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51-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食西瓜而死者,为友人董铸范所亲见。盖宜服香薷之证,误信乩坛之 
语,以致寒凉遏抑而毙也,是亦不可不知。故处方论治,非辨证不可。本论第二篇治法、西 
瓜汁证法,有汗频二字最的。乌程汪曰桢谢城。) 
王清任曰∶道光元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都中尤甚,伤人过多。贫不能埋葬 
者,国家发帑施棺,月余间,费数十万金。彼时医工,或云阴寒,或云火毒。余谓不分男、 
妇、老、少,众人同病,即疫也(卓识名言)。或曰∶既是疫,何以芩、连、姜、 
附 
而得愈者,试看所流之血,尽是紫黑。岂不是疫火之毒,深入于营分哉?以疫邪自口鼻,由气管 
达 
名曰津门,津门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水不得出,故上吐下 
泻。初得病时,宜即用针刺尺泽穴,出紫黑血,则毒瓦斯外泄矣。盖人身气管,周身贯通,血 
管周身亦贯通,尺泽左右四五根血管,刺之皆出血,皆可愈。尺泽上下刺之,亦可愈。一面 
针刺,一面以解毒活血之药治之。 
雄案∶王氏亲见脏腑而善针法,所论皆凿凿可信,非悬揣虚拟可比。 
虽用药非其所长,而以解毒活血四字为纲,亦具有卓见。 
《补亡论》曰∶《灵枢》五乱之证,惟乱于肠胃一证,名霍乱,故作吐利。其余四证,皆不 
作吐利,只谓之乱气。昔柳州之疾,盖乱气干心之证,非霍乱也。 
谓为干霍乱者虽谬,然尚不失为五乱之一,今则无复知乱气之名矣。 
《治法汇》曰∶干霍乱,俗名搅肠痧。其状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撩乱挥霍是也。急宜探吐 
,得吐方可,不吐则死。《法》曰∶既有其入,必有其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塞也 
,多死。得吐后,方可理气和中,随证调治。《医通》曰∶干霍乱,是土郁不能发泄,火热内炽,阴阳 
不交之故。 
或问∶方书皆言宿食与寒气相搏,何以独指为火耶?曰∶昏乱躁闷,非诸躁狂越之属火者乎 
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属火者乎!但攻之太过,则脾愈虚;温之太过,则火愈炽;寒之太 
过 
也。 
此证,病因非一。骤伤饮食者,宜探吐。宿食为患者,宜消导。气郁感邪者,宜宣豁。暑 
火直侵者,宜清解。诸法并列于后,用者审之。 
(虑其格拒,反佐以治,真精语也。桂苓甘露饮,治热证而用桂;通脉四 
逆汤,治寒证而用猪胆汁,皆即此义。《梦影》中治陈妪一案,石膏、芩、连,加细辛少 
许,燃照汤之用蔻仁,亦此义也。若寒证而用芩、连,热证而用姜、附,则正与病反,非反佐之 
义矣。谢城。) 
又曰∶脾胃喜香燥而恶臭湿。若素多湿滞而犯臭气,则正气郁遏,腹痛乃作。或 
上连头额俱痛,或下连腰腿俱痛。有痛死不知人,少间复苏者;有腹痛不时上攻,水浆不入 
,数日不已者。甚至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或四肢厥逆,面青脉伏,或遍体壮热,面紫脉坚 
,俱与生黄豆嚼之,觉香甜者,是臭毒也。急以烧盐探吐,或以童便制香附四五钱为末, 
停汤顿服最效。举世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有以苎麻水湿刮之者,有以瓷碗油润刮之者,有 
以 
瓷锋针刺委中出血者,总欲使腠理开通之意耳。其脉多伏,或细小紧涩,或坚劲搏指,中带 
促结,皆是阴逆阳伏之象。不可误认阴寒而投热药,虽砂仁之辛温香窜,亦不可轻用。若见面 
青唇黑,脉劲搏指,厥逆喘促,多不可救也。 
又曰∶触犯臭秽,而腹痛呕逆,刮其脊背,随发红斑者,俗谓之痧。甚则欲吐不吐,欲泻不 
泻,干呕 痛者,曰绞肠痧。更有感恶毒异气而骤发黑痧,俗名番痧。卒然昏倒,腹 
痛,面 
汗出,或隐隐发斑,此毒邪 发于表也。亦有发即泻利厥逆,腹胀无脉者,此毒邪内伏,不能外发也。所患最 
多有不及见斑而死者。经谓大气入于脏腑,虽不病而卒死是也。初觉,先将纸捻点淬头额, 
即以荞麦焙燥,去壳取末三钱,凉开水调服;重者少顷再服即安。盖 
荞麦能炼肠胃滓秽,降气 
宽胸,而治浊滞,为痧毒之专药。其毒甚面黑者,急于两膝后委中穴,砭出黑血,以泄毒邪 
。凡骤发之病,勿虑其虚,非此急夺,束手待毙。原夫此病与臭毒相类,与霍乱相似,乃疫 
疠之最剧者。初起昏愦不省,脉多沉匿不显,或浑浑不清。勿以腹痛足冷而与温药,如荞 
宜理气为先,如香苏散加薄荷、荆芥,辛凉透表;次则辟邪为 
要,栀子豉汤加牛蒡、生甘草,解毒和中。表热势甚,清热为急,黄芩汤加连翘、木通,分利 
阴阳。若见烦扰腹胀,脉来数疾,急投凉膈散,以竹叶易生姜,则毒从下夺。热剧神昏,虽 
合三黄,多不可救。烦渴引饮,遗溺,速清阳明,白虎汤加葱豉,使毒从表化。斑点深赤,毒 
在血分者,浓煎益母草,少投生蜜,放温恣服,取效最捷。以其专下恶血也,或加生莱菔汁半 
杯,总取散血之功。以上诸法,在未经误药,庶可挽回一二。曾见一商,初到吴会,畅饮酣 
歌,席间,霎时不安,索生姜汤一啜而逝。又有朔客,到枫觅汤澡浴,忽然眩晕呕逆,到舟 
即毙(凡感受暑热秽疫诸邪者,大忌热汤澡身也)。更有误认伤寒,而 
与发 
(亦有误认寒证而与热剂,口鼻流血而死者)。变生反掌,不似时行,犹可迁 
延数日也。 
上海,特海陬一邑耳。二十年来,屡遭兵燹,乃沧海渐变桑田,外国之经营日广,苏省又 
以 
都会矣。然人烟繁萃,地气愈热,室庐稠密,秽气愈盛,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 
不堪。今夏,余避地来游,适霍乱臭毒番痧诸证盛行,而臭毒二字,切中此地病因。奈医者 
茫然,竟有令人先服姜汁一盏者;有以大剂温补主治者。皆刊印遍贴通衢,病家信之,死者日 
以千计,道 相望。钱塘吴菊,潭茂才告余,曰∶目击一人七窍流血而死,闻之恻然,岂亦劫运使然欤。 
《玉衡》曰∶先吐泻而心腹 痛者,从秽气而发者多;先心腹 痛而吐泻者,从暑气 
而发者多。然吐泻之霍乱,乃暑秽伤人气分。宜用油盐刮其皮肤,则痧不内攻。若心胸胀闷,腹中 痛,或如板硬,或 
如绳缚,或如 
筋吊,或如锥刺刀 ,虽痛极而不吐泻者,名干霍乱。乃邪已 
入营,宜以针刺出血,则毒有所泄。然后,再审其因而药之。若痧胀已极,难于刮刺者 
,又必先以药救醒,乃可以回生,明此三法,庶可十全。 
王晋三曰∶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月湿热,郁遏 
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腑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 
至昏愦欲死。西北人,以杨柳枝蘸热水鞭其腹,谓之打寒痧。东南人以油碗或油线刮其胸背 
手 
痧。更服玉枢丹等以治其内,是皆内外达窍以泄其气,则气血得以循度而行,其胀即已,实即霍乱耳。非另有痧邪也。 
雄案∶方书从无痧证之名,惟干霍乱,有俗呼绞肠痧者,是世俗之有痧,不知起于何时 
也。《至医说》始载∶叶氏用蚕蜕纸治痧之法,以蚕性豁痰,祛风利窍,其纸已经盐 
腌,而顺下最速也。乃江民莹误为解 证,虽为杭堇浦所讥,然亦可见从前 
痧证不多,故古人皆略而不详也。迨国初时, 
渐盛,自北而南,所以又有满洲病与番痧之名。郭氏因龚云林青筋之说,而着《痧胀玉衡》 
一书, 
秽邪也。晋三又辨痧即外邪骤入,阻塞其正气流行之道之谓,而痧之病义益明。至情志多郁 
之人,稍犯凉热,即能成痧,且不时举发,亦由气血失其宣畅也。右陶虽有截痧方,而用 
药 
长洲龙青霏脉学联珠云∶痧胀之证,多属奇经。盖奇经,为十二经之支流也,五脏之清 
气不升,六腑之浊气不降。譬犹五湖四渎,漫溢泛滥,尽入江河,而清浊已混,更水甚土崩,泥沙浑 
扰,流荡不清,井 壅塞,故其病有痧胀之名。痧胀者,犹沙涨也,总由十二经清浊不分, 
流溢入奇经,而奇经脉现,则为痧证也。邪气滞于经络,与脏腑无涉,不当徒以药味攻脏腑 
,宜先用提刮之法,及刺法,使经络既通,然后用药,始堪应手也。 
雄案∶此说似创而实确,然经络既通,虽不药可愈,特虑邪已渐及腑脏,则刮刺不足了事。 
譬如险要为贼所据,不可徒讲防堵也。 
《疫疹一得》曰∶凡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惨,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 
如劈,腹内搅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此为闷疫,毙不终朝。 
闷者,热毒深伏于内而不能发越于外也。渐伏渐深,入脏而死,不俟终日也。至于治法,宜 
刺曲池、委中,以泄营分之毒;再灌以紫雪,清透伏邪,使其外达,或可挽回也。 
(治法精良。素园) 

卷上病情篇第一
寒证
属性:《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 
岁土不及,则脾胃素虚之人,因天运而更见其虚,中阳既虚,寒湿自盛,以致朝食暮泻而为 
飧泄,甚加呕吐而为霍乱。观其与飧泄并称,则知利者,必是清谷而非臭秽,吐者亦必澄 
澈而非酸浊。小便之利,口之不渴,又从而可必矣。如此,才是寒湿霍乱,可以理中、五苓之 
类治之。故读书须以意逆其理,自然触处洞然,无往而不贯矣。且寒霍乱,多见于安逸之人。 
以其深居静处,阳气不伸,坐卧风凉,起居任意。冰瓜水果,恣食为常,虽在盛夏之时,所患 
多非暑病,王安道论之详矣。轻则藿香正气散,或平胃加木香、藿香、生姜、半夏之类。湿盛而四肢重 
着,骨节烦 
。头痛 
臭 
足厥冷,或烦热发躁,揭去衣被,但察其泻出不臭者,乃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则四 
逆汤,加食盐少许。更有暴泻如水,冷汗四逆,脉弱不能言者,急进浆水散救之,并宜冷服 
。 
然此辈实由避暑而反为寒伤致病,若拘泥时令,误投清暑之剂而更助其阴,则顷刻亡阳莫挽 
矣。前人有治此证而愈者,尚未确知其为寒病也。遂谓夏月暑病,通宜热药。妄立阴暑名目 
,贻误后人,此因偶中而错认面目也。余于《温热经纬》,辨之详矣。 
《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或曰∶医者,精脉理,谙药性,胸罗经史,口熟方书,斯可以济世矣。余曰∶不可,必也能 
辨证乎。苟不辨证,而但凭脉以用方药,虽引古证今,有典有则,恐不免为二竖所笑也。惟圣人早 
料及此,以辨证之法,大书特书,垂示后世,可谓既详且尽,岂但为霍乱分寒热哉! 
《伤寒论》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 
中丸主之。 
此霍乱之因伤寒而致者,故兼有头痛发热身痛诸表证也。虽欲饮水,而表证未罢,故以五苓 
散为两解之法。二方皆为风寒而设,热多,谓表热未衰;寒多,谓里寒较盛。于一病中, 
察其内外之轻重,而辨邪气之聚散,以施治法。圣人辨证,详尽如是。而后人颟 
,或至误会。凡夏秋热霍乱之口渴者,辄用五苓,多致偾事。须 
知桂术为渴家所忌,惟风寒之邪,郁阻气机,至水液不行而渴者,始可用以行气化水也。 
(分析甚明,发前人所未发。盖热多并非表里大热,欲饮水亦与大渴引饮不同也。 
又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止,里已和也。身痛不休者,表未解也。故须桂枝和解其外,所谓表病里和, 
汗之则愈也。但此为寒霍乱后之兼有风寒表邪者而言,若温热暑疫霍乱后之表未解者,不得率尔 
引用也。余拟驾轻汤一方,最为合治,然其意亦不敢出圣人之范围也。详其一曰消息,再 
曰小和之者,盖以吐利之余,里气已伤,故必消息其可汗而汗之,亦不可大汗而小和之也。况热 
霍乱后,津液尤虚者,其可妄施汗法乎。故余但以轻清为制也。 
又曰∶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吐利可发汗者,伤寒霍乱也。脉平为邪已解,而小烦者,以吐下后胃气新虚,不能消谷,故 
霍乱病。 时内不可便与饮食,必待胃渐下行为顺,而 
仓廪始开也。暑热霍乱,尤夺胃津,溉以甘凉,自能思谷。 
先曾祖秉衡公曰∶伤寒,外感之 
总名;《伤寒论》,统论外感之书也。先大父永嘉公曰∶《难经》云∶伤寒有五。则五种外感 
,古人皆谓之伤寒矣。《伤寒论》有治风、治温、治 、治湿诸法,则非专论一伤寒矣。杨素园大尹曰∶注伤 
寒者,无虑数十家,皆以为专论伤寒之书,故恒觉支离附会,不适于用。雄尝谓伤寒有五,疟亦有五,不 
过重轻之别耳。伤寒,惟感寒即病者,为正伤寒,乃寒邪由表而受,治宜温散。其邪在半表 
半里,或所感邪气较轻,不为伤寒而为正疟者,脉象必弦,并宜和解。设冬伤于寒而不即病 
,则为春温夏热之病。其较轻者,则为温疟、瘅疟。若感受风温、湿温、暑热之气者,重则 
为时感, 轻则为时疟。今世温热多而伤寒少,故疟亦时疟多而正疟少。惟叶天士先生,精于温热、暑湿 
诸感,故其治疟也,一以贯之。余师其意,凡治时疟,必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 
邪者,仍以时感法清其源。故四十年来,治疟无难愈之证。推而广之,仍不止疟疾尔也,如 
风寒暑湿,皆可以为霍乱。则冬寒内伏,至春夏不为温热病,亦可以为霍乱也,特不多见, 
故从来无人道及。今年春、夏之交,余在濮院,即有是证,未交芒种,薄游海上,则沿门阖 
户,已成大疫,盖去冬积雪久冻,伤于寒者较深,而流离失所,斗米千余,精神之不藏者既多 
,中气之不馁者亦罕。且今春过冷,入夏甚凉,殆肃杀之气未消,发生之机不畅,故伏邪不 
能因升发之令,外泄以为温,久伏深藏,如奸匪潜匿,毫无觉察,或其人起居饮食之失调 
,或外感稍侵而引动,遂得乘机卒发,直犯中枢而为霍乱,故多无腹痛之兼证。而愈后辄有 
余波,与向来夏秋所行因于暑湿为患者,证候则一,病情迥殊也,治法亦稍有不同。然伏邪 
化热,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