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背后的美丽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药背后的美丽传说-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传说很久以前,江南某地有一个钱员外,本人家有粮田千顷,家财万贯,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子。钱员外连取三房妻室,总算在53岁时得了个儿子。晚年得子,合家欢喜,取名钱福禄,视为宝贝。小福禄娇生惯养,长得又瘦又矮,10岁的他看上去仍像四五岁,这下可急坏了钱员外。



钱员外有位通晓医药的远房亲戚王夫人,她见福禄这般模样,就对钱员外说:“少爷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于娇贵,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若要强身健体,非吃龙眼不可”王夫人并讲了有关龙眼来历的传说。在哪吒闹海那年月,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叫海子的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一百多岁。海子死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像龙眼一样的果子。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呀!太好吃了,真是香甜可口。穷孩子吃了这种果子不但没有出什么危险,而且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从此人们才开始把这种果子当作补药吃,并叫它为“龙眼”。在东海边家家种植龙眼树,人人皆食龙眼肉。钱员外听后立即派人去东海边采摘龙眼,并加工制作成龙眼肉,每天蒸给福禄吃。久而久之,福禄果然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



龙眼与荔枝都比较热,生吃时不宜贪多。






芦根

江南有个山区,这地方有个开生药铺的老板。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药铺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



有家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来到药铺一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羚羊角”,五分羚角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



“求你少要点儿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呀!”



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



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听说这家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



“退热不一定非吃羚角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



“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



“什么药?”



“你到塘边挖些芦根回来吃。”



“芦根也能治病?”



“准行。”



穷人急忙到水塘边上,挖了一些鲜芦根。他回家煎给孩子灌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热。穷人十分高兴,就跟讨饭的叫花子交了朋友。



从此,这里的人们发高烧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芦根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



  



云南白药 



传说中,在刀光剑影的江湖里,它是侠士们除暴安良的随身必备品;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它是战士们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这就是被称作疗伤圣药的“曲焕章万应百宝丹”,后来人们又把它叫做“云南白药”。云南白药创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凭借神奇的疗效,畅销海内外,其处方现今仍然是中国政(蟹)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云南白药,围绕着它的创制人———曲焕章,展开了扑朔迷离的故事。曲焕章开创了一个规模空前的白药帝国,然而他成功的谜底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土匪头子的鼎力相助?是战争需求的推波助澜?还是曲焕章暗中策划的秘密行动?曲焕章的死亡与白药有关吗?在曲焕章死后,白药药方又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1938年3月,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中方军队的阵营里,一支来自云南的部队让人惊讶。他们头戴法式钢盔、脚踏剪刀口布鞋,作战十分骁勇。他们身上还带有一小瓶白色的粉末。这些战士受了伤,不管伤势如何,只要还能动,就不打绷带、不坐担架,只把这白色的粉末,吃一点,外敷一点,又上阵拼杀。这就是被称作“疗伤圣药的曲焕章万应百宝丹”,后来人们又把它叫做云南白药。 



临床研究发现,云南白药具有强大的止血生肌和活血散淤功能,对于治疗跌打损伤、内外出血等伤科病症,确实有很好的疗效。研究者们证实,云南白药的有效治疗名单上还包括胃病、呼吸道炎症、红肿毒疮等多种疾病。甚至,白药还显示出一定的抗癌活性。 



云南省档案馆的地方文史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云南白药为云南人曲焕章创制、是专门用于伤科治疗的中成药散剂,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处方现今仍然是中国政(蟹)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 



曲焕章,字星阶,原名曲占恩,1880年,出生于云南省江川县赵官村。1902年,曲焕章研制成功云南白药的前身“百宝丹”。 



据曲焕章的妻子缪兰英讲述,曲焕章年少时,父母双亡,跟随姐夫袁槐启蒙学医。1896年,16岁的曲焕章离家开始了游医生涯。有一天,曲焕章突患重病,倒在街头,幸而被姚连钧所救。姚连钧是一位精通外科药理的游医。两人一见如故,随后曲焕章就拜姚连钧为师。师徒俩一边采集草药,一边四处行医。几年下来,曲焕章得到了师傅的全部真传。姚连钧的医术据说得到武当派道医指点,所以,他们制作的草药大多是用来防治练武中的跌打损伤、伤骨淤血,也就是常说的金疮药。不久,姚连钧染病去世。曲焕章又返回云南江川、通海一带,继续行医。在曲焕章生前惟一留下的著述《求生录》中,有一段自序:入山则学神农之遍尝百草,入都则求市隐之奇效专药,虽跋涉险阻,不辞足茧手龟,不怨得一。经过不断地实践,百宝丹终于研制成功。这种白色的药末具有很强的消炎止血,活血化淤功能,在他的治疗中,没有开刀打针,更没有石膏夹板,只把这药末外敷内服,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人们根据外观把它叫作白药。后来,经过钻研,曲焕章进一步研制出了“一药化三丹一子”,也就是从白药演化出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和保险子,进一步加强了药效。 



1916年,国民政(蟹)府正式允许百宝丹公开制售。到了1922年,除了生产百宝丹之外,曲焕章还研制出了虎力散、困龙散、撑骨散等17种药,这些药的原料都来自云南民间,并被广泛使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滇南,山高林密,盗匪猖獗。上天似乎很眷顾曲焕章,不断为他手中的白色药末提供表现的舞台。在兵荒马乱,外伤病症极多的年月,百宝丹对治疗跌打损伤、内外出血等疾病的神奇功效,渐渐为曲焕章带来了显赫的名声。 



1913年,云南都督唐继尧,开始派兵清剿云南匪患。有一天,曲焕章在行医途中碰巧救治了一个受伤的人。这个伤者,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滇南大土匪头子吴学显。在那次偶然搭救了吴学显之后,曲焕章的药铺一直吉星高照,但是,久而久之,有人就控告他通匪,官府得到消息后,立刻下了通缉令。曲焕章不得不踏上了逃亡之路。 



1925年,唐继尧准备联合其他军阀,打垮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蟹)府。刚一开仗,被他以军长头衔收买的滇军前锋吴学显又受伤了,是右腿骨折。许多会诊的专家主张截肢。这一次,又是曲焕章用草药把吴学显的腿治好了。吴学显当时也算一个名人了,所以此事成了昆明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曲焕章被称为外科神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历史不经意间,又把曲焕章推到了前台。曲焕章给出省抗击日寇的云南军队每人一瓶“曲焕章万应百宝丹”和一张说明书。曾经给云南省主席龙云担任过侍卫长的朱希贤,当年在台儿庄战役中,对白药有了亲身的体验:伤口伤得太重,拿出白药洒上一点,包扎起来,两天伤口就愈合了。差不多每个人都把白药看成至宝,救命的至宝。通过一系列运作,曲焕章的万应百宝丹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马帮一驮一驮地把白药运往全国,曲焕章大发其财。此后,他又出资10万滇币在昆明市金碧路盖起了曲焕章大药房。曲焕章梦想中的白药帝国逐渐开始成形,他经营的各种药品以大药房为中心,向各地发售,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集散式销售网络。为了使百宝丹的销售更加方便迅捷,曲焕章还在国内外的一些大城市分别开设了分销店和代销点。 



随着台儿庄战役打出的威名,“曲焕章万应百宝丹”的名声,更与抗日浪潮一起传遍了中华大地,产品还远销到了海外。到1938年,百宝丹的产量也因抗战的需要创纪录地达到了40万瓶。 



鲜为人知的是在白药身上还发生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5年,长征中的红军进入了云南,截获了一批国民党的物资,其中也有云南白药。毛(蟹)泽(蟹)东当即命令将白药送往卫生部,分配给各军团。靠着这批白药,许多垂危的战士从鬼门关里又被拉了回来。 



1938年,58岁的曲焕章达到了他医药事业的最高峰。



就在曲焕章的医药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阴谋也在曲焕章的身边悄悄进行着。 



1938年春天,国民政(蟹)府以捐款支持抗战为名,让曲焕章捐款国币30万元,尽管生意做得大,但曲焕章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现金,随后,他被关押起来。曲焕章一时走投无路。就在这时,国民党中央委员焦易堂以中央国医馆馆长的名义,诚邀曲焕章到重庆,共同为“抗日”做出贡献。曲焕章见到一线生机。1938年8月,也就是曲焕章到达重庆两个月后,噩耗突然传来,曲焕章因病辞世。蒋介石曾发表过广播谈话表示哀悼。蒋介石评价说:“在抗战正需要人才之时,我国著名的曲焕章医士的逝世,实为国家之不幸!”曲焕章的突然去世,留给世人一个谜。当年云南省公安厅的档案如今已交到云南省档案馆统一保存,可在这些材料中却没有发现相关的记录。从曲焕章在重庆留下的遗嘱来看,他的思路相当清晰,而这份遗嘱立于1938年8月16日,离他去世仅仅几天而已。昆明民族民间医药开发研究所所长曾育麟也曾经进行过调查。解放后,1955年、1971年和1982年,国家曾经专门组织过三次针对白药的调研。曾育麟就曾担任过1971年调研组的组长。但是,他的调查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曲焕章是由于烟瘾和生病而丧命,这听上去有点离奇,并且和以往的报道也有出入。曲焕章去世后,他的遗体被送回昆明安葬。 



曲焕章的一生有两次婚姻,在他的后人中,与前妻李惠英生有3个儿子,老大曲万增一直从医,至今还有后代在云南白药厂工作,兄弟曲万从、曲万信回江川务农。而曲焕章和第二任妻子缪兰英育有3女1子,其中女儿曲竹林一直从事白药生产。在遗嘱里,曲焕章把大药房的继承权授予了妻子缪兰英。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周恩来总理到云南视察,他专门询问了白药的状况。当时的医药市场非常混乱,周恩来当即对云南方面做出了指示,要求发掘、保护白药。云南省政(蟹)府立即成立调研组,开始着手整顿白药市场。整顿后,市场上只保留了缪兰英的曲焕章万应百宝丹、曲万增的曲焕章父子百宝丹和曾泽生的白药精3种白药。1956年,昆明制药厂正式接收了缪兰英贡献的百宝丹,并把它改名为“云南白药”,投入批量生产。白药方被列为了国家最高保密级别,直到今天都还受到严格的保护。1971年6月1日,云南白药厂正式建成投产,自此,云南白药年产量达到了1000万瓶左右,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但是,贪婪的人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白药的渴望。十多年前,他们又一次把手伸向了白药方。20世纪90年代初,严保清当时正担任云南医药管理局局长。一天晚上,一个40岁的女人突然上门拜访了他,每天晚上都到严保清家哭诉。原来,这个女人在不久前认识了一个20多岁的外国留学生。短暂接触后,两人迅速坠入了情网,并相约出国结婚。但这个女人当时却在云南白药厂的某部门工作,她极有可能接触到国家一级机密——白药配方。经过多方调查,有关部门最终拒绝了她的请求。几年后,通过其它渠道,我方的保密部门最终查明了那个留学生的真实身份——某国的经济间谍。白药又一次度过一劫。 



白药从诞生那天起,神奇的药效和传说就让人们广为传诵。2005年,云南白药度过了103个春秋。


凤仙花

凤仙花具有活血消肿的功效,是妇科调经和外治跌打损伤的民间要药。关于凤仙花药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福建龙溪有个叫凤仙的姑娘,长得亭亭玉立,秉性温柔善良,与一个名叫金童的小伙子相爱。一天,县官的儿子路过此地,见凤仙这般漂亮可爱,顿生歹心,前来调戏。被凤仙臭骂一顿灰溜溜地走了。凤仙知道这下可闯了大祸,县官儿子肯定要求找麻烦。于是决定与金童一起投奔外地。凤仙只有父亲,金童上有母亲。两老两少连夜启程远走他乡逃难。途中金童的母亲患病,闭经腹痛,荒山野岭又无处求医访药,四人只好停步歇息。



再说县官听说儿子被村姑骂了一通,就命手下前来捉拿凤仙,眼看就要追上,无奈之中凤仙、金童拜别父母,纵身跳入万丈深渊,以示保洁。两位老人强忍悲痛,将凤仙金童二人合葬。晚上两位老人依坟而卧。凤仙和金童夜间托梦给父母,告之山涧开放的花儿能治母亲的病。次日醒来,果见山涧满是红花、白花,红的似朝霞,白的似纯银。老人采花煎汤,服后果真药到病除病愈。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花命名为凤仙花以示纪念。 






吴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千古绝唱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还反映了古代重阳插吴茱萸这一民间习俗。 



关于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