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影帝李小龙 作者:祝春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功夫影帝李小龙 作者:祝春亭-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后,李小龙与严镜海、依鲁桑杜和木村等人一道回忆比武的经过,寻找比武时间拖拉的原因。首先是黄教头招数多变诡谲,使李小龙感到迷惑,而不敢贸然出击,速战速决;其次是李小龙受咏春拳固有打法的局限,咏春拳最初是五枚尼姑创立的女子拳,女子受体能的限制,在重击敌手之后,就要后退或避闪,以防被敌手纠缠鏖战。这次比武,暴露出咏春拳在追击敌手方面的弱点,因为李小龙是强汉,而不是弱女,要像最后那样乘胜连击,痛打敌手,使敌手无以喘息,无可招架。

  这以后,李小龙注重加快自己的进攻节奏,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对手招数如何,都果敢地迎头痛击,将防御置之脑后,一直到击倒击败放手为止。

  这次交锋,是李小龙在美国华人国术界的正式比武,使得李小龙名声大振,那些对他不满的功夫教头,再也不敢贸然向李小龙挑战。

  莲达是李小龙生活上的忠实伴侣,同时也是辅佐他事业成功的有力帮手。莲达自从嫁给李小龙,放弃了做一名女功夫师的初衷。她以李小龙为中心,悉心尽意做一位中国人所要求的贤妻良母(她次年生下大儿子李国豪)。李小龙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行驶的船,他一回到家中,恍如进入宁静港湾,无限温馨。

  中国古代功夫哲学讲究“戒色”。一个功夫师,若要想进入最高境界,就得彻底戒色,远离妻妄,甚至不看女人,独隐深山.足不出户,一心修炼,方能修得正果。李小龙的行为。自然跟古训相去甚远。他原本就有嗜好女性观其表演功夫的“怪癖”。因此,知夫如己的莲达常常伴随李小龙去做功夫表演,甚至李小龙在屋前的草坪练功时,莲达也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家务,腆着臃肿的孕腹站一旁观看,待李小龙停下,便说一些熨贴激励的话。

  李小龙常带莲达去逛街,逛街的含义只有莲达一人谙知,那是逛书店的代名词。除书店,李小龙对其他店铺一律不感兴趣。他们常去的是一家旧书店,那里常会出现旧版的中国古代哲学及功夫之类的书。李小龙很快建立起私人书库,他稍有空暇就一头埋进书海里,迷不释手。他练就出不受干扰的本事,不论户外如何喧吵,孩子如何哭闹,他都能安安静静地看书,并且久久沉思。他出外,也必带一本书在旅行袋里,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看。那时他们的生活不安稳,经常搬家,如山的书籍成为他们的累赘,尽管如此,李小龙对购书仍乐而不疲。

  正是因为李小龙吸取了丰富的养料,为他日后成为功夫大师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小龙大战黄教头的故事在美国西部的唐人街广为流传。然而,出了这圈子,李小龙的名字仍鲜为人知。他渴望成功,他迫切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像拳王阿里式的人物,人们可以不知总统是谁,却不会不知阿里。

  中国古代功夫哲学,推崇淡薄功名,“真人不露相”、“无为即有为,无名是有名”。李小龙熟谙这些箴言,却又将其弃之一边。这一方面出于他好胜的天性,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我们难以想象李小龙生活在封闭的古代中国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李小龙在开放的现代美国社会仍恪守古老的箴言,就不会有叱咤全美武术界的李小龙。

  李小龙决定在美国作巡回表演,以扩大他的影响。他把他的想法告诉莲达,立即得到莲达的支持。莲达为李小龙收拾行李,同时,也把她的衣物放进旅行箱里。李小龙很诧异:“怎么你也去?”莲达亦诧异地反问:“怎么我不能去?”李小龙向她解释,在中国,妻子怀了孕只能安安静静躺在家里。莲达笑道:“我虽是中国人的妻子,却是生活在美国,医生告诫孕妇,怀孕期间要多做健身运动,生下的孩子才会健壮。”

  李小龙携妻愉悦上路,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常发生这类因民族、风俗等差异造成的“小磨擦”,而撞击出来的火花却是和解和睦。李小龙这次巡回表演的地方是美国中部的城币,以后再找机会分别去美国的东部和南部。

  他们坐在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列车上,眼帘里是一望无际的中部大平原。李小龙的思绪飘得很远,他在香港及美国的唐人街,常听到老辈人叙述早期华工的悲惨故事。那时美国为了开发中、西部,决定修筑一条贯穿东西的铁路,因劳力缺乏而去中国招募劳工,早期华工像“猪仔”似地卖到美国,他们干最苫最累最险的活,拿最低的报酬。铁路修完了,美国不再需要华工,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排华。早期华工作为第一代移民虽在美国生存下来,却毫无地位和声望。真正使美国人改变偏见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移民,他们大都进入美国的中产知识界,出了李政道、杨振宁这样的令全世界瞩目的人物。他们是旅美华人的骄傲。

  “中国人必须靠实力证实自己!”这个顽强的概念始终激荡于李小龙胸中。

  正是如此,促使他毅然参加全美空手道大赛。

  当时他正在中部城市芝加哥作功夫表演。效果不如他设想的那么成功,观看其表演并产生浓厚兴趣的仍是亚裔移民(尤其是东亚等国的移民),而真正的美国人却很少问津。在表演过程中,他不时受到挑战,并且多是一样肤色的中国功夫师。李小龙虽然轻而易举将他们击败,但却有股难言的悲哀。他觉得旅美华人特别喜欢内耗,喜欢在同胞之中充好汉。而不像日本人那样齐心协力拧成一般绳,以证实整个日本民族的力量。因此,旅美的日本武师在公开场合表演,几乎末闻有日本武师上台去挑战。即便会有,也是抱着弘扬日本武术的目的,使之影响更大。

  李小龙不忘自己是个中国功夫师,却不抱狭隘的民族观念,因此他交的功夫朋友是多民族、多肤色的。李小龙在表演中,结交了一位从事记者职业的法裔美籍武术爱好者西蒙,他年轻时曾在法国殖民地越南呆过,对中国武术产生兴趣(中国武术在越南颇流行)。西蒙在与李小龙的交谈中突然说道:“你功夫这么高强,怎么不去全美空手道大赛显显自己的实力?”

  李小龙中止了中部的巡回表演,与莲达赶回加州。赛场设在一所私立学校的体操馆里,去时,已开始比赛。

  空手道是日本的国术,又是当时在美国流行最广的东方武术之一,美国人对东方武术的认识仅限于空手道。这是日本人善于推销自己,采取开放式授徒方式的结果。在美国,有全国性的日本国术大赛,却没有全国性的中国国术大赛(日本国术是由古代中国流传过去,尔后才自成一体的)。中国的功夫师仍将自己封闭在华人圈子里,并且瓜分地盘、不越雷池一步。

  赛场汇集了各种肤色的空手道选手(这是中国武术地域性比武难以见到的),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金发碧眼的九段高手罗礼士。罗礼士曾蝉联三届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夺标呼声最高。

  李小龙过去虽与日本空手道拳手较量过,但对空手道的比赛规则却很陌生。因此,他不急于报名参赛,而是观察比赛规则及选手的身子。李小龙发现,选手的身手皆平庸,这使他兴趣大减,他几乎想拔腿而去。

  罗礼士出场了,罗礼士凌厉的拳势,第一回合就将对手击败。

  原来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李小龙素来喜欢与强者较量。他按捺不住。跑到记分台前报名参赛。

  李小龙遭到拒绝,理由是比赛已经开始。

  是罗礼士成全了李小龙参赛的愿望。罗礼士虽不是大赛的组织者,却声誉极高。结果,最具冠军相的罗礼士因其善举而痛失金牌。

  起初,李小龙参加第二轮淘汰赛,取胜如囊中探物。愈往后,难度愈大,但李小龙仍以绝对优势战胜对手。最后只剩下李小龙和罗礼士进入总决赛。最后对手是罗礼士,这在李小龙意料之中;而李小龙最终与他争夺冠亚军,是罗礼士开初不曾料到的。

  两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李小龙并不因为对方的善举而手下留情。李小龙守的是空手道规则,打的却是咏春拳,凶狠泼辣异常。罗礼士不曾遇到过这种订法,虽顽强拼搏,却难以对李小龙造成威胁,最后仍落败局。

  罗礼士非常恼怒,他甚至后悔自己的善举,如不这样,金牌怎么会给这矮小狡诈的中国人拿去?

  罗礼士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冷静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认为自己确实技逊一筹。对手怎么练就这一身硬功?于是,罗礼士寻到李小龙住处,作一次礼节性拜访。

  素来讨厌客套的李小龙见到罗礼士,只字末提是由于罗礼士的帮助才使他获得参赛资格一事,更末流露出感激之情(他的这种件格常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他忘恩负义),而是马上拉罗礼士去讲手切磋武艺。

  不打不相识,李小龙和罗礼士成了好朋友。两人的功夫各有千秋,便取长补短。李小龙教罗礼士咏春拳,以锻练攻击速度及力度;罗礼士教李小龙高踢法,使李小龙的腿击技法更全面。这以前,李小龙只采用低踢法,攻击对手腰以下的部位,而摈弃高踢法,以为这种踢法威力不够。结识了罗礼士后,李小龙改变自己的看法,练就一套过硬的高踢功法。

  李小龙是美国第一个把功夫带进银幕的东方人。电影中常见李小龙凌空一踢,就是罗礼土教的技法。李小龙对朋友的恩德,不喜欢口头表示,而是以行动报答。待他在影坛站稳脚跟后,便把对拍电影抱有兴趣的罗礼士拉了进来,与他在影片《猛龙过江》中演对手戏。

  罗礼士是这样回忆他们的交往的:“当时,李小龙是不太喜欢高部位踢法的,但我对他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任何角度及任何高度起脚进行攻击,踢出来的威力完全不会减弱。”

  “自认识李小龙,我们常常在一起研究武术,我学他的中国功夫,他学我的高踢法,这样,大家都有了显著进步。”

  “李小龙是个很‘自我’的人,他很看重自己,常常向人夸耀自己的长处,很多人不喜欢他这种作风,于是人们便说他骄傲,我想他招人妒忌就是这个原因。但对我来说,我完全不介意,因为我明白这是他的个性。”

  “不论我的想法对不对,总之我觉得他是个强人,是个值得自负的人,也是世界上武功最好的人: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全美空手道大赛结束不久,李小龙又遇到一次充分证明白己的机会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时间是1964年的初冬。

  这次大赛是美国空手道协会主办的,严镜海与该协会理事长艾伯嘉相识,向他推荐李小龙。于是艾伯嘉便邀请李小龙作为表演佳宾出席这场大赛。

  在大赛开幕式上,李小龙表演了他的咏春拳,令所有选手及观众叹为观止。因为李小龙动作太快,令人眼花目眩,只知其精妙,而不知其精妙所以然。所以,应选手及观众的要求,李小龙在大赛闭幕那天,将咏春拳化解为单项进行表演。其中以“蔽目粘手”、“寸劲拳”、“无影拳”,最令人叫绝。

  “粘手”是咏春拳的基本功法,在香港,李小龙曾以木桩练粘手功法。赴美后,李小龙常跟依鲁桑杜、木村等人对手练习。具体动作,是两人互相搭住桥手(指、掌、拳、腕、肘、臂等协调运作为一整体),做互相攻击和挡格。“蔽目粘手”是粘手中的高难动作,双方把眼睛蒙住,完全靠手的触觉和第六感觉。

  第六感觉是功夫哲学中玄之又玄的东西,古代认为是神的昭示或人神感应,现代多认为是人的潜意识,是天赋或特异功能。李小龙似乎有天生的敏感,他在美期间曾多次遭敌手暗算,他都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及时避闪或反击,从而化险为夷。

  这次表演,李小龙跟依鲁桑杜搭档,双方都蒙住眼睛,灵巧而敏捷地进行攻击和挡格。因李小龙跟依鲁桑杜是老朋友,故应观众的要求,让他们推选了一名会中国拳术的韩国拳师上来。这回是李小龙单方面蒙住双眼,与韩国拳师演习粘手。韩国拳师“欺”李小龙“双目失明”,多次试图攻击,却连连被李小龙挡格住,同时又受到李小龙的攻击。在场者膛目结舌,仿佛李小龙手上身上都长满了眼睛。表演完毕,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寸劲”是咏春拳独有的发劲方法,指的是在短到数寸甚至一寸的矩离内所爆发的劲道。咏春拳主张近距离贴身快速攻击放手,寸劲尤其重要。按照力学原理,物体在加速度之后产生的力量最大。如打铁,锤必须高扬后落下;如一颗石子从十米高落下,击起的水花肯定比一米高处落下的大,因此,拳的劲道要大,也必须屈臂后猛击,以保证有足够的距离加速。而寸劲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在最短的距离内发出大的力。这是因为咏春拳讲究快速,若屈缩桥手再出击,势必造成空隙给敌手挡格或反击的时机。

  李小龙表演寸劲拳时,请一名拳师站守马步,他后面放一张椅子。李小龙在距他四寸处,手臂也不用后屈出拳,那拳师如重锤猛击,后跌坐椅子上,椅子也随之后移数尺之远。

  最精彩要数“无影拳”。与李小龙临时搭档的是一名空手道黑带高手。李小龙向他讲明要攻击他哪个部位,连续八次,李小龙拳拳都击中。这高手虽招架挡格(不能以掌贴在该部位之上),但因为李小龙出手太快,拳路无影迹可辨,这高手猝不及防。

  李小龙当场解析他得手的原因:一是速度快若闪电;二是近距离;三是拳路讲究变化;四是面部不带任何表情,因为老练的对手可从表情中窥破你的图谋;五是眼睛不要盯住所要攻击的部位,这实际上是给对方以暗示。将此五点揉为一体,突发快拳,待对方意识到时,已来不及化解挡格。

  李小龙表演完毕,众多观众涌了上去,高喊李小龙的名字,把他抬了起来。

  这次表演获得极大的成功,意味着李小龙的功夫得到美国武术界的承认,是他功夫事业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