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本草品汇精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1-本草品汇精要-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杜若(出神农本经)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以 
上 
朱字神农本经)眩倒目 止痛除口臭气令人不忘(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杜蘅 杜莲 
白连 白芩 若芝【苗】(图经曰)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其子如豆蔻按此草一名杜 
蘅 
而中品自有杜蘅条杜蘅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然古人多相杂引用 
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又离骚云杂杜蘅与芳芷王逸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也今医家亦稀用之 
【地】(图经曰)生武陵川泽及冤句(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二月 
八月取 
根【收】曝干【用】根【质】类高良姜而细【色】青白【味】辛【性】微温散【气】气之浓 
者阳也【臭】香【主】头痛泪出【助】得辛夷细辛良【反】恶柴胡前胡【制】(雷公云)凡 
修 
事采得后刀刮上黄赤皮了细锉用二三重绢作袋盛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赝】鸭喋 
草为伪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沙参(出神农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以上朱字神农本经)疗胃 
痹心 
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知母 苦心 志取 虎 
须 
白参 文希 识美【苗】(图经曰)苗长一二尺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开紫花根 
如 
葵根箸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也【地】 
( 
随州 
华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坚实者为好【质】类桔梗 
而微 
黄【色】黄【味】苦【性】微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朽【主】清肺热除惊气【反】 
藜芦恶防己【治】(疗)(药性论云)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及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日华 
子 
云)止惊烦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补)(日华子云)补虚益心肺【合治】合酒 
调服 
方寸匕治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者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白兔藿(出神农本经)主蛇虺蜂虿 狗菜肉蛊毒鬼疰(以上朱字神农本经)风疰诸大毒 
不可 
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着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饮之即解(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白 
葛 
【苗】(唐本注云)苗似萝摩叶圆浓若 茎俱有白毛与众草异蔓生山南俗谓之白葛【地】(图 
经曰)生交州及荆襄山谷汝州南岗【时】(生)春生苗(采)五月六月取苗【收】晒干【用】 
苗 
叶【质】类萝摩叶圆浓有毛【色】白【味】苦【性】平泄【气】气薄味浓阴中之阳【主】风 
邪热极【治】(疗)(药性论云)敷诸毒【解】诸毒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徐长卿(出神农本经)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以上朱字神农本 
经) 
益气延年(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别仙踪【苗】(图经曰)三月生青苗叶似小桑亦有似柳 
叶 
两两相对而有光润七八月着子似萝摩而小九月苗黄十月而枯根黄色似细辛微粗长而有臊气本 
经又名鬼督邮其鬼督邮别自有条今俗以此代之非也【地】(图经曰)生泰山岩谷及陇西今淄 
齐 
淮泗间亦有之【时】(生)三月生苗(采)三月四月八月取根【收】晒干【用】根【质】类 
细辛 
而粗长【色】黄【味】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臊【主】蛊毒疟痰【制】(雷 
公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石龙 (出神农本经)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疰恶毒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 
延 
年(以上朱字神农本经)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杀鬼疰恶毒瓦斯(以上黑字 
名 
医所录)【名】龙须 龙华 草续断 方宾 龙珠 悬莞 草毒【苗】(陶隐居云)茎青细相 
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蜀本图经云)茎如涎丛生俗名龙须草 
今 
人以为席者是也【地】(图经曰)生梁州山谷湿地及汾州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 
五 
月七月取茎八月九月取根【收】曝干【用】茎九节多味者为好【质】类麻黄多节而粗长【色】 
青 
本注云)杀蛔虫及能消食(陈藏器云)止淋及小便卒不通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薇衔(出神农本经)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吐舌悸气贼风鼠 痈肿(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暴症 
逐水疗痿蹶久服轻身明目(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麋衔 承膏 吴风草 无颠 无心 承 
肌鹿衔草【苗】(蜀本图经云)叶似茺蔚丛生有毛黄花根赤黑(唐本注云)此草似白头翁 
其叶 
有毛茎赤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之即瘥又有大小二种楚人谓大者为大吴风草 
小者为小吴风草也【地】(图经曰)生汉中川泽及冤句邯郸【时】(生)春生苗(采)七月取 
茎叶 
【收】阴干【用】茎叶【质】类茺蔚【色】叶青茎赤【味】苦【性】平微寒泄【气】气薄味 
浓阴中之阳【主】除风湿消痈肿【助】得秦皮良【治】(疗)(唐本注云)祛贼风【合治】以 
五 
分合泽泻术各十分以三指撮为后饭治酒风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禁】妇人服之绝产无 
子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云实(出神农本经)主泄痢肠 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花主见鬼精物多食令 
人 
狂走久服轻身通神明益寿(以上朱字神农本经)实消渴○花杀精物下水烧之致鬼(以上黑字 
名 
医所录)【名】员实 云英 天豆 马豆 (苗)羊石子草 臭草 草云母【苗】(图经曰) 
苗 
高五六尺叶如槐而狭长枝上有刺花黄白色作荚实若麻子大黄黑色俗名马豆本经云十月采用今 
当三月四月采苗五月六月采实恐过时则枯落也(唐本注云)丛生泽傍叶如苜蓿枝间微刺其实 
大 
如黍黄黑色似豆故名天豆【地】(图经曰)生河间川谷(蜀本图经云)今所在平泽中皆有之 
(道 
地)瀛州【时】(生)春生苗(采)三月四月取苗五月六月取实【收】曝干【用】子花【质】 
类 
黍米【色】子黄黑花黄白【味】辛苦【性】温散泄【气】气浓味薄阳中之阴【臭】朽【主】 
消渴泄痢【制】(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粗捣相对拌浑颗橡实蒸一日后出用【治】(疗)(图经 
曰) 
治疟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王不留行(出神农本经)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以上朱字 
神 
农本经)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 乳妇人难产(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禁宫花 剪金花 剪 
金草【苗】(图经曰)苗茎俱青高七八寸以来根黄色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 
开 
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松子状又似猪蓝花俗谓之剪金草河北一种叶圆花红与此小别(蜀本图经 
曰)叶似松蓝等花红白色子壳似酸浆实圆黑如黍粟【地】(图经曰)生泰山山谷及江浙河中 
府 
今近处皆有之(道地)成德军江宁府【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苗茎五月取实【收】 
晒 
干【用】实【质】类酸浆实而圆黑【色】黑【味】苦甘【性】平泄【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臭】朽【主】金疮 乳【制】(雷公云)凡采得拌湿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 
焙 
干用之【治】(疗)(图经曰)除诸风痉(药性论云)去风毒通血脉(日华子云)治发背游风 
风疹妇 
人经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鬼督邮主鬼疰卒忤中恶心腹邪气百精毒温疟疫疾强腰脚益膂力(名医所录)【名】独摇 
草 
【苗】(唐本注云)苗唯一茎叶生茎端若 (音伞)根如牛膝而细黑今人以徐长卿代之非也 
(蜀 
本云)徐长卿赤箭之类亦名鬼督邮但主治不同宜审用也又图经云茎似细箭竿高二以已下叶生 
茎端状伞盖根横而不生须花生叶心黄白色【地】(唐本注云)所在有之【时】(生)春初生苗 
(采) 
二月 
气之薄者阳中之阴【制】(雷公云)细锉捣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时漉出用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白花藤主虚劳风热酒渍服之(名医所录)【苗】(唐本注云)蔓生苗似野葛叶有细毛花白 
色 
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浓凌冬不凋(雷公云)菜花藤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味酸涩不堪 
用 
白花藤味甘为异也【地】(图经曰)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时】(生)春生新叶(采)无时【收】 
阴干【用】茎【色】白【味】苦甘【性】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香【主】退虚热【制】 
(雷公云)去根细锉阴干用之【解】诸药菜肉中毒【赝】菜花藤为伪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白花藤主虚劳风热酒渍服之(名医所录)【苗】(唐本注云)蔓生苗似野葛叶有细毛花白 
色 
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浓凌冬不凋(雷公云)菜花藤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味酸涩不堪 
用 
白花藤味甘为异也【地】(图经曰)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时】(生)春生新叶(采)无时【收】 
阴干【用】茎【色】白【味】苦甘【性】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香【主】退虚热【制】 
(雷公云)去根细锉阴干用之【解】诸药菜肉中毒【赝】菜花藤为伪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白花藤主虚劳风热酒渍服之(名医所录)【苗】(唐本注云)蔓生苗似野葛叶有细毛花白 
色 
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浓凌冬不凋(雷公云)菜花藤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味酸涩不堪 
用 
白花藤味甘为异也【地】(图经曰)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时】(生)春生新叶(采)无时【收】 
阴干【用】茎【色】白【味】苦甘【性】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香【主】退虚热【制】 
(雷公云)去根细锉阴干用之【解】诸药菜肉中毒【赝】菜花藤为伪 

卷之九草部上品之下
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白花藤主虚劳风热酒渍服之(名医所录)【苗】(唐本注云)蔓生苗似野葛叶有细毛花白 
色 
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浓凌冬不凋(雷公云)菜花藤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味酸涩不堪 
用 
白花藤味甘为异也【地】(图经曰)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时】(生)春生新叶(采)无时【收】 
阴干【用】茎【色】白【味】苦甘【性】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香【主】退虚热【制】 
(雷公云)去根细锉阴干用之【解】诸药菜肉中毒【赝】菜花藤为伪 

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草之走
内容:x无毒附汁叶花 蔓生x 
葛根(出神农本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痢十岁以上(以上 
朱 
字神农本经)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 
寒壮热○叶主金疮止血○花主消酒(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鸡齐根 鹿藿 黄斤 葛 
【苗】(图经曰)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楸叶而青七月着花似豌豆花不结实根形 
如 
手臂紫黑色以入土深者为佳(唐本注云)葛谷即是实尔葛虽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 
(胫也)服之令人吐以其有微毒也【地】(图经曰)生汶山川谷及成州海州今处处有之(道 
地) 
江浙南康庐陵【时】(生)春生苗(采)五月五日午时取根【收】曝干【用】根叶花谷汁【质】 
形如手臂而长【色】皮紫黑肉白【味】甘【性】平缓【气】气味俱轻阳中之阴【臭】香【主】 
止烦渴解肌热【行】足阳明经手阳明经【制】刮去皮或捣汁用【治】(疗)(药性论云)治天 
行 
上气呕逆开胃下食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日华子云)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 
血 
敷蛇虫啮(衍义曰)除中热酒渴(汤液本草云)益阳生津(图经曰)生根汁除 腰痛及金创 
中风痉 
欲死者灌之瘥○叶主金刃疮及山行伤刺血出不止(陶隐居云)生根汁解温病发热亦疗疟及疮 
(唐本注云)汁主 狗啮○蔓烧灰主喉痹【合治】合黄芩黄连治大热解肌开腠理○汁合豉治 
时 
气头痛壮热○合藕汁治热毒下血或因吃热物发动者【解】野葛巴豆百药毒酒毒 箭毒食诸菜 
中毒 

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葛粉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名医所录)【苗】(图 
经曰)葛粉即葛根之所作也今人多食之甚益人(衍义曰)葛根澧鼎之间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 
出 
粉澄块垛先煎汤使沸后擘成块下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彼人以此供茶盖取其甘美耳【地】 
(图经曰)生汶山川谷今处处有之(道地)江浙尤多南康庐陵间最胜【时】(生)春生苗(采) 
冬月 
取根【收】曝干【用】粉【质】类豆粉而韧【色】白【味】甘【性】大寒【气】气之薄者阳 
中之阴【臭】香【主】烦热止渴【行】足阳明经【制】以水中揉出成粉用【治】(疗)(陈藏 
器云) 小儿热疮(别录云)中鸩毒瓦斯欲绝者灌之良【合治】合粟米疗胸中烦热或渴心燥○ 
合 
糜饮治小儿壮热呕吐不住食惊痫○合蜜掺少生姜尤佳治中热酒渴疾有效【禁】多食行小便使 
人利 

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栝蒌根(出神农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以上朱字神农本经)除肠 
胃中 
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茎叶疗中热伤暑(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 
地蒌泽菇【苗】(图经曰)三四月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