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惊变-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面已经介绍过郭子仪的出身和在安史之乱九节度败退之前的表现,而他卸任后怎样呢?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党项侵占唐朝边疆,将要逼近京畿地区,于是肃宗任命邠州刺史桑如珪领邠宁节度副使,州刺杜冕为鄜坊节度副使,分道征讨。三月二十六日,任命郭子仪兼任邠宁、鄜坊节度使,不过却是挂个名,人仍然留在长安,只是借他的威名以镇抚党项。所以可以看出,郭子仪在这段时间内基本上是在长安,过着“高阁”生活——所谓束之高阁,既然被束在高阁里,当然就是“高阁”般的生活了。不知肃宗是出于什么心理把他留在长安而不让他带兵,是忌他功高?此前郭子仪功劳虽大,但还没到功劳盖世的地步,何况李光弼的功劳不也是很大么,怎么没“束”起来?其实在鱼朝恩等人的谗言的作用下,肃宗的确是主要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京城里也得有个大将来保证他的安全,否则一旦京畿地区出什么事情,谁来挂帅?有个郭子仪在长安,可以备不时之需,也不错。而鱼朝恩等宦官的作用至关重要。当时有人上言,说天下尚未平定,不应该闲置郭子仪。于是九月初八,肃宗命郭子仪出镇邠州,党项军队闻讯而退,可见郭子仪的威名的确很大。当月的二十一日,肃宗又下诏:“子仪统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还定河北,发射生、英武等禁军及朔方、鄜坊、邠宁、泾原诸道蕃、汉兵共七万人,皆受子仪节度。”如果真按这个来,那么正面由李光弼应战史思明,侧翼由郭子仪进攻,的确是个很好的主意。但是诏书颁下后十来天,鱼朝恩进行阻挠,所以郭子仪还是没出去。 

  然而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河中军发生变乱,杀掉了统帅李国贞,而太原节度使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朝廷担心这两方面会联合叛军,如果太原等地都被叛军拿下,将十分不利于己。那好端端的,两人怎么会被杀呢?李国贞死的相当冤枉,由于郭子仪从前治军很宽松,而李国贞则比较严厉(怀疑,能有李光弼严么?只是手段不如罢了),朔方将士很不高兴,又想起郭子仪来。再加上朔方军粮草不济,李国贞向朝廷请求了很多次,但是都没有回复,所以士兵们都不高兴。这时谋图作乱的王元振声称李国贞要让朔方军去修理民房,更引起了大家的愤怒,于是发生变乱,李国贞说“修宅则无之,军食则屡奏而未报,诸君所知也”,可是众人不听,说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便把李国贞、还顺带着一个荔非元礼都杀掉了,之后白孝德出任节度使。而邓景山可以说也是死于粮食,他管理的比较严格,查出来府库里的粮食之所以越来越少,是因为大家都自己藏了一些,所以人们都害怕会受处罚。当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一名副将按罪当死,他自己求饶,邓景山不答应,他弟弟又请求代替哥哥而死,他也没答应,结果大家请求用一匹马来赎罪,邓景山居然答应了,自然惹得大家不高兴:“我们还不如一匹马吗?”于是邓景山也被杀了。接替邓景山的是辛云京。可是无论是白孝德还是辛云京,一时都无法弹压住局势,而朝中能去弹压的“闲人”就只有郭子仪了,肃宗实在没有办法,按史书的话讲,就是“势不获已”,所以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三月十一日,郭子仪即将出发,想向肃宗辞行。当时肃宗病的很厉害,大臣们都不能前去晋见,郭子仪请求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矣。”肃宗便将郭子仪召进去,对他说:“河东的事情,就全都托付给你了。” 

  郭子仪到了绛州,解决李国贞被杀之事。郭子仪到后,王元振自以为有功,就请求郭子仪不要惩治他,但郭子仪说:“汝临贼境,辄害主将,若贼乘其衅,无绛州矣。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邪!”因此,郭子仪把王元振及其四十个同谋抓起来全部杀掉了。听说这个消息,辛云京也放手来处理变乱,杀掉了杀死邓景山的几十个人,局势这才平稳下来。 

  四月间唐代宗即位,由于鱼朝恩、程元振都比较忌讳郭子仪等有功之将,所以八月郭子仪还京后,表请辞去相关危险职务,代宗也便顺势免去他的军权,然后又一次束之高阁,不过这回代宗又他加了个官,山陵使,就是给皇帝修陵的。通鉴于此处与《旧唐书》稍有不同,《旧唐书》的意思像是代宗一上来便免去了他的军权,但通鉴记七月郭子仪又被任命兴平、定国副元帅,与三月的任命是一样的,疑为衍误。十月,代宗任用雍王为元帅,本来又想以郭子仪为副元帅,但由于鱼朝恩、程元振的缘故而取消。此时距安史之乱的结束已经很近了。 

  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多次进言说:“吐蕃、党项不可忽视,应当及早防备他们。”代宗也没怎么注意,后来吐蕃果然来侵犯长安。有人来犯,边将告急,可是朝中代李辅国任元帅行军司马的程元振却把所有告急文书压下,根本不向代宗禀报。十月,吐蕃军队进犯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又做了吐蕃军队的向导,引导他们深入内地。吐蕃军队经过邠州时,代宗才终于得知吐蕃入寇的消息。很快,十月初二,吐蕃军队进犯奉天、武功,离长安已经很近了,于是京师大恐。仓促之下,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以抵御外敌,可见长安中留下一个将军是多么有用。可怜郭子仪闲居已久,部下早就都离散了,这时临危受命,只好临时招募,征到了二十名骑兵就匆匆启程了。到咸阳时,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等各族军队总共二十多万人,漫山遍野,前后达数十里,已经从司竹园渡过了渭河,顺着山脉正向东涌来。无论如何这二十人是抵挡不住的,郭子仪便派人入朝奏报军情,请求支援,结果又被程元振拦下了。虽然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的两番对抗,但最终也没能挡住吐蕃——吕月将很值得钦佩,他所部也只有二千人,明知怎么也挡不住,仍然拼死作战,最后全军覆没,吕月将本人被俘,后来就再也没有消息了,或许被杀了?不知道,但吕月将和他手下的士兵们很值得哀悼一番。 

  长安城中,代宗正在操练军队,但是吐蕃已经跨过了便桥,说话便到。代宗不知所措,只好于十月初七逃往陕州,当初玄宗出逃的情景又生动的再现了一次,官吏们躲藏起来,禁军则一哄而散。但好在大家都有了经验,而且和上一次不同的是,吐蕃重在抢掠,不一定要占领,所以躲过一时便好。听到吐蕃到长安的消息,郭子仪急忙从咸阳赶回来,到长安的时候,代宗已经走了。有句话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代宗走的时间也是很巧的,他刚出宫苑大门渡过浐水,叛降吐蕃的射生军将领王献忠就返回长安了,胁迫着丰王李珙等人去迎接吐蕃军队。当他们走到开远门时,遇上了郭子仪。郭子仪大声呵斥,王献忠跳下马来,跟郭子仪说:“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郭子仪听事没有回答,李珙又上前问:“你为什么不说话?”郭子仪很清楚形势,所以断然否决,训斥了他们一番,然后派兵把他们送到代宗那里。第二天,代宗一地到了华州,由于州府的官吏早就逃散,没有人来提供食宿,所以和当年玄宗一样的惨。幸好鱼朝恩带着神策军从陕州前来迎驾,代宗才有了安身之地。 

  于是郭子仪收敛人马,勉励将士们共雪国耻,攻取长安。这时代宗因为担心吐蕃军会东出潼关,所以召郭子仪去陕州。郭子仪上表说:“我若不收复长安,就无法来见陛下。而且我出兵蓝田,吐蕃军一定不敢向东出击。”代宗表示同意。吐蕃这时已经立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想掳掠一番之后整队回国,结果听到百姓传言郭子仪要打回来的消息,信以为真,开始率军撤退。这一次吐蕃入寇,在众节度使都不敢轻易来救援皇帝的情况下,只有郭子仪勇于挑起重担,并且立下克复之功,所以从此代宗十分倚重他。 

  接着便赶上仆固怀恩的反叛,又是郭子仪去平定的。郭子仪在朔方军中素有威望,所以他一出马几乎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后来仆固怀恩两次诱吐蕃攻打长安,第二次他骗吐蕃和回纥人说郭子仪已被鱼朝恩害死了,而代宗也已逝世,所以这些人有恃无恐。不想回纥人在泾阳居然又看到了一个活蹦乱跳的郭子仪,大惊失色,“怎么你原来还活着?”郭子仪说:“昔回纥涉万里,戡大憝,助复二京,我与若等休戚同之。今乃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有?”责备他们背信弃义,回纥人很诚实,说本来听仆固怀恩的话,以为郭子仪和代宗都死了,所以才敢来,否则,“何至于此?”然后请求和郭子仪见面。郭子仪力排众议,只带了数十骑兵前往,比演义里关公的单刀赴会差不了多少。正是郭子仪的威望和这份气魄胆量,很令人折服,所以宴会上郭子仪说动回纥与唐结好。吐蕃人听说这件事,怀疑回纥会与唐联手来攻打自己,所以连夜就逃了,果然在路上遇到了唐军和回纥军,本想大抢一番的吐蕃,不但白抢了一回,自己也搭上了不少东西,而且还被打的大败,如果仆固怀恩还活着,吐蕃人一定和他算帐。 

  代宗时期,郭子仪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居然担当起了朝廷的顶梁柱,实是辛苦了老人家。德宗即位后,郭子仪又被德宗免去了军权,然后又做了代宗的“山陵使”,尽管军权又没了,但地位仍然不断攀高,此前代宗曾想任他为尚书令,郭子仪很知趣的辞掉了,这回德宗加封他为太尉、尚书令,而且尊号为“尚父”。但郭子仪毕竟年岁太大了,这位经历了玄、肃、代、德四朝的老将军,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病逝,时年八十五。当时“帝悼痛,废朝五日。诏群臣往吊,随丧所须,皆取于官。赠太师。陪葬建陵”,赐谥忠武。 

  郭子仪是善始善终,满门富贵,即使程元振、鱼朝恩对他百般诋毁,最后的影响也只限于夺去军权,而于他身家性命却毫无伤害,原因是,“书一纸征之,无不即日就道”。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脾气,这是皇帝最理想的大臣,所以最终皇帝哪怕真对他起了疑心,也仍然会释然。但郭子仪可以没脾气,但他活的也并不轻松,身居高位,又有这么大的威望,如稍有差错,那几十年的英名就付之东流了,不过,郭子仪最惦念的该是自己的子孙吧,他怎么也要为他们考虑。郭子仪有一个儿子郭暖,娶了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我想大家一定想起了打金枝之类的戏曲,不错,戏曲正是由历史而来,不过新旧唐书却是找不到,不知通鉴是取自哪个笔记?出处倒也不必计较,但这件事对郭家来讲,真是虚惊一场。郭暖和公主赌气说的话“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确实比较容易惹麻烦,所以郭子仪当时吓得把他囚禁起来,自己上皇宫里请罪,幸好遇上还算是比较开明的唐代宗,说了一句“不痴不聋,不作家翁”,然后又劝解了一番,如果遇上一个不讲理的皇帝,郭家只怕有灭门之祸。最后代宗那都没事了,郭子仪仍然打了郭暖一顿,其实意思就是教训他:你知不知道你差点让全家给你陪葬……郭子仪的没脾气还表现在,有人挖了他父亲的坟墓,当时有人怀疑是鱼朝恩,但此事似乎代宗也不好追查,又担心郭子仪会因此事而反,所以心事重重的和从河中回朝的郭子仪谈及此事,结果郭子仪说他带兵很久却不能禁止士兵们去挖别人的坟墓,所以现在这是对他的报应,一句话便打消了代宗的疑虑。 

  郭子仪确实十分谨慎,他想问题面面俱到,比如后来的奸相卢杞,有一次到郭子仪家里,郭子仪忙把姬妾都赶回了屋里,有人问原因,郭子仪说卢杞长的很难看,怕她们看见了会笑,那就肯定得罪这位大人了。所以,像郭子仪也很难得罪起什么人来,强悍如仆固怀恩,也只折服郭子仪一人,由此可见一斑。郭子仪在朔方军中十分宽容,以至于后来继任的几位将军都不好统领,连李光弼都差点被赶出来,李国贞则是干脆被杀了。宽容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我觉得郭子仪的宽容实际上带来了不好的效果,主观上这也是他性格使然,但客观上却是树立私恩。军队中军令严明才是正路,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倒很同情李光弼。感觉郭子仪处世比较圆熟,不得罪人,而果然诸将中也是他更吃的开,五位副元帅只有郭子仪是善始善终,这并非偶然,而放到历史上来看,正如前面所言,找不出来一打像郭子仪这么好脾气的将军。这也许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㈢、李光弼:抑郁而终 

  如果说高仙芝的被杀是彻底的悲剧,郭子仪的善始善终是彻底的喜剧,而哥舒翰、仆固怀恩被迫的或降或反有点闹剧的成分,那么李光弼的抑郁而终则是符合“哀而不伤”,或者说是淡淡的哀伤——反正也让人痛快不起来。 

  邙山之败后,李光弼曾被短暂的免去了太尉,但马上又都恢复了,“充河南、淮南、山南东道、荆南等副元帅,侍中如故,出镇临淮。”要注意,当时副元帅很多,但最主要的副元帅当是作为皇子的副元帅,那才是带领唐军主力的将军。 

  当时史朝义乘邙山之胜,攻打申州、光州等地,并且亲自率精骑在宋州围住刺史李岑,围了有数月之久,城中粮食已经用尽,眼看宋州就要陷落,李岑束手无策。他手下的刘昌说:“粮仓中还有几千斤酒曲,捣碎了也是可以吃的(这办法容易培养酒鬼),不出二十天,李太尉必定前来救援我们。如今城的东南角最危急,请让我去守那里。”这时,李光弼抱病来到临淮,手下的将士们认为敌人不好对付,请求南向保守扬州。李光弼说:“朝廷倚我以为安危,我复退缩,朝廷何望?且吾出其不意,贼安知吾之众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