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弘法利生的精神为根本,梵网经有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是根本,是大众诸佛之根本,菩萨戒是佛陀入灭后,经过部派佛教才产生出来的,所以我就不介绍菩萨戒,因为我是将菩萨戒来引导大家,要学佛陀出离的精神,和利益众生的精神为根本,所以菩萨戒也就是学佛陀当时利益众生四十九年弘法的精神。因为菩萨戒不是佛陀当时所说的,是佛陀入灭后,有分山林派及都市派,经过部派佛教时,才有菩萨戒的出现,菩萨戒以提倡佛陀一生弘法利生的精神为出发点,若不是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跟佛陀的精神结合。今天时间刚好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时时刻刻活在自在清净当中。再见!

大愿语录:
“妄想欺骗别人,必须先欺骗自己;不信因果诳众生,最可怜者莫过如此。”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回归根本佛义

我们这个在家居士戒律篇,已经讲到菩萨戒了,菩萨戒我没从戒条讲,前集已经讲过,菩萨戒应该是佛陀灭度后,在部派佛教才开始产生菩萨戒,所以我们一定要来提倡佛陀度化众生,弘法四十九年的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就称这种为菩萨的精神。戒本有很多种版本,希望各位有兴趣去探讨,我们不能说,对、不对,好或坏,这种对、不对或好坏是相对待的,是依各人现在所需要的解释分别法来区分。因为各个时代的生活,文化等等都不同,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文化,和现在我们的文化及生活习惯已经有所差异,何况说离开了二千多年至今当然一定会有所不同。佛教是印度悉达多太子由于他感叹人生很无奈,对生老病死不能了解,所以才来离家出走,为了追求我们人的生老病死到底是何因,彻底来自体证,最后发现到法的自然,那么我们堪称为缘起法,后来传遍了全世界。印度的生活文化,和我们生活完全不同,何况佛陀当时为了想要度一些印度原有思想的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佛,从心外去追求,认为说藉由天人、什么人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得解脱的方法,这种称为外道法。要借用印度现有的沙门生活甚至将旧有印度的一些习惯、方法,戒加以转变它的内容,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够用他们过去执着的方法,来转化、引导他们走入正信。因为很多人,既然他要出家作沙门,或是修行的主要目标是想要离苦,追求解脱,但是毕竟他们找不到门路,无法找到一条解脱的路,既然是这样,佛陀当时想说若一下子全部改掉,他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像我们现今社会世俗有一种俗例讲说“新例不设,旧例不灭”,有人若这样拜,我们跟着就这样拜,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盲目跟从的习惯性,所以佛陀他,当然是大开智慧的人,认为说我就不要设立什么所谓的新例,只须利用他们旧有的风俗习惯,来转化它的内容就可以了,藉此慢慢引导他们走入正信,所以佛陀用很多方法来应机教化。但是传到中国,当时,因为佛法要传过来之前,已经有大乘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大乘佛教取道较快的沿海路线传入东亚,而且也很快的就传遍中国,另外原始佛教则顺由斯里兰卡路线较慢地传布于各地。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当然有中国人的生活、文化方式,印度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中国的生活方式,当然不一样,因为它的天气、生活、历史,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通通不一样,所以为了要将佛法传布,等于也就是要将印度佛法传在中国里把它传布推广出去,就必须一定要运用方便法。过去传法的祖师,为了顺利弘法也一定必须运用。所谓的“方便法”也就是现有的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加入我们佛教思想,来作方便的转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转迷入悟让他们走入正见。但是后来,时间愈久,方便法却愈来愈多,有的人以方便法作转变却不能将他本有的宗旨稳住,反而随顺了方便,慢慢离正见愈来愈远,就如我在回归自然第一辑所说,我们眼睛远远的看,若要看到一棵树的树枝及树叶较简单,那么若要看到这棵树头,就必须要走近一点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已经离开佛陀二千多年了,只能见到枝叶,要见到树头较难,所以若要真的见到树头,我们一定要研究探讨根本佛教。既然我们要学佛,就应该好好地来学习佛陀的身教及言教,这才堪称是学佛,我们不能否认其它的宗教,也不能排斥其它的宗教,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有各人的智慧,各人也有各人契机的方法,要信什么我们没资格去要求别人,也没有资格去希望别人信什么,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要来信佛了,我们就一定要来学佛。虽然佛离开我们二千多年了,难免我们离这棵树的距离愈来愈远,看不见树头,那么若要真正看到树头你就需要走近,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走近并亲近佛陀以前的根本佛教思想,这样我们就有办法彻底了解佛陀在说什么,既然我们要学佛了,我们就一定要学佛,这是我的希望。各位思惟看看如何?所以离开根本佛教愈来愈久,离开正见的生活当然会愈来愈远,虽然外型看起来是佛教,但法门的传布却是已经偏离了佛法,初学者往往智慧不能具足,当然也就不能够对佛法彻底了解,不能分辨出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何况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漏与无漏?再就当时印度复杂的宗教派别中,各个宗教都宣扬其法门均是究竟解脱之道,尤其耆那教所讲的法门,他们完全与佛教看起来似是而非,好像与佛教相同,也好像与佛教不同,你若不是真正有用功过,了解研究过,是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不是佛教,对不对,所以往往外表是要学佛,结果所走的却是走向印度外道的宗教,这样的现象很多,也很可惜,如何可惜呢?我们想学佛,结果无法学到佛的教义,却学到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这样你想想看,我们可怜吗?实在很可惜,讲起来也真的很可怜,他有心,但是初学者无法选择对与不对,所以不知不觉就走错了,他有要学的心,实在很好,但是因缘不具足,却自己误解佛法,学到印度的婆罗门教,及印度其它的宗教外道,这样实在可惜。所以佛法现在传遍整个世界,其中当然涵盖很多各国的文化色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根本目的、根本思想一定要与佛法的根本教义完全相应及契机,若无的话,只有外形是学佛,内在的涵意已经偏离,那样就太可惜了。所以此处我们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要盲目的信仰及盲从认假为真,否则,经过长时间的认假为真,要转变就没那么容易。也等于我们慢慢养成那个习惯,若不是大智慧的人,他就无法扭转过来,却随顺我们自我的主观,随顺人说我们就去听,不去分析对或不对,所以产生演变成佛教多元化。各人讲各人的话,一百个人讲一百个人的话,所以很多被称为名嘴的人,名嘴就是很会讲话的人,那么就受人称赞、及拥护,赞叹及供养,但是时代不同,真正的明师却反而被遗弃,明师就是他真的有修行,他讲的法真的正确无误,并且能与佛陀真正的教义相呼应,这样的修行者结果反而被人遗弃,不能得到像名嘴一样地受人赞叹供养,因此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所以这是现代社会的共业吧!

法尔如是 提升教众素质

因为社会的转变,不是过去多子多孙的时代,过去的人一生就是生十几个,像我父母生我们就总共生十个,现有的人生一个、二个,三个已经就太多了,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以前农业社会走入现在所谓的工业社会,所以演变慢慢不同,从前是追求多子多孙,现在则是一个、二个恰恰好,有一些佛教里面的团体为了道场人员需求,不得不勉强来收僧众,这是因为道场广及道场分院多,所以若无法多纳一些僧众,就无法掌理寺院,寺院也等于是无人照顾,所以就比较不去注意这项,任何人来都不拒绝,来就收,不依照佛陀的教诫,因为依教诫来说应该先留在寺里面,经过见习两年的规定,导致引起了一些社会不满和误解佛教的问题。我们常常在报纸上都可以看到,这些也是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很如实,因为时代环境,走到每一个地方当然都有每一个地方的倾向出来。如果女众欲求出家,应该先住在寺院两年学式叉摩尼法,如此不仅可提升僧众素质,也可避免被误解产生很多是非出来,而影响到整个佛教。谈到式叉摩尼法的因缘,就是佛陀当时为了女众出家而规定的,所以我们应该不能放弃佛陀当时规定女众出家的式叉摩尼法,若是放弃式叉摩尼法之后,往往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出来,甚至让没有真正了解佛教的人产生误会。何况广收僧众素质不足,当然若素质高、出家众愈多,对社会、对佛教都好,能够将正见的佛教传布,能够让社会安和利乐,能够让大家过着人间净土的生活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质的方面若不好,也是很容易导致整个佛教界产生是是非非的问题,包括让外面的人误解,师徒失和气等等……。如果因此演变出很多的是非,对自己或是彼此都不利之外,包括对佛教团体通通都不利。其实佛法不怕我们去考验,因为真正被误会的不是佛法,佛法完全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办法去否认掉,它是缘起自然法则,这是真正的真理。因为就是传法不对,就是僧众的素质不够,才是引起别人对我们佛教误会的最大原因,法的方面绝对没办法让人否认掉,因为佛法是考不倒的,简单讲,法没问题,有时候是因为人为的问题,所产生出来的而已。所以说到出家,出家并不是佛陀成佛之后才建立的,也不是佛教专用名词,出家沙门并不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在佛陀以前,也就是说在印度佛陀未成佛以前,印度的文化就有很多种的外道沙门了,沙门也叫做出家人,是印度人对各类出家者的通称,意思是“净志”或“息心”两种的解释。也等于是佛陀未成佛之前的印度,就有很多所谓的沙门团存在,在印度的生活当中,追求佛法,是为了要了解真理,佛陀于自体证悟道之后,创立佛教僧伽,也依着印度文化沙门生活的方式生活,所以印度人就对佛教的出家人,称为“沙门释子”。同样是沙门,但是加了一个沙门释子,因为佛陀是属释迦族出生的,所以称为沙门释子,意思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出家弟子,就是这个原理,也等于说原本在印度就有出家生活了,并不是佛陀才制定的,意思就是这样。
世界上各类宗教出家的目的,都是想解脱达到自在,不错,出家的动机都对,都想说要解脱达到自在,但是以出家形态来达到究竟解脱,虽然是很多宗教之共同的思想,但是想藉用出家来实践禁欲的生活,以达到真正解脱生死最高境界的,却只有佛教而已。意思就是,虽然出家的沙门团很多,大家的目标也都是要解脱生死,可是以出家生活达到这个目标的却只有佛教,只有佛教才有办法达到真正了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其它的宗教现在还没发现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其它宗教僧伽团外表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出家的内容却都完全不同,就其它的宗教出家而言,虽然也有他们的宗派,而且也各都有一套道理及修行法门或修持的方法,我们不敢否认没有,但那都是属于似是而非的理论及修行法,好像能够真正解脱,也好像不能究竟离苦,不像佛陀能够有个相当明白的次第安排,所以他们就不能按照次第来修行,演变到最后却变成盲修瞎练,希望死后能够生到天上,做天人来享乐,去那里喝好茶,享受云游四海的乐趣,就像我们中国过去所讲的八仙那种自在的生活。有的想说,我来修行就希望天神能够赐福免难,没有灾难,求神赐福给我,让我永远没有灾难,永远平安自在,绝对没有这种东西,有的话除非就只有深信因果而已,我们详细来参考佛教的起源,或印度佛教史,就能够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再讲到那里去,因为我现在是在讲戒,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希望各位拿印度佛教史,或是我本人有讲过佛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及“佛教的缘起”作参考。所以他们所修的就是没有一个根据,也就是说不能用如实的根据来成就,来体证,这也等于说是假相观。有一种叫做如实观,一种叫做假相观,假想的假相、幻想出来,佛教所讲的并不是幻想想出来的,而是真正如实,有凭据、有证据,你若是能够按照这样修就能够活着的现在马上去体证。并不是没有证据,没有根据的狂热,属于一种偏执的迷信,佛教一直都是主张破除迷信,才能走进悟,唯有破迷才能转迷成悟,并不是叫你走进迷信里,走入迷信就如同走入一条死胡同,不仅对自己本身的慧命没有帮助之外,还会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产生受人蒙骗的情形,更严重的有时候还引起家庭纠纷,甚至导致社会不安。所以佛教一直是叫我们要破迷信,不谈玄,不谈妙,无怪力乱神,这种的倾向,只有佛教的宗教生活才能完全具备,因为佛陀是建立在人性理智上来体悟真理,相当有凭据及依据,人人按照佛陀讲的方法去行持,人人都是能够体证的。就好像说捏手会痛,你捏就会痛,这是如实,并不是说捏不会痛,这就不是如实观的,绝对的真理,是佛陀亲自体证,由自体证的境界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不是如一般苦行的极端禁欲,也不是无因果论者的极端纵欲,乃是依自然法则,顺着人性的实际生活,透过出家舍离世俗杂务,然后专心来修行,如实体验并观察身心种种正负面生命的现象,以证悟出究竟的离苦解脱道,这绝对的真理,并不是用假相观,而是用如实观彻底来观察体证。因此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即是所谓“世上一切无有永久绝对”的,并没有一个是永远绝对的东西存在。因为皆是相对的,均是缘生缘灭而无常的,你有苦当然有乐,有生就有死,有善就有恶,有富就有贫,有智慧的人当然就有愚痴者,这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当中所来成就的,并不是愚痴的人永远是愚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