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艺术史-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理想规制进 

行规划的。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7400米,东西宽6650米,以南北方向中 

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展开。皇城在大都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南部偏东,城外 

绕有护城河。大都共计有11座城门,城内的各主要干道均通向城门。宫城内 

有大明殿、延春殿为主的两组宫殿,大明殿为朝会之所,延春殿为帝王及后 

妃日常居住之处。这些宫殿建筑十分华丽,《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详细记 

载了大都的建筑布局和宫殿的豪华。殿堂墙壁上挂着毡毯和毛皮丝顶帷幕, 

地上铺地毯,体现了游牧民族的习惯。宫城内还有畏吾尔殿、棕毛殿等,也 

是以前历代宫殿建筑所没有的。元大都宫殿在明初被拆毁,城市也有所变动, 

但明清北京城及宫殿建筑是在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 

     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内地最早的喇嘛教建筑遗存,此塔是1271年由尼泊尔 

匠师阿尼哥设计修建的。塔高50。86米,基台平面呈亞字形,其上是硕大的 

覆莲承托覆钵形塔身,塔顶为铜制宝盖。全塔除塔顶外,均为砖造,外涂白 

灰,白色的塔身与金色的塔顶相对比,显得十分崇高圣洁。妙应寺白塔以其 

洗炼匀称的轮廓,雄伟壮观的气势,成为中国喇嘛塔中造型最杰出的作品之 



一。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保护,元代各种宗教得到自由发展,雕刻活动 

也因此十分活跃。现存元代雕塑遗迹已不多,主要有北京居庸关云台浮雕、 

浙江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等最为重要。 


… Page 105…

    北京居庸关云台,原为元顺帝至正二年至五年(1342年—1345年)在居 

庸关建造的过街塔,现只存塔基,即云台,青色汉白玉石砌成,券门内外遍 

雕各种密宗图像,有四大天王、十方佛、千佛、金翅鸟王、龙、云及各种花 

纹图案,另外还刻有用梵、汉、蒙、藏、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的经文咒语 

和除梵文外的五种文字的造塔功德记及与建塔有关的人名记录。云台浮雕中 

以天王像雕刻最为生动,天王形像威武雄壮,右手执武器,脚踩鬼神,战袍 

衣带飘舞,动静相间,刚柔相济,显得气魄宏大,代表了元代雕刻的最高水 

平。 

    浙江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共有67龛,大小116身,始自至元十九 

年(1282年),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其中喇嘛教题材造像最富特 

色,是元代喇嘛教造像的代表作品,有佛、菩萨、佛母及护法天神等,均具 

有浓厚的西藏及外来艺术特色。佛的形象中以“欢喜佛”为喇嘛教艺术所独 

有,一般作男女相拥抱式。但在飞来峰第25龛中之“欢喜佛”,却有所改变, 

为单身结跏趺坐的菩萨形像,左手握金刚铃,右手握金刚杵,头戴宝冠,面 

露喜色,这样一种改造,是为了易于内地广大群众接受。佛母造像也十分独 

特,如第55龛之“尊胜佛母”,为飞来峰所独有。佛母三面八臂,面相圆满, 

表情安详,塑造精美,无烦腻之弊。 

     元代雕塑家被载入“正史”的有阿尼哥和他的门徒刘元。阿尼哥(1244 

年—1306年)是尼泊罗(今尼泊尔)人,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雕塑家和工 

艺美术家。他原为王族,元中统元年(1260年)受尼泊罗国王之命率众工匠 

入藏,监修黄金塔,深得帝师八思巴器重,偕其入京朝见世祖忽必烈,被重 

用,任元朝诸色匠人总官。他在中国生活40多年,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同 

时还培养了一批人材。汉人刘元即是他最出色的门徒。刘元,字秉元,蓟州 

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县)人,活跃于13世纪后期。原为道士,后从阿尼哥学 

 “西天梵相”,遂青出于蓝,誉满朝野。《元史·刘元传》载“至元中凡两 

都名刹、塑土、范金、搏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他 

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深得皇家器重,但也由此受到种种 

限制,规定他非有旨不许为他人造神像。刘元的雕塑作品在《元史·方伎传》 

和《元代画塑记》中均有不少记载,但现无可信实物存世。 



                               6。元代书法 



     元代书法家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达三百余人,可见元代对书 

法的重视。在赵孟罡垂懦枷拢破鹧敖⑻浦纾怨糯畲蠹业拿

迹认真临习,不断探索,扭转了南宋以来的衰敝书风,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 

格。在元代众多书法家中,以赵孟睢⑾视谑唷⒖道飵j巎成就最为突出。 

    赵孟畛趿偎胃咦谡怨梗笕∥褐郁怼⒔豸酥⑼跸字龋渲卸酝酢

字功夫下的最深,字体几经变化,终形成新的书体。赵孟钜孕小⒖樽钗

精熟。赵字以“习净平顺”见长,结体严整,运笔圆熟,被称为“赵体”, 

赵孟钣行惺椤 豆槿ダ创恰贰⑿锌椤肚ё治摹贰⒖椤陡I窆奂恰贰⒉菔椤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碑版大字《胆巴碑》等。赵孟畹氖榉ǘ缘笔薄

及明、清两代均产生极大影响。 

    鲜于枢 (1257年—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民,渔阳 (今北京)人。 

曾任太常典簿。鲜于枢善长楷、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突出,笔法劲健, 


… Page 106…

气势雄伟,自成一格。传世书法作品有小楷《老子道德经》,行草书《王荆 

公杂诗卷》等。 

     康里巎巎(1295年—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一号恕叟。康里(今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人,曾任礼部尚书,升奎章阁大学士。擅长行、草、 

楷书。他上追晋、唐,行草学王羲之,楷书学虞世南而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摆脱了赵孟钍榉绲挠跋欤晌泻笃诔删妥钗怀龅氖榉摇4滥!

有《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李白诗卷》、《柳宗元梓人传》、《渔父 

辞册》等。 



                            7。元代的工艺美术 



     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 

的繁荣,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元朝政府对有一定技能的工匠 

比较重视,官匠则免除其一切差科,地位也可世袭。对外交通的扩大,迎来 

不少新顾主。工艺方面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影响,出现了新技术,增加了新 

品种、新式样。 

     元代制瓷工业由于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烧制技术也更加 

成熟。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其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 

品种的成熟。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 

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的优点是着色力强,发色 

鲜艳,因是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而瓷器上的白地蓝花,明净素雅,具有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青花瓷器一经出现,便以 

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迎来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以其浓郁 

的民族特色而闻名于世。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形、 

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青花、釉里红的烧 

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 

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元代丝织工艺花色繁多,尤以纳石失最负盛名。纳石失一词源于阿拉伯 

语,意即金锦,系用扁金线或圆金线织造纹饰,给人以金光灿烂之感,深受 

上层统治者的喜爱。天子冕服、礼服、皇家丧葬、赏赐臣属、酬答外宾等, 

都以纳石失为最高级的纺织品。织绣、刺绣亦相当发达,绣工能根据不同内 

容要求,采取多种绣法,针线细密,整齐匀称。所绣人物、花鸟等形象真实 

生动。当时在皇族中还流行织绣肖像的活动,费工费钱费时,但所绣肖像却 

细腻真实。 



                                8。元代杂剧 



     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兴起于唐末。到北宋后期,它以教坊十三部 

里“正色”的地位超过了一向居于首位的歌舞。元代杂剧得到极大发展。京 

城大都成为全国最大的杂剧中心。它集中了以关汉卿为首的一大批杂剧家与 

珠帘秀、天然秀等名演员。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积极地反映了广大 

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当时著名的杂剧有关汉卿的《惊天动地窦娥冤》、康进 

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王实甫的《西厢记》和白朴的《裴少俊墙头马上》 

等。 


… Page 107…

     元杂剧的结构,一般由四个不同宫调的四个套曲联成,为了剧情的需要 

也可以由五个不同宫调的套曲联成。元杂剧的每个套曲,全由同一宫调的曲 

牌联成,所用的曲牌,多少不定,最多的如《魔合罗》杂剧曾用到二十六个, 

最少的如《追韩相》杂剧只用了三个。各个宫调的曲牌之间,已经形成了一 

些较常用较固定的联缀形式。 

     元杂剧的唱法,多半由一个角色(旦或末)主唱全剧,其他角色或唱楔 

子,或者说白。如《窦娥冤》一剧,就由正旦(窦娥)一人连唱四折的四个 

套曲,冲末(窦天章)唱楔子的只曲、卜儿(蔡婆)、净(卢医)、副净(张 

驴儿)、孛老 (张父)、孤(楚州太守桃杌)、外(监斩官)等说白。但也 

有例外,如《东墙记》第二折就由董秀英与梅香两人轮唱一个套曲,第三折 

就由马彬、董秀英、梅香三人轮唱一套,第五折则由马彬唱一套中的前后九 

曲、董秀英唱中间的四曲。《东墙记》的这种例外,可能是受了南戏的影响。 

     元杂剧的伴奏乐器,以笛、鼓、板为主,有时也加用笙、琵琶、三弦、 

锣等乐器。元杂剧的著名演员有珠帘秀、天然秀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和演 

员,如旦色米里哈就是其中一个,元夏庭芝的《青楼集》说他“歌喉清宛”, 

 “专工贴旦杂剧”。 

     元杂剧在大德前后(1297年—1307年)其活动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而逐渐向临安移动。到至顺年间(1325年—1330年)临安已成为全国杂剧的 

中心。这时期的杂剧,创作虽然很多,但由于作者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更多 

地从故纸堆中去发掘创作题材,所以逐渐走向衰落。 


… Page 108…

                         十三、日本的佛教艺术 



    公元6世纪初,中国佛教经由百济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文化艺术的新 

篇章。圣德太子 (公元592年—622年)摄政时期,建立了许多庙宇,佛教 

成为以皇族为中心的宗教,因而获得兴盛。佛教同时也成为日本美术创作长 

期不能离开的母题。 

     日本的佛教艺术经历了三个主要时代,即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 

代。 



                           1。飞鸟时代的艺术 



      (1)建筑 

     飞鸟时代一般从佛教公传的公元538年开始,止于迁都平成京的公元710 

年。这一时期建造了许多佛教寺院,其中以飞鸟寺和法隆寺为代表。飞鸟寺 

是日本最早的寺院(塔及金堂配置完成于公元596年)。其布局受中国建筑 

的影响,采取左右对称式,中央为佛塔,东、西、北各配置一栋金堂。1957 

年发掘了其寺址。 

    法隆寺建成于公元607年,670年毁于火灾。8世纪初重建,是世界上现 

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包括东、西两院。西院的建筑布局为日本独创,即在 

伽蓝的东边置金堂,西边置塔,塔与金堂置于同等位置而共同作为寺院的中 

心,从而破坏了左右对称的格局。这种情况在中国寺院建筑中几乎没有。 



      (2)雕塑 

    法隆寺金堂内的释迦三尊像,是飞鸟时代雕塑代表作,由本尊及两侧二 

菩萨组成。佛背光一侧刻有铭文,可知是由鞍作止利于公元623年奉命完成 

此像以追祈圣德太子及其妃子的冥福。造像的面部较瘦长,眼呈杏仁形,唇 

如仰月,耳朵呈板状,雕像神态庄严肃穆,气氛严谨。止利是公元522年由 

中国南朝梁来日本的司马达之孙,止利一族以鞍作为姓,表明他们是以制作 

马具为职业,擅长金工技术的。而作为鞍作部头领的止利则以佛像制作为主。 

止利的风格主要受中国北魏造像形式的影响。 

    这一时期雕塑作品的代表,还有法隆寺梦殿救世观音像和百济观音像以 

及金堂四天王立像等。救世观音像据《东院伽蓝缘起》记为太子在世中(公 

元547年—622年)之作,而《东院资财帐》则记为太子等身木像。这尊雕 

像与前述金堂释迦三尊相比,在严肃神秘中透出一种柔美之感,与止利派粗 

犷风格大不相同,可能出自末日工匠之手。 



      (3)绘画 

     飞鸟时代没有留下纯粹的独立绘画作品,但通过表现于工艺品上的绘 

画,多少可以推测当时绘画的概貌。 

    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的须弥座的镶板上原来饰有绘画,惜剥落严重, 

仅能识别出在两边镶板上为四天王像,在前后镶板上绘着聚会于山中的诸神 

像。 

    法隆寺玉虫橱子上描绘的绘画,是飞鸟时代绘画的代表作。玉虫橱子形 

如一个小型的佛殿,安置在一个须弥座上,在其宫殿部的前扉板上,绘有两 


… Page 109…

位守卫天神,执枪举剑,侧面门扉上绘菩萨四躯,体形瘦长;背面的板壁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