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本经逢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9-本经逢原-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凡胸中有老痰或中蛊毒,只可借其宣吐,切勿沾口,大损胃中 
津液也。若咳逆泄利肠 等证,苟非实邪壅滞,慎勿轻试。不可因《本经》之言而致惑也。 
《别录》治喉痹不通、鼻中息肉并为散,吹鼻孔效。 

卷二毒草部
附子
内容:辛热,大毒。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古方以一两一枚者为力全,近时专取 
大者为胜。用盐过多,虽一两五六钱,制熟不及七八钱,且容易腐烂。若欲久藏,须同灶 
灰入罐中,置近火处,庶可经久。其性热有毒。必正节、角少、顶细、脐正者为上,顶粗、 
有节、多鼠乳者次之,伤缺偏绉者为下。有两岐者名乌喙,此禀气不正,专主大风顽痹。附 
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助真元。生用去皮脐,熟用甘草、童便制。若欲久藏,一味甘草浓 
煎汁煮,汁尽为度。入阳虚补剂,用黄连、甘草制。凡中其毒,生莱菔汁及黄连解之。近时 
乌附多产陕西,其质粗、其皮浓、其色白、其肉松、其味易行易过,非若川附之色黑、皮薄 
、肉理紧细,性味之辛而不烈,久而愈辣,峻补命门真火也。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 
疮。 
x发明x 附子气味俱浓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 
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 
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附子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 
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沉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 
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本经》治风寒咳逆,当是阴寒呃逆,亥豕之谬。详 
《本经》所主诸证,皆阴寒之邪乘虚客犯所致。其主金疮者,是伤久气血虚寒不能收敛,非 
血出不止之金疮也。《别录》又主腰脊风寒,香港脚疼弱,心腹冷痛等病,总取温经散寒之力 
耳。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能,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 
药入血分以培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 
里之冷湿。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然须并用生者方得开通经络。若气虚热甚宜 
少用熟附,以行参、 之力。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附子得干姜、炙甘草名四逆汤, 
主少阴经寒证。得桂枝、甘草、姜、枣名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得 
白术、甘草、姜、枣名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极。得麻黄、细辛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 
病发热、脉沉。得大黄、芩连名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而恶寒汗出。得大黄、细辛名大黄附 
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得参、术、苓、芍名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背恶寒 
。得茯苓、白术、芍药、生姜名真武汤,治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自利。得干姜 
、葱白名白通汤,治少阴病,利下,脉微。若厥逆无脉,干呕而烦,面色赤,加葱白以通阳 
气,此皆得配合之神妙,能起死回生于反掌间。生熟各随本方。赵嗣真云∶生附配干姜补中 
有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宜生、宜熟不出此中妙用也。至于崔氏八味丸用为少阴响导, 
后世认为补药,误矣。东垣治阴盛格阳,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即散者 
,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时珍云∶阴寒在下,虚阳在上,治之以寒, 
则阴气愈盛,治之以热,则拒而不纳。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性即消,热性便发,病气随 
愈,此热因寒用之法也。附子性沉着,温脾逐寒,乌头性升发,温脾去风。若寒疾即用附子 
,风疾即用乌头,二药俱走而不守,故堕胎为百药长。然妊娠脉弦,发热,胎胀,恶寒,小 
腹如扇,《金匮》用附子汤以安其胎,此神圣之妙用也。若伤寒发热头痛,皆除热传三阴而 
见厥逆脉沉,此厥深热深之候证。必先发热头痛七八日或十余日后而见厥冷脉沉,此为阳厥 
,大便必不泻而闭。及温疫热伏,厥逆与阴虚内热火郁于内而恶寒者,误用不旋踵告变矣。 
附子乃退阴回阳必用之药。近世疑而不用,直待阴极阳竭而用已迟矣。且夹阴头痛,足冷, 
上热下寒,阴邪内盛,阳气外衰,急需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 
,将何救之。 

卷二毒草部
川乌头
内容:辛热,有毒。入祛风药。同细辛、黑豆煮入活络药。同甘草炮制,按乌头乃附 
子之母。春生新附即采其母,诸家《本草》未尝发明。但云春采者为乌头,故举世误认乌头 
为春时取附子之小者,往往以侧子代用,误人多矣。反半夏。 
x发明x 乌头得春生之气,故治风为响导。主中风、恶风、半身不遂、风寒湿痹,心腹冷 
痛,肩髀痛不可俯仰,及阴疽久不溃者,溃久疮寒歹肉不敛者,并宜少加以通血脉,惟在用 
之得宜。小儿慢惊搐搦,涎壅厥逆,生川乌、全蝎加生姜煎服效。其乌头之尖为末,茶清服 
半钱吐癫痫风痰,取其锐气从下焦直达病所,借茶清涌之而出也。夫药之相反者,以乌头、 
半夏为最。而《金匮》赤丸及《普济方》俱二味同用,非妙达圣义者难以语此。 

卷二毒草部
天雄
内容:辛温,大毒。即附子之独颗无附,大倍附子者,制法与附子同。 
《本经》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骨髓,轻身健行。 
x发明x 天雄禀纯阳之性,补命门三焦,壮阳精,强肾气过于附子,故《本经》用以治大 
风寒开湿痹历节拘挛诸病,阳气衰痿者佐人参用之。天雄、附子性皆下行,若上焦阳虚者, 
当用参、 ,不当用此也。且乌、附之尖皆是向下生者,其脐乃向上生苗处。宗 、元素皆 
误认尖为上,惟震亨以为下部之佐者得之。《肘后》三建汤治元阳素虚,寒邪外入,厥冷脉 
沉及伤寒阴毒,川乌、附子、天雄炮制等分,每服四钱,加生姜十五片温服。《金匮》治男 
子失精,用天雄、龙骨、桂枝、白术为散,酒服半钱;淮南用天雄一枚,纳雄鸡腹中,煮烂 
捣,食之令人勇,取壮肝肾之气也。 

卷二毒草部
侧子
内容:x即 子x 
辛热,大毒。 
x发明x 侧子乃散生乌附之旁,侧体无定在,其气轻扬,宜其发散四肢,充达皮毛,为治 
风之药。唐·元希声治瘫痪,有侧子汤,见《外台秘要》。又附子之初生琐细未成者,曰漏 
篮,言其小而篮不能盛,漏出篮下也。专治冷漏恶疮。 

卷二毒草部
草乌头
内容:x一名毒公x 
辛热,大毒。即乌头之野生者。或生用,或炮用,各随本方。有两岐相合如乌之喙者, 
名乌喙。 
《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 
罔,杀禽兽。 
x发明x 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物,非若川乌头、附子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此 
药止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本经》治恶风、洗洗汗出,但能去恶 
风,而不能回阳散寒可知。昔人病风癣服草乌头、木鳖子药过多,甫入腹遂麻痹不救。乌附 
五种主治攸分,附子大壮元阳,虽偏下焦而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天雄峻补不减于附,而无顷 
刻回阳之功。川乌专搜风湿痛痹,却少温经之力。侧子善行四末不入脏腑。草乌悍烈,仅堪 
外治。此乌附之同类异性者,至于乌喙禀气不纯,服食远之可也。 
射罔 苦温,大毒。人中射罔毒,以甘草、蓝汁、小豆叶、浮萍、冷水、荠 皆可一 
味御之。 
x发明x 乌喙、射罔至毒之药。虽有治尸疰症坚 疮毒肿及蛇咬,先取涂肉四畔,渐渐近 
疮,习习逐病至骨,疮有热脓及黄水肿者,方可涂之。若无脓水有生血及新伤破,即不可涂 
,立能杀人。 

卷二毒草部
白附子
内容:甘辛温,小毒。 
x发明x 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乃阳明经药。治肝肾风癣、阴痒、洗 黑入面脂用。其 
性燥血耗气,是以类中风证,虽有痰壅禁用,小儿慢惊勿服。 

卷二毒草部
天南星
内容:x《本经》名虎掌x 
苦辛温,有毒,治风痰生用,须以矾汤浸。若熟用以湿纸包 
,于 火中炮制。用造胆星法,以南星磨末,筛去皮,腊月入黄牛胆中,悬当风处干之,年 
久多拌者良。或兼蜂蜜以润其燥,但色易黑,不能久藏。 
《本经》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筋痿拘缓,利水道。 
x发明x 天南星之名,始自《开宝》,即《本经》之虎掌也,以叶取象,则名虎掌,根类 
取名,故名南星。虽具二名,实系一物。为开涤风痰之专药。《本经》治心痛、寒热、结气 
,即《开宝》之下气利胸膈也。《本经》之治积聚、伏梁,即《开宝》之破坚积也。《本经 
》之治筋痿拘缓,即《开宝》之治中风,除麻痹也。《本经》之利水道,即《开宝》之散血 
堕胎也。夫水由血不归经所化,蕴积于经而为湿热,则风从内发,津液凝聚为肿胀,为麻痹 
,为眩晕,为颠仆,为口噤身强,为筋脉拘缓,为口眼 斜,各随身之所偏而留着不散,内 
为积聚,外为痈肿,上为心痛,下为堕胎,种种变端总由湿热所致,盖缘一物二名。后世各 
执一例,是不能无两岐之说,即仲淳之明,尚以《开宝》之文衍之为疏,而《本经》主治置 
之罔闻,何怪诸家采集药性,一皆舍本逐末乎。按∶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 
而燥,故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 舌糜。诸风口禁,更以石菖蒲、人 
参佐之。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响导,半夏专走肠胃 
,故呕逆泄泻以之为响导。《千金》治妇人头风,攻目作痛,掘地作坑烧赤,入南星于中, 
以醋沃之,盖定候冷为末,酒服半钱。《易简》治面生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其新生之芽 
曰由跋。《本经》治毒肿结气。《千金方》用之取其开结热之用耳。 

卷二毒草部
半夏
内容:辛温,有毒。汤浸,同皂荚、白矾煮熟,姜汁拌、焙干用;或皂荚、白矾、姜汁 
、竹沥四制尤妙。咽痛醋炒用。小儿惊痰发搐及胆虚不得眠,猪胆汁炒。入脾胃丸剂,为细 
末姜汁拌和作面,候陈炒用。反乌附者,以辛燥鼓激悍烈之性也。忌羊血、海藻、饴糖者 
,以甘腻凝滞开发之力也。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 
x发明x 半夏为足少阳本药,兼入足阳明、太阴。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胃冷呕哕方药之 
最要。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小柴胡汤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 
、黄芩主往来寒热也。《本经》治伤寒寒热,非取其辛温散结之力欤。治心下坚、胸胀,非 
取其攻坚消痞之力欤。治咳逆、头眩、非取其涤痰散邪之力欤。治咽喉肿痛,非取其分解阴 
火之力欤。治肠鸣下气止汗,非取其利水开痰之力欤。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栝蒌、黄芩 
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 
也。半夏性燥能去湿、豁痰、健脾。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利水,脾无留湿则不生痰 
,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二陈 
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世俗皆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 
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按∶《灵枢》云,阳气满 
则阳 盛不得入于阴,阴虚则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通其阴阳,其卧立至。半夏得栝蒌实 
、黄连,名小陷胸汤,治伤寒小结胸。得鸡子清、苦酒,名苦酒汤,治少阴咽痛生疮,语声 
不出。得生姜,名小半夏汤,治支饮作呕。得人参、白蜜,名大半夏汤,治呕吐反胃。得麻 
黄,蜜丸名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忪。得茯苓、甘草,以醋煮半夏共为末,姜汁面糊丸,名 
消暑丸,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此皆得半夏之妙用。惟阴虚羸瘦,骨蒸汗泄,火郁头痛, 
热伤咳嗽,及消渴肺痿,咳逆失血,肢体羸瘦禁用,以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重 
竭其津,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 

卷二毒草部
蚤休
内容:x即草紫河车,金线重楼,俗名七叶一枝花x 
苦微寒,有毒。 
《本经》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 
x发明x 蚤休,足厥阴经药,能治惊痫疟疾,瘰 痈肿,详《本经》主治,总取开结导热 
,而惊痫摇头弄舌之热邪自除。阳气虚者禁用,醋磨敷痈肿蛇毒有效。 

卷二毒草部
鬼臼
内容:x《本经》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马目毒公,又有术律草、害母草、独脚莲、羞x 
x天花、琼田草、山荷叶、八角盘、唐婆镜、鬼药、爵犀、解毒等名x 
辛温,有毒。 
《本经》杀虫毒鬼疰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 
x发明x 鬼臼辛温,以毒攻毒之猛药,《本经》杀鬼疰虫毒,辟恶逐邪,宁无顾名思实 
之意。其治邪痈阴疽蛇毒用之。《良方》一字神散,治子死腹中,无灰酒下一钱立效。射工 
中人寒热发疮,鬼臼叶一握,苦酒捣汁服一升,日二次效。 

卷二毒草部
射干
内容:x《本经》名乌扇,其叶丛生,横铺一面如鸟翅及扇之状,故有乌 、乌吹、乌x 
x蒲、风翼、鬼扇、扁竹、仙人掌等名x 
苦辛微温,有毒。米泔浸,煮熟炒用。 
《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x发明x 苦能下泄,辛能上散,《本经》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专取散结气 
之功,为喉痹咽痛要药。痘中咽痛,随手取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