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联讴歌逝者豪放的诗风。染翰,犹言写作。染是沾墨的意思,翰是用笔书写的意思。“堕石奔云”,系点化宋苏轼《念奴娇》词“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意,暗喻于老诗风近于苏体,而其生活也类似此一境界。浩荡,无定貌。南朝梁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年事已磋跎,生平任浩荡”。下联直书于老曾有遗言埋骨于高山,“时时望大陆”,以至千秋。在六十年代初这一遗志不失为有识之见。高山大月,千秋魂魄,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海峡两岸的每一个中国人,大概都会产生共鸣的。  (盛国生)

  挽何其芳
  蒋和森

  临书挥雪涕,将夜歌重温,恨天遽夺千秋笔
  拊掌话红楼,忆燕园初见,使我顿轻万户侯

  何其芳,四川万县人,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夜歌》是他1938至1942年间的新诗集。上联写听到噩耗后,挥泪重读《夜歌》诗集,深恨上天无情,突然夺走了人间彪炳千秋的一支巨笔。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深沉哀伤和崇高评价。下联写回忆。在北大初见何其芳时,两人曾兴致勃勃地共话《红楼梦》,使作者坚定了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反映了作者从逝者得到的热情鼓励和深刻教益。燕园,指北京大学。万户侯,汉制,列侯食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这里泛指当官。全联将痛惜和忆旧、抒情和记叙融合在一起,显得情真意切。  (朱迎平)

  挽茅盾(一)
  俞平伯

  惊座文章传四海
  新民德业播千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1981年病逝于北京。本联从赞颂茅盾的文章、功德立意。茅盾著述等身,有《茅盾文集》十卷,惊座,言其文章不同凡响。在文化活动中,茅盾曾创办文学研究会,并先后主编《小说月报》、《民国日报》、《人民文学》等,为中国新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这些功德和业绩将永传千秋万代。联语概括力甚强,用语准确传神,对仗极工。  (沈树华)

  挽茅盾(二)

  八千里出生入死,歇浦潮声,珠江蜃气,渝州夕雾,京国朝霞,大笔淋漓,尽化为苍生霖雨
  六十年呕心沥血,清明即景,子夜长歌,霜叶情思,白杨礼赞,天才纵横,全都是传世文章

  本联犹如一篇名人小传,上联记述茅盾革命足迹。“歇浦潮声”指1921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珠江蜃气,指1925年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渝州夕雾,指1940年在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京国朝霞,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任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各时期所写文章,笔墨酣畅,如同甘霖雨露教育和感化广大人民。下联列举茅盾名篇巨著。在六十年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呕心沥血所写的剧本《清明前后》、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和散文《白杨礼赞》,这些作品感情奔放,天才横溢,都是传世的不朽之作。联中措词精炼准确,如“潮声”、“蜃气”、“夕雾”、“朝霞”等,都准确地概括出茅盾历程中几个阶段的政治气候。全联语言颇富文采、对仗工稳有致。  (沈树华)

  挽周恩来

  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
  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悲恸万分,群山垂首默哀,江河放声痛哭。此联是当时太原市群众悬挂在大街上的一副挽联,从正面歌颂周总理的伟大功绩与高尚情操。联语用排比句式,“有”“无”对比,先分后总,节奏强烈,又显得要言不烦而十分贴切自然。  (沈树华)

  挽王力
  北大中文系

  大笔淋漓,茹古含今,生前一代雕龙手
  绛帐肃穆,滋兰树蕙,身后三千倚马才

  王力,字了一,广西博白人,现代语言学家、学者。他继承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并将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运用于汉语研究,著书千万言。上联大意,杰出文辞,详尽透彻,等身著作,融贯古今,生前不愧当代语言学巨匠。“淋漓”,笔墨酣畅,即详尽透彻之意。唐李商隐《韩碑》诗:“濡染大笔何淋漓。”雕龙,指善于文辞。《后汉书﹒崔駰传》:“崔为文宗,世禅雕龙。”王力教授的书室名“龙虫并雕斋”。下联大意,讲座严肃,气氛和畅,辛勤诱掖,培养学子,身后造就大批专门人才。绛帐,红色帷帐。《后汉书﹒马融传》:称。滋兰树蕙,栽种培植名花香草。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此喻培养人才。倚马才,《世说新语﹒文学》记袁虎倚马前作露布文,手不辍笔,俄得七纸,绝可观。后以形容才思敏捷。唐吴融《灵池县见早梅》诗:“落笔无非倚马才。”联语先评价学术地位,后称赞教学功绩,对仗精工。  (蒋竹荪)

  挽张大千
  台静农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此联借评论清初两画家而赞扬死者的艺术成就。上联谓,八大山人的画,意境灵奇,在今天大千画中还能见其神韵。“八大”,即八大山人。朱耷的号。朱为“清初四高僧”之一。所画山水、花鸟、竹林,着墨不多而生动细致,无景处亦成妙笔,所创意境别具灵秀,对后世写意画派影响甚大。下联谓,龚半千的山水,有谁继承?实际上大千远远超过了他。“半千”,龚贤的字。龚为江苏昆山人,寓居金陵,“金陵八家”之一,工山水,重视写生,用笔层层染渍,浓郁苍润。联语用燕颔格,把人名“大千”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的第二字,镶嵌自然,不露痕迹。  (商启予)

  挽赵超构
  郑拾风

  落笔爱憎分明,几曾见半根俗骨
  处世荣辱淡泊,依然是一介书生

  赵超构,笔名林放,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民晚报》社社长。1992年初因病逝世。新闻工作者的武器是笔,上联即由此入手,引出超构“落笔爱憎分明”的品质。他观察敏锐,见解精辟,文笔幽默犀利,长于数百字一篇的杂文和时评。不论新旧社会,他总是满腔热情地站在广大人民这一边。而对敌人、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他却敢于大声疾呼,予以揭露和抨击;对新中国工作中的失误、社会生活中的弊端,他痛心疾首,敢说真话。因此,他的文章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他始终能坚持真理,从未表现出“半根俗骨”,这正说明了他一身正气,令人敬仰。下联抓住逝者个人生活来写。他不争名利,清正廉洁,严以律己,甘于淡泊,一生不脱书生本色。解放后的四十三年中,他在虹口一所石库门旧式民房里整整住了四十年。此联语言朴实,概括性强。作者善于选取逝者平生最突出两个方面来写,既颂扬了其人的高风亮节,也流露出作者的深切敬意。  (俞纪东)

  挽刘火子
  郑拾风

  热爱人民歌咏自有意,呕心挥写万千行,后继莫忘火子
  静观尘世散聚本无常,屈指久违廿二载,泉台又晤金公

  刘火子(1911-1990),早年投身左翼文艺运动,曾出版诗集《不死的荣誉》。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而致力于新闻事业,在采访调查中,他曾热情讴歌抗日将士。抗战胜利后,火子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维护民主,伸张正义。十年动乱中,火子曾遭迫害,后已平反昭雪。1978年后,奉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担任副总编辑,连续主编了八部《中国百科年鉴》,为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上联热情歌颂了刘火子对人民群众的爱心及呕心写作的勤奋,提醒后来者莫忘继承发扬这一美德,可谓语重心长。下联以浪漫主义笔触,描写两位亲如手足的革命同志将在分别22年之后重逢于泉台之下,含蓄地表达了对那个疯狂年代的诅咒以及对于今天大好形势的讴歌。金公,即上海市前副市长金仲华,文革中遭受迫害致死,他是刘火子的妻兄,也是其革命的引路人。全联用语言浅而意深,既赞刘火子创作具有新意,且哀挽之情也表达得深沉而含蓄。  (盛国生)

  挽渡河老者

  千尺潭水深,杨柳渡头增客泪
  两山灯火冷,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联挽渡河老者,遣词选字紧扣梢公的生活环境。你看潭水千尺,灯火两山,渡头杨柳,江上烟波,这些景物都足以勾起人们对一生辛勤迎送过往渡客的渡河老人默默的思念。“增客泪”和“使人愁”,更增加了过渡客人对老梢公去世的深深哀悼。其中“千尺潭水深”,系化用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句,“烟波江上使人愁”,乃用崔颢《黄鹤楼》成句,均自然贴切,文采斐然。  (沈树华)

  挽孤魂
  谭嗣同

  恨血千年,秋后愁闻唱诗鬼
  空山片石,苍然如待表阡人

  这是一副祭祀历代孤坟“野鬼”的挽联。上联意谓,怨恨的血泪流了千年,到了秋后不忍听闻这些鬼魂倾诉的悲歌。秋后,指农历七月半,旧时民俗,这天家家祭奠祖先,并在郊外祭祀。下联意谓空旷山峦上的片片岩石,苍白地立在那里,犹如等待有人来将它当做历代鬼魂的墓碑。表阡,指墓碑。表阡人,指立墓碑的人。  (沈树华)


  挽集体

  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李烈钧

  死国埋名,公等争先入地
  挥戈挽日,某也何敢贪天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广州起义失败,遇难者一百余人,后收殓烈士尸体得七十二具,葬于黄花岗,因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本联的作者李烈钧也是同盟会会员,广州起义时正在新军中从事秘密反清活动。上联起笔“死国埋名”四字有千钧之力,为国献身,死得光荣!“埋名”两字,形象准确地写出烈士不求名、不求利的高尚情操。争先入地,生动地表现出烈士们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革命气概。下联说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挥戈挽日”,继续策动武装起义以推翻封建统治这个决心是不可动摇的,等到革命成功之日,人们将更加缅怀革命的先烈。“贪天”,就是“贪天功”,即把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何敢贪天”,用反诘的语气,强调后人是不会忘记烈士们的业绩的。对联语言朴质生动,铿锵有力。  (俞纪东)

  挽南京光复诸烈士
  章炳麟

  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
  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

  1911年湖北武昌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后,各省纷纷独立,唯南京张人骏、铁良、张勋等人仍效忠清室,与江浙联军对抗,联军几经苦战,才使南京获得光复。上联对辛亥革命初期投机革命的大小军阀、政客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他们像一群鼠窃狗偷的盗贼,令烈士们虽死也不能瞑目。下联以反衬手法讥刺军阀、政客。古人说南京是英雄豪杰聚集之地,现在看看这些人,古人的话不可信了。“龙蟠虎踞”,原特指南京地形险要,这里借指英雄豪杰。  (沈树华)

  挽“五卅”烈士

  使非公等栖牲,国梦未知何时醒
  尚有吾侪奋斗,民权定要异时伸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群众游行示威,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罢工领袖顾正红。游行队伍在南京路遭到英国巡捕开枪镇压,死伤数百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美洲华侨汤和学校撰写了此联。上联用假设和双重否定句式,高度评价了“五卅”烈士的历史功绩。如果没有他们英勇献身,则国人迷梦未知何时清醒,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使大家一下子觉悟过来。下联的语调斩钉截铁,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即继承先烈遗志,为仲张民权、反帝爱国而继续奋斗不息,直至胜利。“侪”(chai),辈;类。全联痛悼先烈,激励民众,力透纸背,气贯长虹,激昂悲壮。在表达手法上,上联用第二人称,以“使”字开头,突兀而不一般。下联用第一人称,恳切有力,设对巧妙,有错综之美。且反帝争民权主题表达得十分鲜明。  (朱迎平)

  挽“九﹒一八”事变死难者

  死
  “生” (注:此生字倒写)

  这是一副奇特的挽联,上下句各只一字。1931年“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不费一枪一弹,强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反动政府抱着不抵抗主义,大好国土拱手让人。我中华民族处于国难深重之秋,有人愤然为死难者写了这副挽联,表达了我中华儿女,宁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浩然正气。联中倒写“生”字,顿出新意,其含义是,中国人民在日寇屠刀下,即使活着,也如同头颅倒悬着度日,虽生犹死。全联文字简短而寓意深刻。  (周监)

  挽“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
  蒋光鼐

  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
  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进攻上海,作者当时任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他与军长蔡廷锴一起率领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坚决对敌英勇反击,曾予敌重创,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十九路军被迫停战撤退。上联表达了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保卫国土乃军人的天职,全军三万将士捍卫祖国不惜牺牲的意志,海枯石烂永不变。陴,城墙上的矮墙,这里指阵地。断头将军,语出《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中严颜所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表达丁宁死不屈的精神。下联反映了奋战的实况。将士们相约要以自己的热血来洗刷国耻,在奋战的四十天中,我率领你们战斗,你们牺牲了,不能率领你们归来,现在我用椒浆桂酒来祭奠你们,以表示衷心的哀悼。“吾率君等出”,化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蹇叔“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语,说明牺牲较大。椒浆桂酒,指用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