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十二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阿含经十二选-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   2       道,具我见(「神」施设)的众生,身坏命终,会随其意行(见解、观念
8   3       所形成的习性与性格倾向)而生:
8   4         第一识住:不乐于任何禅定经验的众生,生于人及欲天中。
8   5         第二识住:乐于(著迷于)初禅境界的,生于梵天中。
8   6         第三识住:乐于二禅境界的,生于晃昱天中。
8   7         第四识住:乐于三禅境界的,生于遍净天中。
8   8         第五识住:乐于无量空处境界的,生于无量空处天中。
8   9         第六识住:乐于无量识处境界的,生于无量识处天中。
8   10        第七识住:乐于无所有处境界的,生于无所有处天中。
8   11        第 一处:乐于无想无觉(四禅境界)的,生于无想天(果实天)中。
8   12        第 二处:乐于非有想非无想境界的,生于非有想非无想天中。  
8   13          《大因经》(九七)又接著说,如果能对这七种「识住」与二种「处
8   14      」,「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即「苦
9   1       」、「集」、「灭」、「道」──味、患、离),那么就不会「乐彼识住
9   2       ,计著住彼识住」。接著又说:
9   3           「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
9   4       丘阿罗诃(即阿罗汉),名慧解脱。」
9   5           「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
9   6       脱(即八种禅定力,参考《望月》四二O六中,印顺法师著《空之探究》
9   7       ∧第一章·第十节·胜解观与真实观∨第六九页。),顺、逆身作证(亲
9   8       身体验)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9   9           又《长·十三》(大缘方便经)中说:「诸比丘于此法(指十二因缘
9   10      法以及名色与爱的非我)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
9   11      慧解脱。」
9   12          「佛告阿难:七识住、二入处。::若比丘知(七识住)二入处,知
9   13      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要如实知者,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
9   14      如实知见。」
10  1           「复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色想观外色,二解脱
10  2       。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
10  3       。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
10  4       定,八解脱。阿难!诸比丘于此八解脱,逆、顺游行,入出自在,如是比
10  5       丘得俱解脱。」
10  6           依此,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所能有的差别,可能就只在能
10  7       不能入各种禅定了。
10  8           有了正见,建立了正确而清晰的思惟模式与价值观,那么,便能清除
10  9       对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目标、烦恼的真相、痛苦的根源、::等等的疑惑
10  10      (疑盖净),进而在修行上能够辨别正确、不正确的方法(道、非道),
10  11      而有所检择。所以「道、非道知见清净」在《增·三九·十》(三五四)
10  12      中也译为「行迹清净」。又如《漏尽经》(一O)中,世尊告诸比丘:「
10  13      以知以见故,诸漏则尽。」只有正见具足,才能正思惟,才不会「不应念
10  14      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才能有「四正断」的精进修行,所以,经中会
11  1       说「七断烦恼忧戚法」的第一种,就是「有漏(烦恼忧戚)从『见』断」
11  2       。
11  3           得「道、非道知见清净」,大约就算得上是须陀洹果的圣者了。因为
11  4       到了这个阶段,在修行上自己已有能力去辨别正确、不正确的修行方法,
11  5       不会再去做一些与解脱不相干的修行与持戒,走冤枉路,所以必然是做到
11  6       了断「戒禁取」的。并且,由于是「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
11  7       「以见净故,得疑盖净」,所以也必然也已经是断「疑」与「身见」的。
11  8       断「身见」、「疑」、「戒禁取」,正是须陀洹圣者的特徵。
11  9           「道迹」,就是已解脱者所留下来的修行足迹,表示了趣向解脱的道
11  10      路或修行方法,也就是指「八正道」了。如《释问经》(一三四)中,佛
11  11      陀回答三十三天王说:「拘翼!灭戏道迹者,谓八支圣道。」《杂·四二
11  12      》中说:「云何色(受、想、行、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道
11  13      迹知见净」就是对能契入解脱的修行方法,清清楚楚地明白,如《增·四
11  14      一·一》(三六五)世尊说:「如我众中最下道者,不过七死七生而尽苦
12  1       际(指到达『须陀洹』果的圣者,可以参考∧第二选∨)。若复勇猛精进
12  2       ,便为家家(『斯陀含』向,可以参考《望月》八五八中、《望月》一八
12  3       八五上),即得『道迹』。」所以,到了「道迹知见净」的阶段,可能就
12  4       是接近『斯陀含』果的圣者了。
12  5           「断」,是精进修行,也是修行圆满,做到了的意思。如《杂·五六
12  6       五》中说有「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等「四种清净」,接
12  7       著分别说明每一种「净断」。其中,「解脱清净断」就相当于「道迹断智
12  8       净」,而经文对「解脱清净断」的解说是:「解脱未满(圆满)者令满,
12  9       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乃至常摄受,是名解脱净断。」所以「道迹断」
12  10      指的是走完了通往解脱的道路,已成为解脱的圣者,也就是经中所说的「
12  11      无余涅盘」。修行到了这个阶段,就是佛陀所「施设」的「无余涅盘」了
12  12      。施设,有人为建立;经由大家所共同接受而成立的意思。本来,圣者的
12  13      解脱境界,是不适合说是经由谁来设定的。然而,为了人们的相互沟通,
12  14      却是不得不透过大家共同建立的概念来传达,所以经中就说「以道迹断智
13  1       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也。」 
13  2           修学的过程中,能舍,不取著,是另一个重要的观念。七部车,每一
13  3       部车都有其修学的阶段意义与功能,但也都有其应该舍弃的时机,否则就
13  4       无法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了。如《阿梨吒经》(二OO)中所说的「筏喻法
13  5       」:有人造筏度山水(山中的溪流),安稳地到达彼岸后,觉得「此筏多
13  6       有所益,」「令我安稳,从彼岸来。」于是舍不得抛弃,「便以筏著右肩
13  7       上,或头戴去。」佛陀说:「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
13  8       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非法当然应
13  9       该舍,但也不应执著于正法。这就如《净不动道经》(七五)中佛陀告诉
13  10      阿难说:「若比丘如是行:无我、无我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本
13  11      有者,便尽得舍。阿难!若比丘乐彼舍、著彼舍者,阿难!比丘行如是,
13  12      必不得涅盘。」著迷于舍的成就与感觉,就如同著迷于禅定的境界一般,
13  13      又成了另一种执著了。又如《求法经》(八八)中说:「念欲恶,恶念欲
13  14      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中论》∧观行品第十三∨中说:「大
14  1       胜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都表达了相类似的
14  2       意思。
14  3           至于说舍,所能舍的,是对工具(车;修行法门)的执著,而不是指
14  4       舍修学的内涵。修行的内涵,需从「戒净」开始一点一滴的建立,犹如从
14  5       舍卫国一寸寸地接近婆鸡帝。之前一点一滴的建立,都将是往后成就「道
14  6       迹断智净」内涵的一部份,所以「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
14  7       车,乘第三车::至第七车」就不是指可以舍「戒净」、「心净」::了
14  8       。
14  9           除了能舍,不取著的态度外,《不思经》(四三)继《何义经》(四
14  10      二)的学佛次第,更进一步地指出:「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但
14  11      法自然(随顺于法),持戒者便得不悔。」这是一种水到渠成,因缘相应
14  12      的功夫,而不是急功好利的迫切态度。看看七车的比喻,那必须是一车换
14  13      过一车,一站走过一站,随顺地克服了每一段距离阻隔的因缘而到达的,
14  14      是急不来的。迫切的态度,也许带来了一时的精进,然而忽略了因缘的相
15  1       应,也还是徘徊于正法之外的,反而是在承受迫切的煎熬。  
15  2           《中阿含经》∧习相应品∨(第五品)共有十六部经,都在说明学佛
15  3       的次第。综合来说,却不外乎是信、戒、定、慧。其中,信的内容,如《
15  4       本际经》(五一)所说的:「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
15  5       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已,便具生信。」如果更概括地来说,如《
15  6       郁伽长者经》(三八)、《频□娑逻王迎佛经》(六二)、《优婆离经》
15  7       (一三三)、《梵摩经》(一六一),都表示了先「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15  8       」,再说「端正法」,最后才说「正要」。而所谓的「端正法」,就是「
15  9       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
15  10      白净」等端正行为的善法。所谓的「正要」;即是「为彼说苦、集、灭、
15  11      道」解决烦恼,直指解脱的「四圣谛法」。
15  12          佛法的修学,是有阶段性的,如《善法经》(一)、《真人经》(八
15  13      五)、《求法经》(八八)、《念经》(一O二)、《须闲提经》(一五
15  14      三)中所说的「向法、次(下一个)法」。每一个阶段的修学,都有其价
16  1       值与意义,所以只有前后次第的差异,而没有分别孰胜孰劣的必要。对要
16  2       前往第二站的人,第一车很重要,但第二至七车,暂时用不上。对要前往
16  3       第六站的人,第一至四车,已完成其阶段任务,就没有必要一直带在身边
16  4       。对佛法尚未建立信心的人,强调「信」的重要,是正确的,但却不能只
16  5       一直停留在「信」的强调与修持上。而其它每一个过程中的修学,情形也
16  6       是一样的。
                                                                          艹


17  1       第  二选
17  2       佛陀的教学内容:《说处经》(八六)
17  3
17  4       (一)经文大意
17  5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国,住在胜林给孤独园。
17  6           尊者阿难在傍晚时分,静坐禅思告一段落后,带领一些常跟著他修学
17  7       的年少比丘,去见佛陀。
17  8           「世尊!此诸年少比丘,我当云何教呵?云何训诲?云何为彼而说法
17  9       耶?」阿难问。
17  10          于是佛陀为阿难及诸年少比丘,广分别说可以让诸年少比丘「得安稳
17  11      ,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的教、学内容:
17  12        一、五盛阴:色盛阴,觉(受)、想、行、识盛阴。
17  13        二、六内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
17  14        三、六外处:色处,声、香、味、触、法处。
18  1         四、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18  2         五、六更乐身:眼更乐(触),耳、鼻、舌、身、意更乐。
18  3         六、六觉身:眼觉(受),耳、鼻、舌、身、意觉。
18  4         七、六想身:眼想,耳、鼻、舌、身、意想。
18  5         八、六思身:眼思(行),耳、鼻、舌、身、意思。
18  6         九、六爱身:眼爱,耳、鼻、舌、身、意爱。
18  7       一O、六界:地、水、火、风、空、识界。
18  8       一一、「因缘起」及「因缘起生法」:
18  9             「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
18  10            」
18  11            「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触)
18  12            缘更乐觉(受),缘觉爱,缘爱受(取),缘受有,缘有生,缘生
18  13            老死。」
18  14            「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
19  1             ,六处灭则更乐(触)灭,更乐灭则觉(受)灭,觉灭则爱灭,爱
19  2             灭则受(取)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19  3       一二、四念处:观「身」如身,观「觉」(受)、「心」、「法」如法。
19  4       一三、四正断:
19  5             ①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19  6             ②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