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种地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村里种地去-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需要了,由此可见,肉食仍然不是村里的主流食物。
在肉铺旁边有一个老铁匠铺子,和王麻子的铁匠铺子不同,这个铁匠铺子里面没有新式机器,全靠一柄锤子敲打,兼卖一些坛子啥的,其实也就是一栋两层的楼房,肉铺和铁匠铺子各占了一半。
肉铺的外面就是公路,这有是建国后修建的,只是现在无人修缮,窄烂无比,而肉铺的对方就是村寨了,中间隔了一条河流,这条河到也算宽阔,有七八米左右,河水不算深,河中多有小石墩,村民们踩在上面也就过河了。
方文三人先在肉铺看不看,就踩着石墩子过了河到对面,然后人手一跟打狗棒子。延着村里往下面走,这处村寨名为:幸家坝,意为大部分村民都姓幸!
下乡他是外行,不过两个队长都比较有经验。一边介绍着,三人就随意选择到了一个村户家里,然后就是询问收入等等情况,如养了多少家畜,有几亩地,收获了多少粮食,年均收入等等,另外询问电费也是必不可少的。
村里无天然气。也没有自来水,但用电却是必须的,从电费上面就能大概看出村民家的生活条件了,分三种。一是买不起电器,自然用不了什么电,一是买得起电器,但舍不得使用,也节约。这电费用不高,最后一种就是最好的情况了,那就是电费比较高。
这一户村民是属于第二种,有电器但是电费低。这也是此山沟里普遍的想象,如买了冰箱只在夏天使用。或是干脆就不用,买了洗衣机。只使用脱水甩干功能,衣服还是手洗,有彩电,但也只是每天固定时间才打开来看,有电饭锅,但仍然是柴锅蒸饭吃,有电灯,但普遍都是最低的十五瓦!村里一般不使用节能灯,虽然节约用电,但是因为灯太贵了,几乎无人使用。
一度电等于一千瓦,十五瓦的灯可以使用六十多个小时,光是电灯方面的用电,一个月根本用不了几度。
如此又跑了十几家,最后发现,这几家村民的电费从几块钱,到二十元不等。又跑了几十户,最后方文惊愕的发现居然没有一户村民家里电费超过三十块钱的。
甚至还有一户的电费平均每月在五块钱以下,面对这个数字,方文也觉得心情比较沉重。
而年人均收入都在三千月左右,平均下来,村民们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三百块钱,这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
不过也有好事,那就是家家户户都在养鸭子,现在他是村支了,发展村里养鸭子也是一个任务啊,到让他有些无语,在畜牧站的时候提议大家养鸭子,转眼就成了发展养鸭的前线战士!
一路往前面村里走去,考察到的第一手数据也都记录了下来,这些数据对方文来说也算相当重要了。
——————————
“方支,在到前面就是我家里了,要不去喝口茶水歇息一会儿?”老周忽然开口说道。
方文一时间对“支”这个称呼还真有点不适应,刚才一路走来,每到村民家里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茶水这些当然不缺的,要不是为了赶路,这醪糟蛋估计都吃了几十上百个了。
现在还喝什么茶,不过老周作为队长,现在相邀去坐坐也好,对自己相熟的人,方文总是抱以照顾的心理,说简单点就是护短,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性格缺陷。
想到这儿就出声道:“成啊,去坐坐也好。”
这时,老金也跟着出声道:“方支,现在时候好在,我家还在老前面,要不中午到我家里去吃饭。”
答应了一个,第二个自然也不好拒绝,方文接话道:“好,不过随便整个家常菜就可以了,回头你开张条子,你到杨支那里去报销。”
虽然同样是村支,不过杨支也兼任了多相任务,这报销就是一个重点,杨支一直在干这事,经常往镇上跑,这才喝乡镇的干部很熟落。
老金也不矫情,笑呵呵的应下,毕竟这是花国家的钱,有便宜不占白瞎了这个职位啊。
道路是曲折的,田埂是小小的,好在方文本来就是村里人,走这种小道反道平添了几分韵味,不过换了薛镇长两女来估计就要悲剧了,滚下冬水田的滋味可不好受啊。
继续往前走,别看三儿沟村只有三百户人家,但也就是一些大姓氏的家族聚集的房屋多一些,另外就是公路不边上房子也比较多,另外就全部分布上山上了,有时候走上半个小时的山路,都见不到下一户村民在啥地方。
至于山上的住户,方文也不打算去了,光靠两条腿走不过来啊,能顺河流穿越整个山村,这就足够忙活一天的时间了。
这次下乡也是突个实际考察,了解下现在三儿沟村里的现状而已!
整想着,老周家也就到了眼前,在一个小山弯里,这山沟的山脉多,连绵起伏,自然,这种小山弯也比较多,不过也别小看了这种进深不过几百米左右的小山弯,这可是相当好的地理位置,农田肥美,土地肥沃,偏偏山弯之地还比较平整,村民一般喜欢落户在这种地方。
另外提一句,之所以三百余户村民,户籍人口才三千人左右,这也是牵扯到分家的问题了,儿女长大后一分家,也就是单独算了一户,所以一般一个户籍也就三个人居多。



、第276章 现状

~。《  》~。。
在城市边上的乡村,对分家分户,控制得比较严格,因为牵扯到赔偿的问题,主要还是怕这块土地被开发商看上了,政府就得按户籍进行赔偿,这户籍越少自然越好。
而村民为了多分房子,绝招也是不断,如让女儿们火速分家单**户,甚至更绝的,直接离婚,两口子分为两户,这样多能多一套房子。
当然儿女要分家分户,必须要结婚后,好吧,这个可以假婚,在离婚,在分户!拼的就是一个你狠我还更狠。
在这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当然没有这么讲究,分户也是常见的事情,毕竟即便不分户,也是要分土地,户籍多少在村里,没什么牵扯。
不过也可能是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村里的户籍是迁移出去容易,但是要把户籍在迁移回村里那就难了,甚至不接受城市户籍迁移进村里。
国家承诺的土地三十年不变,眼看也没多少年了,到时候肯定要根据户籍在从新分配土地,而村里很多吃“空响”的户籍就悲剧了。
也就是村里虽然有老房子,但是一家人户籍已经迁移到了城市里,但是这个时候分配的土地不会有变化,依然可以使用,但这个国家承诺的不变期限一到,到时候即便你在村里有老房子,但户籍不在,这土地就不属于你了。
但现在你想把户籍迁移回村里,政策上又不允许。也不知道过些年,村里的土地分配是个啥情况。
“方支书,到了,前面那地就是我家里。”老周的声音传来。也拉回了他的思绪。
方文点了头,顺着山弯往里面看去,约莫五六户人家,其实有一户到是修了楼房,不过红砖在外,看来也花钱装修。
老周家的房子还是土墙房,但有些扯蛋的,其家里的猪圈和厨房却是砖头瓦房。不过这种情况在村里也很常见,至于原因,就不好说了。
等一到坝子边上,就听见了狗吠声。不过狗是栓好了的,随后就见一个五十多岁妇人从屋子里急忙赶了出来。
“这是我内人。”老周出声道。
这时妇人也到了,招呼道:“方站长,哦,应该叫方支书了。块里面请,我这就去烧开水。”好吧,这开水就是醪糟蛋的意思了,方文虽然不饿。但也没办法拒绝,只好客套了一番。
老周引着他进了堂屋。方文扫了一眼就知道老周这是早有准备,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过一层不染,但至少见不到破烂货,但就是太赶紧了,连背篓啥都看不见,明显是刻意的成分在里面,不过也是如此,才显得有些重视了。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很多村里的小媳妇在婚后经常会念叨:“当初到你家上门的时候,连一双烂鞋子都见不到,等一结了婚,你家的烂胶鞋都能装满一箩筐,到处都是破烂货……”
一番交谈下来,方文也了解到了老周家里的现状,老周五十四岁的年纪,干大队长已经有二十来年了,前几年的工资一个月只有八十几块钱,也是这几年才涨到了三百来块钱。
顺便提下方文现在的工资,只有两千块钱,另外也有些福利,总体来说其实比畜牧站的副站长要差一些,不过却有奔头啊,一但升职到乡镇上,或是熬出了级别,待遇就不一样了,不过只也得靠熬得住才行,当然如果村里富裕起来了,他这个村支书的职位就值钱了。
不过就这两千块钱工资,相比起老周和老金两个队长,实在是好了n倍,搞得方文也不好意思起来,他这个半路出家,进体制不过半年多点,就成村支书了,别人干了二十多年,好熬出了个月薪三百,实在是……
聊天继续,又了解到老周膝下有一对儿女,儿子比方文大三岁,今年三十了,好吧,方文也算年轻,其实只有二十七,当然按村里得说法,生日一过就长一岁,也可以算是二十八岁。
老周的儿子居然是大学专科毕业,只是在外面也混得不好,这边村里的家庭也没办法给予帮助,三十的人了还没讨到媳妇,关键还是在于没钱在城里买房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女儿,今年才十五岁,上高一,现在在县城读书,好吧,这又是一个辈分高的幺女儿,比其哥哥年龄小了十五岁。
其家里的土地到是不少,有五个人的土地,一个人约莫有一点五亩,各地的情况不多,这个数据不能作为参考。
一般村里都是按个人土地为单位,淡化了“亩”这个单位概念。根据此地域户籍人口多少来平均分配土地,没登记在册的土地,就是自留地,不在国家统计范围内,这个就看谁家下手快了。当然现在土地不用交税收,自留地的用处也不大,也就多收获点粮食而已,也不值几个钱。
等醪糟蛋一到,方文也大概了解到了老周家的现状,说吃不上饭这绝对是扯蛋的,但生活上来说绝对不怎么样,下有读高中的女儿,还有好未成婚的儿子。两口子又是五十多岁的年纪,除了种地养家畜,也就干队长每月三百块钱的工资,其余在无收入来源。
这等现状几乎很难改变,除非等儿子自己有出息,所以说农村孩子的压力真的很大,特别是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多少农村大学生过年根本不敢回家,也不敢跟家里叫苦叫累,更不敢谈到工作,因为怕惨淡的工作让家里的老人们失望……
现在大学生一毕业,又以农村孩子缺少见识阅历,还有经济拮据等原因在学校里可能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这一出大学校门。也只有销售工作最好找,单偏偏销售的起步底薪很低,低得可怕,温饱都难解决。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销售工作。
说穿了。现在大学生不吃香了,好工作相当难找!
但在村里老人的想法里,娃儿一考上大学就出息了,就能有好工作,跟着就发达了,但现实呢……
记得在零九年,春节期间,有一篇名为:大学生写给老父亲的信!
不是这篇文章有多好。而是太过催人泪下,这是一篇某大学生在春节期间写给父亲的信,但又不敢真正让老父亲看见。
结果这封信一发网上就火了,此文章一出。迅速抢占了腾训转发率排行榜第一名。
————————————————
方文在心理叹息一声,拉回了思绪,摇了摇头,不在多想这个关于农村大学生的问题。
这时候醪糟蛋吃得也差不多了,味道说实话。不太好,估计是白糖放得有些久了,甜味有些不正宗,不过土鸡蛋真是不错。
一进门方文就发现老周家养的鸡都很瘦。怎么说他也是在畜牧站干过站长的,自然能看出这鸡的生活很困难啊。别说饲料,怕是粮食也很少喂。
等离开的时候。正见到狗在吃饭了,吃的东西就是米汤泡饭,里面没有一点油腥味,约莫也就小半碗饭,但是土狗却吃得津津有味,狗也很瘦,可见排骨!
心理平添了几分承重,到这儿方文实在忍不住说道:“老周,老金,咱们三儿沟村会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也是算是你们的直接领导了,要是有困难只管找我就成。”
说到这儿,又想到了自家的亲戚,从来没有人来找他借过钱啥的,稍后还得问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不正常啊,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亲,以他现在的情况,居然无亲戚上们借钱,这实在太不正常了。
老周一听,就有些激动的说道:“方支书,您来了,咱们的日子就有奔头了。”
老金也附和道:“方支书您是不知道,当咱们听说您要当支书的时候,大家都高兴坏了,都说您来了大家就都能跟着过上好日子了。”
方文心理越发沉重起来,起初那份当支书的不耐烦情绪也渐渐淡去,有的只是一份责任,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现在既然已经在支书这个位置上了,也确实应该多花点心思。
“好,那我们就一起努力吧。”方文回应道,此时的心情也不适合多说空话啊。
三人继续上路,此时方文腿裤上已经有了泥泞,不过却丝毫不在意,这种感觉真的不错,乡间小道,路过一户户的村民家里,偶尔选一家进去小坐,下乡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美差啊。
“前面就是金家老房子,我家就在里面。”老金忽然出声道。
方文一听到金家老房子,忽然就想起了当初猴儿酒的狗血推广方案,关于猴儿和老战士的故事,自然是杜撰的,但也不是全部都是假的,至少里面的开篇还是真实情节。
金堂村就有这么一个老战士,读过黄浦军校,只是在过草地的时候遇到了斩马刀伤了腿,这独自回了村里,如今已有八十多岁,算得上村里唯一的大牌革命人士!
这村里因为太偏僻,打过鬼子的先辈们加起来都没超过了五个指头,这位金老爷子,也是方文唯一听说过的先辈!
想到这儿就出声道:“我听说金家老房子有一位打过鬼子的老前辈?”
金家老房子不是单单指一个房子,而是这一片基本都姓金,算是大一点的族群。
老金忽然兴奋的说道:“那是我爷爷!”
方文顿时一愣,惊讶的问道:“有金老爷子这层关系在,你怎么只当了个队长?”之所以惊讶也是有道理的,怎么说,作为打鬼子老前辈的孙子,怎么混得这么差,政府随便照顾一下,当个村长肯定跑不了啊。
老金苦笑道:“我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