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针灸聚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98-针灸聚英-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干。咳嗽唾浊。 疟。四肢腹暴肿。臂寒短气。心痛。肺胀膨膨。缺盆中痛。心烦闷乱。少 
气不足以息。劳热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上气喘满。腰脊强痛。肺积息奔。小儿慢惊 
风。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 
屈伸难。手不及头。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肿痛。头痛。 
列缺 手太阴络。别走阳明。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食指末筋罅中。 
铜人 
。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 
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尸厥寒厥。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补之。 
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 脉见者。俗谓 
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 
高阳生哉。 
经渠 寸口陷中。肺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禁灸。 
灸伤 
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掌后陷中。肺脉所注为俞。土。肺虚补之。难经曰。脉会太渊 
。曰。脉病治此。平旦寅时气血从此始。故曰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铜人。 
灸三壮。针一分。素注。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主胸痹逆气。善哕。呕饮食。咳嗽。烦 
冤不得眠。肺胀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眼痛。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 
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咳血呕血。振寒咽干。 
狂言口 。溺色变。卒遗失无度。 
鱼际 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云散脉中。肺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一分。留三呼。 
明堂 
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肢 
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血呕血。心痹悲恐。乳痈。东垣曰。胃气下溜。五 
脏气皆乱。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鱼际。足少阴俞。 
少商 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肺脉所出为井。木。铜人。针一 
分。 
心善 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 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食不下。膨膨。 
手挛指痛。掌热。寒栗鼓颔。喉中鸣。小儿乳蛾。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 
。水粒不下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热也。 
按难经曰。诸井者。肌肉浅薄。不足为使也刺井者。当刺荥。甄权写井而疗喉痹。杜宝 
善类聚井穴。主治病证者。难经曰。井主心下满。又曰。春刺井。盖并行而不悖也。 
或问素问注、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 穴有宜针灸。有禁针灸。刺浅刺深。艾壮多 
寡不 
。当别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势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疗。当用此一穴。若诸书皆禁针灸 
。则断不可用矣。针浅深。艾多少。则以素问十二经浅深刺法为主。诸书相参互用之。不可 
偏废也。经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浅。故在春夏与瘦人。当从浅刺。 
秋冬与肥人。当从深刺。又曰。陷下则灸之。陷下不甚者。灸当从少。陷下甚者。灸当从多 
。又寒凉之月。火气衰。灸当从多。温暑之月。火气旺。灸当从少。又肌肉浅薄 穴。刺浅 
艾少。肌肉深浓 穴。刺深艾多。又春与夏不同。秋与冬不同。肥瘦有适中者。有过肥而臃 
肿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执一论也。又大人与小儿。刺浅深。艾多少不同。 
又人头面及小儿宜毫针。艾炷如小麦也。 
r小肠腑图pj…j10。bmpr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 
七升半。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白肠。〔俱素问〕 
五脏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然。经言心荣肺卫。通 
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难经〕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卷一上
手阳明大肠经
属性:r手阳明大肠经pj…j11。bmpr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谓食指也。手阳明大肠经也。凡经脉之道。阴脉行手足之里。阳脉行手足 
之表 
、三间。以出合谷两骨之间。复上入阳 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 外前廉上肩。 
自阳 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 外前 
廉。历肘 、五里、臂 。络 会。上肩至肩 穴也。 
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 
肩端两骨间为 骨。肩胛上际会处为天柱骨。出 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会上 
。会于大椎。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分。会属于大肠也 
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 
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口前小者为齿。其支别者。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 
突。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为人中。既入齿缝。复出夹两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左脉之右。右 
脉之左。上挟鼻孔。循禾 、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 
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阴阳。 
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刺深无过二分。其留无过一呼。过此者。则脱气。 
商阳(一名绝阳)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 
。灸 
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 
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 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 
人。 
黄。口干口 。急食不通。伤寒水结。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阳明、 
少阴之荥俞二间、三间。 
三间(一名少谷) 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 
留三 
。气喘。目 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 
。针 
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 
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按合谷妇人妊 
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 
阳 (一名中魁) 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 
留七 
疾。寒咳。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 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 
灸五 
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鬲。补之。 
温溜(一名逆注 一名池头)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 
人。 
。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 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锐肉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二呼。灸三壮。主飧泄 
。劳 
。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 
涎出。乳痈。 
上廉 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主小便难、黄赤 
。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针二分。主霍 
乱遗失。失音。齿痛。颊颔肿。瘰 。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 。手足不随。 
曲池 肘外辅骨。屈肘两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 
针五 
余日。更灸止二百。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 
。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 
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螈 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 
妇人经脉不通。 
肘 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风劳嗜卧。臂痛不举。肩重腋急。 
肘臂麻木不仁。 
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主风劳惊恐。吐血 
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 。 
臂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阳明络。 
手足太 
过三五分。主臂细无力。臂痛不得向头。瘰 。颈项拘急。 
肩 (一名中肩井 一名扁骨) 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 
。足 
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 
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 
。留六呼。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 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 
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 
热。诸瘿气。唐、鲁州刺史厍狄钦风痹。不得挽弓。甄权使钦彀弓矢向堋立。针肩 。针进 
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跷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 
明堂 
正卧。明下。灸三壮。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 
壮。主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鸣。 
扶突(一名水穴) 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铜人 
哽。 
禾 (一名长颊) 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尸厥及口不可开 
。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 
迎香 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阳明、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留三呼。不 
宜灸 
多涕。鼽衄有疮。鼻有息肉。 
r胃腑图pj…j12。bmpr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径五寸。纡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 
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 
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两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 
。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东垣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中焦。用补 
中益 
胃热善消。脾病不化也。又曰。脾胃不和。九窍不通。 

卷一上
足阳明胃经
属性:r足阳明胃经pj…j13。bmpr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 
。下交承浆。 
、鼻茎也。鼻山根为 。足阳明起于鼻两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 中。过 
睛明 
右相交于承浆之分也。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腮下为颔。颔中为颐。囟前为发际。发际前为额颅。自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颊车 
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胸两傍高处为膺。膺上横骨为巨骨。巨骨上陷中为缺盆。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 
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 
直行者。从缺盆而下。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 
满、 
。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难经云。太仓下口。为幽门者是也。自属胃处。起胃下口。循腹里 
。过足少阴肓俞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冲中。与前之入气冲者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间。( 、户当切。) 
抵、至也。股外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交文为髀关。挟膝解中为膑。胫 
骨为 
。下循跗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外间之内庭。至历兑而终也。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下。历上廉、条口、下廉、丰隆、解 、冲阳、陷谷 
。以至内庭、厉兑而合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冲阳穴别行。入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 
足太 
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不深不散。不留不泻。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阳跷脉、任脉、胃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禁针。针之 
令人 
见物。资生云。当不灸不针。东垣曰。魏邦彦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阳明来也。主目冷 
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