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地名分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地名分册-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明成祖朱棣在扩建北京城的时候,把元 

大都的南城墙拆掉,在今日正阳门 (前门)东西一线上建筑新的南城墙,原 

来大都城的这条顺城街,便被扩建为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的两翼,并在广场 

的东西两边筑起了两座皇城门。东边的叫“长安左门”,在今日劳动人民文 

化宫大门东侧;西边的叫“长安右门”,在今日中山公园西侧。于是这条街 

也被叫做“东长安街”和“西长安街”了。 


… Page 84…

                          王府井大街名称的由来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有名的街道之一。据考,辽金时代,这里是个荒凉的 

村落。元代建立大都城后,人烟逐渐稠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正式名称。 

明成祖时在这一地方建造了10个王府。据《明成祖永乐实录》的记载,建造 

10个王府的工程从永乐十五年 (公元1417年)动工,到十八年底完成,因 

而这条街也就改称十王府或十王府街了。 

     明亡后,这里的王府逐渐倾废,十王府的名称不复存在,而习惯地称为 

王府街了。这一带随之出现了更多的摊贩和店铺。清光绪、宣统年间,街的 

两旁遍设油盐店、米面辅、切面铺、粥摊、饭铺、古玩铺、药铺,还有一个 

 “官厅”。民国以后,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 

考虑这条街比较长,于是将一条街分成三截:北段仍称王府大街,中段改称 

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侧)就称做王府井大街了。 

现在整条街称做王府井大街。 


… Page 85…

                             中关村名称的由来 



     北京海淀中关村现在是全国知名的科学城,它原名中关屯。相传,当年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群臣,城里宫中内官怕早晨赶不到,往往提前一天到 

这里租民房或造简易房过夜,人称中官屯。现在房子虽不在,屯名却留传下 

来。 

     1953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由城里搬来,这是科学院 

搬到中关村的第一个单位。一次,该编辑部印公用信笺、信封,事后发现, 

信封上的地址错印成中关村,当时也未改正。不料,日后很多单位陆续搬来, 

都跟着叫中关村。这样,中关村的名称也就渐渐传开。 


… Page 86…

                           南京路名称的由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即开辟为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 

方帝国主义列强先后来到上海划分租界,作为各国侨民居住和经商的地方。 

1845年 (清道光二十五年),上海道台慕久决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 

北、李家场(北京路)以南之地,租与英国商人,这就是最初的英租界。1850 

年(清道光三十年),英人在今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购地80亩,建造一 

花园。这个花园既叫跑马厅,又叫抛球场。这时从外滩至花园间便出现了一 

条小路以便游人往来。中国人把这条小路称为花园弄。这花园弄就是现在河 

南路至外滩一段南京路的前身。1845年(清咸丰四年),西洋人于泥城浜(今 

西藏路)东购得大片土地,辟为“新公园及跑马场”。此场除赛马外,尚供 

练习骑马和散步闲游之用。公园大了,游人多了,原来从外滩到花园东界的 

花园弄已不适应,于是1854年工部局举行第二次会议,决定修筑并拓宽从外 

滩沿花园弄到五圣殿 (今南京路与河南路交叉口)的小路。扩修后的路就是 

现在从河南路到外滩的一段南京路。 

     1862年,上海跑马场股东重新筑了一条经过新公园及跑马场的大路,这 

条路是扩修后花园弄的延长。外人把从外滩至泥城浜这条路称为南京路。在 

公共租界中,以中国内地省份和城市命名的马路中,南京路为最先。 


… Page 87…

                           陆家浜路名称的由来 



     上海马路命名,大多是以省、市名称来定的,至少是一个县的名称;唯 

独南市区有一条大马路叫陆家浜路,用的却是江苏昆山的一个水乡小集镇的 

名字。 

     这条大马路怎么与这个小集镇联系起来的呢?这有一段故事: 

     据说当年韩世忠在黄天荡一仗大败金兀术后,一路挥戈追击来到陆家 

浜。老百姓慕韩帅及其夫人梁红玉的赫赫战功,无不扶老携幼出来迎看,当 

地一班吹鼓手更是起劲,连夜搭高台,第二天宋军将领一到,便激越吹奏。 

韩世忠听了非常高兴,不由赞了一声:“陆家浜鼓手吹得真好听!”从此, 

陆家浜鼓手出了大名,江南方圆百里,凡有喜庆大事,无不请来一奏。上海 

日渐繁华后,请吹鼓手越来越多,且都以请到陆家浜吹鼓手为荣。在交通不 

便的年代,一部分陆家浜吹鼓手就干脆在上海租房定居,各地鼓手也有冒充 

陆家浜人前来混居,渐渐成了一条街,日子一久,人们便叫它陆家浜路了。 


… Page 88…

                             杨柳街名称的由来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领着一支起义军攻入四川省,在离重 

庆不远的地方,见一个逃难的妇女,手里抱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拼命地往城 

里跑,她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张献忠觉得很奇怪,“为什么 

她抱着大孩子跑,反而丢了小孩子不管呢?于是派人叫住那位妇女问清原 

委。那位妇女对张献忠说,大孩子是别人委托我管的,小孩子是我亲生的。 

我不能只顾亲生的而丢了别人的孩子。张献忠听了很感动,便顺手折了一枝 

杨柳,对她说,农民起义军只杀坏人,不杀老百姓,不用害怕,不用逃跑。 

并让她回去叫左邻右舍的老百姓,家家插上杨柳,证明不是贪官污吏,起义 

军进城后,绝不伤害门前插着杨柳的百姓。那妇女回去后,就叫邻居们在门 

前都插上柳条,果然平安无事。从此,这条街,就改名叫杨柳街了。 


… Page 89…

                            中英街名称的由来 



     在香港与深圳的中英边界上,有一个独特的小市镇“沙头角”,镇上“华 

界”和“英界”的地方,是一条古老而又带有神秘感的街道——“中英街”。 

其独特之处是名副其实的“一街两制”:街道两边居民有各自的制度和生活 

方式,近百年来他们自由往来,和睦相处。 

      “中英街”是一条繁盛的街道,街道的路心有一列石碑,石碑上向华界 

的一方刻有中文字,向英界的一方刻有英文字。中文字刻的是:“光绪二十 

四年,中英地界。”“中英街”的名称就是源于“中英地界”的建设。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中英街”仍保持原称。 


… Page 90…

外国部分 


… Page 91…

                             欧洲名称的由来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意译则为“西方日落之洲。”关于其名的由来, 

有一些传说。 

     在希腊神话中,德米特(Demeter)是专管农事活动的女神,她保佑人间 

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在有关这位女神的画像中,人们总是把她画成坐在公 

牛背上。这位女神的另一个名字叫欧罗巴,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敬意,就把欧 

罗巴作为大洲的名字。此外,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万神之王”宙斯 

看中了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作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 

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认为机会难得,连忙 

变成一匹雄健、温顺的公牛,混入腓尼基国王的牛群中。变成公牛的宙斯来 

到欧罗巴的身边蹲下来,脉脉含情地望着她。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 

在自己身边,便身不由主地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 

躲开了人群,然后腾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进,带欧罗巴来到远方 

的一块陆地共同生活。这块陆地以后也就以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 

做欧罗巴了。 


… Page 92…

                             亚洲名称的由来 



     在世界七大洲中,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它的名字也最为古老。亚 

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思是“东方日出处”。相传亚细亚的名字是由古代 

腓尼基人所起。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叙利亚一带) 

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具有精湛的航海技术,活跃于整个地 

中海,甚至能穿越直布罗陀海峡驶入茫茫的大洋中。他们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创造了腓尼基字母,为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字发展做出了贡献。频繁的海上活 

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一律称之 

为“Asu”,意即“东方日出处”。“Asia”是从腓尼基语“Asu”演化而来, 

音译为“亚细亚洲”。 

     到了公元4世纪初,人们便把乌拉尔山作为两洲的界限,乌拉尔山以东 

的地区称为亚细亚洲简称亚洲;以西的地区则称为欧罗巴洲,简称欧洲。 


… Page 93…

                             美洲名称的由来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美洲,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美洲的得名,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名叫亚美利 

哥·维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尽管哥伦布早在1492年就已“发现”了美洲, 

然而他却误认为这块大陆是亚洲的一部分。7年之后的1499年,亚美利哥随 

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 

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亚美利哥经过对南美洲东北 

部沿岸详细考察,确信这块大陆是世界上另一个大洲,并编制了最新地图。 

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这本 

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 

述和渲染。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垮了中世纪西方 

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 

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 

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杰出贡献。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 

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后来,仿照其他大 

洲的名称词尾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起初,这一名字仅 

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 Page 94…

                          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地区 

的通称。为什么把美洲这一大片地区与拉丁二字联系起来?原来,从15世纪 

末,这个地区的绝大部分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 

蜂拥而入。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陆续获得独立。由于殖民统治长达300 

年之久,因此它们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 

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当地的印第安语逐渐被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 

萄牙语所取代。这两种语言成为许多国家的国语,所以人们便把这个地区称 

为“拉丁美洲”。 


… Page 95…

                             非洲名称的由来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 

     对于阿非利加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古时 

也门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 

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种传 

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 

女神是位守护神,据说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 

位女神的塑像,她是个身披象皮的年轻女子。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阿 

非利加”作为非洲大陆的名称。还有一种传说,侵入迦太基地区(今突尼斯) 

的罗马征服者西皮翁的别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为了纪念这位征服者, 

罗马统治者就把这片地区叫做“阿非利加”。以后,罗马人又不断扩张,建 

立了新阿非利加省。那时,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 

2世纪,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 

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做阿非利干(Africain) 

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 Page 96…

                             大洋洲名称的由来 



     大洋洲,意即大洋中的陆地。一般指太平洋的多数岛屿,但狭义上也指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太平洋东部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群 

岛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群岛。过去,大洋洲也曾被称为澳大利亚洲,简称澳 

洲,因为澳大利亚的面积占了大洋洲面积的85%。 

     大洋洲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812年前后,由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龙命 

名。 


… Page 97…

                             南极洲名称的由来 



     南极洲,被称为“世界第七大洲”,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