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铁托说,这是新宪法中肯定下来的最丰硕的成果之一。
  宪法设立联邦会议作为商讨国家政策和研究行政管理机关活动的咨询机构。联邦会议由总统召集。联邦会议的成员由联邦议会联邦院根据总统的建议,从联邦和共和国的现任和离任干部中以及社会团体的领导人中选出。他们都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巨大贡献的老干部。他们可以向总统提出各种建议,或受总统的委托进行某项工作。
  1943~1963年是南斯拉夫的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的十年。
  1963年与1943年相比,人口增加了1162%,就业人数B从1836万增加到339万,增长了8464%;社会产值增加了B10947%,其中工业增加21609%,农业增加3746%;固B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4717%,出口增加了32479%,进口增B加了16736%,个人消费基金增长了10348%①。第二个五B年计划(1947~1961年)提前一年完成。
  40年代后期南斯拉夫的社会产值、工业和农业的年均增长率都居于世界前列。
  10年里文化教育事业也有巨大的发展。
  196364学年和A194344学年相比,八年制基础学校的学生增加了1133万,A B增长6134%;中学生增加了262万,增长10844%;大专B①《南斯拉夫统计年鉴1981年》,第82页。
  4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生(二年制)从474人增至4381人,增加了48630人,增长1024%;大学生增加了4432人,增长10313%①。图书B馆、电影院、文化宫、剧场等都有显著增加。医疗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当时南斯拉夫的政局稳定,民族关系和睦融洽,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
  但南斯拉夫在贯彻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非集中化和权力下放,使联邦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开始出现多中心的萌芽。各地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主义有所抬头,在经济建设中一味向联邦争项目、争投资,结果盖起了一批经济效益很差的“政治工厂”。
  ①《南斯拉夫统计年鉴1981年》,第98页。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442
  第三编 苏联模式试验的继续:“建设发达社会主义”
  概   述
  东欧国家经过1948~1960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除波兰和南斯拉夫外,都完成了从多种所有制向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一致宣布“社会主义基础”
  已经建立。
  1960年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下表:国  家工 业农 业商 业国民收入
  阿尔巴尼亚988791894898B保加利亚991994994B                  B                B                          B捷克斯洛伐克100699930B南斯拉夫100144—760B波  兰994108973728B罗马尼亚861819999828B匈牙利973774984906B资料来源:《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统计数字》,《统计汇编》,1964年莫斯科版,
  64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83、91、10、134页。
  在这几年里,东欧的工业化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40年代的10年里,工业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其中阿尔巴尼亚高达204%。但是各国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却相差悬殊。
  B仅以1960年钢、电力的人均产量和肉的人均消费量说明之。
  人均钢产量:捷克斯洛伐克——496公斤,波兰——224公斤,匈牙利——189公斤,罗马尼亚——98公斤,南斯拉夫——78公斤,保加利亚——32公斤,阿尔巴尼亚——0公斤。人均电力产量:捷克斯洛伐克——1791千瓦时,波兰——987千瓦时;匈牙利——763千瓦时,保加利亚——492千瓦时,南斯拉夫——484千瓦时,罗马尼亚——416千瓦时,阿尔巴尼亚——124千瓦时。人均肉消费量:捷克斯洛伐克——47公斤,匈牙利——48公斤,波兰——43公斤,保加利亚——38公斤,南斯拉夫——284公斤,阿尔巴尼亚——142公斤。
  B东欧多数国家已由农业国或农业工业国转变为工业农业国。
  但一些国家的农业就业人口的比例还很高。罗马尼亚为646%,南斯拉夫为473%,保加利亚为444%。阿尔巴尼B                                          B                                B亚为农业工业国,农业人口高达70%以上。
  东欧国家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础”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苏共领导人关于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超越阶段的解释给东欧共产党领导人以重大影响。
  赫鲁晓夫在苏共21大(1949年)
  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取得了完全和彻底的胜利,苏联面临的任务是建设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到1964年,苏联将在若干主要工业产品的绝对量超过美国的生产水平。
  他又在苏共22大(1961年)上提出苏联将在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42
  20年内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勃列日涅夫批判了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
  的错误,并在1967年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宣布:苏联已建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向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过渡。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从此为东欧共产党所接受,“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成为60~70年代东欧各国的奋斗目标。什么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苏联哲学家布坚科回答说:“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无非还是社会主义,但它不仅是胜利了的和巩固了的社会主义,而且是在各方面都发挥出自己的能量,达到了发达状态的社会主义”。他又说:“如今在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也正在解决建立这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①
  在上述降了调的但仍属超越阶段思想的指导下,东欧各国仍按旧模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由于粗放经济的因素(劳动力、原料等)逐渐枯竭,集约化经济难于很快建立,60年代工业增长的速度明显放慢,除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仍保持在10%以上的年增长率外,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降到4~8%。
  由于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以及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各国的经济又出现了不平衡。
  尽管如此,工业化仍取得了一定成绩。
  1970年人均钢产量如下:捷克斯洛伐克——801公斤,波兰
  ①A。布坚科:《发达社会主义:实质和问题》,苏联《哲学问题》1976年第6期。
  84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289公斤,保加利亚——212公斤。人均电力产量如下:波兰——1984千瓦时,匈牙利——1408千瓦时,罗马尼亚——1733千瓦时。与此同时,农业中的社会主义成份又有提高。捷克斯洛伐克达到941%,罗马尼亚达到90%,匈牙利B达到87%。
  ①
  60~70年代,东欧的国际环境颇不美妙。东西方冷战在继续。
  赫鲁晓夫追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但1960年刚上任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不承认东欧的现状,而要求“解放”这一地区的人民。
  1962年,苏美两国在古巴问题上剑拔弩张,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战略,同美国争夺霸权。
  在苏美争霸的背景下,以色列在1967年6月4日,发动了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侵略战争。
  苏联本想在经济上赶超美国,但是在军备竞赛的沉重压力下,显得力不从心。苏联经济增长持续下降,赶超美国的梦想破灭。1967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仅为美国国民收入的49%。
  60年代,西方国家经历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西欧共同体异军突起。
  1970年,西欧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苏联,开始追赶美国。东方的日本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大国。世界的两极格局正在向多极格局转变。
  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1960年开始的中苏矛盾愈演愈烈。阿尔巴尼亚从亲苏转为亲华。罗马尼亚越来越表现出独
  ①诺。科沃梅奇克、亚。科塞斯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1960~1974)
  》,华沙1984年版,第89~91页。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942
  立自主的立场。
  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1969年1月,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发生了中苏边界冲突。苏联奉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即有限主权论,继续控制东欧,阻挠这些国家的改革。控制与反控制、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在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激烈地进行着。
  1968年8月,苏联伙同波、匈、保和民德出兵镇压了杜布切克领导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运动。
  波兰在1970年和1980年相继发生了战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危机。
  南斯拉夫拒绝接受“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自治的道路,把工人自治扩大为社会自治,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60年代中期后,由于国家权力过于分散,中央宏观控制失灵,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失业、农业发展滞后和民族矛盾等消极现象。南共联盟试图通过新一轮的改革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04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一章波兰1970年十二月事件和1980年危机
  第一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1961~1964)和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970)的执行情况
  波兰经济学家曾经把1949~1970年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这几年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后两年(1949~1960)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61~1964)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970)的10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由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经过议会讨论修改在1961年2月通过的。
  计划规定:1964年工业生产将比1960年增长40%,农业生产将增长20%,国民收入将增长40%,实际工资将增长23%,就业职工将增长91%(692万)。
  B“二五”
  计划完成情况不好,只有工业生产略超过计划指标(409%)
  ,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494%(计划为B472%)
  ,就业人数增加了1276万,大大突破了原来的指标,B这充分反映了波兰经济的粗放特点。其他项目均没有完成计划。国民收入增长342%,农业生产只增长144%,实际工B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42
  资只增长8%。
  “二五”
  计划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计划的错误,这是重新运用苏联模式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客观因素是1962~1964年气候不好,农业连续三年歉收。
  1962年四种谷物比1961年减少200万吨,即由1440万吨减少到1340万吨。
  1963年,猪的头数比上一年减少200万头。政府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如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对个体农民的贷款、发展饲料生产等)
  ,不得不从国外购买1200万吨的粮食和饲料。由于农产品(包括肉类)和大众消费品的不足,出现了同40年代初期市场供应紧张的类似情况。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断增长。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四次代表大会(1964年6月14日至20日)按原方针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86—1970)的指标。
  1966年11月议会在通过“三五”计划时作了适当修改,规定的各项指标如下:工业生产增长44%,农业生产增长17%,投资增长38%,国民收入增长34%,就业职工增加140万,实际工资增长10%。
  “三五”
  计划规定的工业生产和投资任务都超额完成,工业生产增长了494%,投资增长了40%,国民收入增长了B34%,农业生产只增长94%,而计划为17%。投资增长超B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保持着很高的积累率:1966年—28%,1967年—274%,1968年—288%,1969年—297%,1970B年—279%。
  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长的高速度(而且高于苏联、B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
  ,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不平衡,市场上的食品和肉类供应更加紧张。哥穆尔卡要求人民为社
  24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会主义工业化而“勒紧裤带”
  ,人们把这个时期波兰的经济政策称为“清贫的社会主义”。因为在这10年里,波兰是经互会国家中消费水平提高得最慢的国家,每年实际工资增长仅为14%。
  B波兰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也是明显的。波兰的工业潜力增强了,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区:塔尔诺布热格硫磺工业区、普沃次克石油化学工业区、雷布日克煤矿区、普瓦维氮肥工业区、格沃古夫——累格尼察铜矿区、科宁的褐煤和铝矿区。波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硫酸出产国之一。波兰的工业布局更加合理,工业区星罗棋布,撒满全国。
  1970年,波兰的煤产量达到14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之一。
  1970B年电力的产量为644亿千瓦时,1971年人均产量为2134千瓦时,低于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它们的人均产量为3247千瓦时和3870千瓦时。
  1970年钢的产量为1180万吨,1971年人均产量为389公斤,而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的人均产量分别为823公斤和434公斤。波兰在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方面已接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消费品生产和生活水平方面却非常落后。每100个波兰居民只有13辆轿车,位居希腊和葡萄牙之后。
  每100个居民只有44部电话,B而欧洲每100个居民有112部电话。
  波兰人民的住房非常拥B挤,医院的病房很少,远不敷需要。波兰人对改善生活的希望落空,悲观绝望情绪蔓延,自杀人数增加。
  1964年有280人自杀,1970年增加到4300人。
  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给波兰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1960年,全国人口为2978万,其中城市人口1420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