是文献上记载的;后来人画的一张图;根据文献记载他理解的。看看最外头一圈是个大城;里头还有个小城。然后城上呢;每面有三个城门;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设计;实际上很难找到这样的城。迄今为止在我们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没见一座这样的城。这种方方正正的;尺寸差不多的;因为地形没有那么完整的;没有那么平平整整的;或者这种理想化的地形。中间是宫殿;一边三个城门;但是它体现出那种思想;已经在我们的都城建设当中都完全体现出来了。比如城门;一边三个城门;一共十二个城门。城门呢;每三个城门;对着道路。大家看一条道;那是道路;对着城里的道路。中间呢;正好是一个宫城;就是国王皇帝办公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紫禁城;或者说我们现在的故宫。当然因为现在大家见不到城门了就不好理解这个了。大家知道城门和一般门不一样;城门都是有三个门道;一个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间是国王走的;两边有的是左出右进的;两边是老百姓走的;皇帝是中间走的。你们现在看一看城门也是一样;北京有保留下来的不是一个;有一个门洞是简易的。真正皇帝要通过的地方;都不是一个门洞;都要留成有三个门道。而这个制度呢;中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这里看到的二里头遗址;有一号宫殿遗址;这宫殿遗址南面是个大门;一共四个方块;方块是什么呢?方块是夯土墙;中间是门道;走人的;走车的;有三个门道;门道里那么个院子;不大的一个院子;东西才一百米;修那么大一个大门。大门和殿的宽度差不多;中间留三个门道。它这个显示出一种制度;谁走哪个门;谁走哪个门道;显示一种地位差别。进入了国家;所谓社会就分了层次;层次指什么?指人分了层次;分了等级;哪级人该走什么样的门。因此都城是一个级别的产物、社会分成级别的产物。因此在它的城门建筑当中要充分体现出来。这种门道制度;在中国都城是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唐长安城叫含光门;皇城的;大家看看也是三个门道;也是三个门道。当然也有个别的;到了唐代的时候;唐长安城的正门;其他门是三个门道;城门正门变成五个门道了。更显示因为到了唐代;盛唐时期;我想可能也许是当时的皇帝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盛世了;修城的时候;城门五个门道。但是一般来说;都城的城门都是三个门道;这在中国形成一个制度;影响挺深远的。这个制度的形成;和作为一个都城;实际是等级社会的一个产物;是直接相关的。
  在皇宫里头也是照顾到用路来切割不同的居住区;不同的功能区。路呢;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我谈到路是作为切割的。为什么我们就像现在地图一样;对一个城市;一是要注意它的主题建筑;注意它的城门。二是要注意它的路;路是它一个骨架。好像我们搞美术的素描一样;你要想看一个人;要对一个人的基本了解;首先你要有一个素描;把他骨架描出来;大体的轮廓描出来。我们各位比如到外地出差;或者在北京市;你拿到一张地图的时候;首先要看路;这个路呢;往往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结构。同样在古代;路也决定了一个都城的结构。不同规模的路;你要想找市中心;你找它最主要的路;找最宽的路;古代也是一样。比如刚才我们谈到唐长安城;唐长安城中轴线也就是它最主要的路。中间那条路;轴线是那条路;宽一百五十米;其他路才宽一百米;或者一百多一点。古代中国路的等级划分是非常严格的。在一个都城主要路宽度是最宽的;其次还有次要路;还分成多条道。最后环绕城墙还要有路;在路中间还要分;中间走皇帝的;两边比如走其他百姓的。皇帝的路叫什么?叫驰道;奔驰的〃驰〃;道路的〃道〃。只能皇帝走;有时候其他人走;不行。得经过皇帝的恩准;他批准你可以走;一般不批准不能走。
  我给讲个故事。汉代的时候;汉元帝的儿子是后来的汉成帝;他儿子原来不住在皇宫里头;住在皇帝后妃的宫殿里头叫桂宫。那个宫正在皇宫的北边;隔着一条路。他有一次有急事想让他儿子过来;他儿子从那个宫里出来走到这个路边;其实只要从路上穿过马路就到皇宫了就可以马上见他的皇父了。他都不那样走;他要顺这条路;因为后妃宫殿在皇宫的北边;这个路呢正好在两个宫之间。他顺着路北一直往西走;走出城门绕过来;再走路南边再进入皇宫。他就没越过那个驰道;表示对他父亲的尊重。这是个太子;这可不是其他人;而且皇帝有急事要召见他。当然这人也是非常有心地的;他可能也许是故意为了表现自己。到那见了皇帝;皇帝问他来那么晚;你不直接过来;他说因为我是绕着走;因为这是驰道;我得尊重父皇。当然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古代对道路的要求;比我们现在交通警察管得严得多;不能随便穿马路。这个制度也反映当时等级森严的一种道路管理制度。这个制度越是在大的城市;比如在都城反映得越强烈;体现在都城的另一个方面呢;这是我所谓布局方面。
  再一个它的内涵方面;我们看一看在都城里头;都有好多礼制建筑。什么叫礼?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礼仪的〃礼〃;制是制度的〃制〃。为了宣传这种礼仪制度;为了保持礼仪之邦的礼仪;它要修建好多建筑物。修建筑物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建筑物在建筑物的搞些礼仪活动;来灌输它的礼仪思想。现在反过来了;我们要研究建筑物;通过建筑物来看统治者的礼仪思想。大家如何理解礼仪建筑。比如我举个例子;明清的北京城。一直保存到现在的天坛、保存到现在的太庙、保存到现在的社稷和地坛是干什么用的?这些就是礼仪建筑。这些东西既不是当时的公园;也不是现在休闲的地方。显然它是贯彻一种思想;同样研究古代也是一样。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