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惊变-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现在落到这步境地,连自己这个皇帝都是这么惨,还哪里有胆量像他的祖辈一样底气十足的这么说上一句呢?而且对老朋友这么说,也略显霸道了些。但你也不可小看肃宗,他二十年的太子能坚持当下来,说明他有着一股“韧劲”。那眼前,李泌不肯答应出山,怎么办呢?肃宗有些奸险的“嘿嘿”一笑:不着急,朕自有妙计…… 

  李泌这时还没有正式当官,但已有着卿相的“地位”了,至少皇帝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卿相的,因此称为“白衣卿相”。这样的身份地位,令后世多少文人羡慕万分啊;这样的身份地位,历史上又能有几个? 

  曾经的“神仙弟弟”,此时的“白衣卿相”,以后再出场时,则难免要食人间烟火了。 

  五、熙熙攘攘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熙熙攘攘”就是这么来的,后来不知怎么,意思就成了“指路上行人多,喧闹杂乱”。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天下顿时开了锅,基本上也是人来人往的样子。前面说了玄宗和肃宗的活动,下面还是说说其他大臣以及百姓们都做了些什么吧。 

  譬如,当初劝哥舒翰杀掉杨国忠的王思礼,在潼关战败后曾经赶回来报告玄宗“哥舒翰被俘”这个让人郁闷的消息,这时玄宗才知道具体情况,于是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并且让他立刻去赴任,收聚散兵,准备向东讨征叛军。结果王思礼到达平凉后,得知河西胡人作乱没法统率,就又返回玄宗行在。河西胡人作乱,又是怎么回事呢?当时河西各部落听说他们的都护跟随哥舒翰战死于潼关,所以这时都忙着争相自立为王。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谋反大乱,但这种情况下混乱却比大乱还要命,也难怪王思礼仅转了一圈就回来了。当然他们得到的情况并不属实,那些都护没有战死,也没有投降叛军,只好像是下落不明——这又是一种非常要命的状态,因为不确定,所以最让人放心不下。见王思礼无法统帅河西,玄宗又任命河西兵马使周泌为河西节度使,陇右兵马使彭元耀为陇右节度使,让他们与都护思结进明等人一起去赴任,安抚胡人部落,改命王思礼为行在都知兵马使。 

  哥舒翰潼关一败,影响剧大。正如前面所说,潼关的唐军是主力,主战场上失败,其它就谈不上能成功。当时正在率兵攻打博陵的李光弼,得知潼关失守的消息后,再加上后来肃宗即位后,召他回去,因此这时便向南撤退。好在并非仓惶而逃,所以虽然有史思明的追击,也被李光弼击退了。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兵回撤井陉关,留下常山太守王俌来率领景城,又安排河间团练兵守卫常山。这时也恰好是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将要偷袭范阳的时机,刘正臣就是第三章中提到的刘客奴。可惜若这时郭李二人还能再拖些时候,史思明的军队就不会那么快回军了,正是史思明这部分军队杀得刘正臣大败,连妻子儿女都顾不上,只好单身而逃,其部下将士战死的有七千余人。而在张兴带领之下一年都未被攻克的饶阳,在其它的郡城陷落后,遭到史思明的全力围攻,实在无法抵抗,饶阳太守李係无计可施,只好投火自尽。城陷后,史思明抓住了张兴,想劝他投降,张兴说:“兴,唐之忠臣,固无降理。今数刻之人耳(意思是说自己就只有几刻时间的命了),愿一言而死。”史思明没有料到他会说什么,也没反对,就让他说出来。张兴说:“圣上对安禄山如同对自己的亲儿子一般,其它大臣谁都无法相比,可是安禄山忘恩负义,非但没有报答皇上,反而兴兵攻打长安。生为大丈夫,不能平叛除逆本就是件可耻的事,又怎能跟着一起做逆臣呢!我有一点浅见,不知道足下愿意听否?足下之所以跟随安禄山,贪图的无非是富贵,但富贵就只燕子在帏幕上作巢一般,怎么可能长久呢?不如乘机消灭叛贼,可以得到长久的荣华富贵,这岂不是一件好事?”以史思明的力量,当时肯定是办不到的,一旦反叛安禄山,他能坚持的时间也并不长,所以他此时也并未有此想法。听完张兴的话之后,史思明大怒,令人把张兴捆起来,用锯子杀了他。张兴被杀的情况有点类似颜杲卿,但是他的名气远没有后者大,《旧唐书》中甚至没他这个人,《全唐文》中也查不到他,只有宋代成书的《新唐书》和通鉴上有,此人究竟有没有存在过?如果有,那么他也够得上烈士的等级了,为什么没有受到同等待遇呢?至少也该有人写一篇悼文才是。莫非,张兴是直到宋朝才发现的一位前朝烈士么?这且不管,反正安史之乱中后来的烈士还有很多,也无法挨个介绍,这里也只好存疑了。至此,河北地区全部陷落。 

  再说说长安这边。当初安禄山举兵的时候,联合了同罗、突厥的部队,在占领长安后,就让这部分人屯驻在长安的禁苑中。六月二十二日,突厥酋长阿史那从礼带着五千骑兵,盗走了二千匹马,准备回到朔方,联结其它部落占领边地。可见此时的确有人在打割据的主意。后来阿史那从礼果然联合九姓府与六胡州诸部落总共六万人马,聚集在经略军北边,准备侵略朔方,肃宗只好派回来不久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去讨伐。当阿史那从礼带的这部分人离开后,长安又大乱起来,官吏们到处流窜躲藏,只高兴了监狱中的囚犯,因为无人看管,他们不必多费心去策划越狱,都自己逃了出来。原来京兆尹崔光远不是投降叛军了么,但他也并不想真正投靠安禄山,只是当时情况迫不得已尔,现在看到长安大乱,以为叛军要离开了,就派兵看守住叛军在长安带军的将军孙孝哲的住宅。孙孝哲情知不好,就报告给了安禄山,这样一来崔光远只好带着一帮县令县官逃出长安来投奔肃宗。和边令诚得到的结局不一样,崔光远被肃宗任命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并让他在渭水北岸招集逃散的官吏和民众,仍然受到朝廷的重用。之所以结果不同,就是因为崔光远有了前面派兵守住孙孝哲宅院的事情,这说明他是反对安禄山的,就算有前面的降贼过失,也可以将功补过了。这时相继逃到肃宗行在(肃宗即位后也一直在转移,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就以行在来称肃宗所在地吧)的大臣多了起来,又有侍御史吕諲、右拾遗杨绾、奉天县令崔器等人,大约后来还有个杜甫。凡是从贼庭来到行在的,肃宗一律礼待,而且都封了官,像杜甫困于长安那么久也没怎么样,一来到肃宗这里就被封为左拾遗。叛军那边,京兆尹走了,安禄山便以田乾真继任。 

  但肃宗的对大臣们的召唤也不是都能生效,他曾让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率五千人马来灵武,可是李嗣业却与节度使梁宰商议,打算延缓发兵的时间以观形势有何变化。这时观望的绝不只是这一家,其它节度使也不曾听说有人来“勤王”。但皇帝没下令,那还好说,如果皇帝下令了再不来,的确有点说不过去,这时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岂有君父告急而臣子晏然不赴者乎!特进常自谓大丈夫,今日视之,乃儿女子耳!”李嗣业听后很惭愧,当即就请梁宰如数发兵,并任命段秀实为自己的副将,率兵赶往灵武。不过李嗣业还是很忠于大唐的,后来就是在安史之乱中牺牲了。 

  而段秀实又是谁呢?他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样,原来也是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手下的将军,后来跟随高仙芝、封常清多次出征,也多次成为李嗣业的助手,但他主要发挥作用是在代宗、德宗时期,尤其是他后来的悲惨壮烈更是让人同情。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朱泚在泾原兵变,迫不得已假装投降的段秀实和其它几个人商量好到时一起诛杀反贼,然而,当朱泚在大堂上提到谮越之事的时候,只有段秀实挺身而起,用笏击破他的额头,其它人却没有响应,就这样,段秀实成为那一次反叛中的烈士。后来德宗听到这件事后,“垂涕久之”,看来德宗确实是真心感动,因为《全唐文》中德宗有两篇和段秀实有关的文章,一篇《赠段秀实太尉诏》,一篇《赠太尉段秀实纪功碑》,不管是不是他亲自所写,至少是挂了他的名。后来宪宗也有《命裴冕配享肃宗李晟段秀实配享德宗庙庭诏》,文宗也有《太尉段秀实庙诏》,而柳宗元也写了一篇《段太尉逸事状》。总之,这样一位烈士,确实得到了唐朝从皇帝到大臣到百姓的尊重,可惜他生前却因为杨炎的缘故而遭贬。不过在安史之乱中,段秀实的作用则并不是很突出。 

  河西发兵了,对肃宗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几乎同时,肃宗向安西征兵也有了收获,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很干脆的发来七千精兵,之后,郭子仪等人率兵五万从河北也来到灵武。至此,灵武的军势开始强盛起来,大家觉得大唐的复兴总算有望,这才有了些底气。八月初一,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北都即太原),两人也都是同平章事,其它的职务依然如故。然后让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的五千人马赶去支援太原。 

  好了,以上基本上是至德元年内官员、将军们的行动,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好说个大概。下面该说说百姓们了。 

  自从肃宗离开马嵬北上以来,民间传言说太子集兵要来收复长安,于是长安市民都翘首盼望。有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人们一起惊呼:“太子大军来了!”然后全都跑散,市里为之一空,远远不是那种夹道欢迎的场面。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军队开来必是要打仗了,不躲远点才怪,与那个“翘首以盼”也不算矛盾,盼唐军来是想让他们尽早赶走这些叛军,不是盼来给自己雪上加霜的。 

  这些传言果然有用,叛军一旦看到北方扬起沙尘,就会以为李亨的大军快要开到了,所以也在惊惶着。叛军内部的这些混乱,给了百姓们一些机会,所以京畿地区常有“豪杰”起来杀掉叛军任命的官吏,与官军遥相呼应。这些豪杰,除了百姓中起来反抗的领袖,其它估计多半是游侠之类的人,或者是豪强,甚至可以是有着爱国心的市井无赖。这些人在和平时期是社会的动荡因素,而在动荡年代有时又会主动去维护和平,不过客观上他们的作用并不明显,叛军要对付他们力量上还是好对付的,问题是叛军在明处,他们在暗处,而且不好推断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袭击一下,因此后来搞得叛军也很头疼。而且,越是在尘,就会惊恐之一空。主意, 

  这会儿天下大乱,唐朝也正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对抗叛军,不料也闹出一场“攘外必先安内”。 

  事情的起因是玄宗在入蜀途中,于七月十五日在普安下的一道制书,下面是挑拣出来的其中的有用部分:夫定祸乱者必仗于群才,理国家者先固其根本。太子亨,忠肃恭懿,说礼敦诗,好勇多谋,加之果断。永王璘、盛王琦、丰王珙,皆孝友谨恪,乐善好贤,顷在禁中,而习政事,察其图虑,可试艰难。夫宫相之才,师傅之任,必资雅善,允属忠贞,况四海多虞,二京未复,今当慎择,实惟其人。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以少府监窦绍为之傅,以长沙郡太守李岘为副都大使,仍授江陵郡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中丞。盛王琦宜充广陵郡大都督,仍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采访都大使;依前江陵郡都督府长史刘汇为之傅,以广陵郡长史李成式为副都大使。兼御史中丞。丰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以陇西郡太守邓景山为之傅,兼武威郡都督府长史御史中丞充副都大使。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支度防御等使虢王巨等,并依前充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其授京官九品以上并先授名闻,奏听进止。其武官折冲以下,并赏借绯紫,任量功便处分讫闻奏。其有文武奇才,隐在林薮,宜加辟命,量事奖擢。 

  这是由贾至所写,在《全唐文》中可以找到全文,不过,相信大家也是没这个兴趣来看前面的——前文是“我唐受命百有十载,德泽浸于荒裔,声教被于殊邻,绍三代之统绪,综百王之礼乐”这些文字,然后,几乎是把当朝历史大致说了一遍,我高祖如何如何,太宗又如何如何,然后高宗、中宗、睿宗也都一一提到,最后说到自己,五十年怎么怎么样,现在闹到这个地步,“上愧乎天地,下愧乎庶人,外愧乎四海,内愧乎九族”,都愧了一遍,有点类似检讨书。 

  这是玄宗升级为太上皇之后的第一道制,如果是罪己诏一类的东西,到此也差不多了,但玄宗后面还有内容,即“思雪大耻”,以及为此做出的具体措施。玄宗虽然有些输胆,但他毕竟未忘他的江山,在入蜀的路中终于回过神来,想起该交待一下天下大事了。可是,从内容来看,玄宗几乎是把天下都交到自己儿子的手中,他所任命的这几人,规定一人掌握多少地盘,这是否可以看成是他把收复天下的重任彻底的交给别人,自己不想再主持了呢?抑或是他本人来操纵大局?不管他自己是如何规划的,此后的玄宗,在天下大事的问题上,更像是一位名誉顾问,顾得上就问两声,顾不上也就不问了。 

  玄宗安排自己的几个儿子分掌天下以反攻叛军,遭到谏议大夫高适的反对。没错,就是那位诗人高适。高适只怕是凭着自己的才力做官做的最高的诗人了,曾任过节度使,非李白、杜甫、王维等人所能比。高适反对这件事,可见是有政治眼光的,的确比其它诗人更有做官的天分。当然,玄宗没有答应。如果玄宗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