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的骡子?我哪里有这样的骡子?”
  “这是人家李先念政委送给你的嘛!”
  原来聂荣臻从江西出发时,有一匹茶褐色的大骡子,聂荣臻很喜爱它。可是在奔赴宝兴 途中,这匹骡子却在灵关过铁索桥的时候,一只蹄子夹到铁索中去了。当时千军万马正从桥 上通过,而它的蹄子却怎么也弄不出来。为了不影响后续部队的前进,只好把它的一条腿忍 痛斩断,将它推到河中去了。当饲养员背着空空的马鞍和行李去见聂荣臻的时候,他哭了, 哭得很厉害,聂荣臻也为失去这匹骡子很难受,惋叹不已。以后饲养员为此事哭过多次,情 绪一直转不过来。只是在今天,聂荣臻才看到他脸上出现的笑容。聂荣臻抚摸着这匹大青骡 子,说:“好了,好了,你以后就好好喂吧!”
  “你瞧瞧,才刚刚七岁口呢!”
  当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来到懋功,李先念迎接了他们。欢声笑语充 满了精致清雅的小四合院。接着教堂里举行了盛大的两个方面军干部的联欢晚会,热烈庆祝 两大主力会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的声调激越而兴奋,还把两只瘦而黑的拳头并在 一起高高地举着,下面是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黄金书屋 youth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地球的红飘带  (五十六)
  一、四方面军会合之后,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下一步行动的问题。中央领导机关 和一方面军主力在懋功休息了几天,就于六月二十四日沿着小金川河谷来到了两河口。毛泽 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已经和驻茂县的张国焘约好要在此相会。
  也是事有凑巧,两河口正是两条河的相会之处。一条是自北面大雪山——梦笔山下来的 一条河,当地称之为梦笔河,一条是自东面大雪山——虹桥山下来的一条河,当地称之为虹 桥河。这两条河在此相会,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满是野花的绿洲,两河口镇就坐落在这片绿 洲上。可是镇子却小得可怜。只不过几十户人家,一条短短的仅有三五家店铺的小街。最显 眼的就是街中段那座关帝庙了。一块大大的影壁,一个不算太小的大殿,两侧是一座钟楼, 一座鼓楼,后面山坡上还有一个小小的观音阁。周恩来和朱德住在左侧山坡上的房子里,毛 泽东就住在大庙里。这座大庙准备作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地址。
  张国焘是中共最老的党员之一,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他已经赫然在座了。可 是由于他时“左”时右,仿佛总是没有一个“准稿子”,就留下了一个“老机会主义者”的 名声。这些对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等老党员来说,自然都心中有数。可是由于一方面 军在八个月的长征中遭受到重大损失,很自然地对两个方面军的会合抱着热烈的期望。对张 国焘本人说当然也是这样。
  六月二十五日下午,有消息说张国焘快要到了。尽管天下着雨,毛泽东、周恩来、朱 德、博古、张闻天等领导人仍然冒着雨来到村外两三里路的地方准备欢迎。中央直属队的干 部们和战士们早已集合在一个草坪上,在那里等候。毛泽东他们聚集在一个小小棚子下避着 雨。对于一个政治局委员来说,这样隆重的迎接仪式,未免显得过分;可是对于一方的首领 说,对于他背后的众多群众说,这样做也是适宜的。
  大约下午五时左右,在雨中翘首企盼的群众兴奋地吵嚷起来:“来了!来了!”毛泽东 他们往大路上一望,果然在一片烟雨中出现了一匹白色的高头骏马,后面跟着二十几个骑兵 奔驰过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一起走出棚子迎了上去。
  马队渐渐来到跟前,那个骑白马的首先下马。他的脸丰满红润,身材高大魁梧,身穿整 齐的灰布军衣,戴着大八角的红星军帽,显得仪表堂堂。他的眼扫视了一下,看见这么多的 要人站在路边来欢迎他,脸上浮出满意的微笑。
  他同来欢迎的人们,一一握手拥抱。彼此都已多年不见,自然显得分外亲热。
  可是,只要略略分辨,就会发现他们双方是这样不同。如果打个不好的比方,他们围着 张国焘,就好象一群穷汉围着一个富翁。张国焘的脸油光光圆鼓鼓的,穿得也比较考究,军 服上还有两个斜插进去的口袋。他背后的那十几个挂着二十响驳壳枪的卫士,也都一个个身 强体壮,穿着整齐,有的甚至挂着两支短枪。而那些要人们却都穿着很破的军衣。一贯不修 边幅的毛泽东,膝盖上有两个大大的补丁,今天虽然打了绑腿,绑腿里却象士兵一样插着一 双筷子,皮带上还挂着一个大大的茶缸子。有大学教授风度的张闻天,帽檐儿总是那么软塌 塌的。博古架着圆圆的近视眼镜,眼镜腿儿显然出了毛病。周恩来的胡子长得老长。朱德瘦 得象鬼,更象一个伙夫头了。
  会议由聂荣臻主持。毛泽东在简陋的台子上发表了欢迎演说,张国焘致了答词。台下几 百名指战员,尽管衣服不断向下滴水,那股狂热劲却未尝稍减,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口号。张 国焘在短暂的激动之后,就转入冷静地观察。从毛泽东膝盖上的补丁到欢迎群众的五光十 色、破破烂烂的军衣,都唤起他惊异的思考:“他们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这哪里还象一支 军队!他们究竟还有多少人呢?”
  张国焘有一个很赏识的秘书名叫黄超,时刻不离左右。此人聪明而又漂亮,似乎还不到 三十岁。他经常给张国焘出些点子。这时,他站在张国焘旁边也在冷静观察。有时两人交换 一下眼光,微微一笑。
  仪式完毕,毛泽东他们就同张国焘并肩而行,说说笑笑向镇上走去。
  晚餐就在关帝庙里进行。按照一方面军的风习,盛菜都是用洗脸盆充作菜盆,这几乎是 全世界最豪迈、最实惠的盘子了。张国焘刚刚坐下,已经接连端上了四大盆菜。自然还准备 了烈性白酒。毛泽东兴致很高,从皮带上解下缸子,倒了不少白酒。他一看菜盆里还有辣 椒,更高兴了。一边让客,一面谈笑风生。他夹起满满一筷子辣椒说:“快吃吧,只有不怕 吃辣椒的人才是最革命的!”博古一听,立刻反驳道:“老毛,你这话不对。我们江浙人革 命家不少,就并不喜欢吃辣椒!周恩来就不喜欢!相反,你们贵省的何键,吃辣椒比你不 差,他算个什么革命者呀!”他的话引得大家轰然大笑,连毛泽东也哈哈笑了。
  在这亲切热烈的氛围中,唯有张国焘似乎显得沉闷。自一九三一年他以“中央代表”身 份进入鄂豫皖苏区独揽党政军大权以来,就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厨师跟着他,不管什么环境都 能给他弄得头头是道,然后用盘子端起送去。他是从来不用这种粗野的大盆子的。自然这都 是小节。引起他今天不快的,主要是餐桌上的话题。他觉得,这些政治家们,竟没有请他谈 谈他进入鄂豫皖以来,特别是创造川陕苏区以来的光辉业绩。他认为这不是忽略,而未免是 一种不敬。老实说,自茂县出发三天以来,他就在马上反复思考作了颇为充分的准备。只要 有人问起这些业绩的某一项,他就会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眉飞色舞地讲起来,遗憾的是无 人提及。他对这种“辣椒”之类的笑谈,不仅索然无味,也插不上嘴去。因为他自到四方面 军充任太上皇之后,还没有一个人敢和他平起平坐。平时,象徐向前这样的总指挥恐怕也不 敢同他开玩笑,那就更不要说别人了。据熟悉情况者说,除了陈昌浩和黄超一流人物,是很 少人敢到他那里去的。尽管他待人并不严厉,而且相当温和。这样久而久之,除了发号施 令,连开玩笑这种本领也退化了。因此,在今天的宴席上,他只是脸上保持着礼貌的微笑, 终不免显得沉闷。
  宴会的时间不算太短,几位善饮者象毛泽东、博古都喝了不少。饭后,周恩来亲自送张 国焘回去休息。因为这地方房子少,只好把张国焘安排在街北头一家店铺里。
  “国焘同志,”周恩来微笑着说,“你是不是早点休息,明天上午我们就要开会了。”
  “不忙,不忙,”张国焘笑着让座,“好多年不见了,坐一坐嘛!”
  周恩来就在床铺对面一张椅子上坐下来。
  “你看我有什么变化吗?”张国焘笑着问。
  周恩来仔细端详着张国焘,他那圆鼓鼓的鸭蛋脸,真是健康无比,只是右耳周围,有一 道深深的圆型的压痕,就笑着说:“没有变化!要说有的话,我看你比过去更胖,更健康了!”
  “是的,纵然戎马倥偬,我倒一向很少生病。”
  “怎么,你的耳朵上好象多了一个圈圈?”
  “唉,恩来兄,你的眼真细!这是什么圈圈哟,这是电话耳机子压的一道沟沟!”
  张国焘一面用手掌摩挲着他耳轮周围的那道沟沟,一面叹口气说:“这就是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四方面军几年来给我留下的纪念!每天我一起床就打 电话,连饭都顾不上吃,党政军民大小事我全要管,一打仗,尽管有向前在前面指挥,我还 是怕出岔子,有时一个电话就打几个钟头,我这耳朵又不是铁的,怎么会不压出一道沟沟 呢!”
  周恩来哈哈大笑,说:“那你就少管一点嘛!”
  “少管?少管行吗?你不知道我们那些同志的水平,有时简直低得可怜!”
  周恩来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
  张国焘忽然眨了眨眼,扬起头问:“你们路上举行的那个遵义会议,我们看到的材料太简单了,你能详细讲一讲吗?”
  “可以。”
  周恩来坦率地点了点头,把遵义会议的过程简要地讲了一遍。最后带着庆幸的情绪说:“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现在看,还真亏得毛泽东同志参加了军事指挥,不然象贵州那样 的情况,还真够麻烦呢!”
  “问题都解决了吗?”
  “都解决了。”
  “博古呢?”
  “博古同志也很识大体,自那以后没有发生什么问题。”
  张国焘睁大眼睛听着,显得很不满足。但也不便再问,又说:“听说,还开了个会理会议?”
  “是的,”周恩来又点点头说,“那主要是批评了一下林彪,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张国焘不再发问,沉了好大一阵,突然扬起头,瞅着周恩来问:“现在,一方面军有多少人?”
  周恩来眼睛机警地闪了一闪,笑着反问:“现在四方面军有多少人?”
  “我们有十万人。”张国焘梗了梗脖子,“你们呢?”
  “一方面军伤亡很大,现在恐怕不到三万人了!”
  周恩来的话刚一出口,眼瞅着张国焘的脸色突然变了。
  “噢,三万人!……三万人不到!……”
  张国焘喃喃自语着,没有再说别的。他的头略略仰起,目光立时变得高傲和严峻起来。
  谈话中断了。屋子里静寂无声。周恩来对自己的答话有些后悔,但已无可如何。
  “今天疲劳了,就这样吧!”张国焘淡档地说。
  周恩来起身告辞。
  第二天上午九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关帝庙的大殿里举行。中间摆着几张桌子,四外是 各式各样的椅子和长长的条凳,都是从镇上借来的。周恩来作为会议的报告人坐在主要位 置,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刘少奇、邓发、凯丰、林伯渠也都坐 在前面,其他高级将领刘伯承、彭德怀、林彪、聂荣臻、李富春等人都散乱地坐在各处。会 议仍然充满着愉悦热烈的气氛。
  首先由周恩来作报告。他捋了捋他那漂亮的大胡子,展开了一个事先准备的提纲。他的 姿态严肃、庄重而又从容不迫。他讲的中心问题,是两个方面军会合后在什么地区创造新苏 区的问题。他认为,要创造的新的根据地应该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便于作战。特别是两 个方面军会合了,力量大了,一定要地区宽大,便于机动。现在的松、理、茂地区地方虽然 不小,但道路少,易于被敌人封锁,而不利于对敌反攻;第二,群众条件方面,应该是人口 较多的地方,红军才有发展余地。松、理、茂、汶等人口一共才二十万,且多为少数民族, 难以扩大红军;第三,经济条件,粮食至少能够自给。而上述各地正是缺粮的地方,牛羊也 有限,布匹更不好解决。周恩来根据上述条件分析,认为在这个地区是不利于建立根据地 的。另外,他又对敌情作了分析。他指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会增加到这方面来,封锁大渡 河,从南面和西康方向阻击红军,这样就会逐步把红军压到草原。如果红军仅仅限制在松、 理、茂地区,就没有前途。因此,部队必须前进。在当前最理想的地区就是川陕甘地区。这 地区地域宽,道路多,人口多,物产富,有利于红军的发展。两大主力会合后的第一步就是 北进,首先夺取甘南。他明确指出,向南是不可能的;过岷江向东敌人有一百三十个团,也 不可能;向西是大草原;看起来也只有向北才是出路。这样,就要首先夺取松潘与胡宗南部 作战。以运动战的高度机动大量歼灭敌人。最后他还强调了指挥问题必须集中统一,指挥权 要集中到军委,这是“最高原则”。
  周恩来关于行动方针的报告,看来相当周密完备,显然概括了其他同志的意见,经过深 思熟虑。
  高大魁伟的张国焘坐在周恩来旁边很显眼的位置上。比起昨天,他的神色显得更庄严、 更高傲和更自信了。周恩来的报告并不使他惊讶,因为这些内容从前几天中央军委的电报中 已经透露了,他也正是针对着上述观点做了准备。除此而外,周恩来最后那段话也使他深为 不安。当他听到指挥问题要“集中统一”,要“集中军委”,而且这是“最高原则”的时 候,他的心象是突然被撞击了一下似地蹦了起来。他的脸立刻沉下来了,鼻子里轻轻地哼了 一声。他看看大家没有发现,脸上又立刻装出微笑的样子。
  由于张国焘在肚子里自己跟自己说话,周恩来最后讲的军事技术呀,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