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疑案正解 作者:阎崇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宫疑案正解 作者:阎崇年-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日,以托合齐有病为由,将其解职;同时任命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托合齐被解职七天后,即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大西门内箭厅召见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宣称:“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将何为也?”于是当场逐个质问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众人矢口否认结党,康熙帝令锁拿候审(《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八)。另外,命将已经解职的步军统领托合齐,拘禁宗人府。

  至次年四月,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经刑讯取供:刑部尚书齐世武受贿3000两,步军统领托合齐受贿2400两,兵部尚书耿额受贿1000两。这在贪污大案中本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因有皇太子党一事,处罚特重。这三个人与主犯沈天生、伊尔赛等一样,俱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命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另据《满洲名臣传·齐世武列传》记载:齐被判绞之后,又改发遣伯都纳,雍正二年(1724年)卒。十月二十九日,议托合齐将其“即行凌迟处死”,不久于监所病故,命将其“剉尸扬灰,不准收葬”。就是将托和齐的尸体剁了、烧了、扬灰了。其罪主要是:胤礽潜通信息,求托合齐等人,借助手中之权势,“保奏”他尽早即帝位(《清圣祖实录》卷二五〇)。这就是说,是皇太子在策划逼皇父尽早让位,因此,康熙帝怒不可遏。

  再废太子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允礽拘执看守。”十月初一,以御笔朱书向诸王、贝勒、大臣等宣谕重新废黜胤礽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从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

  第二,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

  第三,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第四,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

  康熙帝要求诸臣:“各当绝念,倾心向主,共享太平。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一)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皇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数月之后,针对有的官员奏请册立皇太子,康熙帝答复说:

  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

  皇十四子胤禵 皇十四子胤禵在几位阿哥接连受挫后,积极活动,谋取储位。他讨好大臣,礼贤下士。历史给他提供了一个或吉或凶的机遇。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征讨策旺阿拉布坦。行前,康熙帝亲往堂子行祭告礼;亲御太和殿授印;胤禵乘马出天安门,诸王、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外军营送行。胤禵称“大将军王”,用正黄旗纛。胤禟对胤禵说:“早成大功,得立为皇太子。”可见胤禵、胤禟等将这次出征立功,视为争取皇储的机会。但是,康熙帝病故时,胤禵恰巧不在宫廷,胞兄胤禛得以继位。所以胤禵挂大将军印出征,给他命运带来的不是吉兆,而是凶讯。


四、历史经验与沉痛教训

  康煕帝晚年因其诸子皇位继承纠葛,心境悲苦,大伤元气,郁结成疾,病情日重。他曾经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这里有个典故,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立,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尸体上,其尸体在床上67日未入殓,以至蛆虫爬出窗外。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终于抱憾而死。

  作为一代圣主的康熙帝为什么处理不好储位继承的问题?从他两立两废皇太子的事情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经验教训?

  第一,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第二,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明朝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第三,过早立储使得太子日益贪婪骄奢。胤礽一岁立为皇太子,从此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事事、时时、处处与众不同。身边充满了优越、荣耀、奉迎、吹捧,天长日久,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骄奢暴戾。康熙帝在位时间又过长。皇太子与幼帝有所不同:皇太子有荣誉地位,而无重担在身;有权力欲望,而无责任感,最容易骄奢不仁。后来雍正帝秘密建储,既是为了防止储君骄奢,也是为了避免皇子彼此厮杀。

  第四,皇位继承制度死结。清朝的皇位继承,无论是汉族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没有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历史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这不是康煕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大清皇朝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代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相关推荐书目

  (1)[法]白晋:《康熙皇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2)孟昭信:《康熙皇帝大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3)杨珍:《康熙皇帝一家》,学苑出版社,1994年

  (4)白新良主编:《康熙皇帝全传》,学苑出版社,1994年

  (5)陈捷先:《康熙写真》,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6)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第五讲 雍正夺位之谜

一、雍正其人

  康熙皇帝是一位长寿多子的皇帝。他一共有55个子女,其中35个儿子、20个女儿。在35个儿子中,成年且受册封者20人;在20个女儿中,长大成人并下嫁者8人。雍正皇帝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

  胤禛的母亲乌雅氏,是满洲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乌雅氏生了3个儿子,就是皇四子胤禛、皇六子胤祚(6岁殇)和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祯);另外还生了3个女儿。胤禛从小受孝懿仁皇后(康熙生母孝章皇后的侄女)养育,年幼的胤禛因她而尊贵。

  胤禛过了整整45年的皇子生活,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对他这些年的生活加以介绍:

  第一,好学上进。胤禛像他的兄弟一样,受到全面而系统、严格而良好的教育。他的长兄胤禔,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比他年长6岁;二兄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比他年长4岁,2岁便被立为皇太子;三兄胤祉,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比他年长1岁。胤禛从7岁开始,同他的3位兄长到上书房(又作尚书房)读书。他有时在宫城的上书房读书,有时在畅春园的无逸斋读书。他的师傅主要有大学士张英、徐元梦和侍讲顾八代等人。他们都是当朝一流的学者。他学的功课,一种是儒家经典,主要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一种是满洲的“国语骑射”,就是满洲语文与骑马射箭;另一种是蒙古语文;还有作诗、书法等。胤禛的书法,造诣很高,笔力苍劲,有一些作品流传至今,可作明证。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他经常随从皇父,或举行祭祀,或军事出征,或塞外行围,或巡视地方,或代理政务,或关心旗务。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9岁的胤禛同大阿哥胤禔、二阿哥皇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随皇父巡行塞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1岁的胤禛同大阿哥、三阿哥随皇父到遵化昌瑞山孝陵旁,为清太宗孝庄文皇后梓宫“暂安奉殿”祭祀。二十九年(1690年),舅舅佟国纲在反击噶尔丹南犯的乌兰布通之役中阵亡,灵柩到京,受皇父之命,胤禛同大阿哥迎接灵柩。同年再随皇父同三位阿哥到遵化孝庄太皇太后“暂安奉殿”祭祀。三十二年(1693年),16岁的胤禛同皇太子等侍从皇父巡视畿甸水利。经南苑、永清、霸州、雄县,从雄县十里堡乘船到苑家口,途中登河堤、阅堤工,见旧堤多处坍塌。康熙帝说:如浑河泛溢,大城、文安等必受水灾;命估算所需费用,增固河堤,以防水患。同年十月,曲阜孔庙重修落成,胤禛受皇父之命,同三阿哥胤祉前往祭祀。

  第二,结婚封王。胤禛皇子生活中有两件大事:结婚与受封。康熙三十年(1691年),14岁的胤禛奉父命同内大臣费扬古(隶满洲正黄旗)的女儿乌拉那拉氏成婚。康熙帝册封那拉氏为胤禛的嫡福晋。父以女贵,费扬古后官至步军统领,正一品,死后追封为一等承恩公。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21岁的胤禛受封为贝勒,大阿哥胤禔(27岁)、三阿哥胤祉(22岁)被封为郡王,他的五弟胤祺(20岁)、七弟胤祐(19岁)、八弟胤禩(18岁)也被封为贝勒。按清朝的规定,皇子封爵由高到低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次年,康熙帝为诸皇子建府邸。“禛贝勒府”(又称四贝勒府)建成后,胤禛从皇宫阿哥住所迁往府邸居住。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32岁的胤禛被封为雍亲王,这里就成为雍亲王府。胤禛继承皇位后,原雍亲王府赐给皇十三弟胤(允)祥。后来乾隆帝将其改为雍和宫,就是今北京雍和宫。

  第三,诚孝皇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胤礽被废。这是一件震动朝野的政治大事,也是一件震惊庙社的宗室大事。胤禛时年31岁,此后15年间,历史对他进行烈火般的考验,也为他登上皇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赖和喜欢,是自己一生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他抱定一项宗旨,就是诚孝皇父。胤禛自己曾说:“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如在诸皇子争夺皇位激烈之时,他既不明着参加竞争,且劝慰皇父宽心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废皇太子后,大病一场。胤禛入内,奏请选择太医及皇子中稍知药性者胤祉、胤祺、胤禩和自己检视方药,服侍皇父吃药治疗。康熙帝服药后,病体逐渐痊愈。康熙帝最早对皇太子胤礽产生不满,就是因为在生病时,年少的胤礽不懂得对皇父示孝。胤禛则学习皇父康熙帝对孝庄太皇太后之孝,对皇父始终是“诚”与“孝”,最终得到了回应。

  第四,友爱兄弟。胤禛知道,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仅次于诚孝皇父的重要事情。胤禛的34个兄弟中,其时最主要的是年满20岁以上的11位兄弟。他在处理兄弟之间关系时,主要原则是“不结党”、“不结怨”。在康熙帝第一次、第二次废太子之后,有一定强势的皇子都结成不同的朋党。诸兄弟之间,结党必结怨。胤禛没有参加皇太子党,也没有参加皇长子党,更没有参加皇八子党。他超然于兄弟们的朋党之外。或者说,他在兄弟角逐皇储时,采取一种不附不和、不排不斥的中庸态度。这种态度,使他躲避开来自皇父与兄弟两方面的矢镞,而安然无恙。最后在众兄弟被或废黜、或囚禁、或疏离、或厌倦的情况下,胤禛登上宝座,成为大清第五任皇帝。

  除了不结党、不结怨之外,胤禛还友爱兄弟。他在随驾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诸弟》诗说:“一雁孤鸣惊旅梦,千峰攒(zǎn)立动诗思。凤城诸弟应相忆,好对黄花泛酒卮(zhī)。”表明他愿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再如皇太子第一次被废,胤禛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而且给以关照。胤礽初被幽禁在上驷院旁所设的毡帷里,皇长子胤禔和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