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的一线希望破灭了,炮兵战士纷纷低下头去。有的背过脸去偷偷地抹泪。一个战士 抽抽咽咽地说:“首长,我们不是不听命令呵。这几门炮,是牺牲了好多同志才缴获来的。我们把它从 江西拖到湖南,又从湖南拖到贵州,什么难过的江都过了,什么难走的山都走了,为什么要 把它扔到赤水河里呢!有些山上不去,我们就拆散了背上它,用绳子拖着它,同志们累死了 好几个,好不容易到了这里,为什么要丢掉它呢?… ”
  这个战士一边说着,竟哭起来了。
  周恩来望望那几门山炮,也心里酸酸的,觉得很不好受。因为这几门山炮的来历他是很 清楚的。但是他的面容仍然很严肃,丝毫也没显出软弱的感情。
  这时,从那边过来几个炮兵连的干部,他们本来同战士们的心情相同,躲到一边去了; 现在一看战士们在周副主席面前哭起来了,实在太不象话,就严肃地呵斥道:“哭什么!既然首长说了,我们就应当执行命令。快,快把山炮拉到那边悬崖上丢在赤 水河里!”
  “是嘛,同志们,这是不得已嘛!以后我们还会要缴获的!”
  周恩来温和地说。
  战士们这才赶着骡马,拉起沉重的山炮,咣咣当档地向悬崖那边走去。
  “同志哥,我的同志哥,”一个炮兵干部在后面追着喊,“不要忘记在山崖上做个记 号,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还要来搬它的!”
  所有在场的人,心里都在颤抖,只有骡马不懂事,仍然象平常那样忠心地专心致志地执 行着它们的任务,拖着几门山炮,走到山崖那边去了。
  黎明随着漫漫的晓雾来到赤水河上,队伍开始渡河了。
       黄金书屋 youth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地球的红飘带  (十七)
  红军渡过赤水,即将浮桥斩断,进入川南古蔺县境。由于北面长江沿岸置有重兵,且后 面追兵甚紧,军委决定以一部佯攻叙永,仍旧作出渡江姿态,主力则向西南的扎西(威信) 开进。
  人们对贵州的“天无三日晴”体会得越来越深了。土城之战刚刚晴了两天,接着又是浓 云蔽日,大雾弥天。有时白茫茫的大雾甚至终日不散,在高山深谷间行进的战士们,简直整 日在云间穿行。目力所及,仅仅是眼前的一小段山路,隐隐约约的黝黑的树影,和路旁湿漉 漉的尚未返青的衰草。前面十几公尺以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只能从鸟鸣判断出那里有丛 密的林木,从叮咚的水声猜测出那里有山泉或溪流。
  这天,朱德因为等电报出发得迟了。他落在部队后面,背上挂着一顶江西斗笠走得蛮有 精神。手枪班长袁国平、警卫员小崔紧跟着他,饲养员拉着他那匹黑马。朱德自恃体格强 健,只在疲劳时骑骑马,大部分时间都是步行。长征路上,按组织规定,几位主要领导人, 每人一匹马,一个文件箱子由两个运输员担负,毛泽东由于当时体弱有病和夜间工作,王稼 祥由于负伤未愈,还各配有一副担架。而朱德却只要两匹马,一匹驮文件和行李,一匹乘 骑。但是,他那匹驮文件的马,经常随康克清(当时任指导员)在后面收容病号,差不多等 于一匹公用的马了。而他随身的这匹黑马也是如此。不管是伤员病号,凡是走不了的,只要 遇上这位军中慈父,总能够骑上他的黑马走上一程。这样,时间长了,他的警卫员和饲养员 也不免有些意见。一方面敬佩这位统帅,一方面又认为他做得太过分了。
  这天下午,朱德和袁国平他们正说说笑笑地在大雾里行进,忽然听到前面山拐脚处有痛 苦的呻吟之声。朱德循着声音走上前去,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红军战士,倒卧在地上,一个 稍为年长的战士背着两支枪,坐在一边守护着他。那个卧在地上的小鬼面黄肌瘦,微微地闭 着眼睛呻吟着,看去还象个孩子,脸上有一层嫩嫩的茸毛。他的一只脚穿着草鞋,另一只脚 上包着一块破布。那个稍许年长的战士不断地重复看同一句话:“小石,你忍着一点!你忍 着一点!”
  “他病了么?”朱德走上去问。
  “不,他的脚走坏了。”那个年长的战士说。“连里本来想把他寄了,他死活不肯,我 只好扶着他慢慢地走。贵州这个鬼地方真遭罪呀!要是在我们江西,你看… ”
  “要是把你寄下,你愿意吗?”那个小鬼冷古丁地冲出这么一句,睁了睁眼又合上了。
  “嚯,火气还蛮大咧!”朱德慈祥地一笑,说着躬下身子,摸了摸小鬼的额头,觉得有 点烧,然后就蹲下来,去解他脚上那块很脏的破布。警卫员小崔和手枪班长袁国平,一看总 司令要去解又脏又臭的包脚布,就赶上前想去拦他,可是朱德已经解开了。人们不禁吃了一 惊。这只脚肿得很大,胀得发紫。朱德用手轻轻地摁了一摁,叹了口气说:“很可能是化了脓了。”
  “等医生上来给他治吧!”小崔在旁边说。
  朱德好象没有听见。他攥着拳头想了一会儿,仰起脸说:“你们谁带的有刀子吗?”
  小崔迟迟疑疑地掏出了一把小刀。朱德接过来,划了根火柴把刀尖消了消毒,就说:“小鬼,你挺住一点,不会疼的!”
  说着,就伏下身子,在那只紫红的脚上刺了一个小口,然后用两只手攥着脚,又说:“小家伙,没得关系,咬咬牙!脓一出来就轻松了。”
  那个小鬼哼了两声,大团的脓液陆续地流了出来,小崔和袁国平掏了些烂纸擦起来。
  小鬼的额头上冒出一层汗珠。朱德瞅着他微笑着说:“江西老表,轻松了吧!”
  那个小鬼望着他天真地一笑。朱德吩咐小崔:“看马褡子里有补衣服的破布没有?去找一块给他包上。”
  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警卫员那里总是有的。小崔跑到黑马那里,很快从马褡子里摸出 一块破布给小鬼包上。然而,小崔知道这并不算完,心想下一步就是把黑马让给这位小老表 了。果不其然,朱德把手一招:“把马牵过来!”
  小崔这时一肚子不高兴。当然这马给谁骑他也没有意见,可是总司令这么大年纪,他的 身体吃得消吗!可是他又不能公开制止,只好仰起脸看看天说:“天不早了,今天恐怕赶不到宿营地了!”
  “赶不到,就慢慢走嘛!”朱德皱了皱那对浓眉。
  袁国平年纪大些,看见事已如此,也只好这样。就对迟迟疑疑的小崔笑了笑,摆摆头, 说:“那就快牵过来吧!”
  黑马来到近前,朱德又笑着对小鬼说:“小鬼,你今天莫愁啰,骑上马走,到宿营地休息一两天就会好的!”
  他们正要扶小鬼上马,只听袁国平说:“你看康指导员来了!”
  朱德往回一望,果然见康克清伴随着七八个病号赶上来了。她背着两支步枪,还搀着一 个病号。后面跟着他那匹驮文件的马,马身上嘀里嘟噜地挂着七八个背包,自然是那些病号 的背包了。
  朱德已经有好几天没有见自己的妻子,他迎上去笑着说:“小康,你怎么也掉到后边了?”
  “后边病号太多,都收容不过来了!”康克清停住了脚步。
  她搀着的病号由别人搀着继续向前走去。
  康克清这时二十三岁,红星军帽下露出齐耳短发,圆圆的脸盘,容貌端庄秀丽,长着一 双茶褐色的杏核眼。她一向注意军容,皮带、绑腿扎得整整齐齐,下面穿着一对草鞋。长期 的军旅生活已把这个渔家女培养成相当标准的女军人了。由于她在中央苏区指挥过一次三百 人的战斗,还得了“女司令”这个雅号。
  朱德望着自己年轻的妻子,身上背着两支步枪还有不少的东西,虽说她身体相当强健, 但毕竟太辛苦了,心中不免有几分怜惜,就问:“小康,你觉着还吃得消吧!”
  “没有什么!”康克清闪了闪那双茶褐色的眼睛笑着说,“就是昨天土城撤退太紧张 了,敌人紧紧地追着我们,有一个家伙喊:”抓活的!抓活的!‘把我的背包都抓住 了… “
  朱德一惊,问:“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我把臂一松,敌人就抓去了我的背包,我三脚两步地就窜出去了,也不知道当时 我怎么跑得那么快,等敌人再追上来,我已经赶上了队伍。… ”
  “哎呀,你看有多悬哪!”
  “就是丢了一个背包。”康克清笑着说。
  朱德不胜埋怨道:“你那个直属队罗里罗克,以后该注点意了!”
  康克清见她的收容队已经走远,就笑了笑连忙跑着去赶队伍。
  朱德回转身又走到小鬼身边,把小鬼扶了起来。小鬼没骑过马,脚又不敢挨镫,朱德就 抱着他,袁国平在另一边接着把他扶上马去。朱德托着他的脚认进马镫,又嘱咐他:“小鬼,可不能把全脚都插进镫里,这是有危险的。”
  小鬼在马上点了点头,年长的战士在前面牵着缰绳开始上路。小鬼在马上精神好了许 多,走几步就回头看看朱德,终于说:“首长,我好象在哪里见过你,可是又想不起来,你是哪个单位的呀?”
  袁国平哈哈大笑,连忙赶上几步说:“你们连这位首长都不认识吗?这是… ”
  他刚刚要说出口来,就被朱德打断:“我是收容队的。你们啥时候走不动,找我就是啰!”
  周围的人都笑起来。
  一行人又穿行在白茫茫的浓雾之中。
  大约走了二三十里,来到山谷里的一个村庄。路口上站着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挎着驳壳 枪在那里等候什么。一见马上的小鬼,就高兴地说:“石开!你这小鬼骑谁的马呀!我还以为你今天来不了呢!”
  小鬼在马上回头指了指朱德说:“就是那位收容队的首长。”
  那个干部一看是朱德,连忙跑过来打了一个敬礼;又回头望望小鬼,带着几分埋怨地说:“哎呀,你怎么骑了总司令的马呀!他那么大年纪… ”“呵?总司令!”小鬼和那个 年长战士都瞪着圆圆的眼睛,望着这个谁也看不出是总司令的人。
  “谁的马不能骑呀!”朱德笑着说。
  人们把小鬼从马背上接下来。那个干部背上他走到村子里面去了。小鬼不断地回过头来 望着总司令,眼里含着两汪泪水。
  又行了十余里,山沟越来越窄,天色更加阴暗,随着一阵阵冷风,飘飘洒洒地下起细雨 来。这时大家都已饥肠辘辘,那匹黑马也时不时地停下来,觅食路边的枯草。袁国平看见总 司令有些倦意,就乘势建议稍许歇一下,吃点干粮再走。朱德点了点头,就朝山坡上几户人 家走去。
  袁国平本想给总司令找一间稍许干净点的房子,用眼一撒,附近三五家全是又黑又矮的 茅屋,不是用玉米秆就是用竹批子编成的小门。他看见一个人正在门边劈柴,就走了过去。 哪知走到屋门口,却忽然不见了。一连喊了两声“老乡”,也没人应,心想,一定是老乡害 怕躲起来了,就向屋后找去。
  这里朱德推开粗糙的竹批子编成的小门一看,贵州人民惊人的贫困再一次把他惊呆住 了。在熏黑的四壁之内,只有一个用树枝和绳子绑成的小床,床上堆着一些柴草,墙角里用 几块石头架着一只铁锅,另一个墙角里堆着一个水瓮,几个破瓦罐和几个粗碗,地下还有一 个用树墩做成的座子,此外便什么也没有了,真是所谓四壁萧然。朱德踏进屋里,在那个小 树墩上坐下。不一时,袁国平领着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走了进来。那人面呈菜色,身上穿的 与其说是衣服,还不如说是些破布筋筋,勉强挂在身上而已。袁国平笑着对朱德说:“他果然是害怕,在竹林里躲起来了;我在外面喊,我们是红军,是干人的队伍,他这 才试试探探地走了出来。他是苗族,不过可以讲汉话。”
  “我当是猴子兵抓人呢!”那个苗族青年红着脸,有点不好意思。
  朱德笑着说:“多麻烦你们了。我们就是烧点水喝,吃点干粮就走。”
  那位青年连声答应,往锅里添上水,烧起火来。
  这时,忽听床上哼了一声,床上的柴草索索地抖动起来。原来屋子里光线很暗,朱德进 来时只看到床上堆着柴草,现在仔细一看,才看出是一个老人把身子埋在柴草里。朱德忙问:“这是谁呀?”
  “是我阿爸。”那个青年说,“他又犯病了。”
  “是打摆子吧?”
  “是嘞。”
  “这种病,我知道。”朱德说,“冷起来冷得要命。你给他盖上被子嘛!”
  那青年指了指床上的草,苦笑着说:“那就是我们的被子。”
  朱德细看,才看出那是插秧剩下来的秧苗,用细麻绳扎成的草帘子。因为它比较柔软, 当地人把它叫做了“秧被”。这里的穷苦人就是这样过冬的。现在这样的“秧被”,怎么能 抵挡剧烈的寒冷呢!朱德望着这索索抖动的枯草,心中一阵难过,就对袁国平说:“快让小崔把我那块军毯拿来!”
  不一时,小崔拿来一块灰色军毯,朱德轻轻揭去秧被,给老人盖上毯子,又压上了秧 被。那位烧火的青年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一连声说:“官长,这怎么行?这怎么行?”
  病人盖上了毯子,安静了许多,朱德心里才渐渐安定下来。忽然,他看见灶火上方的墙 上有一个木橛子,一条细麻绳拴着一块黑乌谮的东西。他左看右看也看不出是什么,就问:“那里挂的是啥子呀?”
  “盐巴。”那个青年说。
  “盐巴?”朱德显得很惊奇,“怎么那么黑呀?”
  “我们干人连这个还没得吃咧!”
  青年随后说,这里盐分三种:有钱人家吃白色的,中等人家吃褐色的,干人能吃上点黑 盐巴就不错了。听到这里,朱德又问:“为啥子要拴条绳子挂在那里?”
  “我们怕吃完哪!”那个青年说,“我们只在做菜时候蘸一蘸就赶快拿出来了。”
  朱德沉重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怪不得贵州的穷汉自称干人,真是被剥削得干干净净,啥子也没有了。”
  他感情沉重地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笔记本,拔出一支铅笔,将这些难忘的情景记录下来。 随后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