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素问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8-素问识-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x八风之虚邪x 马云。九宫八风篇云。八风从其虚之邪来。乃病患。三虚相搏。则为暴病。两实一虚。 
则为淋露寒热。(三虚谓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见岁露篇。) 
x春秋冬夏之气所在x 吴云。所在。如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 
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经中言气之所在。不能尽同。此 
其一也。张取王吴两说。 
x而避之勿犯也x 吴删而字也字。马云。当避之而勿犯。 
x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x 熊本。忌下句。盖根据王注。诸本无句。 
x先知针经x 马云。针经者。灵枢也。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中。有先立针经一语。后世皇甫士安。易灵枢 
以针经之名。此以下历解针经之辞也。简按以下历解官能篇第三节之语。凡九释。颇似韩非解老篇。盖古注释 
之文如此。 
x观其冥冥x 官能篇。作窈冥。 
x x 简按说文。作仿佛。曰。仿。相似也。佛。见不审也。 
x虚逢风x 吴。九达。并改逢其风。简按正邪。王以为不 
从虚之乡来。吴因谓八风正气之邪。若逢虚气。则与虚邪无别。故改虚作其。今考经文。正邪。即虚邪之微者。 
志引刺节真邪论正气释之。恐非是。(刺节真邪云。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x萌牙x 官能篇。作萌芽。马吴并同。张云。救其萌牙。治之早也。 
x泻必用方x 官能篇云。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云云。与此相反。马云。其辞虽不同。大义则 
两相通。 
x补必用员x 马本。员。作圆。注云。圆者。正以物之圆者。可行可移。张云。员。员活也。行者。行 
其气。移者。导其滞。凡正气不足。则营卫不行。血气留滞。故必用员。以行之补之。简按官能篇云。补必用 
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此篇方字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 
义。乃与圆字用法异。 
x排针x 吴云。排。谓经气既至。则内其针。如排拥而入也。张云。排。除去也。志云。排。推也。候 
其吸。而推运其针。高云。排。转也。 
x若风吹云x 灵九针十二原云。刺之道。气至而有效。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x九针之论不必存也x 马云。九针之论。涉于形迹。特鱼兔之筌蹄也。乌足存哉。 

卷三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属性:马云。内言经脉合于宿度经水。及末有真气邪气等义。故名篇。吴云。外邪入于正气。名曰合。刺之泻 
去其邪。名曰离。高同。 
x经水x 简按王解经字。恐非。盖经。是经纬之经。王注泾水。灵经水篇。甲乙。并作清水。新校正引 
甲乙。亦作泾 
水者。何。 
x陇起x 马吴张并云。陇。隆同。简按陇。垄同。刘向传。丘陇。项羽纪。陇亩。俱可证。通雅云。 
内经言。夜半阴陇。而日中阳陇。而脉应之。犹言拥起为陇。而过此渐平迤也。 
x经之动脉x 志云。虚风。虚乡之邪风也。经之动脉。谓经血之动于脉也。言虚风之邪。因而入客于 
经。亦如经水之得风。其至于所在之处。亦波涌而陇起。循循。次序貌。言邪在于经。虽有时陇起。而次序循 
行。无有常处。 
x其行于脉中循循然x 甲乙。无其行二字。高云。其不因于邪。则血气之行于脉中循循然。简按此虚 
邪入而客者。高为不因于邪。恐非。循循。吴从王所引一本作 。马云。似有次序之意。不必 。(音椿。 
考字书。义难叶。)论语。循循然善诱人。何注。次序貌。 
x时大时小x 张云。邪气随脉。必至寸口。有邪则陇起而大。无邪则平和而小。随其所在。而为形见。 
故行无常处。 
x在阴与阳不可为度x 马云。或在阳经。或在阴经。吴改与作在。志云。止可分其在阴与阳。而不可 
为度数。 
x从而察之x 从。甲乙作循。 
x转针x 张云。搓转其针。如搓线之状。慢慢转之。勿令太紧。泻左则左转。泻右则右转。故曰捻针。 
x为故x 吴云。故。常法也。高云。欲以得气。为复其故。今从吴义。 
x大气皆出x 高云。大气。针下所聚之气也。简按王注。大邪之气。注下文则云。大经之气。何其言 
之不一。当从高注。 
x扪而循之x 通雅云。扪摸一字。古无摸字。即扪也。 
x切而散之x 马云。谓以指切扪其穴。使气之布散也。 
x推而按之x 张云。再以指揉按其肌肤。欲针道之流利也。高云。分擘其穴。不使倾移。 
x弹而怒之x 马云。以指屡屡弹之。使病者觉有怒意。使之脉气填满也。张云。以指弹其穴。欲其意有 
所注。则气必随之。故脉络 满如怒起也。简按七十八难。怒。作努。怒努通用。庄子逍遥游。怒而飞。外物 
篇。草木怒生。后汉第五伦传。鲜车怒马。皆努同。 
x抓而下之x 马云。谓以左手之爪甲。 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针也。七十八难。抓。作爪。张云。抓。 
爪同。简按后后赵壹传。针石运乎手爪。太子贤注云。古者以砭石为针。凡针之法。右手象天。左手法地。弹 
而怒之。搔而下之。此运手爪也。盖取此篇。但抓作搔。高云。抓。犹引也。未知何据。 
x通而取之x 甲乙。取。作散。吴云。通达其处。然后取定其穴。张云。下针之后。必候气以取其疾。 
x外引其门x 简按王引调经论文。乃灵官能篇文。 
x其气以至x 甲乙。以。作已。马云。以。已同。 
x令神气存x 甲乙。神。作真。 
x其寒温未相得x 马云。舍于经脉之中。寒则血凝泣。与血之温。尚未相得。暑则气淖泽。与血之寒。 
尚未相得。张云。邪气寒正气温。故不相得。高云。未为寒病。未为温病。其寒温未相得。时如涌波之初起也。 
志云。寒温欲相得者。真邪未合也。故邪气波陇而起。来去于经脉之中。而无有常处。徐永时云。真邪已合。 
如真气虚寒。则化而为寒。真气盛热。则化而为热。邪随正气所化。故曰寒温未相得。 
x逢其冲x 志云。逢。迎也。冲者。邪盛而隆起之时也。高云。邪气冲突。宜避其锐。逢。甲乙。作迎。 
x邪气复至x 复。甲乙。作益。 
x其来不可逢x 吴云。其邪之来不可逢。其虚而取之。盖恐更伤其经气也。正此云无逢其冲之谓。张 
云。真气不实。迎而泻之。邪气虽去。真气必太虚矣。故曰。其来不可逢也。按小针解曰。其来不可逢者。气 
盛不可补也。彼言补。此言泻。文若相反。各有深义。当两察之。 
x大气已过x 吴云。大气。人气也。人气应乎水刻。异在灵枢。志云。大气。风邪之气也。高云。针 
下所聚之大气已过。而复泻之。则真气外脱。简按上文云。大气皆出。又云。大气留止。高注为是。 
x其往不可追x 张云。小针解曰。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x不可挂以发x 小针解云。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有易失也。吴云。此上必有阙文。此两释其义耳。取 
邪之时。不可毫发间差。张云。欲泻其邪。在气至之顷。不可挂以发者。言丝毫之不可失也。志云。挂。 同。 
x发针x 吴云。施针也。 
x若先若后x 吴云。若先之则邪未至。后之则虚其真。 
x病不可下x 张云。下者。降服之谓。高云。下。犹退也。 
x如扣椎x 吴云。椎。木瘤也。张云。椎。木椎也。顽钝难入。如扣椎之难也。简按木瘤。未有所考。 
x溶溶x 释音。溶。音容。张云。流动貌。简按说文。水盛也。 
x逆而刺之温血也x 吴云。温血。毒血也。张云。凡取络者。必取其血。刺出温血。邪必随之而去矣。 
故病可立已。温血。热血也。简按王注。刺之下句。恐非也。志云。若逆而刺之。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 
得出。(三句。出十二原篇。)高 
云。温。通调也。略同王义。不可从。 
x中腑x 吴云。中腑。胃也。土主中宫。故曰中腑。调之中腑者。言三部九候。皆以冲和胃气调息之。 
张云。中腑。脏气也。凡三部九候脉证。皆以脏气为主。气顺则吉。气逆则凶。故调之中腑。志高仍吴注。 
x大过且至x 吴云。大邪为过也。高云。大过。死期也。今从吴。 
x大经x 举痛论云。血泣不得注大经。 
x内着x 马云。着。着同。 
x不能久长x 张云。杀人冥冥之中。莫此为甚。欲遗阴德于子孙者。当以此为切戒。高云。不能使人 
久长于人世也。 
x因不知x 因。甲乙。作固。 
x因加相胜x 志云。不知六气之加临。五运之相胜。高同。简按盖谓不知五胜之理反补之。此则加相 
胜者。乃释邪攻正也。与运气之义迥别。 

卷三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属性:马云。评。论也。内论病有虚实之义。故名篇。吴云。通。普也。高云。犹言统论虚实也。 
x邪气盛则实精气守则虚x 张云。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二 
句为病治之大纲。其辞似显。其义甚微。最当详辨。(此以下。论说精确。医家所宜识。以文繁今省之。)李 
云。盛则实者。邪气方张。名为实证。夺则虚者。亡精失血。用力劳神。名为内夺。汗之下之。吐之清之。名 
为外夺。气怯神疲。名为虚证。简按邪气之客于人身。其始必乘精气之虚而入。已入而精气旺。与邪气俱盛则 
为实。如伤寒胃家实证。是也。若夫及邪入而客。精气不能与之相 
抗。为邪气所夺则为虚。如伤寒直中证。是也。马云。邪气盛者。外感也。正气虚者。内伤也。此说不可从。 
x气逆者足寒也x 张云。气逆不行。则无以及于四肢。阳虚于下。故足寒也。 
x余脏皆如此x 马云。此肺虚。而非相克之时则生。如春秋冬。是也。如遇相克之时则死。如夏时之火。 
是也。余脏虚者。其生死亦如此而已。夫帝问虚实。而伯先以虚为对。未及于实也。张云。一曰。肺王于秋。 
当秋而气虚。金衰甚也。故死。于义亦通。 
x寸脉急而尺缓x 简按王云。脉急。谓脉口也。而不解尺缓之义。诸家俱为尺中之脉。非也。论疾诊尺 
篇云。审尺之缓急小大滑涩。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尺缓。即尺肤缓纵之谓。此节以脉 
口诊经。以尺肤诊络。盖经为阴为里。乃脉道也。故以脉口诊之。络为阳为浮而浅。故以尺肤诊之。义为明晰。 
马以经与寸为阳。以络与尺为阴。此本于后世寸阳尺阴之说者。与经旨相畔。张则云。本节之义。重在经络。 
不在尺寸。俱不知尺是尺肤之谓也。下文脉口寒而尺寒。尺热满。脉口寒涩。义并同。吴。尺缓。改作尺脉紧。尤误。 
x故曰x 吴删二字。简按以下止可以长久也三十一字。疑是错简。若移于下文滑则生涩则死也之下。则 
文理顺接焉。 
x脉口热而尺寒也x 志云。寒热者。尺寸之肤寒热。而应于经络也。络脉外连皮肤。为阳主外。经脉内 
连脏腑。为阴主内。经云。荣出中焦。卫出下焦。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卫气已平。营气内满。 
而经脉大盛。经脉之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故以尺肤候络。而以寸候经。高云。经气有余。则脉口肤热。络气 
不足。而尺肤寒也。以寸肤候 
经。以尺肤候络。简按脉口热。根据下文寒涩而推之。谓脉滑也。志高以尺为尺肤。极是。然以脉口为寸肤者。 
经文中无明证。 
x秋冬为逆x 张云。阳虚者。畏阴胜之时。马云。秋冬属阴。合络与尺。简按马注误。 
x尺热满x 志本。热。作脉。误。 
x春夏死秋冬生也x 张云。阴虚者。畏阳胜之时。按王氏曰。春夏阳气高。故脉口热尺中寒为顺。秋冬 
阳气下。故尺中热脉口寒为顺。此说若为近理。而观内经论脉诸篇。则但言阴阳浮沉随气候。初未闻有以尺寸 
盛衰分四时也。学人于此不辨。恐反资多歧之惑。马云。春夏应经与寸。简按马注亦误。 
x灸阴刺阳刺阴灸阳x 张云。此正以络主阳。经主阴。灸所以补。刺所以泻也。简按王注阴阳经络。互 
误。吴马遂为灸泻刺补之解。太误。志高皆仍张义。今从之。高云。此以灸刺。通于上文。则上文治主病者。 
亦当通于此矣。 
x脉气上虚尺虚x 简按当从新校正。下文历举脉虚气虚尺虚之状。明是脱误。张志高仍旧文释之。义却晦矣。 
x言无常x 张云。脉要精微论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志云。宗气虚。而语言无接续也。 
简按志本于杨上善。 
x尺虚x 简按谓尺肤脆弱。论疾诊尺篇云。尺肉弱者。解 安卧。乃与步行 然同义。诸家以尺为寸关 
尺之尺。误。 
x 然x 张云。 。音匡。 然。怯弱也。说文。 。怯也。 
x不象阴也x 吴云。脉者。血之府。脉虚者。亡血可知。故云不象阴也。张云。脉虚者。阴亏之象。高云。若脉 
虚者。 
浮泛于上。有阳无阴。不能效于阴也。 
x寒气暴上x 张云。此指伤寒之属也。 
x实而逆则死x 张云。邪盛者脉当实。实而兼滑。得阳脉也。故生。若见阴脉为逆。故死。按玉机真 
脏论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x春秋则生冬夏则死x 张云。脉之实满。邪有余也。手足寒者。阴逆在下。头热者。阳邪在上。阴阳 
乖离。故为上实下虚之病。春秋为阴阳和平之候。得其和气。故可以生。冬夏乃阴阳偏胜之时。阳剧于夏。阴 
剧于冬。故死。 
x浮而涩x 吴云。涩为无血。浮而身热。为邪盛。为孤阳。此不必问其四时而皆死也。马云。此前后 
无问答之语。疑为错简欤。简按据新校正注。其为错简无疑焉。 
x其形尽满x 志云。形。谓皮肤肌腠。盖经脉之内。有有形之血。是以无形之气乘之。肌腠之间。主 
无形之气。是以有形之水乘之。而为肿胀也。高云。形。身也。满。犹实也。简按王吴以形为头角耳目口齿胸 
中之形藏。非也。 
x不应也x 简按尺肤涩。与脉急大坚。不相应也。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色脉与尺之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