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种地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村里种地去-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千人一起出动,在村里之前就有过,修水库,修公路,修渠道等等等等,这事情一忙完,反到增加了大家的感情。
转眼就过去了半个月,也不知道周先生是怎么谈的,县政府出拨了款下来准备把村里到镇上的路修成水泥路,之前的公路是几十年前村民们自己动工修的石籽路,只能算乡村公路,修成水泥路自然是好事了。
七月末这是个喜气的日子,村里两大酒厂一起动工,大量钱财撒出去,让村民们在收获的季节平添了更多的欢乐。
但也多了许多烦恼,那就是人手不够了,家里的包谷根据收不过来,而且收回来还是把玉米给码下来,还是晾晒,玉米大概需要晾晒十五天的大太阳才能晒干,这时候才能放进仓库里。
半天月来,方文发现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来了,初步估计起码回来了上千个青壮年,这也是没办法,村里的老父亲老妈妈忙不过来啊,而且接下来晒干了包谷就要收割稻谷了,很多离家不算大远的打工人员都是在村里带米出去吃。
一大早,方文就起床了,最近他也是相当劳累,早晨起床后,要火速把早饭吃了,恩,素芬比他起得还早,早饭过来,先是送黄狗儿到公社去读书,接着又要火速把王晓燕送到镇上医院去上班。
等回来的时候还不到九点,夏天来了,村民也是一大早,七点就开始修路,修酒厂,然后中午会休息三天下午,到了下午…才开工,到下午七天,一天九个小时。
方文上午要到山寨上面去,跟着黄文兵一起忙活上面酒池的事情,下午的时候又回到公社,然后和周先生一起忙下面的酒池,到了半下午还不算完,被几个农业专家拉到了边,讨论种植野果的事情。
好吧,起初这几个农业专家本来是打算种植良种水果的,后来一听酒厂需要大量的野果,加上政府的支持,就转移目标到这野果上面了。
而最里面最积极的居然是王晓燕的外公金老爷子。
既然是为了酒厂,方文也就只好无奈的加入了进去,其实每天他自己到搞不清楚到底和专家们说了个啥,反正每次都把他给拉上了,怎么也走不掉。
正好他家的种子也发芽了,白天由素芬在大理,除了野果苗种,里面的山药,草莓,还有西瓜种子苗种都长得很好。
不过现在村里的土地不够用,虽然有荒地,但是都不集中,也只能等玉米和稻谷收割后在集中土地起来,现在每天也只是纸上谈兵。
但几个专家偏偏就喜欢这种讨论的气氛,每天都是劲头十足,可算是害苦了方文。
李老师每天也是繁忙无比,根本没时间和方文说话,一是要勘察两个酒池和盘山公路的风水问题,另外也有怕这次大动工让龙脉受到影响吧。
而何春桃一大家子也是每天往公社跑,都是些妇道人家,也帮上忙,大半个月都是对着鸟瞰效果图不停的展望,遥想,足足讨论了半个月,仍然每天都跑过来,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精神头。
唐老板这个甩手掌柜,反到是清闲无比,不过在被方文埋怨了几次后,到是火速有调了几个管理人员过来帮忙,但他自己却是没露面,听消息说还在继续造人。
而七月末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也让方文有些意外,那就是李云龙居然带队去日不落帝国比赛去了,而四年一次的运动会也热闹喧哗的开始了。
方文虽然不是一个运动谜,但仍然很羡慕那些能出国看比赛的,后来一想,等四年后估计早就清闲下来,到时候在看去下一届也不迟啊。
是夜,一身疲惫的方文总算回到了鱼庄,身体上的到也罢了,也就每天跑到山寨上去一趟而已,关键是这精神上累啊。
这时候还不算完,又要火速开车到镇上把王晓燕给接回来,好在女孩已经在开始学开车了,不然这苦日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回程的路上,王晓燕忽然出声道:“方文,我住在你家里会不会太麻烦了?”
方文也只有无奈的说道:“不麻烦,自己的车也方便。”
“那就好,要是你觉得麻烦就要说哈。”女孩望着窗外说道。
方文还能说什么,他到想回到之前悠闲的单身生活,可家里反正多了个素芬,在多一个也就多双筷子而已。
好在一回到家里,这晚饭也准备好了,现在家里人口多了,也没必要天天去鱼庄吃饭了啊。
奶奶也说了他很多次了,让他早下决心,可方文能说什么,要是能下决心,他早就下了,现在到了这个地步也只有顺其自然为好。
爷爷也说父母和弟弟国庆就要回村里来过,到时候看你怎么办,两个女孩要怎么介绍,方文听着更是一阵头大,好在还有两个月,只好到时候在说了。
晚上吃完饭,洗了个澡,方文早早就睡下了,这半个月的生活基本上也是如此重复,和两个女孩也说不上几句话,到也是算是暂时逃避了吧。
翌日一大早,方文把王晓燕送到了镇上,这流程却要改变一下了,今儿要去帮亲戚们收包谷,也是玉米棒子,二叔带着长青几个日这些日子都在淀粉场忙活,现在正是收获白金芋儿的季节,到了九月底就要收获红苕了,都是产淀粉的。
虽说现在有了酒厂,这淀粉场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二叔却是额外看重,也不知道是不是引发了二叔的创业激情,每天大多时间都消耗在淀粉场里。二婶不用说了,爷爷奶奶也偶尔去帮忙,让方文相当无语,他本是想让二叔一家享福的,这事也有稍后在考虑了,现在他自己都烦恼多多。
方文家亲戚太多了,光是爷爷的亲兄弟就好几个,为了支持酒场建设,这大部分劳动力都出动了,现在包谷都收不过来。
方文这时候也就站了出来,他力气大,正好可以抓紧时间搞运输,帮着各家亲戚把包谷给挑回来,至于自家的地,自然交给素芬打理了。
今儿是到三老爷家里,也就是开重卡送菜的光华叔家里,少了光华叔这地里也忙不过来了。
“文文,你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快进屋吃饭。”这人刚一到,正好看见三老爷在坝子里修整箩筐。
“吃过了呢。”方文还真吃过了,素芬每天都是一早就把早饭给准备好了。
“吃了也在吃点,你三奶奶今早晨煮了汤锅巴。”三老爷乐呵呵的说道。
所谓汤锅巴就是类似于刀削面,只是村民的刀法不行,削下来都是大块大块的,但是味道却是相当不错。
方文跑了一趟车,又想到过会要猛挑玉米,就笑道:“好啊,那就在吃点。”
一进屋,见家里除了在厨房里的三奶奶居然一个人也没有,一问才知道家里的人都去修公路去了,方文也只能感叹居然连村里也缺人手了。
“文文,快坐会,马上就好了。”忙头白发的三奶奶在厨房招呼道,年龄也很大了,不过精神头到很好。
“恩,不急。”
没多久,这汤锅巴就上来了,里面混着辣椒面、葱花、酱油、姜、蒜、猪油……,大块大块的,吃起来嚼劲十足,味道相当不错,而且很扛饿。
村里也种麦子,只是种得很少,一般也就种来到镇上去换面粉,也可以直接拿麦子去换面条,抄手,饺子皮等等,一年也能省下不少钱来。
饭后,方文也有些傻眼,两个老人要忙上半个小时,他两个大箩筐一趟就跑完了,索性也加入了摘玉米的队伍当中。
现在的关键是把玉米先收回去,玉米秆子到是可以稍后在砍了堆放在坡砍上,晒干后在背回家里当柴火。
方文戴了个草帽,背着大箩筐,为了求速度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一把就连壳一起把玉米给摘了下来。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是把玉米壳给撕开,只把里面的玉米给摘下来,当然也可以不撕壳,这样也有一个好处,挑回家后,在把外面一层给撕掉,上面留一小搓叶子,这样就可以把玉米给挂起来。
挂玉米在村里也比较流行,就是把玉米结巴上面的叶子扎起来,然后把玉米挂在棒子上面,而这个棒子是架设在房梁上面的,只有瓦房才能挂。
玉米挂上去后,就没有了晾晒的麻烦,挂上一段时间,这玉米自然就晒干了,而且挂在上面也不用在另外储存。
到时候猪要吃的时候,在取下来,把玉米码下来,这个时候其实玉米还不算太干,还需要晒两到三个太阳日才能打成粉末喂家畜。
而玉米越嫩越不好把玉米粒给码下来,这种挂了几个月后,只要轻轻一码就下来,也能节省放多时间。
不过在村里挂玉米的仍然不多,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都是想到装进粮仓才安心啊。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玉米挂在梁上,鸟儿有时候会来啄吃,而且也容易被人给偷了,这就悲剧了。
三老爷家当然没有哑巴那么生猛,也就一千斤多一点,方文两百斤的大箩筐跑个七八趟就行搞定,时间抓紧点一上午就OK了,只是后续除非就不是一天两天就搞定的事情。
一个成年人,从早晨八点开始码玉米,也是把玉米起下来,一天大概能码两百多斤,如果换着是城里来的,超不过五十斤这手就不行了,会疼得受不了。也有村民们布满老茧的手才能顶得住。
玉米还有毛虫,人的皮肤一碰就会起疙瘩,痒得很,方文现在可算是细皮嫩肉,一上午下来,上半身全起疙瘩了。
一直忙到下午二点,三老爷家大部分的玉米总算是摘完了,而三奶奶也提前回去把饭做好了,大肉块到是不缺。
吃了午饭,方文又往下一家跑去,这次是七老爷家里,这次更麻烦,因为其家里只有七老爷一个人,却种了近两千斤的包谷,这下怕是天黑都忙不完吧。
方文漫步在乡村小道上,心想也知道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怕是接来一个星期都要悲剧了……
“学习他,对人民无限忠诚,学习他,对人民献出青春。”方文忍住了吼了一首没有GCD就没有新中国,努力体会当年革命队伍的艰苦日子,这唱着唱着就到了七老爷家里……
一个星期后,连方文自己都感觉瘦了,皮肤也黑了,也没有细皮难肉的感觉了,而且对毛虫还产生了抗体,现在毛虫上身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方文,你要不歇息一天吧,天天这样你也太累了,身体会受不了的。”晚上的时候素芬忍不住埋怨的说道。
王晓燕也出声道:“是啊,我明天休假,要不我也去帮你摘玉米吧。”
黄狗儿也出声道:“方爸,明天我也要去。”
方文感动之余,自然不可能让大家跟着去了,因为去了也是捣乱,反而影响速度。
点上支烟,出声道:“也没几天了,最多在忙三天也就差不多了,到时候我们干脆出去旅游一趟吧。”
“好啊,好啊。”素芬满口的赞成道,顿了顿又说:“晓燕妹妹到时候要上班,怎么去呢?”
王晓燕也有些郁闷的说道:“是呢,我又去不了。”
方文擦了擦汗笑道:“去县里旅游,当天就能回来,又不耽搁时间。”
“什么,去县里?”两女异口同声的说道。
方文愣愣的回道:“是啊,县里挺好玩的啊。”
两女忽然都不说话了,闷头开始吃饭,方文心想,咋地了,怎么忽然气氛就不对了呢?
S:这两天时间太赶了,后面会尽量把一万字拆成三章来发,这两天是因为拆开后就不够一万字了,没办法为了全勤只好合成一章发了。订阅刚过一百个,千字一块钱的收入,实在不敢全职码字啊,所以时间非常赶。关于的女主的事情,顺其自然吧,汗……


、第160章 坏了

第160章 坏了
川内为盆地构造,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植被覆盖面积广,高山巨石林立,在这种情况下,很少会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自然灾害,但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岁月的年轮,房屋地基下的泥土总会出现稍稍变化。
所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村里流行起了修保坎,就是类似于堤坝的意思,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修,主要是修来维持房屋地基的稳固。
修保坎所用的主料就是条石,这种条石约莫长一米左右,宽和高都是三十厘米左右,不需要太规则,只要求石料要好,用这种石料堆砌好保坎的外围,在用泥土填充在里面,然后等上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等泥土慢慢沉淀稳固,这时候就可以在上面抹上石籽混水泥,这样就成了村民屋前的院坝,既然可以用来晒粮食又可以加强房屋地基的稳固程度。
而在修盘山公路的时候所用的办法也是如此,遇到弯道或是坡度比较高的地方,就用条石把外围堆砌保护起来,然后填充上泥土就可以了。
设计师测量好地形后,用生石灰撒在路线上,然后村民们就沿着生石灰的范围开始挖起土地来,石匠也纷纷就地取材,只要离得不远的大巨石都开采出来,最后用来当条石。
另外还把镇上所有的骡马队伍都请来了,所谓骡马也就是马和驴子的杂交,这在村里很常见,川内的地形不合适养马,也不适合养驴子,但村民们对这种高大的骡马却是极为喜欢,虽然比起速度不如马,但却比马儿高大强壮,虽然其耐力不如驴子,却又比驴子更能负重。
骡马最适合在山道上运输,所以这运输水泥、沙子等等就交给骡马队伍了。
老农们挖土,半大孩子和妇人们负责挑土去填充,而中年汉子们就负责抬条石把保坎堆砌出来,乡村公路其实修起来也方便,等把主路修好后,这时候就需要沉淀,然后在公路两边撒上石籽,这种石籽约莫婴儿拳头大,撒上石籽这是为了防止雨天公路打滑凹陷等等。
如果乡村公里上没有石籽,这道路就承受不了车辆的重量,时间一久,两边就会陷落下去,一到下雨天就是一片泥泞,别说车辆,就是行人在路上行走也困难,而往往车祸就是这么来的,因为两边一凹陷,小车过去的就会卡住底盘,所以就只能左右盘旋着走,这来往的道路就不规律了,在转角处就容易引发车辆碰撞等等。
不过现在这条盘山路有了唐老板的投资就不在是问题了,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纷纷上马,配合着村民大步往山寨上行进,这是要修水泥路呢,比下面的主公路质量还要好。 ~
当然,路上所占用的土地也是需要赔偿的,虽然没有城市占地那么夸张,不过其价格也让村民们相当满意,自然干劲十足,很多村民都巴不得能占用自家土地呢。
三天后,方文摘玉米的行程终于告一段落,在这样起早探黑的干下去就是铁打的汉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