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旗-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到杨少宗可能调离中旗的消息,王石是很紧张的,因为没有杨少宗的承诺,一旦中旗反悔,强硬介入万科……很可能就会让他失去万科。

两人谈了一整晚,杨少宗还是让他放心,也乘着这个机会继续讨论了将万科合并到中旗系的可能性。

不管是什么背景,生意终究是生意。

原先万科只是一家市值不足一亿的上市公司,王石的持股率也就是1绕左右,在中旗系介入后,万科已经成长为一家市值三亿多的上市公司,在市场上融资和购地的能力大为增加,王石的持股率没有任何改变,这意味王石自己的资产也翻了几倍,未来肯定还会翻的更快更多。

通过和中旗系的联合,万科实际上还获得了在粤省、深州之外低价拿地的机会,也和新世界等港资地产集团取得了新的合作渠道。

投行就是这样的操作模式。

和以后君安万科事件不同,中旗系介入万科是一个长期投资行为,不是君安证券后来的那种炒作套现,对于这样的投资,不管是哪家上市公司都会很欢迎,可是,中旗系实在太大了。

中旗现在的年利润率都在百亿级的规模,每年可以再造三十个万科,这样的规模让王石很是担忧。

所以,王石并没有完全将万科并入中旗系的想,因为万科一旦加入中旗系,顶多只是中旗系中的一个小角色,根本没有能力和中旗系的另外两大置地公司相提并论。

就现阶段而言,富旗置地的实力也绝对不是万科公司可以抗衡的,对手在深州持有的土地规模多到足以让招商局、华侨城、中海这样的老牌深州地产企业乍舌,基本上,招商地产、华侨城、中海、富旗就是深州四大地产公司,而富旗已经有后来者居上的架势。

王石有一个估计,按照富旗置地现在这种发展速度,三年之内就会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产公司,唯一的例外是中旗置地全面杀入,因为中旗置地囤积土地的面积更大。

没有一家公司不羡慕中旗置地囤积土地的能力,可这种能力确实不是其他公司可以做到,归根结底,中旗是一个很复杂的投行,它可以给那些市委、省委带来诱人的大项目。

中旗的这种招数无非是招商局开创的老招数了,问题是中旗玩的比招商局更加纯熟,而且不受国家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限制。

王石当初同时中旗系介入,实际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希望通过中旗低价拿地,但他并不想彻底融入中旗系,因为中旗太大,而他现在太小。他还是希望维持原有的协议,中旗系在完成对万科的长期投资后,在保留一部分长期投资持股的前提下套现离去,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杨少宗并没有说什么,他只是简单的说,自己其实希望王石担任中旗置地的董事长,但这个话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再过一段时间,杨少宗就要离开中旗,中旗公司以后是谁说了算,那还是未知数。

1993年4月12日,杨少宗的调令正式下达,此前,关于他要被调到国务院工作的消息早已传遍了整个旗山,在他离开的这个上午,整个旗山镇就像是忽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所有人都自发的涌上街头,聚集在街道两侧为他送行。

仿佛是真正的生死离别,很多人都在送他离去时痛哭失声。

杨少宗不是焦裕禄,不是孔繁森,他几乎没有深入群众去关心每一个人,没有去关心过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没有去关心过那些弱势群体,因为在他的六年里,旗山没有弱势群体。

现在可以这么说,旗山有懒人,但没有穷人。

跟在杨少宗这辆依维柯的后面,六千多辆私家车和数千辆货车、中巴、1小巴自发的为他一路送行,人群里就有徐蔚,有索普公司的全体在旗山总部的员工,大家乘坐着六辆大巴和十几辆临时租来的货车,一路跟着杨严宗。

有人拉着鲜艳的大红色横幅,上面写着“旗山公社不会忘记您,我们的杨书记”很肉麻,但在这个还有良心的时代,人们无忘记杨少宗这样的一个人。

他是多么奇怪的一个人,他最擅长的是打击报复,这一点,很多人在喝酒闲聊的时候都会谈到,可大家说起他打击那些干部,甚至是大干部的时候,每个人都很解气的哈哈大笑,仿佛在说着一段水浒般的传奇故事。

他是多么奇怪的一个人,他在整个1992年几乎就没有履行过镇委书记的权职,旗山照样没有出事,照样发展的飞快,而这一切都拜他所赐。

实际上1992年对杨少宗来说是有点失控的一年,也是让他最终看清楚未来的一年,旗山涌现的大量新企业才是旗山经济进一步爆炸式发展的原因,但大家还是更愿意将一切劳都归于他无论如何,杨少宗带着一些微微的遗憾离开了旗山,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他的热爱和送别并不能让他心里平衡一些,有些事,他确实是没有做到。

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做的更好,但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杨少宗依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他虽然暂时辞去了中旗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的职务,旗山管委会和公司内部却根本没有找另外一个总经理的打算,只是由五巨头之外的萧薇临时担任代总经理一职。

在杨少宗抵达首都之前,萧薇已经提前带着从首都政府里出来的田源、江振华等人替他铺路,和各方面的人士都打了交道希望大家多多关照他们的杨总。

多少还是有点效果的等杨少宗进了秘书二局,同僖们对他都很客气,可他真正的后台还是容副总理。

正因为有容副总理的大力栽培和支持,在国务院国企改革小组中,杨少宗实际上是真正的头脑型人物,正是在他的件事下,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先行成立,将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先集中统一到管理中心并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中央直属国有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同时针对一部分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

然而,就在杨少宗处于这种改革的漩涡中心时,在旗山,一股特殊的势力正在悄然进行另外一种变革这种变革的各种消息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了杨少宗这里,让杨少宗不时的感到一种担忧。

没有了杨少宗,旗山不得不选择性地向旗州市委进行退让,撤镇建区就是一种最主要的退让,但很明显,以季昌玉和郭右宾为首的这一批上级官员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改革一区委和管委会的合并,采取一套班底两套机构的运作方式,并美名其曰“机构精简改革”。

这让杨少宗和旗山管委会的很多干部都意识到,市委的目标绝对不止机构精简这么简单虽然出任了旗州市委书记的季昌玉信誓旦旦的如此保证,坚称不会改变中旗资产管理公司和旗山人民公社社办资产的集体性质可这种动向是绝对不对劲的。

在杨少宗一步高升到首都,在国务院内部工作的同时,左良喜不久就被提回省委工作,担任省机械工业厅的副厅长兼党组副书记,季昌玉成了旗州市委书记。紧随其后,季昌玉违背了最初和杨少宗的约定,将秦大驰调任到旗州市委担任纪委书记的重任,填补了严竹青升任青浦县县委书记后留下的空缺。

在季昌玉的干预下,特别是淮海市委和旗州市委的操控下,旗山区委和管委会的一套班底两套机构的改革被强行通过,罗孚终于熬成旗山区区长和管委会主任。

在这一次的整合之后,季昌玉将旗州市政府机关全部搬迁到金桥工业园周边,并将金桥工业园及其周边地区也规划在旗山区管辖范围,实际意义上已经是将整个县级市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安排在旗山区。

看起来,季昌玉对旗山区是非常有的人,为旗山做了很多大事,一直在为旗山区的发展奠定更多的基础,但杨少宗却能感觉到,季昌玉、

绝对是有意识的要将手深入旗山人民公社管委会,而他的最终目标就是中旗资产管理公司。

这段时间里,杨少宗几乎没有办对季昌玉实施钳制,他不仅要负责为整个国企改革小组设计一整套的国企改革方案,涉及到多个方面,确保经济和民生的稳定,确保国企改革的成,同时也要亲自负责对中石化、中石油两个公司的分拆和重组,同时还要拆出一部分石油产业做出第三家中海油公司,又要将新制定的国营企业改革意见推行下去。

1993年。

这是中国经济在宏观发展上最为危险的一年,在国务院内部的统计中,今年的GDP增长率不可能低于14%,因为今年的CPI增长已经不低于哦,这就意味着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是非常惊人的。

财政必须紧缩而且是得非常紧。

从杨少宗进入国务院办公厅工作,中央每天喊的命令就是裁撤项目,为了砍掉地方的那些大项目,砍掉那些资金,特别是砍掉各银行的贷款,容副总理直接将始管不力的央行行长撤职,自己兼任行长,并且陆续娄撤了六个省央行行长,这才将各个银行的贷款压制住。

这一年7月,杨少宗陪同容副总理抵达南海省特区政府视察,面对眼前这种疯狂的造楼经济,容副总理只能忍痛砍掉所有贷款,并将罗春霜调任陕西。

从海澜地产风波的崩溃开始,深州、首都、淞州、广州,但凡是商品房改革已经摸索出一条路,房价一路飙升的大城市都吃了重亏,全国主要大城市的房价暴跌一半。

这段时间,杨少宗主要是陪同容副总理到各个省视察,容副总理负责砍项目,和地方继续商谈分税制,而杨少宗则负责就地统计各地的国营企业经营现状,督促各地国有资产管理办做好企业的整改,特别是要破三铁,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民生,要设置积极的分流扶持政策。

杨少宗很忙,但不代表他就忽视了旗山。

杨少宗是高升了,现在也算是手握实权,前途无量跟着总理工作,可旗山绝对不是他的一个政绩那么简单。

淮海为什么发展不上去,关键还是在于彭耀南当初留下的那一大批保守派官鼻,特别是以郭右宾为首,他们的保守不是说偏左偏右,而是对权力的执着,希望将一切都操之于政府。

某种程度上,这是被文革吓出来的遗患。

季昌玉这一批实用主义者则是淮海目前发展的主动力,包括王中泉在内,他们是省委内部的力量,实用主义优先,既不太出风头,同时也要保证GDP的增长。

或者说,化们也是限制淮海发展的一股力量,但总比郭右宾这些本土保守派好的多。

杨少宗曾经不止一次的提议淮海市的发展要以港口为支柱,要坚持发展代工和外贸产业,无所不做,从小做起,争取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打下淮海市的轻工业基础。

王中泉很支持,可也只是支持,在实际行动中,王中泉还是更渴望从省委拿一些大项目,通过中旗公司运作一些大项目,用真正的大项目拉动质量上的增长。

郭右宾似乎对这一切都无所谓,已经是淮海市市长的他,对这一切都无所谓,他只在乎权力和立场。在他看来,政绩什么的都是浮云,只要上面有人欣赏,总是会升官的,只要下面的人脉扎实,现在的职位也总是很稳定的。

虽然杨少宗还不能确定王中泉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但他可以肯定,季昌玉和郭右宾已经是蛇鼠一窝的想要将中旗公司的资产国有化,无非就是从旗山人民公社的公社所有制改变为旗山区所有制,随后继续转变为旗州市所有。

他们肯定有这样的计划…,虽然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但第一步他们已经做到了,至少通过罗孚控制住了旗山人民公社管委会。

真正让杨少宗特别警觉的一个消息是罗孚拒绝在旗珍集团在港上市的文件上签字,这本来只是一个例行公事,只要他签字,旗珍集团就可以在香港上市了,因为其他各个方面的手续和准备工作都已经到位了。

然而,接替秦大驰成为管委会主任的罗孚选择不签字。

杨少宗意识到这里面有鬼,可他急着给罗孚施加压力,他知道,如果他决定出手,那就必须准备的更为充分一些。

他并没有着急,因为他的信季昌玉和郭右宾都没有充分预料到这件事的影响会有多大,这些人对旗山的了解还是稍稍有限一些,且过于迷信自己手里的权力。

1993年的中国是烦躁的,也是混乱的,一个叫沈太福的人在北方搞起了一个非集资案,涉及规模达到10个亿,比他更厉害的一个老太婆在江东省折腾出一个超过30亿规模的非集资案,这个案件最后还把首都市委书记给拉下马。

特别是后面这个案件,中纪委派出了1500余人的队伍前往江东省负责查办案件,因为里面涉及到了省部级的多名官员,当时为了查案,主抓此案的中纪委刘常委将自己的孙子送到当地读书,想以此鸡励所有人都不要怕,坚决查下去。

结果,正好在医院看病的中纪委刘常委的儿子反而先被杀了,随后是省纪委的一名副书记惨遭撞死,中纪委两名主要干部在南方负责追查时,也被活活烧死在酒店房间里。

这些都是后来被隐瞒的,实际上,中纪委和省纪委在这一次的追查中死伤了不少人。

这个阶段身在国务院办公厅工作的杨少宗,对这些消息倒是非常灵通,另外一个案件则是他早有预估的,卓山村的村支书禹书记终究是被抓了,他被抓倒是其次,关键是就在杨少宗的注视之下,卓山村由村升镇,原先归属村民集体所有的资产忽然成了乡镇企业资产,并开始由镇里负责出售转让。

由于卓山镇的情况比较特殊,国务院经济办委派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杨少宗担任经济专家抵达卫州市,参与整个卓山镇的资产处理,在他的操作下,最终将卓山镇的集体企业以1。2亿元的价格卖断经营,而这1。2

亿元的收购款中,镇政府占50%,其余六千多名原卓山村民则均分余下的30%,只有20%的部分继续以集体股权形式保留在卓山集体企业中。

最终的中标单位是中旗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旗钢集团,乘着这个机会,杨少宗也和前提参加投标的管靳生做了一个私下的会晤。

在处理卓山镇的情况时,杨少宗也在试探整个政府层面对这件事的反应,毫无疑问,在这个特殊的混乱阶段,人们对于集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鸿沟还是没有做出清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