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针灸聚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98-针灸聚英-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热并火邪。眼皮缓。则毛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出血。以左手爪甲 
迎其针锋立愈。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刘氏曰。外 
治针也。以泻瘀热。内治服药。以杜其原可也。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 
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腰痛
属性:东垣曰。经云。腰痛上寒不可顾。取足太阳、阳明。腰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俯仰。 
少阳。盖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入腹。经所过处。皆能为痛。治之者。当审 
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孔穴而刺之。审其寒热而药之。假令足太阳。令人腰痛引项脊尻皆如 
重状。刺其 中太阳二经出血。余皆仿此。刘氏曰。王注经中言灸疑误。灸者宜肾俞、腰俞 
宝鉴云。灸曲瞅下两纹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每灸一脚。二火齐下。午时着灸。人定以 
来。脏腑自动一两行。或转动如雷声。立愈。 

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损伤
属性:内经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 
伤少 
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妇人
属性:宝鉴曰。一妇病伤寒。遇夜则见鬼。许学士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人曰。 
经水 
。针三里穴五分。其痛立止。乳痈、喉痹、 肿、足跗不收。灸下廉三壮。 
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逆气腹胀。其脉缓者。灸血海二穴三壮。 
女子如妊娠。赤白带下。妇人漏血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如蛊。及治腰痛如锥 
刺。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小腹急引阴痛。股内廉痛。灸阴谷二穴。 
女子不月。灸会阴三壮。妇人月水不利。难产。子上冲心。痛不得息。灸气冲七壮。妇 
人月 
中。因产恶露不止。绕脐 痛。灸气海。妇人不孕。月不调匀。赤白带下。气转连背引痛不 
可忍。灸带脉二穴。产后恶露不止。及诸淋注。灸气海。产后两胁急痛不可忍。灸石关五十 
壮。女子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灸阴交百壮。带下 瘕。因产恶露不止。断 
产绝孕。经冷。灸关元百壮。妇人卒口噤。语音不出。风痫。灸承浆五壮。妇人产后。血气 
俱虚。灸血海百壮。妇人疝气。脐腹冷疼。相引胁下痛不可忍。先灸中庭三七壮。 

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小儿
属性:(小儿针毫针。艾炷如小麦。或雀粪大。) 
宝鉴曰。急慢惊风。灸前顶。若不愈。灸攒竹、人中各三壮。 
武疑急惊属肝。慢惊属脾。宝鉴不分。灸前顶、攒竹。二穴俱太阳、督脉。未详其义。 
小儿慢惊风。灸尺泽各七壮。初生小儿。脐风撮口。灸然谷三壮。或针三分不见血。立 
效。 
儿风痫。先曲手指如数物乃发也。灸鼻柱直发际宛宛中三壮。小儿惊痫。先惊怖啼叫乃发。 
灸后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后青络脉。小儿癖气久不消。灸章门各七壮。脐后脊中灸二七壮 
。小儿胁下满。泻痢体重。四肢不收。 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又治腹胀引背。 
食饮多。渐渐黄瘦。灸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壮。小儿黄胆。灸三壮。小儿疳瘦脱 
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方不瘥。灸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兼三伏内用杨汤水浴之。 
正午时灸。自灸之后。用帛子拭。见有疳虫随汗出。此法神效。小儿身羸瘦。贲豚腹胀。四 
肢懈惰。肩背不举。灸章门。小儿吐乳汁。灸中庭一壮。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效。灸龟尾 
一壮。脱肛灸脐中三壮。千金云。随年壮。脱肛久不瘥。及风痫中风。角弓反张。多哭。语 
言不择。发无时节。盛则吐涎沫。灸百会七壮。 

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戒逆针灸
属性:(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小儿新生无疾。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 
多寒 
北灸之。多害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得无夭横也。 

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秦承祖灸鬼法
属性:鬼哭穴以两手大指相并缚。用艾炷骑缝灸之。令两甲角后肉四处着火。一处不着则不效 
按丹溪治一妇人久积怒与酒。病痫。目上视。扬手踯足。筋牵喉响流涎。定则昏昧。腹 
胀痛 
为肝气所侮而为痛。酒性喜动。出入升降。入内则痛。出外则痫。用竹沥、姜汁、参术膏等 
药甚多。痫痛间作无度。乘痛时灸大敦、行间、中脘。间以陈皮、芍药、甘草、川芎汤调石 
膏与竹沥服之。无数。又灸太冲、然谷、巨阙。及大指甲肉。且言鬼怪怒骂巫者。丹溪曰。 
邪乘虚而入。理或有之。与前药。佐以荆、沥防痰。又灸鬼哭穴。余证调理而安。 

卷三
铁针
属性:本草云。马衔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也。 
武按本草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衔则无毒。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故 
用以作针。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 

卷三
煮针
属性:危氏书云。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十个。用乌梅药同入磁石器 
内。 
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松子油涂。常近人气为妙。 
按煮针非素问意。今根据法煮之。以解铁毒。此有益无害也。 

卷三
火针
属性:经曰。 针者。以麻油满盏。灯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烧 
令通 
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致手热。才觉针红。医即取针。先以针安穴上。自然干。针之亦佳 
。凡行针点灸相似。以墨记之。使针时无差。穴道差。则无功。火针甚难。须有屠儿心、刽 
子手。方可行针。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后针之。切忌太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 
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不可行针。不适浅深。有害无利。凡行火针。必 
先安慰病患。令勿惊心。较之火针及灸。灸则直守艾灼烧过。痛则久也。火针虽则视之畏人 
。其针下快疾。一针便去。疼不久也。以此则知灸壮候数满足。疼之久也。火针止是一针。 
不再则痛过也。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疼 
止。不按则疼甚。凡下针。先以手按穴。令端正。频以眼视无差。方可下针。烧针之人。委 
令定心烧之。恐视他处。针冷治病无功。亦不入内也。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 
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则溃脓肿疼难退。其如香港脚多发于 
夏。血气湿气。皆聚两脚。或误行火针。则反加肿疼。不能行履也。当夏之时。香港脚若发。 
药治无效。不免灸之。每一穴上但可灸三壮。劫其病退。壮数之年亦不苦。溃肿脓疮亦易平 
。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阔大者按头尾 
及中。以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 
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孙氏曰。凡下火针。须隔一日报之 
。报之后。当脓水大出。疾则效矣。凡 块结积之病。甚宜火针。此非万效之功。火针甚妙 
。于结块之上。须停针慢出。仍转动其针。以发出污滞。凡下火针。经一宿。身上发热恶寒 
。此为中病。无害事也。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假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惟怕太深有害。余 
则无妨。气针者。有浅有深。有补有泻。候气候邪之难。不可误行。恐虚者反泻。实者不宣 
。又以为害。世之制火针者。皆用马衔铁。思之令喜意也。此针惟是要久受火气。铁熟不生 
为上。莫如火炉中用废火箸制针为佳也。初制火针。必须一日一夜。不住手以麻油灯火频频 
蘸烧。如是终一日一夜。方可施用。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盖火针大开其孔穴。不 
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若气针微细。一出其针。针孔即闭。风邪不出。故功不及火针。灸 
者。亦闭门赶贼。其门若闭。邪无出处故也。若风湿寒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 
以外发其邪。针假火力。故功效胜气针也。破痈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又如川僧 
多用煨针。其针大于鞋针、火针。以火烧之可用。即九针之中之大针是也。其针大于气针。 
故曰大针者。其功能治风邪入舍于筋骨间不出者宜用之。火针之次也。孙曰。三针者。是锋 
针、铍针、火针也。火针即煨针也。 
按烧针法仲景以前多用之以致祸。故伤寒书屡言之。如曰。用烧针必惊。烧针令汗。针 
处被寒。核起发奔豚。加烧针因胸烦之类。今世或用以出痈脓为便。 

卷三
温针
属性: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 
蒸温 
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也。 
古针法最妙。但今无传。恐不得精高之人。误用之。则危拙出于顷刻。唯灸得穴。有益无害 
。日后宜行之。 

卷三
折针
属性:本草云。医工针人。而针折在肉中不出。杵牡鼠肝及脑涂之。又象牙主诸针及杂物入肉 
。刮取屑。细研入水和。敷上立出。肘后方。针折肉中。象牙屑水和敷上立出。 
宝鉴涌针膏。取针刺入肉并箭头。鼠粪头十个、蝼蛄四十九个、土消虫十个、芫青、马 
肉中 
石脑油三两。蒿柴灰汁三升。上将灰汁、石脑油以文武火熬成膏。次下诸药令匀。瓷器内收 
贮。临用时。看创大小点药。良久自然涌出。 
万圣神应丹。出针并箭头。莨菪根今天仙子苗是也。于端午前一日。寻上项科取酌中一 
科。 
下取出。用净水洗了。于静室中石臼中捣如泥。丸如弹子大。黄丹为衣。纸袋内封了。悬高 
处阴干。针箭不出者。以绯绢袋盛一丸。放在脐下。用绵裹肚系了。先用象牙末屑于伤处贴 
了。后用此药。若创口生合。用刀子微割开。以象牙末贴之。 
神圣膏。取针入皮肤。车脂不拘多少。成膏子好。摊纸上。如钱大。贴之。二日一换。 
三五次。针自出。大有神效。 
乌翎散。取针铁入皮肤。乌翎三五枝。火炙焦为末。好醋调成膏。涂创上。纸盖。一两 
次其针自出。 
按素问云。针耀而匀。示人临病。当查看其针。令光耀滑泽匀直而无曲损也。能守此训 
。自不致折矣。又磁石能引针出肉。古人疗折针法虽多。今备录于此。宜随轻重选用之。 

卷三
晕针
属性:济生拔萃云。有随针而晕者何。曰。一则不知刺禁。如刺中心一日死之类也。二则不明 
脉候。如下利其脉忽大者死之类。凡针灸者。先须审详脉候。观察病证。然后知其刺禁。其 
经络穴道远近气候息数深浅分寸。 
金针赋云。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掩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 
少顷。根据前再施。 
按以针补之。以所内之针施补也。以袖掩之。掩其口毋令气泄。掩其面毋令迎风也。 
指微赋注云。医人深明气血往来。取穴部分不瘥。补泻得宜。必无晕针昏倒之疾。或匆 
忙之 
穴之络。假令针肝络血晕。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络。针入复苏。效如起死。余皆仿此。 
刘宗浓曰。晕针者。夺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之。不回。却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 
手膊上侧筋骨陷中虾蟆儿上。自肩至肘正在当中。 
按晕针三法。指微赋有理。刘氏止言夺命穴。而不言何经何络。今按此穴分是肺大肠脉 
分。而古亦无夺命穴之名也。 

卷三
针灸伤
属性:危氏书云。治针灸伤经络。脓血不止。黄 八两、当归三两、肉桂、木香、乳香别研、 
沉 

卷三
暖针
属性: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时。先口温针暖而用之。又曰。先以口衔针令温 
。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又曰。着身温之。 
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穴。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 
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卷三
呼吸
属性:素问注云。按经云。皆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何以言之。补法呼尽内针。静以久留。 
此段 
一。则先补之义。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过三。吸不过五。明堂云。当补之时。候气至病 
。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吸气出。自觉热矣。当泻之时。候气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数 
。令病患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清凉矣。 

卷三
补泻
属性:素问遗篇补肾俞注曰。用圆利针。临刺时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 
闭理 
气三次。又可定神魂者也。泻脾俞注曰。欲下针时咒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之三遍。 
乃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其针。 
按咒法非素问意。补注又王氏辈为之。未足信。但针工念咒。则一心在针。故曰。如待 
所贵。不知日暮也。 
济生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 
理得 
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以回针。引气过针三寸。随呼徐徐出针。 
勿闭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 
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呼气一口。将尽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许。如更觉沉紧。仰 
手转针头向病所。根据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命之曰补。又曰 
。夫行针者。当刺之时。口温针暖。先以左手揣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扪 
而循之。通而取之。随病患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