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元朝十五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元朝十五帝-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重点分析了蒙哥汗舍奇用正的弊病:四川一带,限以大山深谷,扼以重险荐阻,迂以危途缭径。我方乘险以用奇则难,敌方因险以用奇则易。况且双方力量悬殊,我方的战略意图明显暴露。敌方坚壁清野以待之,我无掳掠以为资,无俘获以备役。以有限之力,冒无限之险,虽有奇谋秘略,无所用之。最后完全丧失主动,兵势滞遏难前。其结果必然是再衰三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故而他认为,征宋战争,失败在所难免。    
    蒙哥之死元宪宗八年(1258)秋,蒙哥命忽必烈代塔察儿总领东路军,继续进攻鄂州。十一月,忽必烈自开平启行。十二月,蒙哥攻取四川大良坪。第二年二月,蒙哥进迫合州城下,西路军连下成都、龙门、剑阁、阆州、巴州、长宁、大良等大小城市10余座,可以说是战果辉煌。可眼看夏天就要到了,蒙军不怕寒冷,却难耐暑热。是继续前进,还是撤师北还,是当时蒙哥西路军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于是蒙哥在重贵山大帐里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讨对策。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乘夏季酷热到来之前,迅速北还。至于占领的城池,则可以委派官吏治之。今后如何进军,等回到和林再从长计议。长驻军四川的汪氏将领认为不如取道关中,直临江汉。几位老将主张沿江东下,这样可以很快脱离四川险地。但蒙哥汗没有听取他们的建议,于这年二月率军进迫钓鱼城下,被众志成城的10万宋朝军民阻止在钓鱼山下,战争进入胶着状态。这时由于天气已经相当炎热,蒙古军水土不服,疾疫流行,不久又出现了霍乱,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六月,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率军支援合州,打败蒙古的涪州守军,进入重庆,并增援钓鱼城。蒙哥集中两万水陆大军,由大将史天泽指挥,拦击增援钓鱼城的吕文德军。元宪宗九年(1259)七月二十一日清晨,蒙哥汗亲率蒙军主力进攻钓鱼城,为炮石所伤,不久死于军中。


元宪宗蒙哥蒙哥个人小档案

    姓名:孛儿只斤?蒙哥出生:元太祖成吉思汗三年(1208)    
    属相:龙卒年:元宪宗蒙哥汗九年(1259)    
    享年:52庙号:宪宗    
    谥号:桓肃皇帝陵寝:起辇谷    
    父亲:孛儿只斤?拖雷母亲:怯烈氏?唆鲁禾帖尼    
    最得意:被推举为可汗最痛心:未能灭亡宋朝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法]勒尼?格鲁塞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是少数民族皇帝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其文治武功可以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相提并论。从1251年起,忽必烈即受命统领漠


元世祖忽必烈开府金莲川,以汉治汉(1)

    开府金莲川可以看作是忽必烈事业的起点。史书上提到的忽必烈的王府,一是漠北王府,一是金莲川王府。在蒙哥称大汗之前,忽必烈漠北的领地“禹儿惕”大体在西起杭爱山北侧的察罕鄂伦河西岸,东到忽兰赤斤东或偏南的陀山腹地三四百里处的范围内,史书上称之为“漠北王府”。蒙哥即位后,由于忽必烈在其同母弟中“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民庶事,遂南驻爪忽都之地”,为南下伐宋做准备,并允许忽必烈在这里开府建衙,这就是史书常提到的金莲川王府。忽必烈不仅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蒙古军,而且有原金朝统治区内的汉军几大万户,还有大漠以南广大的中国北方地区。正是从金莲川开府建衙起,忽必烈逐步发展为一支独立于蒙古汗廷并最终取代蒙古汗廷的政治军事力量。    
    大驾卤簿图(选自《图说北京史》)    
    漠北问道,结识刘秉忠忽必烈潜邸招士是从海云和尚及其弟子刘秉忠开始的。海云俗名宋印简,金末为佛教禅宗领袖,金宣宗曾赐号为“通玄广惠大师”。后被蒙古军队俘虏,成吉思汗下令木华黎要优礼相待,并赐号为“寂照英悟大师”,居于燕京大庆寿寺。蒙哥即位后,曾令海云掌天下释教。刘秉忠本是邢州人士,生于金代“累世衣冠”之家,少年时从学于邢台西山,17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他感到自己出身名门,与其为刀笔吏,尚不如隐居深山以求其志,于是皈依佛门,法号子聪。后游云中南堂寺,“博学多才艺”。海云大师闻其名,召为弟子。    
    1242年,忽必烈将海云法师召至漠北王府,海云大师和子聪和尚一起拜见了忽必烈。忽必烈向海云询问佛法大要,海云认为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尊贤使能,尊主庇民,才是佛法之要。建议忽必烈将用人的重点转向“天下大贤硕儒”,向他们询问“古今治乱兴亡”之道。忽必烈发现子聪和尚也是难得的人才,希望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协助自己干一番事业。海云答应了忽必烈的要求,子聪被任命为王府掌书记,人称聪书记。从此忽必烈对汉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准备从汉文化中去了解“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去寻求“安天下”之法。    
    广延四方之士,积极招纳人才《元史?世祖纪》记载,早在蒙哥即位之前,忽必烈就已经在以唐太宗为榜样,开始有意识地招纳人才。其中刘秉忠对金莲川幕府的形成,有极大的贡献。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莲川设置幕府,此后四方人才如潮似涌地流入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之中。按《元史》记载,忽必烈所延揽的人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藩府旧臣,一类是四方文学之士。藩府旧臣可考者有燕真、贾居贞、孟速思及董文炳、董文用等。四方文学之士则以刘秉忠为首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是邢台集团。这是一个以邢台人刘秉忠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其主要人物如张文谦、李德辉、刘肃、李简、张耕、马亨、王恂、刘秉恕等,都是刘秉忠荐引的,多为邢州人,称为“邢台集团”;二是崇尚程朱理学的儒者。其中窦默在1249年被召,姚枢在1250年被召,杨惟中在1252年被忽必烈推荐为河南经略使,许衡则在1254年被征为京兆教授,赵复亦曾被召见。这一集团值得注意的人物是许衡。他是元代的儒宗,一生徘徊于学术和政治之间,对元初政治与学术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三是以汉地世侯为中心的金遗士集团。忽必烈在出王漠南以前,已明了汉地世侯是安定中原的柱石,所以屡加征聘。出镇漠南以后,关系更趋密切。1252年推荐史天泽出任河南安抚使,不久藁城董氏昆仲也先后入侍潜藩,济南张柔、东平严忠济则在1259年从征伐宋。他们所收揽的文士如张德辉、杨果(原属史天泽)、郝经、杨奂(原属赵天锡)、宋子贞、商挺、李昶、徐世隆、贾居贞、刘肃(原属严忠济)等也都先后投奔忽必烈。    
    此外还包括西域人集团和蒙古贵族、诸将。西域人,主要有阿里海牙、孟速思、廉希宪、叶仙鼐(以上畏兀尔人)、也黑迭儿(大食人)、札马剌丁、阿合马(以上回回人)。这些西域人中,阿里海牙、叶仙鼐是战功彪炳的战将;孟速思、阿合马皆以理财著称;札马剌丁则是科学家。最值得注意的人物当为廉希宪和也黑迭儿,廉希宪是一位汉化极深的西域人,他精通儒学,与中原学者并无二致,人称“廉孟子”。元宪宗四年(1254),忽必烈命廉希宪担任京兆分地的安抚使,在关中改革政治,推行汉法。他又极力招揽儒者如许衡等人,发展教育。后来在至元时代,汉人大臣拥护他以对抗阿合马,原因便在于此。忽必烈身边亲信的蒙古集团,乃燕、霸突鲁,皆木华黎之后;脱兀脱,博尔术之弟,阿儿剌氏;忙哥,忙兀氏;阔阔,蔑儿乞人;八春,不详。这些蒙古人目睹中原文明的昌盛,自不免由敬畏而钦仰,由钦仰而生仿效之心,便不会苦苦留恋于蒙古原来的游牧生活了。    
    耶律铸墓(选自《图说北京史》)    
    探讨儒家学说和“以儒治国”早在乃马真后三年(1244),当时北方著名的知识分子赵璧、王鄂等相继来到忽必烈身边,开始向他宣传孔孟之道。在子聪和赵璧等人的影响下,忽必烈了解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的平生志向。要想平治天下,就离不开有真才实学的大儒;要想治理好中原,必须实行孔孟的圣人之道。从此,不仅忽必烈本人对儒学深信不疑,还选择了10名蒙古子弟跟随赵璧学习儒家经典,并亲自检查他们的功课。忽必烈继续网罗人才,北方的著名学者张文谦、张德辉、窦默等相继来到忽必烈身边,深受忽必烈赏识,而张德辉又进一步澄清了当时流行的“金以儒亡”的观念,更使忽必烈树立了改用儒者治国的决心。在刘秉忠、姚枢等人的辅佐下,忽必烈在金莲川制定了“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针。在几十年的战火中处境恶劣的儒生们如久旱逢甘雨一样奔走相告,忽必烈的“爱民之誉,好贤之名”迅速传遍天下,人们争先恐后地推荐自己了解的人才,一批有识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


元世祖忽必烈开府金莲川,以汉治汉(2)

    关于“儒教大宗师”和治国必用“汉法”元宪宗二年(1252),张德辉与金末大学者元好问一起觐见忽必烈,恳请他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并建议遵照耶律楚材的方针,考选儒士,减免儒户兵赋等负担。忽必烈欣然接受了“儒教大宗师”尊号,这等于公开宣布他将以儒学安天下、治天下。    
    忽必烈经常与元好问等人探讨金朝由盛变衰的原因,以及历朝人才得失的情况。郝经对忽必烈说: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可以为中国之主。士于此时而不自用,则吾民将成为斧钺之质,土野之粪,将会无遗类矣。忽必烈上台前,刘秉忠、徐世隆曾向他建议说:“典章、礼乐、法制、三纲五常之教”乃“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只有推行中国原有的治国之道,才能做中国的皇帝。他们想使忽必烈认识中原文化的实质和内涵,治理汉地便必须采行汉法,因此必须创建制度,才能恢复秩序重建中原。他们不愿意把游牧制度移植于中原,但也不敢奢望征服者能全盘汉化,他们所期求的是糅合蒙古制度和中国治道,参照辽金遗制,制定一代之法。    
    忽必烈一生的事业,正是从金莲川幕府广招贤士起家的,一批有识之士很快云集到金莲川幕府来了。其中不仅有满腹经纶、名闻天下的学者,而且有精通兵法战策、治国之道的谋士;不仅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而且有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初步完成了蒙古贵族革新派与汉人儒士以及汉人军阀之间的政治联盟,实际上金莲川幕府已经变成了忽必烈研究帝王之道的讲习所,从而为元朝的建立、中国的统一准备了指导性理论和一批名臣和名将。    
    纵观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指导性理论和治国方略,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是积极寻找适合当时需要的治国之道,即寻找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结合点:“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用武力夺取天下,用儒学和汉法治理天下;其二是战略重点由对外战争转向对内战争、统一战争,故而此后战略进攻的重点为大理、吐蕃和南宋;其三是依靠力量。由主要依靠蒙古千户军变为依靠多种力量,包括汉族儒生、汉军万户、蒙古改革派和西域人士,由主要依靠草原经济变为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和商业支持;其四是学习榜样。以成吉思汗、周公、唐太宗、金世宗为学习榜样,目的是统一中华,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五是用人政策。广延四方之士,不拘一格选人才。    
    用“汉法”治理邢州忽必烈用“汉法”治理汉地是从邢州开始的。《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辛亥(1251)邢州有两答剌罕言于帝曰:‘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万余户,今日减月削,才五七百户耳。宜选良吏抚循之。’”刘秉忠与张文谦同为邢州人,他们一起向忽必烈建议说:“今民生困敝,莫邢为甚。救焚拯溺,宜不可缓。盍择人往治,要其成效,俾四方诸侯,取法于我,则天下均受赐矣!”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承制以脱兀脱及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邢乃大治”。此次治邢人选,除脱兀脱外,张耕、刘肃、赵良弼等皆汉人,故邢州之治,实为潜邸中汉臣的初步贡献。《元史?张文谦传》也记载说:他们“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口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忽必烈大喜过望,开始在较大范围内实行汉法。    
    治理河南地区当时的河南,与宋接壤,仍是交战地区,情形特别混乱。忽必烈有鉴于此,便请求蒙哥汗允许他在河南、陕西“试治”,以图挽救。《元史》记载:“壬子……帝言之宪宗,立经略司于汴,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使;陈纪、杨果为参议;俾屯田唐、邓等州,授之兵牛,敌至则御,敌去则耕,乃置屯田万户于邓,守城以备之。”河南经略司设置的意义和邢州安抚司不同。前者旨在开斥边徼,后者意在爬梳芜秽。所以他们在河南的主要措施,也具有军事意义,但主要仍不外恢复汉法以代替扰民的习惯法。史天泽等人推行的汉法,其一是“选贤才举幕府以清其源”,即对地方管理机构的改革。其二是“置提领布郡县以察奸弊”,通过设置监察官员,对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整顿。其三是调整赋税政策,减轻经济剥削,这是实行德治、仁政的主要政策之一。其四是推行纸币制度,积极发展商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其五是在沿边地区西起邓州,东连陈州、桃源,屯田守边,设立粮仓,以保证军队粮食供应。“不一二年而河南大治。行于野民安其乐,出于途商免其露处;观民俗则庶而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