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呻吟是细声低微的出声,帮助肾气的声音。呻为外出之音,发于肾。这些回答都不错,肾不纳气的表现这个不对,呻可以想像在音为羽的意境,差不多,首先呻吟两种声音,一种是非病态的声音,大家发出的呻的这个声音比较低,而且细心体察确实是从腰部从下边发出来的,不是从上边发出来的,下面是肾之所治理。第二病人疼痛的声音不叫呻吟,真正的呻吟是病的很久了,一碰他,他哼哼叽叽那个叫呻吟,病在里,都涉及到肾经了,不断地微微的发出声音,那是真正的肾不足发出的声音,疼的哎哟叫声不是肾气不足发的声音。肾不纳气不对,肾主呻和肾不纳气的表现两回事,肾气不足从下面发出的呻吟就是我们所说的呻吟。

声音是由气所发,你有什么气就发出什么声音,也就一个人正气足发出的声音正,邪气足发出的声音邪,弱的人发出的声音弱,强的人发出的声音强,刚的人发出的声音刚,懦弱的人发出的声音懦弱,正常的人发出的声音正常,病人发出的声音有病气。通过他的声音能辨别他得了什么病,声音有头有尾,刚说的是头,结束的是尾,你把声音的一段用五行来比喻,刚出的话是肝气,然后是心气,最终结尾是肾气。有人头重脚轻,有人头轻脚重,有人说话一下说出来的话,虎头蛇尾后面没有了,到没音的时候肾气不足,一下子就能辨别出这个人肾气不足,也就三班斧砍完没了,底气没有,没有底气到尾音就不能很好的发出了。还有人说话条达,说明肝气好,肝气主条达,如果肝气好他说话很条达,很通顺,如果肝气不好,说话就磕磕绊绊,好像好多珠一样,话会说错,颠三倒四,那么还有人说话很着急,尤其是说话快,小河流水是哗拉啦的,大江大河都是很平稳地流,所以说要沉稳、有序、缓畅,缓不能淤滞,畅不能急。说话要用脾气来说,不要动肝气肾气心气。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声音,大家体验一下,任何一个事物不管是事还是物,它都会成类成象,象就是一段气,我们通过揣摩这个气就可以知道他及他周围的其他事物的特点。还有人说话有根无根,说话尖声尖气的下面没有根,不仅是身体不好,而且是这个人的性情不好,发声很讲究的,城市里的孩子发声有的工作几年不会发了,身体虚弱了,肺气打不开肾气不能充足脾气失衡导致发出的声音怪模怪样的。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栗为打哆嗦、颤抖。肝变动为卧,脾为哕,心为什么来了?心变动为忧,肺为气上逆,都是一个道理。也就说我们都以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一以贯之,都是一个理论来解释,五段论下来后我们能融汇贯通,一下子就会明白《内经》在讲什么。

下面来讲为什么在变动为栗?看看大家怎么解释的,寒冷畏惧打哆嗦,藏不住而颤栗,是收缩的意思,往里往内的感觉,栗为寒变,封藏不住,为寒冷之象,栗为内寒之象身体卷缩毛孔闭合;肾气不藏,跳动为栗,心在变为忧,栗为颤振,刚才说过了。那么什么肾在变动为栗呢?再跟大家说一下,在这里栗不是栗子的栗,虽然肾主栗,它主要是指颤抖讲。这里有对,有不对的。基本上是两种意思,栗为寒之象,故在变动为栗,这个解释的,寒之极为栗。大家注意,所有东西要这样来讲,如果是这样讲,热之极就是忧么?还有肝的变动是握么?这个不对,似是而非,像这样来说的似是而非。寒之极则栗故在变动为栗,那还不如直接说肾主栗,别变动为栗了,肾主寒,寒主栗,肾主栗,这样解释不更通么?!栗为寒的象征,人直打哆嗦是因为冷,而冷又通水,水又通肾,这样解释多好呀,它这个地方一直在强调变动,什么叫变动?什么叫做栗?可以这样跟大家说,走对了这条路,解释《内经》也好,《伤寒》也好,可以说是相当于猜字谜一样,猜一猜就掌握规律了,而且知道古人为什么这样来写谜,你也就知道谜底通过什么方式来揭开,像做游戏一样,而且所有的道理都是这样来解释。还有这样说的,藏住了从里冷出来,静极而动,寒在骨髓。大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的,古人对这些经典的解释可以说太多的是随文解义,或敷衍了事,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的解释,很多都是驴唇不对马嘴,最后直接告诉大家:寒水主静,极者则动,此动为战栗。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热反不欲近衣,此动为战栗,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看看还有没有解释的,这里面已经有正确答案的了,栗不仅是冷而战栗,如果从冷这边解释,栗不能很好解释这个栗字,以偏盖全了,本身从栗字的解释就不对,别说用这个来解释在变动为栗了。恐惧同样栗,包括其他的一些变动,凡心思不宁的都会产生战栗,一定要往寒冷打哆嗦解释,首先栗字就没解释好。既然没有人说我来说一下:所谓栗为震颤,什么叫震颤呢?是气的震颤,这个震颤的原因是冷着了吓着了,恐着了或者紧张着了,都会产生气的震颤,那么气的震颤就是振动嘛,本身这个变动肾主什么?变动了就变成震颤了,那么就很好能理解了。前面大致说一下几种说法是对的:上来说的封藏不住了,藏不住而战栗,不对的就不说了,封不住肾气不藏,跳动为栗,栗为震为颤震。藏不住从里冷出来这个后面说的多余了,最后一个封藏功能损坏,这个是根本,其它都不对。

凡是从寒解释的都不对,寒生水,水生肾,肾主栗的话那么就不是在变动为栗了,而是主栗。肝经主伸,变动就是他的反方向,那就是握起来了,卷曲了,这个和伸展是相对的。心主喜,变动回来了就主忧。脾主纳,不纳就是吐,吐就是哕,从胃中吐的就是吐,从脾中哕出来的就哕。肺气是降的,不降就气上逆,为咳了。肾经不断的摇晃了就是栗,从里到外往外栗,这个一定要清楚。一个理论拿到这解释,拿到别的地方也能解释,要不然就成糊弄事了,糊弄自己可以,写成书再糊弄别就不对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部分古人觉得自己儒学修养厉害,遣词造句很厉害,拿着话不断地往上写,贻误后人,这种太多,没有实战。比如写本草,没有经过临床,拿来几本拼拼凑凑,就是一本本草,主什么证没实践过,就写出一本本草那不就是哗天下之大稽嘛!要么两点,一你在自己的理论上有自己的证误和突破,一以贯之,一个道理都给解释清楚,叫做圆融。二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到你的理论层面上来。如果说儒学靠考据写出书最好不要发表,你发表就产生了影响,一盲引从盲,相将入火坑,道理就是这样。
    
看我们变动这块,五段文字都是如是作解,以后给大家横向总结一下五段论,现在是一条条在讲,如果横向比较就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了。那好在变动为栗,如果大家用没有争议的话就过去了。
    
下面在窍为耳,解释了,在味为咸说了,在志为恐说一下。为什么在志为恐?在志为恐后面留到下堂课来讲,下堂课主要给大家横向五段论重点的地方串一下,然后我们做一个小结,《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就算到此为此,看一下大家有没有问题,费这么多口舌给大家讲五段论,目的无非是让大家知道,气机无所不在的道理。
    
脾通地气,它这个纳是无形的纳,纳什么呢?水谷之气要通过脾气的推动运输到全身,脾能把水谷之气纳过来,如果没有这种无形的纳它不可能推动到全身,包容嘛,脾就像个空谷一样,山谷啊很空旷的山谷,能聚纳山谷中的气这个就是脾气的纳。而胃纳很简单,河流河谷能纳冰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纳到水里,这个是胃的有形的纳和脾的无形的纳。这个胃纳以聚,通过聚的形式来纳,这个脾纳以散,纳到有形的气血而要散布的东西。

无物无声叫做哕,有些大病坏病也会出现哕,也是脾胃之气败绝之后有一种坏症的哕,他也主这个哕,也就是说脾胃不能受纳而出现的哕,或者说平时我们脾气不好老是嗳气,这个也叫做哕。嗳气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的打嗝那种嗳气,是肝的嗳气,还有一种小嗳气,不断地来一声来一声是脾气虚,脾气不转不能受纳的嗳气。古人善于举例子,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管是从用上还是从体上,这个不分体和用。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心欲软就可以变动为坚,坚强的坚,正好肾欲坚而为栗是一个对应。你可以说心在变动为坚,坚就是堵住了,不能很好的流通,血管也软化不了,脆了硬了堵住了。肝变动为胀,不能很好的生发,去克脾胃,或在那郁积就变成胀。这个只是举了典型例子,要告诉大家气机的正道和变化之道。 

第二十一课 20080415_阴阳应象大论

由拎壶葱整理

大家可以听到吧,是这样啊,我们讲课讲了这么长时间了,因为我们是从气道中医的角度来讲中医,包括现在讲的《内经》,我本人认为《内经》是建立在气的层面上的,但是我不知道大家对气的概念有无了解,我记得有几次让大家做了一些查气的一些实验,主要的一个目的是让大家知道气是实际存在的,我记得最早跟大家交流的时候就跟大家说,气不是一种概念也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实际的存在,并且举了八点关于对气的一个普遍的认识,今天应该是总结《阴阳应象大论》,在讲之前大家可以问下关于气的问题,咱们可以交流一下气,大家可以畅所欲言,问什么都可以,我先做简短的解答,加深一下大家对气的理解。因为这个气啊大家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的认识他的话,那么大家始终是隔靴搔痒,或者是不能有所感觉,那么对学中医也好啊,对世界观也好啊,可能终究缺乏直接的认识,所以我讲中医啊,无非是讲气的道理和气的存在,让大家对熟悉的世界有一种崭新的认识,不然的话大家永远停留在对物质思考的层面上,而不能领悟比物质层面更高的气的层面,那么对中医也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学中医就会很苦很枯燥,走很多弯路,到头来可能也没有悟到中医的真谛,但是从开始就从气的角度来认识思考来把握,慢慢把气的概念融入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当中,久而久之大家就发现这个气原来他的运行轨迹和运行方式如此简单直接明了而易于体察,如果通过这么多次的讲课,让大家能够进入气界、气的世界,那么也就达到了我的一个目的。

你看我们呼吸无非是一口气,气从物质角度来讲就是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浊气,其实如果从气的层面上来讲,纳清而吐浊,吸入的是清气,吐出的是浊气,并在呼吸之间完成了整个气机的运化和转化。古人不是说了嘛,吸入是肝与肾,呼出是心与肺,他说的无非是一个气机深浅层次的吐纳的一个比喻,而并非实质的心肺肝肾。古人只是基于五脏六腑以及四肢百骸有形的物质来解释气的依托或者根据,最终反映的是整个气机的变化,而现在很多人认为气是有磁性的,有电磁场,有波长,但是最终这个气、这个电磁波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并非是气的本来面目,如果想真实认识气必须靠我们的感觉,而非一切的物质观测。

很多搞经络的用一些仪器仪表进行测度,这些终究以物质来研究气,因为本身气层次是高于物质的,那么拿低于气的层次的物质来研究气是不可能真正认识气,也象对我们的心念的理解一样,如果拿物质仪表仪器规格尺度来理解心终归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这个心神又是一个层次,神的层次,而气的层次是存在于神和形之间的层次,他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存在的当中起到一个很关键的作用,我们老祖先实实在在的认识了气,在中医方面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经典的著名,他希望后人重新回到气的认识,并且以之治病,所以后来给大家讲的《阴阳应象大论》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通过五脏论发现气的特性和气的种类。

记得给大家说过,这个五藏并非实指,我们有形的五脏只是心脏肺脏脾脏肝脏和肾脏,而是指气的五种形态,气的形态可以分为4、6、8、10都可以分,就像一块蛋糕一样,你可以切几块,但是这个五有他的特殊性,在人身体上表现了成五份的这个现象,化生五脏嘛,其中清气上升变成心与肺,浊气下降变成肝与肾,这个降之极是肾,升之极是心,那么这个升的过程中表现的是肝脏,降的过程中表现的是肺脏,在中焦调停斡旋的是脾脏,他是这样的来分嘛,所以说《黄帝内经》一般管肾不叫肾脏叫肾气,不叫肝脏叫肝气,心不叫心脏叫心气,脾不叫脾脏叫脾气,肺不叫肺脏叫肺气,所以气化而成形,也即五脏通过有形五脏之气化,这是《黄帝内经》对五脏根本立论,那么好下面我们把五脏论肾脏最后一段我们给解释一下,然后我们串一下五脏论所有的论述,看看我们是不是用一条法则、用气道的规律来完成对这个五脏论的横向的解释。

“在志为恐”,谁“在志为恐”什么叫做志呢?你可以认为这个志就是心智的意思,就像我们的情智心智,这是一种心神的变化,所谓恐就是恐惧,人大恐会出现一种什么气化的表现呢?我记得跟大家说,神统气,气化形,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气的主宰是心神,而不是其他的,所以这样一来就把我们的心神放在了最重要的位上,让我们真正可以得到自由是心,而并非是物质的主宰。你看气已经是非常玄妙了,那么气又受心神的主宰,这个心神由谁发出呢?就是由各位发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做真正的主人,而不受气和形的约束,那么做到这样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就需要后天的修炼,这样就不多说了,但是由于我们这个心神与气形是相依相从的,所以说还受到气和形的制约,那么这个是一对矛盾,当我们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恐怖的时候,人的心智产生了恐的这种变化,那么根据心神统气的理论,那你整个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