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016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活措施,但基本上坚持霍查的路线,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日趋紧张的局势。
  第三节 动荡的政局与劳动党政权的丧失
  190~192年是阿利雅上台后的第二阶段,即阿尔巴尼亚由局势动荡到政权更迭的阶段。
  1989年秋冬之交东欧其他国家相继发生的剧变,成为激发190年初开始并持续两年有余的阿尔巴尼亚剧变的催化剂。
  阿尔巴尼亚的剧变经历了一个为时不长的酝酿和发展过程。
  1989年9月26日,阿劳动党召开九届八中全会。
  提出要对国家生活各方面进行调整。阿利雅在全会上批评了党政不分、机构膨胀、官僚主义和唯技术倾向等不良现象,进而提出,“在需要的时候和方面进行改进、补充和调整;如果有些步子迈得太快而超出已有的可能,也要毫不犹豫地退回来”。
  此后不久,阿劳动党在九中全会(190年1月22~23日)上进一步提出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具体调整措施,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方面: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群关系、完善干部任命制度、反对官僚主义、扩大使用经济方法和经济杠杆的范围,等等。劳动党在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承认,正是过去的失误,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了职工对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心和责任感,导致国民经济持续衰退。
  面对国内经济下滑和不满情绪上涨、东欧国家剧变和外界压力增强所造成的严峻形势,阿劳动党于190年4月17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16
  日召开九届十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新的调整,并把调整方案于4月7~8日提交人民议会审议通过。
  作为整个调整方案核心的“新经济体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扩大基层的自主权、下放部分计划权、实行经济核算制、完善价格体制、改进工资和奖励制度、改善市场供应状况。与此同时,劳动党提出要完善法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赦免制度等。
  190年6月开始分批赦免政治犯。十中全会在对外政策方面也作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①参与欧洲的合作和安全进程。
  为此,阿将承认192年以后的大欧洲,将与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接触,准备参加欧安会的活动。
  ②认为恢复与美、苏的外交关系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③要努力加强同邻国和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关系,关注本地区和地中海局势的新发展。它还表示愿意与南斯拉夫就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等问题进行会谈,主张在民主、对话、平等的基础上解决科索沃问题。④要寻求新的合作方式,扩大和加强对外经济合作。
  阿尔巴尼亚对外政策的新调整,立即引起苏、美等有关国家的积极反应。
  当年7月30日和191年3月14日,阿先后与苏、美恢复了外交关系。
  190年6月,阿代表开始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欧安会会议。
  综上所述,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这期间采取的措施与过去相比显然有了较大的差别,有许多观点和做法在霍查时期是很难想象的。但是,这些措施来不及实施,一场对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具有致命威胁的急风暴雨已经在阿尔巴尼亚政治舞台上兴起。
  216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自190年7月起,阿尔巴尼亚国内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潮,全国形势迅速陷入动荡不安和急剧变化之中。
  1难民潮。阿尔巴尼亚难民潮连续不断,仅规模较大的B就有四次。
  第一次发生于190年7月2日。
  地拉那近400青年强行闯入一些外国驻阿使馆,要求立即出国谋生;第二次发生于190年底、191年初,近400人越境逃往希腊,少数人越境前往南斯拉夫;191年2~3月至6月,发生了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第三次难民潮,数千人或上万人聚集港口城市都拉斯、发罗拉和申津,夺船出走;第四次发生于191年8月6~7日,也是阿发生的最大的一次难民潮,短短2天就有近2万人强行登船,出走意大利和马耳他。
  估计这些风潮中近30万青少年出走,占阿青少年总数的30~40%。
  这些风潮不时引发群众与军警的冲突和其他打、砸、抢暴力行为。
  2罢课潮。阿主要发生过两次罢课潮。第一次发生于B190年12月9日,地拉那近千名学生上街游行,提出了结社要求。结果,阿劳动党九届十三中全会(190年12月11日)决定允许成立独立的政治组织。这实际上是结束了阿解放以来坚持的劳动党一党独存的局面,宣布实行多党制。翌日,即12月12日,阿第一个反对党民主党宣告成立。
  191年2月6日爆发了阿规模更大的第二次罢课潮,地拉那“恩。霍查”大学的部分学生宣布罢课,要求取消地拉那大学“霍查”
  的命名。
  20日,在学生潮和“倒霍”
  潮的双重压力下,阿部长会议不得不取消“霍查”的命名,罢课潮才暂告一段落。这期间,卡瓦亚、斯库台等城市还发生了打、砸、抢、烧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16
  等骚乱事件,正如阿利雅当时在告全国人民书中说的,“国家面临着局势动荡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的威胁”。
  3罢工潮。
  191年1月起,阿罢工潮此伏彼起,越演越B烈,一度影响了地拉那等城市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当年4月16日亲民主党的独立工会发起的全国总罢工。这次大罢工的真实意图是打倒刚成立的劳动党“清一色”政府,成立多党联合政府;提前举行议会大选。这次几乎席卷全国的大罢工导致地拉那和主要城市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报纸停刊,食品及能源供应陷入困境,国家生活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6月3日,在罢工和绝食的沉重压力下,阿当局和劳动党被迫宣布:以法。纳诺为首的政府辞职,另组各党参加的新政府。
  这就结束了解放40多年来劳动党一党执政的历史。
  4“倒霍”潮。
  191年2月6日,正是地拉那大学学生B开始罢课、要求撤销大学“霍查”命名的当天,阿最大的反对党民主党机关报《民主复兴报》发表文章,公开指责霍查是“斯大林式的独裁者”。
  2月19日,阿独立工会号召全国工人罢工,声援绝食学生。
  20日,地拉那数千人,乃至数万人涌向市中心广场,推倒和砸坏了霍查塑像。同时,在都拉斯和科尔察市也发生了此类事件。此后,地拉那等城市继续发生骚乱,军警和示威群众发生冲突,互有伤亡,全国形势顿趋紧张。
  这些风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民主党步步进逼,劳动党节节败退;各次风潮均以劳动党作出退让,民主党如愿以偿而告结束。
  416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风潮冲击以后,阿尔巴尼亚于191年3月31日举行了人民议会换届选举,这是阿解放以来的第一次多元差额选举,也是一场劳动党和民主党之间夺权和反夺权斗争的重大较量。民主党自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公开宣布,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击败劳动党,“以和平手段”夺取政权。
  选举结果,在全部240个议席中,劳动党得169个,占676%;民主党得74个,占30%;希腊少数民族民主联盟得B4个,老战士全国委员会得1个。
  可见,劳动党获得了大多数席位,取得了这次大选的胜利。但出人预料的是,阿利雅落选,仅得票3624%。
  不过,在4月30日举行的人民议会上,B他当选为共和国首任总统。
  4月4日,根据总统不得担任其他职务的规定,阿劳动党九届十七中全会决定解除阿利雅劳动党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和中央第一书记职务。从此,阿劳动党“九大”
  (1986年11月)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已不复存在,以法托斯。纳诺为代表的一批新人登上了阿尔巴尼亚政治舞台。
  新选举产生的人民议会,由于各党议员对宪法草案意见分歧难于弥合,不得不于4月29日先通过《宪法主要条款法》。该法把“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改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宣布阿为“民主法治国家”
  ,实行三权分立和“政治多元化”
  ;国家经济建立在所有制多样化、所有经济实体自由经营和国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
  此后不久,即191年6月10~13日,阿劳动党召开“十大”
  ,决定改组为社会党,并宣布,社会党“放弃马克思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416
  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会后,它正式宣布自己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理想的全民党”。这样,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最终退出了阿尔巴尼亚政治舞台,阿尔巴尼亚现代史上经历了整整40年的劳动党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经过这一年多的斗争和动荡,尤其是191年,阿尔巴尼亚出现了工人不出工,农民不下地,职员不上班,学生不上学的状态。国家生活处于瘫痪状态。自191年起,阿尔巴尼亚居民口粮靠外国紧急救济,冬天取暖靠砍伐路边大树。民主党承认,“这个国家只差一步就要陷入灾难之中”。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阿尔巴尼亚于192年3月22日提前举行了人民议会大选。结果,民主党在议会140个席位中赢得92个,约占647%。这样,民主党获得大选胜利,从而B作为阿解放近48年来第一个非共产党登上了执政党的宝座。
  民主党之所以在大选中获胜并上台执政,除利用劳动党的错误外,得到美、德、意等西方国家的物质和道义上的援助。
  此后,它就亮出了“反共”旗帜,宣布民主党,“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反共力量,同时是阿民主进程最大的领导力量”
  ①,而“美国是(阿)推翻共产主义的决定因素”
  ②。
  ①阿民主党主席塞拉米在党的“二大”
  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193年12月8日,载阿《民主复兴报》193年12月9日。
  ②阿总统贝里沙对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的贺电。
  193年1月20日,载阿《民主复兴报》193年1月23日。
  616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七章南斯拉夫全面危机的总爆发——南共联盟解体和南联邦瓦解
  第一节 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80年代南斯拉夫长期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生产停滞和滑坡,使得原来与西方国家之间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日益扩大。
  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深感不满。南共联盟作为唯一的执政党长期未能扭转局势,党的威信下降,党员人数减少,青年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青年人不愿入党。各地持不同政见者乘机大肆活动,纷纷成立组织,要求进行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政治多元化,确立多党制,举行自由竞选,从刑法中去掉“敌对宣传罪”。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面临生死考验。
  1988年末和1989年初,在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等发达地区,先后成立了各种政治组织和协会。它们有的宣布参加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统一战线组织)
  ,在其内部与共盟争夺群众;有的宣布不参加社盟,不承认共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引导作用,公开与共盟唱对台戏。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16
  当时南党政领导人曾公开反对实行多党制。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席舒瓦尔在1988年底说,“实行多党制将导致更大的冲突”
  ,会产生“多政治中心的、封闭的和分割的社会”。
  南联邦主席团也发表声明说,南宪法禁止反对党的存在,联邦主席团将坚持要求国家主管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
  可是斯洛文尼亚共盟中央主席团在1989年3月6日的文件中主张结束一党制,实行多党制。克罗地亚共盟领导人拉昌认为,南共联盟应拒绝“垄断和指挥一切”的社会作用,“日益减少权力因素”
  ,“不以统治党的形象出现”。贝尔格莱德市社盟主席团建议南社盟尽早就多党制问题开展自由讨论。
  4月14日舒瓦尔也改变论调,在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说,政治多元化是南共联盟改革的基本先决条件之一,南共联盟国必须放弃执政垄断,否则将无法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在东欧邻国政局剧变的影响下,南共联盟在1989年10月21日的第28次中央全会上,面对各地反对派政治组织纷纷出现的既成事实,在《政治体制改革提纲》中决定把多党制引进南斯拉夫政治生活。
  190年7月24日南联邦议会通过了《政治结社法》,正式实行多党制。
  在此前后,各共和国也制定了类似的法律。
  这些法律规定,申请成立政党所需的公民人数:联邦和塞尔维亚为100人,黑山为40人,克罗地亚和波黑为30人,斯洛文尼亚为20人,马其顿只需10人。法律规定,各政党不得以暴力破坏宪法制度,不得损害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侵犯公民的法定权利和自由,不得煽动宗教、种族和民族偏见,不得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者的党徽和名称,不得
  816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接受外国法人和自然人的捐助或匿名捐助。
  实行多党制后,各地一下子出现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政党。其中少数是在联邦登记的全国性政党,多数是在各共和国登记的地域—民族性政党。各种已经成立的反对派组织取得了合法地位。战前在政治舞台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党派纷纷复活。具有保皇色彩和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也大肆活动。尤其是各种民族主义政党,打着代表和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宣扬民族沙文主义,竭力扩张势力。联邦总理马尔科维奇也自立门户,以坚持改革和维护南联邦统一为号召,成立了南斯拉夫改革力量联盟。各反对派组织为了在共和国议会选举中与南共联盟机相抗衡,结成了种种政治联盟。
  实行多党制后,马上就出现各政党地位平等的问题。各反对党要求从宪法中取消关于南共联盟是“思想上和政治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