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文坛亲历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十年文坛亲历记-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求是,对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要反复核对,做到客观、准确。我虽拥有笔记、日记、参考资料、脑子记等优势,但我仍然十分谨慎,怕自己有误。有时有些有印象的事,手头没有资料的,我就去问当年的老上司或友人;自己跑到图书馆去查阅那时的报刊,一定要将时间、地点、在场的人等弄得确切,才敢下笔。“对事不对人”这一条对我很重要。写作协那些大的运动,如反胡风,反右派,1964—1965年的党内文艺整风,要使事情的来龙去脉等呈现清楚,不涉及人(包括仍健在的活人)是不可能的;但写清事情是目的,不是为了针对任何个人。凡涉及活人,我格外慎重,只将他涉及的事情客观地讲清楚。可以披露他当年真实的观点,但对人则充分留有余地。如他的某次讲话,我的笔记本有全文,我仅引用很少部分,能够讲清问题,这就可以了,决不采取所谓“揭短”的态度,这正用得着“宜粗不宜细”这句话。因为第一,你面对的是你尊重的一个犯有错误的好人;第二,在大环境里,他既显示了自己弱点也有他处境的难处,好些人,包括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况且当事人近年已有所反思。这就是我尝试写文坛人和事时,不能不时时顾及的。   
  我为什么写“文坛”一书(2)   
  顺应读者要求,设立“蔷薇花瓣”专栏起初,我只是用伍宇等不同的笔名,在《传记文学》的不同栏目,如“微型传记”、“作家逸闻”等发表有关我最熟悉的几位作家、诗人,如谢冰心、沙汀和艾芜、郭小川与李季等人的印象片断。试验了多回,读者中出现反响了,频频来信,希望“伍宇”继续写下去。编辑同事遂建议我干脆设个专栏,于是从1990年第4期起,“蔷薇花瓣”正式开锣出台。我写文坛的稿件,就这样“赶鸭子上架”,而益发不可收。其后数年,在这个专栏,我写了不少“佳作出世记”,记叙改革开放肇始,那些受读者热烈欢迎的小说如《班主任》、《窗口》、《神圣的使命》等是怎样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启示下,春风化雨,于《人民文学》杂志这块园地应运而生的。这些文稿尤受青年读者欢迎,来信最多。我也涉笔尖锐的话题,如《作协的反胡风运动》(这篇文章初稿完成于1988年,因其“准确的”尖锐性,拨乱反正初期,在拍板肯定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时,张光年针对有的编辑的顾虑,曾讲过“不要怕尖锐,但是要准确”这句名言),曾试投稿于一家公认开明的刊物,而仍遭碰壁),《丁(玲)、陈(企霞)一案小窥》等,在“蔷薇花瓣”专栏面世后,除了有某单位的朋友夸我“你好大胆!”,而据我明察暗访,无论是这两篇或后来连载的中国作协“文化大革命”亲历记等,在我所写重大事实方面,有关部门或当事人,或关心我的文艺界友人们,从未提出过异议,而是说我写的符合实际,比较客观求真,“能做到这点就不容易”。有的年轻朋友还对我文稿中涉及人有时出现“某某”,表示不以为然,而建议我最好点出名字。但我觉得某种情形下,还是留有余地为妥。所以专栏文稿发出那五六年,并没有给作者和《传记文学》杂志引来任何麻烦;相反,普通读者、作者来信、来稿对刊物、专栏及作者伍宇表示支持、赞扬者日见增多。到1994年,这个专栏所发文字,积累下来,已有三十来万字。 
  香港率先出书看重拙作的史料价值,第一个提出要给我出书的人,是香港作家夏婕女士。1994年上半年我将已发表稿件编成书稿,是夏婕快速出版,并及时寄来样书、稿酬。她对我讲,你这本书不是畅销书,赚不了什么钱,香港是个商业社会,我的老板也是商人。尽管如此,我还是说服他毫不迟疑地出了这书。因为要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坛变迁,这本书值得一看,海外有需要它的读者。这以后才有1995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该书的内地版。两书出来后,海内外发生了影响。一位在美国首都讲学的我早年的同班同学,欣喜地写信告诉我,说她在国会图书馆看到了香港出的我这本书。1995年,一位日本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学者荻野修二先生,因为买不到香港出的《中国文坛写真》一书,写信求助于我。我只好寄给他一册文联公司版的《中国三代作家纪实》。内地版出书后,各地读者写信求我帮助购书的不少。 
  接受老作家建议,完成“文坛”一书增补稿最令我感动的是,读过我写文坛这本书的前辈作家、还有文艺圈内一些同辈朋友写给我的信。老作家萧乾1995年8月3日来信说:“你那本写作协的书我已借给多人看了,个个都称赞你的巨大贡献。我很希望你能写下去,特别是50年代的阶级斗争,你是见证人,因而是第一手的史料。不但当代读者要看,21世纪也仍是宝贵的史料。”老诗人臧克家读到我写他那一篇,特地写了个条幅赠我,是一首七绝诗,老诗人写道:“文章读罢泪涔涔,一片真情动我心。三载向阳同感受,风风雨雨见精神”。老作家黄秋耘说:“非常感谢你的《三代作家纪实》。读了此书,我不但回忆起一些故人和往事,而且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秘闻’”。作家韩少功来信说“……写我的一段,就是那么回事。很佩服你的记忆力,也由此而感念那一段很温暖的日子。你书中其他一些文章也读过一些。朋友那里有《传记文学》,我大部分都读过,尤其是你写“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好几篇。你是勇敢、诚实、正直的人……”作家蒋子龙写道:“接到大作(《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一惊一喜一动容。可喜可贺可为朋友松口气。”新疆作协原负责人、评论家陈柏中来信说:“读了《中国三代作家纪实》写秦兆阳、冯牧、韦君宜和黄秋耘等篇,不禁要为当代文坛良知和英杰们一恸。你的文笔可谓得太史公真传。记事件,秉笔直书。状人物形神兼备。不独有史料价值,也是极好的传记文学。真该感谢你为今日和今后文坛做了件好事。”还有一位忘年朋友、湖南青年作家农鸣写了篇评论短稿寄给我,其中有这样一些话:“……许许多多看似无关联或是有关联的人事与文事,几乎背后都隐藏一个巨大的伤痛:尊严!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作家的尊严,作品的尊严!无数的答案在我眼前摇晃。不摇晃的是:作家没有尊严,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必然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当我看到冰心等等老作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经历时,我的心不停地抽搐,也一阵阵温热。为了作家的尊严、文学的尊严、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老一辈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呵。当我们享受今天的阳光时,假使我们不了解这一切,不记住这一切,不沉思这一切,很难说我们不成为叛徒,或者要再次为了尊严而付出那样昂贵的代价。”我很赞成他的话,这正是我心里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他是在鞭策我!   
  我为什么写“文坛”一书(3)   
  作家朋友们有的溢美之词,我担当不起。但我记住了前辈和同辈对我的期望。两书虽在七年前出版,且很快售罄。但我绝不满足,因为我写文坛的书并没有真正完成。1996年初,我写完《舒芜和‘胡风集团’案件》一文。这时我已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我最惦记的是萧乾先生对我的嘱咐,我要继续写完原计划要写的文坛一书待完成的多篇文稿。 
  1997年从国外探亲归来,经过最近五年多持续努力,我终于完成五十多篇“文坛”一书新的增补稿,在2001年5月写完最后一篇文稿而止笔(注)。 
  新增补的重要文稿,计有:《陆定一人生悲欢曲》、《郭沫若、茅盾往事》、《胡乔木和周扬》、《冯雪峰》、《舒芜和‘胡风集团’案件》、《干预生活口号的来龙去脉》、《‘愈是精华愈要批判’》等。写作家的文稿补写了李劼人、曹禺、田间、萧乾、骆宾基、马加、胡征、苏策、杨沫、梁斌、韩北屏、王安友、陈登科、谢狱、郑秉谦、胡万春、叶文玲、刘克、苏群、礼平、周涛、王振武、杜培华等二十多位新老作家。这些文稿已在各报刊发表。特别是写文化界领导人、比较敏感的那几篇,看到和听到的反响都是正面的。如《郭沫若、茅盾往事》在《炎黄春秋》杂志发出后,上海一家有影响的报纸立即转载写茅盾那篇并加编者按语。有位全国政协委员读了《陆定一人生悲欢曲》、《胡乔木和周扬》等篇后,对我说:“你写文坛人物能够做到“见大不卑,见小不侮”。例如你无论涉笔大人物(如陆定一、胡乔木、周扬)或小人物(曾是中国作协普通工作人员而被当作胡风集团的坐探,遭遇不幸的严旺)都能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是具有开创性的, 我很欣赏,也佩服。还有你对乔木、周扬的评析比较客观。”一位离休的青年团干部读了周扬、冯雪峰诸文后,写信给我。他认为文中评说过去将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很精辟,也深刻。 
  这本新编定的写文坛的六十余万字新书,我将它暂定名为《文坛史记》。中国作家协会原主席团委员、现任中国作协六届荣誉委员的严文井老先生,为这本书稿写了篇新序。他在序中写道:本书作者“既是个有心人,又是一些人和事的见证者,经过多年积累、努力,写成这册包含文坛史事和人物的书。材料多是他亲见亲历,或观察、搜集的,有一定的可信性,具备某种史料价值。当然这仍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可能难免有疏漏或不周之处,这些问题可以按照我们党倡导的‘百家争鸣’的方法来解决。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从这个意义说,我支持有关中国文坛史事的书,可以适当出版,以供后来人了解,研究。”如严先生所说,我相信这本书的面世,仅是个时间问题。 
  2002年5月31日写完 
  2002年12 月末,略作修改 
  (载《百年潮》杂志2003年第3期) 
  注:此文发表后的2003年,作者并未封笔,又写出关于作家的十多篇文稿,重要的如《白桦和公刘》,十位《上海老作家侧记》等,已经在有影响的杂志上刊出。2004年上半年,在等待本书稿报批的过程中,作者又补充七篇文稿,计《人民文学美术顾问华君武》、《讲究短篇小说艺术的作家林斤澜》、《四川才子杨牧十韵》、《儿童文学作家任氏兄弟》、《我和赵燕翼的交情》、《蚕豆早熟》,最后一篇是《田汉是条汉子》,不知是否“压卷之作”?———不是,2005年3月11日作者写成《1964年延安之行》一稿,这才是最后一篇。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