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诗文阅读-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人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案 BE
分析 B项,“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其中“真实客观”的认识有误:通过诗后注释可知,鹳雀楼只是一座三层的楼,即便很高,也不可能真正“耸入云天”,这是从事理角度说;诗作首句是夸张的笔法,意在逼出二句的“高出世尘间”,表达作者的一种况味,并非实景,这是从诗理角度说。因此“真实客观”的认定,无论如何是难以讲通的。E项,“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这首诗从整体上说是“状景”之作,写作者登临所见,意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壮阔、伟岸,将其定性为“抒发诗人胸中涌起的壮志豪情”,有拔高、妄说之嫌。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 “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而且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境界显得更加高远。同为写景诗,畅诗为即景抒情诗,王诗为即景言理诗,哲理的深刻与超逸正是王诗与畅诗的最大不同。
分析 本诗是一首“断章”,宋代《墨客挥犀》所录止此四句。敦煌伯三六一九号卷所录,为五律八句,此为中间四句,文字不尽相同。或伯卷所录为全稿,而后人只摘此四句精华部分;或原有八句,作者最后改定为此四句,无可详考。现将原诗辑录于下(见《全唐诗补编》):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普遍认为,原作的四联八句不及现在我们看到的“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首五绝更为精彩。在此,我们也便尊重它的“独立性”。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云:“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作为一首“状景”诗,畅当的《登鹳雀楼》属于登临之作中最为基本的范式?即先虚后实,重在描绘实景,前面的“虚”因了后面的“实”而存在。
先说“虚”。“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以一种夸张的笔法来表现所处的位置。首句中“迥临”二字,极言鹳雀楼之高——飞鸟难及,大有高耸入云之感。二句“高出世尘间”,便不止于表现楼高了,更有一种“高品位”、“高心志”、“高境界”在内。前二句虽未“状景”,却于“虚境”中流露出作者的独特心绪。
再说“实”。“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便是作者眼中之“实景”:中条山脉西接华山,连绵的群山形成一种天然的态势,似要围住无际的原野;而奔腾咆哮的黄河却向着断开的山口激荡而去,势不可挡。作者在勾勒山河形势的同时,亦显示出其开阔的胸襟与奔放的豪情,与李太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相仿佛。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体会“高出世尘间”一句的况味,便可体察到作者超拔的心志与超然的心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本诗并非一首纯“状景”之作,景中有情,景中有志。
4.(2002—全国—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网师园唐诗笺》一书对《春夜洛城闻笛》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折柳,原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灞桥,汉时,送友至此折柳赠别,后即用“折柳”代送别或赠别。诗中,“折柳”指“折杨柳”曲,该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春夜洛城闻笛》写道:春宵人静之时,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听,是“折柳”曲。哦,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了,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引起思乡之情。
4.综合能力检测
甲组: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3年)。时杜甫居成都浣花溪(又名濯锦江)上的浣花草堂中。春日来临,诗人于濯锦江上写成此诗。
(1)这首诗用语极精练,如“春风花鸟香”可理解为省略了一个“语”字;“泥融飞燕子”,表面上是说泥土、燕子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实际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四句话与儿童对对子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孤立的两副对子罢了。就这首诗的整体性而言,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
绝句
杜甫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1)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前二句中动词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四句诗在组织手法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唐武宗会昌二年,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到任后,他废除百姓额外赋税及种种陋习,告诫县吏不得扰民,政简刑清。此诗作于这个时期。
(1)分析四句中动词使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
'注'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②愠:疾苦、怨愤。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                  ,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                  。
(2)“多病所需准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与分析:
甲组: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1)春燕啄新泥(筑巢)
(2)(任选两点)
①作品歌颂美好春光,诗人将笔下景物分成并列的两组:一联写迟日江山、春风花鸟,景物较概括,构成背景;一联写燕子衔泥、鸳鸯稳睡,景物较具体,构成重点。两联景物不仅分类明确,且有依存关系,内容上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两联彼此呼应:第一联首句说“江山丽”,后面的三句分述如何“丽”——春风花鸟、燕子鸳鸯;结句中的“沙滩”正是在“江”旁,与作品首句相联系,结构上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第一联是描写句,第二联是叙述兼说明句(泥融而飞燕子,沙暖而睡鸳鸯)。第一联中,江(指濯锦江)、山(指濯锦江边的山)是确指,花鸟是泛指;第二联中,燕子飞是动景,鸳鸯睡是静景。作品正是在这种种对立(或变化)中求得统一,将两联四句构成一幅完整的大地回春的美丽画面。
《绝句》(“急雨捎溪足”)(杜甫)
 (1)首句中的动词“捎”是“拂掠”的意思,表现了“急雨”之快;二句中的“转”是“滚动”、“旋转”的意思,表现了阳光斜照,已近黄昏。这两个动词的运用,不仅符合景物特点,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忽雨忽晴的天气变化过程。
 (2)本诗共四句,前二句展现了一个由雨到晴的天气变化过程。第三句的“巢”、“鸟”直承二句的“树”,第四句的“藻”、“鱼”呼应首句的“溪”,形成完整的结构安排。这种组织手法,既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也顺应了诗人观景的次序。
《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
 (1)首句中的“透”字,形象地写出了菱叶穿过浮萍而出,二色相叠,一池碧绿的景象。二句中的“弄”字,表现出黄莺上下翻飞,花枝摇曳的感觉。三句中的“看”字,发出者为诗人,普通的一个动词传达的是一种闲适、清静的意味。末句中的“浴”字,写鸳鸯尽情洗浴,将其成双成对的欢乐亲密表现出来。这四句中的四个动词,用意不同,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首诗的动感与诗人的心情。
 (2)这首诗写景,是诗人眼中之景,美丽、生动、活泼、自然,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生机的欣赏和对人民安定的欣慰之情。
乙组:
《塞下曲》(李白)
(1)本诗抒发了对戍边将士报国精神的赞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2)(参考示例)①表达技巧方面。本诗用了反衬的手法:如第一联,极写五月天山的寒冷,反衬戍边将土在这种严酷环境下的勇猛精神;二联中的“春色未曾看”同理。本诗精于用典。第二联中“折柳”、第四联中“楼兰”皆为著名典故,表达凝炼有力,又意味丰富,具有感染力和历史的深度。本诗更长于铺垫与点睛。前三联极言天寒、无春及征战的艰辛,表露出“怨”的意味来,而末一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直抒胸臆,气势如虹,豪气冲天,这一“急转”振起全篇,真正道出诗人的用意来。若无前三联的铺垫,断不会有末联的点睛之妙,由此看来,本诗深得抑扬、起伏、变化之法。
②语言方面。本诗在用词方面颇具匠心:首联“无花”,一语双关,既可指无“雪花”,也可指无“花木”;三联中“随”、“抱”二字,形象地写出军旅生活的紧张、危急。本诗在句子的内部呼应与衔接上也很有特色,首联中提到“无花(木)”,二联中便只能“闻折柳”,由此造成“春色未曾看”,诗人通过诗句间的关联追求诗意的浑然一体。本诗在句法上也很讲究,全诗惟有第三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为对仗,这种整齐有力、节奏分明的构句很好地突出了边塞行军作战的昂扬、紧促与危急等情味。
《孤桐》(王安石)
 (1)①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人云;②深深扎根于大地;③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江村》(杜甫)
 (1)①幽静  ②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  ③自然清新质朴
 (2)①用“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一个“惟”字,表明生活需求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少得多,忆起旧时“多病”带来的创伤(不仅是肉体上的),“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更加珍惜今日得来不易的愉悦与闲适。②用“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但有”二字是“只要有”的意思,表明诗人物质生活要求之低:只要有一口饭吃,生活在这幽静的江村中,别无他求。诗人怡然自足的心情跃然纸上,正表现了饱经战乱的他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所谓“常见实词”,一是古今都常用,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如“因”、“造”、“道”、“谢”、“间”、“息”、“微”、“顾”、“发”、“幸”、“请”、“爱”、“卒”、“坐”、“引”、鼓”、“集”等。这一类常见实词尤应注意,因为在阅读中常会以今训古,弄出错误。二是指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如“厝”、“俟”、“朕”、“眦”、“罔”、“骈”、“敕”、“谒”等。常用实词至今仍缺少一个科学的量的说法,盲目地扩大或缩小词汇量,都是不利于落实该考点的做法。因此,在学习诗文时,应特别注意那些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古今词义又有某种联系的文言实词,以及在一些名篇名句中经常亮相的实词。
怎样掌握这些常用实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