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敖氏伤寒金镜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89-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 甘草(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每服三钱。 
【介按】吴琨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 
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 
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 
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第二十八·纯黄隔瓣舌
属性:舌见黄而涩。有隔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蒿汤。下血。用 
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大陷胸汤。痞用大黄泻心汤。 
r纯黄隔瓣舌图pt101a28。bmpr 
【介按】黄苔起瓣。系是脏腑实热已极。或因温暑热邪。灼烁胃液。或因温燥之药。误投劫津。致热毒熏蒸而现此 
舌。外证必大热、大渴。面赤、唇红。甚则谵语、神昏。治宜大承气汤。以急下而救液。至于发黄之证。有湿热与蓄血 
之异。如阳明热胜挟湿而发黄者。外证遍身无汗。但头汗出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此系热不得越。郁蒸为黄也。治宜 
茵陈蒿汤。苦寒通泄。使内瘀之热下趋。则黄从大便而解。如发黄而小便清利。或大便反易。脉象沉细而结。此是蓄血 
之发黄也。治宜抵当汤。以消瘀而退黄。更有悬饮之病。脉象沉弦而细。因其水饮。凝结,悬于胸胁之间。以致咳引内 
痛。照此证状。不得误认为结胸。治宜十枣汤。直达病所。使水饮下趋而无结痛之患。又有结胸之症。因病初在太阳。 
医者失表而误下之。则邪热入里与内蓄之水饮结于胸中。脉象沉紧。心下痛而按之石硬。此系热实而致结胸。治宜大陷 
胸汤。使其软坚破积而导去热邪。夫病在于阳而反下之,热入而为结胸,既已述其病状与治法,然亦有病发于阴而反下 
之。因而作痞者。不可不知也。但痞与结胸。同为硬满之症。当以痛与不痛而辨明之。如满而硬痛。是谓结胸。满而不 
痛。是谓痞满。凡治伤寒。大下之后而复汗之。则正虚邪入。心下成痞。外证如有恶寒、身热。先宜治以解表之剂。待 
其表解之后。再进大黄泻心汤。以攻痞而涤热。此言舌苔纯黄起瓣。固宜大承气汤之峻下。然须详审病证。仔细诊察。 
否则如发黄有湿热与蓄血之别。又有悬饮与结胸之辨。倘若误用承气。更有结胸与痞满之变也。 
x大承气汤x 
浓朴(姜制三钱) 枳实(麸炒二钱) 大黄(二钱) 芒硝(二钱) 
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先煎枳实。候热,方入大黄。再煎数沸。入芒硝。煎三五沸。去渣热服。 
【介按】大承气汤之功用。取其急下之义。如阳明证之谵语、潮热。及二阳并病以致潮热。或阳明下后。心中懊 
而烦。腹满痛。本有宿食。又如少阴证之口燥、舌干。或自利清水。色纯青等证。皆因胃中热极而燥矢为患,故用大黄 
之苦寒。涤腐秽而清热毒。芒硝苦咸而化燥矢。又有枳朴以消留滞之气。夫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然则大承气者。 
所以通泄大肠。而承制胃中之热气者也。 
x茵陈汤x 
茵陈(五钱) 大黄(三钱) 山栀子(七枚) 
上每服一两。水一盏半。先煎茵陈半熟。次入二味。再煎去渣。通口热服。 
【介按】柯韵伯曰。茵陈禀北方之气。经冬不凋。傲霜凌雪。遍受大寒之气。故能除热邪留结。率栀子以通水源。 
大黄以调胃实。令一身内外瘀热。悉从小便而出。腹满自减,肠中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 
x抵当汤x 
水蛭(糯米炒七个) 虻虫(炒去羽足七个) 大黄(三钱) 
上作一服,水一盏半,煎一钟,去渣,通口服。 
【介按】张仲景先生之抵当汤。尚有桃仁一味。今无桃仁。谅系原书失载所致。至于方义。先哲柯韵伯已甚详晰。 
爰述其言曰。蛭虫之善饮血者,而利于水。虻虫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陆。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更佐 
桃仁之苦甘。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荡涤邪热。故名抵当也。若热虽盛而未狂。少腹满而未硬。宜小其制为丸以缓治 
之。 
x十枣汤x 
芫花(醋浸炒) 大戟 甘遂(煨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弱人减半。以水一钟半。大枣十枚。劈碎。煎取八分。去渣。通口服。 
【介按】柯韵伯曰。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合。相济相须。故可交相 
去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之。一举而水患可平也。然水利所凑。其元气已虚。而毒药攻邪。必脾胃反弱。使无健脾、调 
胃之品为主宰。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以培脾土之虚,一以制水气之横。一以解诸药之 
毒。得一物而三善备。即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 
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x大陷胸汤x 
大黄(七钱) 芒硝(三钱) 甘遂末(四分) 
上用水二钟。先煎大黄至一钟。去渣。下芒硝。煎三五沸。再用甘遂末。温服取利。 
【介按】大黄、芒硝。善涤肠胃之实热。但病在胸中。而亦以此为君者。因热淫于内。治以苦寒。借以涤胸中之热。 
又任甘遂之苦辛。直攻胸间之饮邪。则不专荡胃中之邪秽矣。此系邪留胸间而及于胃。胸胃俱病。而致结胸之专剂也。 
x大黄泻心汤x 
大黄(五钱) 黄连 黄芩(各二钱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去渣。通口服。若有宿食痰饮者。加半夏曲二钱。 
【介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抟聚不散而为热痞。故用苦寒能降之品。以泄无形之 
热。不用枳朴者。非荡实热之剂也。若兼宿食、痰饮为患者。再用半夏曲以开痞而蠲饮也。 


第二十九·微红黑灰舌
属性: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 
不治。 
r微红黑灰舌图pt101a29。bmpr 
【介按】舌见灰色。病概不轻。均是里症。无表症。有实热症、无虚寒症。又有邪热传里。时疫流行。郁结停胸。 
蓄血如狂之诸证。治法不外寒凉攻下。今此舌系是应下失下之症。而见黑灰干燥之舌。急宜大承气汤以下之。已无疑义。 
即《舌鉴辨正》所谓“热传三阴。则有灰黑干苔。皆当攻下泄热”者是也。但大承气以苦寒胜热之剂。倍浓朴以承气机 
之变动。设或阳亢阴竭。已无气之可承。则为脉涩。直视、喘满而死矣。所以五次下之而舌色如故者。则为不治之症也。 
然亦有舌心灰黑而腻者。是属胃热蒸动脾湿之症矣。故凡诊舌。不论何色。皆当辨明燥、湿、干、润之殊也。 
x大承气汤x(方见前) 


第三十·黄色黑点舌
属性: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症必渴谵语。脉滑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下宜大承 
气汤。 
r黄色黑点舌图pt101a30。bmpr 
【介按】舌苔焦黄而起黑刺。症至大渴谵语。此是邪热入里。灼耗津液。病势最险。惟脉滑则邪正俱实。尚有生机。 
涩则津液劫尽。即俗语所谓“灯烬油干则必死”也。至于循衣摸床。乃是阳明之坏病。故曰不治。如在险象未露之先。 
欲行施治。则用大承气汤下之。服药之后。如见黑粪。此系热毒深重。渗入大肠。胃气全消。故为不治之症也。 
x大承气汤x(方见前) 


第三十一·黄苔黑中舌
属性: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当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调胃承气汤 
主之。 
r黄苔黑中舌图pt101a31。bmpr 
【介按】两感者。即阴阳俱伤、表里同病也。如太阳与少阴同病。则头痛与口干、烦满。阳明与太阴同病。则身热、 
谵语与腹满、不欲食。少阳与厥阴同病。则耳聋与囊缩而厥。三阴三阳俱受病则水浆不入。昏不知人。六日当死。是即 
内经所谓“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症也。兹以伤寒之邪。郁久化热。由三阳而转入厥阴。故见舌苔边黄而 
中黑至尖。此时热烁肝液。内风已动。九窍将闭。本属坏症。故曰十当九死。至若恶寒亦死者。即张仲景所谓“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亦即“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之候也。不恶寒而下利者。是阳明合并厥阴之热。渐耗肾液。致肠中燥矢迫水下流。而自利清水。故用调胃承气汤。清 
胃热而下燥矢。此即张仲景所谓“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之症也。 
x调胃承气汤x(方见前) 


第三十二·边红黑心舌
属性: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罢。用双解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即下。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 
治。非结胸者。可治。 
r边红黑心舌图pt101a32。bmpr 
【介按】伤寒入里化热。由阳明而入三阴。舌即边红而中淡黑。如外证恶风者。知其表未罢也。虽云恶风。实赅恶 
寒而言。盖恶风未有不兼恶寒。恶寒未有不兼恶风者。宜用双解散合解毒汤。内清外达而治之。及至汗出表解之后。审 
其舌苔干燥。脐腹硬满。大便秘结者。再以承气汤下之。倘如表邪未罢之时。误用攻下之剂。因误下而热邪内陷。则为 
结胸。或伤心肾之液。阴竭阳浮。以致烦躁。或伤肝液而目直视者。则为不治之症也。如若误下而致腹满时痛。未成结 
胸而无烦燥。目直视等险象者,尚可设法以救之。惟有中黑而枯。并无积苔。边亦不绛。或略有微刺者。为津枯、血燥 
症。急宜养液生津。不得妄用攻下之剂也。 
x双解散 解毒汤x(二方见前) 


第三十三·灰色尖黄舌
属性:舌见灰色尖黄。不恶风寒。脉浮者。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者。不治。 
r灰色尖黄舌图pt101a33。bmpr 
【介按】不恶风寒者。太阳之邪侵及阳明之府也。舌尖黄而根灰色者。阳明热极。灼及肝液也。其脉必浮弦而数。 
故可仿承气之例以下之。此即张仲景所谓“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之候也。若恶风寒者。邪 
未尽入于里。故可用双解散以发太阳之表。复解阳明之里。又以解毒汤清阳明之热毒也。若见粪黑。则为热毒深重。津 
液已耗。故曰不治也。 


第三十四·灰黑起纹舌
属性: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r灰黑起纹舌图pt101a34。bmpr 
【介按】舌苔灰黑。是温病热毒传遍三阴。治法均宜急行攻下。如见黑纹。是夹杂阳明实热为患。故用大承气汤急 
下以救之。若脉浮而口渴者。邪热虽在阳明而大便未硬。故用凉膈散以清膈热为治也。惟灰黑与淡黑色颇相似。灰色则 
黑中带紫。淡则黑中带白之异。若热邪直中三阴。其舌灰黑无苔。治宜急下救液。如寒邪直中三阴。其舌淡黑无苔。则 
治法宜温经散寒。临证之际。务须仔细辨别之。 
x大承气汤 凉膈散x(二方见前) 


第三十五·根黑尖黄舌
属性: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汤。十 
全七八也。 
r根黑尖黄舌图pt101a35。bmpr 
【介按】伤寒传里化热。则舌苔变黑。自舌中黑起延至根尖者。较多。自根尖黑起延至舌中者。较少。热甚则芒刺干 
焦罅裂。其初必由白苔变黄。由黄变黑。甚至刮之不脱。湿之不润者。热极伤液也。治宜苦寒泄热。急下救液。兹因舌 
根微黑尖黄而脉滑者。外证必有谵语、潮热。腹满、便硬等证。此系胃中热盛。肾液渐耗。急用攻下之剂。以涤胃热而 
存肾液。若脉浮者。邪虽化热。只烁胃津。即当养阴液以退邪热。如恶风寒。则知其邪尚在太阳阳明之间。故用双解散。 
以解表里之邪。若邪热下陷入肠而作利。即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之候矣。故用解毒汤。以清肠胃之热也。 
x双解散 解毒汤x(二方见前) 


第三十六·根灰尖黄舌
属性:舌见根微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r根灰尖黄舌图pt101a36。bmpr 
【介按】舌见根黑尖黄。或边黄中心焦黑起刺。而脉实者。脐腹必胀满硬痛。此系阳明实热之症。故可用大承气汤。 
苦寒以泄阳明之热。急下以救津液之虚。若脉浮而口渴饮水者。邪未入腑。犹可用凉膈散以解热也。 
x大承气汤 凉膈散x(二方见前) 


结语
属性: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舌之快捷方式。临症用心处之。百无一失。 
【介按】以上验舌之法。确系诊断伤寒之快捷方式。兹以舌之部位言之。则舌尖属上脘。舌心属中脘。舌根属下脘。全舌 
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两旁属肝胆。四畔属脾。至于形色而言。则白属肺经。绛属心经。黄属胃经。 
鲜红属胆经。黑属脾经。紫色属肾经。焦紫起刺属肝经。青滑亦属肝经。然苔色虽有脏腑之分。亦须根据部位为主。如 
舌苔见于某部。即为某经之病者是也。原书察舌辨症之法。虽则言简意赅。尚少紫、蓝、霉酱色之诸舌。即黑苔之关于 
虚寒者。亦略而不详。今特根据先贤学说。参以历年临证实验。附述如下。 
x(一)紫色x 紫见全舌。是脏腑表里实热之证也。凡伤寒化热。内热熏蒸。误服温补。酒食湿滞者。皆有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