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疑案正解 作者:阎崇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宫疑案正解 作者:阎崇年-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鄞笈溃骸盎屎笪弈埽缘狈希 焙罄癫可惺楹腊驳18人分别具疏力争。一个叫孔允樾的礼部员外郎奏称:“皇后正位三年,未闻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君后犹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过,犹涕泣以谏,况不知母过何事,安忍箴口而不为母请命?”顺治帝把这件事下发诸王大臣会议。会议结论是:皇后仍然居中宫。命再议。顺治帝坚持己见,奏报皇太后,并得到懿准,废掉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直到顺治帝病重,废后请求见顺治帝一面,仍被拒绝。

  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14岁,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未被废掉,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死,享年77岁。

  第三位是孝康章皇后(追封),姓佟佳氏,都统佟图赖之女,是康熙皇帝的生母。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玄烨,年14岁。康熙二年(1663年)病死,年24岁,时康熙帝10岁。

  第四位是孝献章皇后(追封),董鄂氏,就是顺治帝最宠爱的董鄂妃。《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这位董鄂妃的身世,也是清宫的一桩疑案。她的身世有三说:有人说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说,她曾经是福临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清史稿·后妃传》则说她姓栋鄂氏。

  根据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回忆录和陈垣先生的考证,她似乎就是福临夺其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爱。董鄂氏聪敏俊丽,明秀婉惠,诵经习书,善解人意,而博得顺治帝的宠爱。两人情意缠绵,火热爱恋。但事被博穆博果尔发觉,董鄂氏遭到夫君的严斥。董鄂氏受了委屈,找顺治帝哭诉。顺治帝闻知后,狠狠地打了博穆博果尔一个耳光。博穆博果尔心情痛苦、愤怒,但事情发生于当今皇兄身上,是没有地方讲理的。于是,博穆博果尔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忍,二是死。博穆博果尔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日,或是忧愤致死,或是自杀而死。顺治帝在其27日服满后,干脆将董鄂氏娶进承乾宫。

  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一是晋升之速、典礼之隆。董鄂氏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即九月二十八日晋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仅有的一次。

  二是尽改旧习、专宠一人。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少年福临“和一切满洲人一个样,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结婚之后,“人们仍听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过失”。可见,福临确实沾染了满洲贵族子弟那种好色淫纵之习。可是奇迹出现了,自从遇到董鄂妃后,少年天子变得专一起来。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董鄂妃受到专宠。

  三是隆遇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董鄂氏生下一位皇子。顺治帝福临非常高兴。但事有不巧,小皇子出生3个月,未命名,便夭折。这件事对董鄂妃打击实在太大了。自从她嫁给皇上,虽然受到宠爱,但是也受到其他后妃的嫉妒和不满,特别是孝庄太后的不满。她最大的期望就是生一位皇子,将来母以子贵,作为晚年的依靠。没想到儿子还没有来得及起名字就死了。顺治帝也非常悲伤,为了安慰董鄂妃,追封这位早夭的儿子为和硕荣亲王,并在蓟州黄花山下修建“荣亲王园寝”。墓碑刻: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本来是皇四子,却被称为第一子,说明这位皇子及其生母董鄂妃在顺治帝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几乎就在同时,顺治帝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同憨璞性聪和尚见面。憨璞性聪是第一位被顺治帝召见的著名和尚。憨璞性聪,福建延平人,18岁为僧。顺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住京师城南海会寺。十四年(1657年)初,顺治帝驾幸南海子,途经海会寺,召见憨璞性聪,两人相谈甚欢。十月初四日,又召憨璞性聪进入大内,后在西苑(今中南海)万善殿与憨璞性聪对话。顺治帝问:“从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传,日对万机,不得闲暇,如今好学佛法,从谁而学?”憨璞性聪答:“皇上即是金轮王转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憨璞性聪的巧言阿谀,让顺治帝觉得很欢心。憨璞还巴结顺治帝身边的太监。他有赠太监的诗10首,对太监歌颂备至。比如,《赠弗二曹居士》云:

  玉柱擎天宰老臣,朝纲德政施仁民。

  珠玑满腹饱儒业,心意朗明通教乘。

  昔日灵峰亲嘱咐,今时法社赖维屏。

  毘耶不二默然旨,犹胜文殊多口生。(《憨璞性聪语录》,转引自《陈垣史学论著选》)

  憨璞性聪是一位政治和尚。因为他会逢迎皇上,又广交太监,所以受到顺治帝的宠信,多次被召到宫里,向皇帝讲授佛法,并被赐以“明觉禅师”封号。在憨璞性聪的影响下,顺治帝对佛教的信仰,愈学愈虔,愈修愈诚。

  憨璞性聪还推荐了南方来的三位高僧——玉林琇、木陈忞、(ánɡ或yǎnɡ)溪森,他们对顺治帝影响至深。

  玉林琇(1614~1655年),江苏人,俗姓杨,出身于名门巨族。他受父亲影响,从小就虔诚奉佛,18岁时入磐山寺,23岁即就任浙江湖州报恩寺住持,道风严峻,声名远扬,与憨璞之师祖费隐通容是同辈。经憨璞性聪推荐,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顺治帝遣使宣诏玉林琇入京说法。玉林琇先是辞谢不应,以示遗民风骨,经顺治帝三次邀请,直至十六年(1659年)正月才姗姗启程,二月十五日入京见帝。玉林琇施展其奇特之才和高深禅理,机敏巧妙奏对,甚蒙顺治帝推崇。顺治帝屡至玉林琇馆舍请教佛道,以禅门师长相待,并请他给自己起法名,说“要用丑些字样”。玉林琇拟十余字进览,“世祖自择痴字”,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对玉林琇的弟子,顺治帝“俱以法兄师兄为称”。玉林琇称赞顺治帝是“佛心天子”。顺治帝初赐玉林琇以“大觉禅师”称号,不久晋“大觉普济禅师”,后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玉林琇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十六日出京,十七年(1660年)十月十五日应召再次至京,此时正是董鄂妃仙逝、顺治帝万念俱灰的时候,顺治帝总有剃度出家的念头。第二年二月十五日,玉林琇南还。据说玉林琇为人“阴鸷”,平常寡言多思,而野心极大,“阳为忘荣谢宠,而实阴行其沽名钓誉之术”。他晚年因弟子仗势强占地产与邻近民人争讼,致使寺庙被焚毁。后玉林琇“终日危坐”而死。他著有《大觉普济玉林国师语录》(附年谱)等。

  木陈忞,广东茶阳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修行,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住持宁波天童寺。他编过《新蒲绿》诗文集,抒发不满清朝统治的情绪,但后来投靠清廷。有人写诗讽刺他说:“从今不哭新蒲绿,一任煤山花鸟愁。”木陈忞是比玉林琇伴帝更久、影响更大的名僧,也是一位政治和尚。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应召入京,第二年五月南还。木陈忞在京8个月,受到顺治帝尊崇,下榻于西苑万善殿,被赐封“弘觉禅师”尊号。顺治帝尊称他为“老和尚”,以师礼事之,自视为弟子。一次顺治帝对木陈忞说: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见僧家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再回到宫里。要不是怕皇太后罣(ɡuà)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可见木陈忞确有一套手法,使皇帝受他摆布。两人除了参禅问佛以外,还道古论今,臧否人物,评议时政,话题广泛,语意投机。他称赞顺治帝“夙世为八股时文、诗词书法,以及小说《西厢记》、《红拂记》等”,是和尚转世来的。顺治帝对木陈忞的书法非常赞赏,誉其楷书是“字画圆劲,笔笔中锋,不落书家时套”,赞他是“僧中右军”。顺治帝对他讲过一些心里话,如想出家、终宵失眠、身体瘦弱等。后来雍正皇帝不满于木陈忞记事文字中有不少漏泄顺治宫廷秘事,对其后世弟子加以打压,致其衰落。他有《弘觉语录》、《百城集》、《北游集》等传世。

  溪森,广东博罗人,父黎绍爵曾任明朝刑部侍郎。溪森出家为僧后,作为玉林琇的大弟子,足足有一年半的时间在京说法,伴帝最久。溪森与顺治帝相处时间最长,奏对默契,甚得帝宠,顺治帝曾多次欲封他为禅师,溪森因师父玉林琇已获此号,师徒不便同受封号,竭力奏辞。顺治帝亲笔大书“敕赐圆照禅寺”的匾额,命杭州织造恭悬于昔日溪森住持之浙江仁和县龙溪庵,以示荣宠。

  这些和尚宣扬的佛法理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顺治帝治国的压力,而真正让他下决心放弃万乘之尊皈依佛门的,还是董鄂妃的死。

  董鄂妃之死,对顺治帝的打击是致命的。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22岁的董鄂妃因承受不住失去幼子之痛,在承乾宫病死。顺治帝悲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顺治帝辍朝五日,追谥董鄂妃为端敬皇后。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端敬皇后董鄂氏。命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寿椿殿主持董鄂后火化仪式,顺治帝为董鄂氏收取灵骨(骨灰)。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慧品洁德。

  顺治帝失去董鄂妃后,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有记载统计,从该年九月到十月两个月中,顺治帝曾先后访问溪森的馆舍38次,相访论禅,彻夜交谈,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最后命令溪森为他剃度,决心“披缁山林,孤身修道”,就是要放弃皇位,身披袈裟,孤身修道。溪森起初劝阻,顺治帝不听,最后只好帮顺治帝剃光了头发。这一下皇太后着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后大怒,下令叫徒弟们架起柴堆,要烧死溪森。顺治帝无奈,只好答应蓄发,溪森才得免一死。后来溪森临终时作偈语说:“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就是说的他同顺治帝的特殊关系。溪森死后,弟子为他编辑语录,书名《敕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

  这件事过去不久,顺治帝又听从玉林琇的建议,命选僧1500人,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从玉林琇受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有一次顺治帝和玉林琇在万善殿见面,因为一个是光头皇帝(新发尚未长出),另一个是光头和尚,所以两人相视而笑。顺治帝问玉林琇:“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欲效之如何?”就是说,释迦牟尼,舍去王子的豪华生活,29岁出家,经过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成为佛教的始祖;达摩(菩提达摩),南天竺人,舍弃王位,面壁九年,为禅宗始祖。自己要效仿他们。玉林琇回答:“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帝主,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就是劝阻顺治帝不要出家为好。

这次谈话两个月后,宫内传出顺治帝驾崩的消息,皇家办丧事,噩耗传天下。


三、患痘而逝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驾崩,年仅24岁,实际寿命只有22岁11个月。正当青春年华的皇帝居然这么快就去世了,所以他的死因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他去世前频繁接触僧人寺院,多次表示想出家的愿望,所以人们猜测最多的,就是他是不是没有死,而是出家了。

  持顺治帝出家说者,举出三个证据:其一,文字之证——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其二,事实之证——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屡幸五台,必有所为;其三,文物之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宫西狩,道经晋北,供御器具,地方无从措备,借自五台佛寺,宛然内廷器物,更相信寺中必为帝王所居。我在下面一一加以分析。

  第一,所谓诗文证据。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云:“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四句,有人说是指顺治皇帝没有归天,而是“西行”到西天出家了。当时与后世有不少人认为,吴梅村在清朝中央做过官,他以见闻入诗,应该可以相信。

  第二,康熙幸五台山。康熙一生先后3次东巡,6次南巡,3次西征,6次西巡,20次去避暑山庄,48次去木兰围场。在6次西巡中,5次“幸五台山”:

  第一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甲申(十二日),“上幸五台山菩萨顶”,后登南台、东台、北台、中台、西台。丙申(二十四日)下五台山。

  第二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己卯(十一日),“上奉太皇太后幸五台山”起行。十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萨顶,太皇太后没有登上菩萨顶。

  第三次,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正月癸卯(二十七日),“上巡幸五台山”起行,二月癸丑(初九日)“上驻菩萨顶”。

  第四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