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脾主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在音为宫和在声为歌的区别”?这个你可以看一下其它四行的这个表述,所谓的音它指的是语音的声调和气态;声指的是发出的声音,看一下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有音律的声音”,“歌是有韵的,主和谐,能把各种因素统一起来。歌者,愉悦欢畅;”还有没有说的?有说是弃衣而走,逾墙高歌,再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然后我们沟通一下,“脾气发于外的象,多则病”。什么意思呢?咱们说一下吧!基本大家这次比上次要好很多,这次基本的把这个意思表达充分了,因为人只有欢快的时候才会唱歌,而且当时都是民歌的唱法,非常和畅欢快的,一般用宫调缓和畅达的来唱的,不像今天的劲歌热舞这样的唱法,这种唱法简直不是雅乐正声了,唱歌太有问题了,八十年代唱的歌还可以,后来越来越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了,但是咱们不能说人家唱得不好不对。

你看,歌者是把各种声音,缓和的、流畅的、稳重的、和谐的,表达出来通过喉咙由脾气把这个缓和畅达之气发越出来,这个就是真正的脾主歌的含义,人只有在欢快的时候才会唱歌,或者唱歌以解忧,就是把这种缓和畅达之气发越而出,所以说人要经常唱一些歌,使自己的这种缓畅之气得以畅达,这样就是缓气啊,这种正中之声它会流通百脉,和畅精神,对人身体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大家说的都很好“脾畅阳而歌为发”把阳气这个生机,其实不只是畅阳,它也畅阴的,阴阳是相偕行的,畅阳的时候就是畅阴,所以不如说是畅达气机。还有肝阳上亢,古人尤其是《黄帝内经》不这样用词,气上,就是肝阳上亢,他不只是阳气,阴气也往上上,气下、气发、气竭、气沉、气散,气蒸、气衰,《黄帝内经》始终是这样来表词达意的,所以说我们气和畅而发之为歌,这就是歌的定义,那么气和畅从哪儿来的呢?它的本源是从脾中发出来的,但是脾土之气又聚足于其它四脏和四肢百骸的任何地方都有脾的和缓畅达之气。那么你通过歌声把这种畅达之气发而为用,在外发而为声,在内畅达气机,产生这个和缓畅达之气的共振,对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说大家唱歌就应该像民歌那样来唱,但是也并不是陕西那种,总之是宫音的正声,中正之声的唱法。这个我要提一下了,如果从其他方面来解释的话,是间接的解释,而只有从“畅达和悦阳气为发”这个角度来解释才是直接的解释。大家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然后咱们沟通一下。关于“弃衣而走逾墙高歌”,那个歌是因为气顶在脑门子上往外冲的歌,已经是亢奋之歌了,可能就是呼喊乱叫都夹在里面,不仅仅是高音的唱法了,那是整个的阳盛了,热的不得了,脱衣到处跑嘛,翻墙头,到处喊叫,跟咱们说的歌不一样,那是胃家实,阳病则狂,阴病则癫。

说一点,很多城市人坐办公室的,因为气脉久滞,你看他唱歌唱不出来,这就是脾气中气不足的一个表现,唱不出那种缓和畅达非常舒服的歌,声音蚊子似地哼哼,唱点流行歌曲,声音憋在胸腔那儿,气机很不畅达,说话也是肺中无气,所以说观其声音而知气机所在,唱歌唱什么样的歌?他能唱出什么样的歌直接决定了他的神和他的气,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多观察一下,气缓和,发出的声音很浑厚那么他中焦的气足,反之这个气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说完一句话没力气了,这就是中气不足,所以说不仅是脉象可相,声音可相,任何只要跟这个人有关系的或者跟这个事物有关系的他的任何的气机所化的都可以拿来推测这个整体的气机的状况,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相法,如果有时间可以跟大家来讨论相法的种类和核心和本质的技法,今天不多谈。

“在变动为哕”大家说一下为什么变动为哕?大家各抒己见吧,前面咱们讲了肝变动为握,这里面变动为哕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做哕啊,哕和吐的区别在那儿?还有说一下变动为哕的意义,什么叫做变动?哕有浅哕和深哕嘛,实哕和虚哕。

你看有说的“哕是有声无物,哕为阴,呕为阳”“哕是气上冲,是动则病”“哕是干呕”大家解释的都对,为什么变动为哕,前面讲过肝变动为握,大家可以同理相参,还讲过心变动为忧,大家主要从气机的角度来考虑啊,不要从别的方面来考虑,一定不要从形态上形体上考虑,有人说了“脾胃相表里,脾有变动,先从胃反映出来,所以向上做哕”。

现在跟大家说一下啊,这样解释的不在少数,而且非常有迷惑性,关于对与不对一回儿跟大家说一下。“脾以精化气。。。。。。”这是怎么解释的?脾主升,胃主降,有物出是胃中出的,无物出是从脾中出的,是因为脾气生发太过了向上做哕,还有说生机升降失常,清浊不分那清浊不分怎么会哕了呢?气机升降失常,又怎么能体现脾主哕独特性呢?这个大家再想想,大家没有说到根本上,这样解释似是而非的,这样形成定论以后再改就难了,前面我们讲过了,什么叫做脾,什么叫做湿,什么叫做土,什么叫做黄,这里面他变动了,为什么就哕了呢?大家说了,哕是无物的,有声无物,也不能说有声无物,有的也没有声音。“脾不缓和不顺畅了”“土薄难以声音”“脾病则火不生肺金,脾肺升降失调则哕”这个解释太复杂了,不是这样的。大家不要把五行搞得乌烟瘴气的,说法不一,这样解释不对,这就走了很复杂的路了,我跟大家说一下,凡是解释的言简意赅的绝对没有说辗转相因的解释的,你们这样解释它不符合古人意简的道理,还有没有解释的?“浊气不降而逆”这个也不对。那吐呢?呕吐呢?都不是说到点子上的。

如果没有回答的我来说吧,跟大家说一下,这里面如果说是脾不缓和顺畅了,这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其它的都不是,我感觉大家很多都还是局限在现在的阴阳五行脏腑这方面来解释的,你看这个“脾主升胃主降,有物出是胃,无物出是脾,脾升发太过”那很多是脾绝的人可不是生发太过才作的哕啊,很多的嗝逆重症你当成哕的话,那些都是脾气升发太过吗?就说不过去了,这是有漏洞的,所以不这样解释。生机不畅通,咱们说了,你看既然咱们是一个玄语,或者说一个不可检验不可测度的,你要把理给说圆了,也就是这个理以一贯之嘛,自始至终就这样解释,不能用似是而非的道理去解释,大家可以尝试那样去解释,但是你要考虑放之四海而皆准啊,如果你不把脾的特异性和哕连在一起你就没有办法自圆其说,这也是中医让人诟病的一大特点,你不能自圆其说啊,就是国家给一个很好的政策,你中医立不起来没有真正的理论体系这个很要命啊,还不如打击中医呢,你要是说现在宣传中医提倡中医我估计这个也是捧杀的政策,真正站出来把中医理论解释清楚的人不是很多呀!

我跟大家说一下吧,我记得前面,又有人说了“肝乘脾则哕”肝乘脾应该是肝乘脾胃,“脾不顺畅了一阵一阵的上冲”这个不对,这不仅仅是一个上冲的问题。“湿化太过了”。。。这样吧,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吧,然后大家有什么再问一下。中央生湿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大家跟我想的不一样,互相交流嘛!从气道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脾啊是缓和畅达,哕你可以分是实哕和虚哕,总之不会是胃哕脾哕,前面说是胃是有物,脾是无物,是气机的上逆,这个有人说上冲,这个不对,冲是实?不一定是实。这个是气机往上翻,这个翻不是很强烈的翻,就像一个大气泡从水里面一下子翻上来那感觉,尤其很多嗝逆重症都会有这个感觉,从地下往上翻气,一下子就上来,这个不是吐,吐是一下子吐出来的,哕相对来说比吐层次要深,他往外哕的是什么?你可以说哕的?脾主容物,脾胃主容物,不仅是胃,胃容的是时物,有形的东西容在胃中,无形的东西容在脾中,然后通过脾的强大的这个升发和扩散,是这个食饮之气畅达到四肢,并且脾畅达以后又可以收摄很多的气机,他有容的作用,承载万物,容纳万物,脾气这种容纳的性质一变动,这种容纳的性质就失常了,如果被邪气所干,容不下就吐出来了,就向上吐,还会向下泄,大家一定要跟着我的思路来走,这种吐不仅是食物,而是气,向上变动就变成了哕,向下就变成了利,这个就是咱们《伤寒论》的少阴篇就是一个吐一个利,往后到了肝经和肾经都有利的情况,就是从脾开始的,所以说呕哕的是气,脾气失常,可能是虚也可能是实,有实哕和虚哕,不一定都是脾虚败极的虚证之哕,在这儿你去理解什么叫做哕,这个就是脾的特异性,脾主容,容失常则上哕而下泄,很多脾虚就是大便溏泄嘛,这个是哕的真实含义,大家回去以后很好的看一下。

这是我们气道中医要掌握的基本功,也就是说直接就击中要害,脾主容,容失常故哕而利。下面要是再对这句话做解释的话,不基于气道就会五花八门,不是有声无物为哕,向上逆,脾不容,气机上翻这叫哕。好多脾气败绝的人要死了哕了一口,脾气没了,脾精散绝了,整个容从哪儿来啊,就是从缓和流畅的生机而来,缓和了这个气才能够散开,散开了中间才有地方,流动了才有东西进来,有生机了进来的东西才不会腐败,这都是连带的作用嘛!大家一定要从气道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这个黄黄圣言,不然的话踏破铁鞋找不到他的立脚点和真实的解释,有人皓首穷经,读了一辈子,对经典也做了解释,但是没有到位,因为没有解释出来,越解释书越多,大家又根据他的解释就再去解释,这样反反复复就失去了经的本意了,看看大地,你再体会一下人的含义,大地不是死气沉沉的是充满生机的,大地所有的土壤是缓和的,所有的山川都流动的,而在这个流动缓和中孕育了整个的生物圈,生机盎然,这不就是容嘛,哪一天大地地震了,它不行了就吐出去了。

所以说中医啊是一门品物之学,只有认真的体会才会真正的了解中医的精髓,这个别人学不到,你要是说译成英文或是怎么地也是不行的,都要靠自己去体会的,我说了大家听了方方面面的要举一反三,一定要触类旁通,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你能引申才能够活学活用。

这样吧,今天这个湿也没有讲完,大家想一想,每一句话都是经典啊,中央生湿,什么是中央,然后讲了什么是湿,湿为什么生土,土的涵义和特点有哪些,土有多么重要,土为什么生甘,什么是甘味,甘味有什么重要的涵义,其中还讲到了糖尿病,从甘生脾讲到了脾的特性,脾对人身有什么重要特性,脾生肉,什么叫做肉,肉的定义是什么,跟我们现在理解的肉是不是一样,脾是怎么生出肉来的,同理你也知道肝是怎样生出筋来的,那么肉又是如何流转而生肺的,这个流转是真实的流转还是只是一个概念的流转,脾主口,口的重要的一些特点,和口的形态各方面的,如何鉴别一个口,我们讲了还有黄色,为什么黄色居中属湿啊,属土啊,然后又讲了宫,又讲了歌,又讲了哕,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把这一条线串起来了。如果大家跟不上的回去以后多听几遍录音,还有南方生火,东方生风,可以对照来理解,就可以理解所有的思绪都是一条线,都是一致的,不会出现随文解经的地方,也就是说知其要着一言以蔽之,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也就是大道至简,它就是讲的气机的掌握上,气机无非皆是气化,无非皆是神韵,气化而成形,我们的形体是气之末也,一个东西啊形是最末的东西,大家不要局限在形体上去琢磨去深思,要反推它的气的状态,那么这样我们才能学好立于气机上的医学。

那么我们并不是说气道中医是中医的真传,但是我们要说中医是在认识了气的基础上才成就的中医的理论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也即是我一再强调的,这个气啊是气聚,是和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并立而共充的,形中都是含气的,但是这个气不一定是所有的气都会化成形,也就是气远远大于形,而所有的形都是依附于气而存在的,气变则形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有形,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多仔细考虑,换一种思考方式来思考来认识自然,认识身体,认识周围的环境,气旺则形旺,气衰则形衰,无处不有气,无物不是气之所化,这就是咱们气道中医的一个精髓。

那么脾是什么呢,是缓气、能容、和畅也、有生机,你看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定义,我们所有的话就都蕴含其中了,以后我们讲病也好,讲方也好,都是围绕这个来做,方药皆是气,都是一团气,配方就是配一团气,比如说你这个寒淫于内,治以热药,那我们光用热药啊?要甘以温之,辛以散之,苦以燥之等等,都是在配一个气团,去治这个寒淫于内。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形和相的区别,这个很简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清气上升成象,你看日月星辰都是象,大地山川都是成的形。这个象太高了你都看不到的,我们只能说用象来表示了,有问题可以沟通一下,我们讲完这几段之后我们想给大家讲一下开方的原则,好,下课吧!
第十六课 20080311_五脏五味体用

春野、apple整理

今天很高兴请到志一老师跟我一起讲关于五脏五味的体用。为什么中间会插这么一堂课呢,主要原因是上次看到QQ群里面发了一篇关于五味配五行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对五味配五行啊,表示了一定的怀疑,并且写过自己的根据,这个大家原先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迷惑,我大致把他的文章的观点说一下,如果有感兴趣的,一会我可以发一下这篇文章。
    
关于《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那一块咱们随后接着讲,今天这堂课由我和志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大家剖析一下,就五脏五味和五行这一块剖析一下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