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世富贵- 第5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恩荫只论长幼,不论嫡庶,实际上社会没有大家族,嫡庶本来就被淡化了。

    问过了各种细节,徐平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对徐昌道:“主管再辛苦一下,到李太尉府上一趟,一是报喜,再一个请李璋过来,陪我饮两杯酒。今天大喜事,只觉得不饮上两杯,怎么也是睡不着的。”

    徐昌应诺,便就起身,向李家去了。

    李璋娶的是迎儿,名义上是林文思的义女,他是徐平的小舅子。徐家在京城正儿八经的亲戚,也就这么一家了,当然要过来与自己同喜。至于虎子,因为秀秀不是正室,那是秀秀的亲人,但却不是徐家的亲戚。徐平自己可以不在乎这一点,社会交往上,却不能不遵守这个时代的规矩。

    徐昌和刘小乙都离开,徐平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透过大树茂密的枝叶,看着远方红彤彤的夕阳,只觉得感慨万千。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是有两儿两女的人了,一个大家族就此成形。如果没有意外,自己这一支就会开散叶,成为这个时代有数的大家族也说不定。

    十年时间,自己真地变了许多,在这个世界,顶起了一片小小的天空。有父母,有爱人,有子女,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有了无数的羁绊。溶入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由于这些羁绊,徐平变得越来越主动,也不得不主动。

    政治上改革的框架已经撑开,徐平现在要做的是小心翼翼地为改革保驾护航,不使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至于一些小的磕绊,在所难免,也不用太过于在意,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毕竟徐平自己也是边做边学,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先知。又有谁知道,是自己那前世一知半解的认识正确,还是这个世界的人们总结出来的正确呢?

    只要自己还在改革的阵营中,只要一直前行,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实践中解决。

    徐平面对的真正难题,还是即将到来的西北战事。禁军像个刺猬,没有战争,徐平便无处下手。军事不改革,政治的改革便就不可能彻底。而且西北的战事打不赢,很多努力也将化为泡影。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徐平都必须参与那场战事中,并且能够赢得胜利。
………………………………

第244章 孤单应对

    这一日下了早朝,后殿再坐,徐平也被请了过去。一般来讲后殿再坐议事的时候,宰辅是当然的参加人选,其他人视情况而定,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和三司使参加的比较多。

    进了崇政殿,行礼如仪,依例赐了茶汤,赐座。

    开始先讨论了一些人事任免,以及一些日常的政务,杂事讨论过了,才到正题。

    赵祯道:“前两日三司上奏,说是京师银行对外放贷不依规例,怕日后出了乱子,要各司对银行放贷严加稽查。诸位大臣以为如何?”

    陈尧佐捧笏道:“此事微臣已经查过,京师银行贷并无情弊,是三司过于谨慎了!”

    “哦――”赵祯有些意外,转头看着一边的徐平。

    徐平捧笏道:“禀陛下,三司审计司曾经查过京师银行放贷的公司,明面上确实是不违规例,但不合常理之处太多,疑点重重。审计司只管勾稽账籍,其间发现不法之事,即付有司处置,如果心存疑虑,则移文有司严查。此事就是发现最近京师银行放贷可疑,他们的疑虑已经在奏章里说得清楚,希望有司派人去查,解答他们的疑惑。”

    李迪道:“审计司觉得不妥,只管自己去查就是,别人又怎么知道他们想的什么!”

    徐平只好耐心解释:“相公,审计司只查账,不执法。查账有直接查出问题的,也有发现苗头而没有真凭实据的,此事便就是发现了苗头。至于具体该怎么查,怎么处置,就不是审计司该管的了。现今民间公司商铺猥多,再加上三司和地方州县属下的,比以前不知多了多少,事务繁杂。依下官之见,当设一个专门的衙门,来管理他们。现今没有,审计司也不知道该移文哪里,所以只好报中书,上奏。”

    听了徐平的话,众人都皱起眉头来,觉得他说的太过麻烦。以前民间的商业纠纷也多了去了,一样是按普通案件,由地方官府审理,现在一切照办就好了,怎么要新设衙门?

    新入学士院的夏竦道:“为政以不扰民为先,衙门越少越好,官事越少越好,使民自治才能天下大治。徐谏议主三司,已经新设了不少衙门,事权归于三司的不少。民间交易纠纷自有成例,何必再设衙门?这样下去,天下要多少官?”

    徐平道:“官,管也,多与不多,只看天下事有没有人在管,能不能管得过来。如果管不过来,新设衙门理所应当。如果衙门清闲,自然合该省并,再者不可混为一谈。”

    御史中丞张观道:“徐平谏议此言不妥,这样下去,为一事就要立一衙门,那天下要多少衙门?以前都有成例,像此次事,审计司觉得不妥,移文开封府就是。如果京城之外的州县觉得有疑虑,便就移文地方,自由地方官决断。”

    徐平摇了摇头:“移文开封府,但开封府管得了京师银行吗?新衙门可以不设,但这种事情以后会越来越多,还是指定一个衙门来管,事有专责的好。”

    这一次却几乎没有人支持徐平,纷纷反对。自徐平等人回京,对三司动了大手术,新建了一些衙门,好多事权都明确出来,归到了三司的名下,早就被很多人看不顺眼了。现在还要这样接着推下去,那还了得?以前的政治框架都快被动摇了。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专门设立管理工商业的机构势在必行。农业还有专门的司农寺,地方官还带劝农使呢,工商业岂能例外?

    但对在场的大臣来说,很多人还是有工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虽然没有明面上的崇本抑末的说法,潜意识里很多人还是这样想。为工商业专设一个机构,开什么玩笑?

    三司是有管理工商业的权利和责任,但出现商业纠纷,则就成了民事案件,三司是没有执法权的,管不了。这样角色就变得有些尴尬,为了方便,三司便就有把所有的工商业收到自己管下的冲动。徐平不想这样做,那样商品经济的链条成了三司内部循环,这个时候的生产力条件是达不到的,必须对外面放开。开放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有统一的一个管理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管理,不可或缺。

    赵祯有些心虚,京师银行幕后做主的是他,一直担心被外朝大臣揪住不放,所以一直不吭声。大家反对徐平,他倒是乐见其成。

    见没有支持自己,徐平叹了口气:“衙门是多好还是少好,其实没有一定之规,看的是官府要做哪些事情,而不能拘泥于多还是少。为什么这次京师银行放贷让三司警惕,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钱放出去可能收不回来的问题,那是次要的。实际银行放贷,月月收息,对贷钱的人看得又紧,完全亏掉本钱不大可能。更大的问题,是这些贷钱的公司不是做平常生意,他们的经营,对百姓可能完全没有益处,这才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他们的手里有大笔的钱,如果做的不是好事,关系可就大了。”

    陈尧佐笑道:“一些小商铺而已,又能做出什么对百姓不好的事情来?徐谏议,此事你过虑了。百姓拿钱做生意,官府本就不该管太多,只要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就好。”

    徐平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自己跟这些人思想上的差别,现在不是对一项具体的措施有分歧,而是根本上的不同。即在经济活动中,官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要对整个经济从总体上进行管理和引导,还是放任不管,只要收上来钱就好。

    过了一会,徐平道:“相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朝廷每做一件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才这样做。便比如设立这几个银行,便就是让百姓做生意方便,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是在百姓能赚到更多的钱的基础上,才有官府收到的税赋增加。所以审视京师银行做的有没有问题,当要看跟原先设定的目标一致不一致。从这上面来说,三司对现今京师银行的放贷有疑虑。”

    说到这里,徐平向赵祯捧笏:“陛下,三司对此事的看法,该说的话微臣已经说得清楚明白。到底该如何做,自然由中书斟酌,陛下决断。但话说在这里,以后真出了乱子,臣不说追究谁的责任,智者百虑尚有一疏。臣只希望,到了那个时候,再想一想,到底该不该把这些事情管起来。臣是以为,现今天下钱粮已经不是主要来自两税,既然有司农寺劝农使,那工商为何就不能由专人专责呢?”
………………………………

第245章 养子秘诀

    三司衙门长官厅里,徐平对盐铁副使赵贺和判官叶清臣说道:“京师银行此次对外乱放贷,日后必然惹出乱子。你们要盯着三司属下的那些公司,一定要按时付息,到期如数还上贷的钱,一天也不许拖延。别到时候出了乱子,怪到我们的头上来。”

    两人应诺,叶清臣问道:“省主,就只是如此做?此事我们不管了?”

    徐平叹气:“怎么管?中书不想管,开封府不敢管,我们不能管,只好由着他们了。我估摸着,最后出乱子,也是出在开封府的治下。你们想啊,这些虚设的公司贷了钱,发到哪里去生钱?想来想去,也只有遍布京城的质库了。开质库的,非富即贵,说实话想管也是难。不过话说回来,钱贷给这些人,银行真还未必亏了本钱。”

    赵贺点头:“依着管京师银行的那些内侍的性子,天下还真没有人敢亏他们的钱,都不用找别人,他们托皇城司也能把欠钱的人收拾得生不如死。唉,只是可怜,从质库贷钱的人,只怕要多受些苦楚。银行收息一天都不能晚,质库必然要摧残他们。”

    “为什么说要出乱子?就是因为钱由质库贷出去,必然要生出无数逼人卖儿鬻女的惨剧,到时开封府里有的是官司打。这种钱放贷,还必然涉及私下放赌,这乱子就大了。不过没有办法,我们管不到这些,只能扎紧自己的篱笆,不要给人背锅。”

    徐平是真地没有办法,银行的贷款流向社会,没有快速发展的工商业吸收,还能够发生什么好事?不能从银行贷款,有的百姓一时急着用钱,不得不变卖家业,别人看着很可怜,不由就想官方发放低息贷款对这些人岂不是善政?

    实际上,银行向私人小额放贷,一是占用了银行资金,――就是徐平前世的信用卡也限制套现,――影响了银行的赢利能力。再一个私人贷款的风险很大,银行的回款成本过高,这成本必然要向其他方向转嫁,对整个社会经济是不利的。更重要的是,哪怕这些风险和成本由官方承担,贷款也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手里。私人放贷也得讲究比较效益,普通百姓能够带来多少收益?操作过程中,这些贷款必然大量流向灰色行业。

    所以从一开始,徐平就断掉了向私人放贷的路。但这个赢利空间毕竟是在那里,只要操作得当,不愁找不到支持的人。不等到由此引起的大量恶性案件发生,徐平说什么也不会有人听的,一个人哪里能够对抗得了一个时代?能够小心引导就不错了。徐平惟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危害尽量降低,因为真正受伤害的还是底层百姓。

    沉默了一会,徐平道:“此事我们倒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已经吩咐了刘沆,仔细看着那些贷钱的公司,一有异动,便就报你们这里和审计司。能做什么,我们到时候再看。”

    赵贺出了口气:“有刘冲之,此事倒也不会闹出太大的乱子。”

    刘沆最擅长的就是暗地里用力,派探子私查,用上不了台面的手段。对他这毛病平时同僚烦得不行,这个时候,就发觉他这样做的好处了。

    看看天色不早,徐平起身道:“今夜圣上在后苑赐宴,我先回去,你们再商量吧。”

    赵贺和叶清臣把徐平送出门去,回到自己官厅,接着商量应对办法去了。

    那夜得了自己有两个儿子的喜讯,徐平与李璋一醉方休。第二天迎儿便起身赶往洛阳城,去照顾林素娘和秀秀。她们是自小长起来的姐妹,这个时候自然要相互帮扶。如今孩子过了满月,素娘和秀秀都已经回到了京城,赵祯得到消息,让徐平带着孩子进宫赴宴。

    这是徐平和赵祯之间的私人情谊。这个年代,被皇上赐宴是一种荣耀,哪怕就是宰辅大臣,也引以为荣。徐平倒没有那种感觉,孩子还小,带去这种场合总觉得怪怪的。

    太阳已经落下山去,大内后苑里灯火通明。徐徐凉风从池塘上吹来,带着正在盛开的荷花的芳香,沁人心脾。

    赵祯一双眼睛眨也不眨,看着旁边由林素娘和迎儿抱着,与杨太后和曹皇后坐在一起的徐平两个子。小家伙倒不怕生,好奇地左看右看,不时还咯咯笑几声。盼盼、安安和黑虎老老实实地坐着,跟小大人一样,倒是不再跟前两年那样能闹了。

    李用和坐在上首,李璋带着弟弟跟徐平坐在一起,都是正襟危坐,等着赵祯开口。

    见赵祯只顾看两个孩子,全然忘了还有大人跟他坐一起,李实和不得不咳嗽了两声。

    赵祯这才回过神来,尴尬地笑了笑道:“今夜天气正好,我们一起后苑饮酒,图个神清气爽。此是家宴,不论君臣,只是自家亲戚,一醉方休!”

    李用和与徐平几人忙道不敢。

    赵祯看着徐平道:“你又添了两位佳儿,煞是令人羡慕,起名了没有?”

    徐平微微躬身:“回陛下,还没有,要等试岁之后才起,家里只叫大哥、二哥。”

    赵祯“哦”了一声,道:“到了那时,却要我也去观礼。”

    试岁即是后世所称的“抓周”,徐平这种大户人家,对此即为重视。过了那一天,这孩子才算真地成了,也该起乳名了。没有办法,这年月孩子养大不容易。

    说了几句闲话,赵祯实在忍不住,向徐平伸着脖子,小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