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海风云录- 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候巴西坐不住了,跳出来想当和事佬,主要它不想与智利这个明显偏袒南海联邦的国家为邻,那样的话,说不定哪天智利军地就打进巴西境内了呢。但是智利政府根本就没理睬巴西政府的调停建议,在开战第10天,就用2个师的兵力翻越了安第斯山脉,向玻利维亚东部地区挺进,看这个形式,用不了1个月的时间,玻利维亚就得亡国。

智利军队这边进展顺利,远在欧洲的小胡子终于也坐不住了,眼看着南海联邦航扫太平洋北部,先是把澳洲吃进了肚子,然后又开始进攻美国,不仅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还重创了美国陆军,大有横扫美国西部的趋势。

而远在南美的智利小国,居然也在南海联邦的怂恿下,开始在南美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还搞得有声有色。通过阿根廷的德国情报人员发来的消息,很多智利军队中都有南海联邦军官的身影,他们使用的武器虽然是智利国产的,但是除了铭牌和商标不一样,几乎每个螺丝钉的位置都是一样的,不用问啊,这也是用联邦技术生产出来的。

在小胡子看来,南海联邦不仅要北美大陆。还想把南美大陆也吞进去,这个胃口可太大了。与刘芾一比,自己在欧洲折腾了这么半天,也不咋滴啊。知耻而后勇,小胡子决定不能让刘芾给比下去,你能打美国,那我就能打苏联,看看咱们谁先成功。

1941年6月1日,比历史上提前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苏德边境苏联一侧发起了突然进攻。德军为了进攻苏联已经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按照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制定的计划,德军将组成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共计117个师,再加上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的50个师,总共167个师的兵力,另外还有28个德国师作为预备队。

为了这次进攻行动。德军总共调集了4500多辆“黑豹”中型坦克、2000多辆德军自行开发的3号和4号坦克,另外还有700多辆捷克生产的35t和38t坦克。除此之外,德军还在东线战场上投入了近40000门各类火炮,基本上算是倾其所有了。

因为与南海联邦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合作,不仅德国陆军在坦克发展上前进了一大步,德国空军在作战飞机上的设计与生产上更是格外看重。这次戈林元帅调集了20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前来支援东线的三个集团军群。其中采用了联邦发动机的Bf109f战斗机就有900多架,这是最新生产出来代替e型机型的战斗机,它比原来的e型机的航程要远一半,机身也轻了不少,更加灵活。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陆军元帅指挥。它由一个装甲集群和2个集团军组成,装甲集团包括5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集团军群则包含着16个步兵师,共计26个师的兵力。

北方集团军群将从东普鲁士出发,沿着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地,直扑列宁格勒,汇同芬兰军队,共同向这座苏联北方的重要工业和港口城市发起进攻。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陆军元帅指挥,它由2个装甲集群和2个集团军组成,装甲集团中就包括了古德里安所率领的第二装甲集群,此时的古德里安已经是上将军衔、第二装甲集群司令了。中央集团总共有50个师的兵力,它们的任务就是在波兰与白俄罗斯交界的比亚维斯托克地区分成南北两路突进白俄罗斯领土,争取在明斯克以西,把这一地区的苏军包围分割消灭。

南方集团军群由戈特。冯。龙德施泰特陆军元帅指挥,它由1个装甲集团和3个集团军组成,总兵力41个师,另外还有大约14个师左右的罗马尼亚军队也归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它的任务是从波兰南部和罗马尼亚分头出兵,进攻乌克兰地区。

按照这份被小胡子成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德军的第一步先是要突破苏联军队在苏德边境上的防御,然后把边境附近的苏军分割包围,逐一吃掉。然后第二步就是攻里加、明斯克、基辅等重要城市,并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收入囊中。第三步就要进攻列宁格勒、莫斯科,迫使斯大林做出让步,与德国和谈。

而此时苏联在苏德边境上也不是一点防备都没有,与历史上不同的是,这时的苏联已经提前加入了同盟国的阵营,而且它在远东没有了r本这个需要防备的强敌,而是多了一个曾经是军事合作伙伴但是关系越来越冷淡的南海联邦。

斯大林一直都不放心自己的远东地区,即使没有了r本,但是它对已经和德国走得越来越近的南海联邦的防范心理更加严重,因为在中国北部与苏联的边境问题上,南海联邦不光是不支持苏联,还明显的站在了苏联的对立面上,所以苏军在远东,尤其是海参崴和库页岛地区,还是部署了大批的飞机、坦克和军队,以防止南海联邦军队在这一地区对苏联可能发起的突袭。

斯大林总共在远东投入了70个师左右的兵力,大概100120万人,飞机3000架,坦克2000辆左右。而在西线,也就是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边境附近,苏联总共有250多个师,430万兵力,是德军进攻部队的2倍还多。

这时的苏联军队虽然装备还是没有德军精良,但是它们拥有大概23000辆坦克(大部分是1933年之前设计的老旧型号,比如Bt型5000辆、t26型10000辆、t28多炮台型500辆、t35多炮台型51辆、t37系列侦查坦克4000多辆、t34中型900多辆、kv1和kv2重型坦克600辆、美制格兰特和斯图亚特坦克700多辆),其中的15000辆布置在苏德边境附近,另外苏联红军还有70000多门火炮也部署在这里。

苏联空军此时装备的作战飞机大概有19000架左右,但大部分是伊153、伊16战斗机和斯勃3、波特3型轰炸机,数量占到了总数的80%左右,只有少数比较先进的雅克1、米格3、伊尔2型飞机和美国援助的p39型战斗机。其中超过11000架飞机部署在苏德边境。

(说起p39战斗机,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这种战斗机是美国贝尔飞机公司为美国陆军航空兵设计的一款战斗机,它的设计思路非常独特,其一就是把发动机放在了驾驶舱后面,也就是飞机的重心处,使得整架飞机的运动性非常好;第二就是它抛弃了普通上滑动座舱盖而是用了一种类似汽车门一样方式进出座舱;第三它的机头里装有1门37毫米机炮。

它的优点非常多,比如低空性能优越,非常灵活,火力凶猛,座舱带装甲防护等等,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高空性能非常渣,操控难度大,美军飞行员非常不喜欢这种飞机,把它称作“空中棺材”,美国陆军随即把它打入了冷宫。

但是随着苏联加入了同盟国阵营,大批在美国仓库中闲置的p39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它们被美国人援助给苏联空军使用。这种飞机一到苏联飞行员手中,立刻就焕发了青春,苏联飞行员非常喜欢这种飞机,尤其是它机头内的那门37毫米机炮,它的火力足以从空中打爆一脸坦克。

至于p39的那些缺点,在苏联空军看来根本就不是事。什么发动机在机身中维修不便?苏联地勤人员数量多,一架飞机一大群人一起修,一点不觉得维修困难。高空性能差?苏联空军压根也没打算拿对地攻击这么犀利的p39当高空战斗机用,高空中有雅克飞机呢。座舱门不方便逃生?我呸!能装备上p39的部队前面都带着“近卫”两个字,我们是苏联的骄傲,只要不是凌空爆炸,被击落的时候也是找一个敌人目标冲下去,谁敢逃生!!!

在美国成了鸡肋的p39到了苏联飞行员手中成了抢手货,在二战结束的时候,有很多苏联飞行员都是驾驶着p39成为王牌飞行员的,他们给这架飞机起了一个绰号,叫“空中眼镜蛇”。)

此时在苏德边境的苏军基本情况就是人和大炮多、坦克多、飞机多、政委多,但是士兵素质低、坦克质量低、飞机性能低、指挥能力低。另外苏军的部队还存在着一个很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部队指挥员严重不足,从元帅到连长,有战争经验尤其是大战经验的挑不出来几个。

按说苏联的军队从俄国开始就加入了一战,一直到苏联成立,国内打白匪军,国外打干涉军,周边还有罗马尼亚、波兰、芬兰这些小国给它练手,这几十年里也没闲着啊,就算装备差一点,就是一支百战精兵了,怎么就缺少指挥员了呢?这还得从斯大林这位能把朱元璋都甩出好几条街的好杀功臣的领导人说起。

 第七十五章 巴巴罗萨(二)

在1934年,苏联国内出现了“基洛夫”事件,斯大林感到自己在国内的权威还是不够高,于是他策动了一系列的大清洗活动,用于消灭那些反对他、对他不够忠诚的人。

刚开始,大清洗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对党内高层领导人的逮捕和处决阶段,在这方面作者就不废话了,这里只是着重介绍一些37年以后,大清洗运动逐渐的扩展到军队中,这下苏联红军中那些高级将领和中下层军官们可就倒霉了。

苏联红军5个元帅中的3个、16个大将中的14个、全部8个海军上将、67个军长里的60个、199个师长中的136个、397个旅长中的221个、11个国防人民委员、80名最高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委员中的75个、7万多名苏联红军中下层军官中的一半,也进入了大清洗的名单。

他们大部分都遭到了处决,剩下的被关进了监狱,苏联红军损失了大批有经验的指挥员。这其中就有苏联红军的陆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当小胡子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高兴的说:现在德军2个月就可以战胜苏联红军。

数量庞大、装备落后、缺乏指挥,这是苏德开战前苏军的状况,除此之外,斯大林对于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判断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在他看来,德军应该是先进攻英国,然后才会向苏联动手,而目前德军频繁向东线调动。应该是小胡子玩的一手声东击西,意在迷惑英国人。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斯大林拍破了脑袋也不会想明白,小胡子为何要冒险进行双线作战,在西线战场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突然对苏联又发动了进攻。其实小胡子的策略不光是斯大林想不明白,就连德国陆军中的大部分将军也是不赞同的。可是就是这种连自己人都能瞒过去的真假象,让斯大林和苏联红军吃了大亏,本来正打算趁着德军在西线与英国人拼命而进攻德国东部防线的苏军,在积极筹划进攻行动。完全没有防御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了德军的猛烈进攻。

苏联红军在战前把自己驻守在苏德边境上的军队分成了4个部分,分别是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军区、西方军区和基辅军区。

按照斯大林的判断,德国如果进攻苏联的话,它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基辅军区的防区,因为这里有乌克兰第聂伯河沿岸富饶的粮食产区以及通往高加索油田的通道,另外斯大林的老家是格鲁吉亚。他也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家乡受到德军的占领,所以他把苏军的主力和精锐大多放到基辅军区中。

另外斯大林也不是纯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安排作战部署,在列宁格勒军区和波罗的海军区哪里,地形非常复杂,还有几个非常大的湖区作为阻碍,重装甲集团很难展开;而中部白俄罗斯一带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在边境东边就是面积广阔的普里皮亚季沼泽,这个沼泽地带从乌克兰西部一直绵延到了白俄罗斯的中南部,所以在这个地带也很难运用大规模的坦克战。所以,在排除了北面和中部的两个选择之后,就只剩下了西南一线可以成为德军的进攻主方向了。

在开战之前。苏军的主要防御手段就是构筑防御工事,他们非常迷信这种工程浩大的筑垒防御体系。这也与苏联红军中的优秀指挥官过于缺少有关系。在坦克集群战术还没有被广泛利用之前,战争的主要模式还是以阵地战为主,防御的一方只要构筑绵亘连续的数道筑垒阵地,就基本上达成了对进攻一方的战术优势。

在一战的阵地战中,进攻一方总是扮演着悲剧角色,面对防御一方绵亘的战壕和铁丝网,平行推进的进攻部队往往会在交叉的机枪火力下损失殆尽,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拉锯战。

但是随着坦克的大规模运用,进攻部队就多了很多选择,他们可以利用装甲部队的坚韧防御能力,从一点或者多点突破这些壕沟和堡垒群,进入防御一方的身后,从而撕破整条防线。在这一点上,苏联红军明显在战术的运用上还处于国内战争阶段,有些落后了。

另外,原本在苏联国境线上的“斯大林防线”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工,后来由于国境线推进了波兰境内,又搞了一条“莫洛托夫”防线,结果钢筋和水泥都不足,不仅“斯大林防线”不能完工,新的防线也受到了拖累,两条防线都是未建成的半成品,连重武器的配备都没完成。

德国军队的进攻号角同样是由空军率先吹响的,当天空刚刚泛白的时候,苏联边境内的60多个军用机场就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突袭,远至列宁格勒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比萨拉比亚的伊兹梅尔、克里木的塞瓦斯托波尔等地的机场、铁路枢纽、海港也都没有逃过第一轮空袭。

随后,德国炮兵开始向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军和其他苏军的指挥部、驻地发起炮击,德军的地面部队在装甲集团的掩护下,开始跨过苏德边境,向苏联军队发起进攻,随后,大批受过德军训练的立陶宛人、乌克兰人潜入苏联境内,他们的任务是深入苏联内地,破坏电话线、袭击通讯枢纽、制造混乱。

不到中午,德国空军就基本控制了战场的制空权,近千架苏联飞机被炸毁在机场上,德国飞机只损失了十多架。而苏联红军的地面部队几乎无法在公路上行进,通讯也遭到了破坏,很多苏军部队还没有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德国的坦克和机械化步兵就已经把他们包围了。

此时的苏联高层被从前线传来的各种消息给弄迷糊了,刚开始他们以为是苏军正向试图进攻苏联的德军发动了反击,结果他们还特意在7点多的时候向前线发报,要求反击的苏联陆军不得进入德国,而苏联空军不得进入德国境内超过150公里。

但是到了中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