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葛洪坚持要去,后来别人再三追问,他才不好意思地说,听说那个勾漏那个地方盛产丹砂,可以便于炼丹!这样一来,连皇上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因为炼丹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事业,你要是没有练过丹,或者没有服食过“五石散”之类的丹药,简直就不好意思走到街上去亮相!
 葛洪的在炼丹上面的成就很高,据说炼来炼去,还不小心发明了火药!——当然这在英国人打进来之前,只是小事一桩!他对炼丹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烧火炼“外丹”的技术,和导引吐纳修炼炼内丹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里内外兼修的新炼丹理论。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后来很多人吃学道士们炼外丹来吃,结果吃死了无数!幸好有葛洪的“内丹”理论救急,才没有把道教的金字招牌给砸了。

 葛洪的另外一个更厉害的贡献,是他写了一本叫《抱朴子》的书。此书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丹药,外篇讲经世济人。这还没有什么,关键是他提出了“仙可学致”,金丹可合的经典思想。在书中,葛洪响亮地喊出了道教的最强音:

 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此言一出,无论贵贱,四野惊动!丹鼎派名声大振!从此以后,道教思想便豁然开朗,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长生不老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飘扬了千百年!

 ——但,此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在干什么呢?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自从张鲁去世之后,众多的张天师们,没有一个在两晋南北朝的光辉历史中,擦亮过自己的名字!
(二十四)
 
 难道,诺大的一个天师道,一两百年之际,居然没有出过一个人才?第七代天师张回先生感到心中无比苦涩。他独坐观中,扮着手指细细算了一遍,竟然也找到了几个。但这些“人才”,想起来却令人苦笑不已!

 第一种“人才”名气很大,但没有一个姓张。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凝之,当时的权贵杜子恭等。这些人都是天师道的信徒,不过没有一个人算是道教的专业人士。老实说,银子是出过一些,点子却根本没有!这和葛洪、陶弘景等人没法比呀!
 第二种“人才”也不姓张!——还好不姓!张天师想到这里,不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如果姓张啊,这个龙虎山不被人掀翻就算是幸运了!这样的“人才”之中,有一个“杰出”的代表,名叫孙恩。这人在现在的名气很小,但在东晋时代,提到孙恩这个名字,端得可以止住孩童夜啼!

 此人是当时著名的反贼,起事前大概是天师道一个“三袋”以下的弟子。所以造反之时,顺手便打出了“天师道”的旗号。
 按理说这没什么,当时社会动荡,拉杆子上山的人满街都是,朝廷早就见惯不惊了。问题是这孙恩有些与众不同。一来他的闹得势头过大,最厉害的时候,光是肉票就绑了二十多万!(“虏男女二十余万口”);二来这人的手段过于残忍,一点都没有修道之人的涵养。他一杀起人来,就六亲不认,连婴儿都一个个顺手丢进井里。一抓到州县官员,便杀了把尸体用盐腌着,强令死者的妻儿来吃,不愿吃的人直接杀掉肢解!
 最令天师道掌门人张天师愤怒的是,孙恩这禽兽居然连同门师兄弟也不放过。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最后竟也死在他的手里!

 那时龙虎山非常热闹,各部门官差们一个劲地往山上跑,白吃白喝不说,还摩拳擦掌地嚷着要“擒贼先擒王”。把本来就少的拜师学道者,又吓飞了一大半。张天师和骨干弟子们急得直跳脚!还好,关键时候传来了王凝之的死讯,这才多少打消了朝廷的疑心。
 最后的结果是,孙恩那厮兵败投水而死,数百手下和数十妻妾自裁殉之。侥幸逃脱的匪党们传说,孙恩其实没有死,他是“尸解”而成了水仙!
 尸解?我呸呸呸!就凭他那德行?正牌的天师道弟子们个个嗤之以鼻。

 张回先生想到这里,不禁一声长叹!往事数百年,天师道这一路走来,真是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按《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的人物品评法,天师道的主要人物之中,至少有两个半最值得佩服的,一个半最不值得佩服的人。

 最值得佩服的第一个人,自然是开山祖师张道陵先生,他的事迹就不用说了。
 最值得佩服的第二个人,要数第三代的天师系师张鲁。他不仅完善了天师道,还使天师道门徒广进,声威大振。对天师道作出的贡献,可以说直追其祖张道陵!
 最值得佩服的那半个,就是在张鲁之前,莫名其妙地冒出来的那位张修先生。他值得佩服的地方,是他以高超的组织能力,挽天师道狂澜于既倒。而之所以他只能算半个,是因为他最后被人杀了,被自己的人!

 一个半最不值得佩服的人之中的那一个,还是要算我们的系师张鲁先生。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天师道在他手中走向兴盛,也一蹶不振地迈向衰落。
 如果张鲁没有从政的野心该多好啊!当时,佛教还没有大举进入,道教的其它门派还处在萌芽时期。中国的信仰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张鲁先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手完善天师道的理论,加强和社会上层的沟通;一手扩大基层信徒的队伍,加强组织管理。最后,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一举取得国教的地位,流传千古,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张鲁有了些资本后,就拼命地想往政界发展。这一点和后世开钱庄的土老肥没有两样:手上有了几个钱,不想着去扩大经营,而是马上送到乡下去买几亩土地!
 所以,天师道要评最不配服的人,张鲁先生应该榜上有名!
 还剩那半个最不佩服的人,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正是恶棍孙恩。此人作恶也算作出了水平,但正因为如此,他的手段让人很不佩服!不过,泥鳅再大也是沟里的小鱼。孙恩闹腾了半天,充其量是个巨匪,所以只能算半个。

 张回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想到这里,他自己开始不满意起来。为什么呢?不对称呀!最佩服的是两个半,最不佩服的是一个半,说出去都不好听。

 张回先生就开始伤脑筋了:这最不佩服的人之中,还应该加上谁呢?
(二十五)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张回隐约听到,道观外传来悠扬的丝竹之声。

 奇怪了!张回心想,这年头,是人都愁眉苦脸的,谁还有心思去调弦弄竹?莫非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太上老君又一次下凡搭救?
 他刚要起身,一个老成弟子匆匆从观外走来,一拱手,说道:“师父,有客来拜!”
 哦!张天师略有些失望,他问道:“什么客人?可有拜帖?”
 “这倒没有,不过,客人说他也是道门中人,但是……”弟子顿了顿,小声地说,“他的排场倒是不小!”
 “既然如此,还不快快请进来!”张天师不悦,心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又是哪一派的新贵高人?

 张回走到堂前,只见一个披着玄色鹤氅,头戴金冠的羽士,正负手身后,悠闲地观看大殿上供奉的三清塑像。从后面看,此人身材瘦削,一头白发如雪,有一种令人不可逼视的超凡气质!在他的身旁,站着两排黑衣劲装大汉,个个肃立无声,两手交叉胸前,腰间钢刀细长如柳叶一般细长,不像是本朝惯用的兵器。
 张回定了定神,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客人缓缓转过身来,一双眼睛厉如寒星,上下地打量着张回。
 张回略一躬身,说:“龙虎山张回,不知贵客驾到,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岂敢岂敢!原来阁下就是张回张真人!”客人客气中隐约有一丝讥讽,“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呀!”

 “哪里哪里!”张回谦虚地说,“还没有请教贵客的尊姓大名?”
 “在下姓寇,名谦之,草字辅真。”客人淡淡地说,“说来在下和道兄一样,都是天师道中之人。不过,道兄在南,谦之在北,相隔千里,平日少有音讯往来。说起来,这都是谦之的怠慢之过。今日奉大魏皇上之命,出使南朝。一时顺路,故特来登门谢罪!”
 寇谦之说到这里,稍微拱了拱手,表示悔罪的意思。张回连忙说不敢不敢!但寇谦之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得张回从里到外,一片透底冰凉!
 ——他轻描淡写地说:“北地之蛮夷之人,向来厚重少文,没有什么见识。承蒙大家的错爱,北方的道友,连同大魏国的皇上,都谬称在下为‘寇天师’!其实名不符实,令道兄见笑了。”

 张回先生哪里还笑得出来?他脑袋里乱糟糟的,又是纳闷又是恼怒!纳闷的是,这寇谦之是哪个角落里蹦出来的?居然也是天师道中之人,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

 恼怒的是,你既然自称是天师道中之人,为何连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懂?头上只有一片天,哪来这么多天师?老祖师爷张道陵先生飞升之前,交待得清清楚楚:“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你明明是姓寇嘛!不来龙虎山递门生帖就算了,居然胆上生毛,也敢自称“天师”?

 但张回一句话都没有说。首先是修道之人自有涵养,其次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如果这寇谦之一个人上山,不用说,关门放狗!不咬出十几个窟窿来,算他小子屁股肉紧!
 不过,现在情况好像不妙,别人这是有备而来,那十几把长刀可是吃素的?何况,听他的口风,好像背后还有北魏的皇帝撑腰呢!

 话不投机半句多!寇谦之敏感地察觉到张回的不悦,不咸不淡地闲扯了几句,便以公事在身为借口,起身告辞。张回先生也不挽留,客气了几句,便端茶送客。
 这寇天师刚一站起来,就听得外面一迭声的“起轿 ”!“出行”!接着,丝竹之声再次悠扬地响起。寇谦之衣袖一摆,款款地迈出大门,扬长而去。

 见队伍渐渐走远,张回先生手下的一个小道士躲在门后,低头“呸”了一口,狠狠地骂道:“什么修道之人,这付德行!当心一个跟头从轿子上摔下来跌死!”
 如果是平时,对于这种没有教养的话语,张回先生肯定会当场呵斥。但今天,他却满腹心事,一句话也不想多说。他隐约地意识到,天师道中,最后一个最让人不佩服的人,终于出现了!

 有一点张回天师倒没有想到:其实讨厌这寇谦之的,远不止龙虎山上正宗的天师道传人。如果十八层地狱真的是佛教徒掌管的话,那么,这位寇谦之先生死后,肯定会被直接押送到最下面、最黑暗的那一层!
(二十六)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拓跋圭下令全境灭佛:“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

 一声令下,雷厉风行!全国各地州县官员,见佛像就砸,见庙就烧,见到和尚尼姑怎么办呢?“沙门无长少,悉坑之!”据说,全国八成以上的僧侣,都没有逃过这一千古大劫!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之一,其它两次分别是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不过,好像都没有北魏太武帝这么辣手!

 这次灭佛的主导者是拓跋圭,推动者主要有两个:权臣崔浩和他的密友兼导师寇谦之。公平地说,寇谦之当时还是很有修道之人的风度的,他见杀和尚杀得太多,心中有点不忍,还跑去劝崔浩。但崔浩正杀得正过瘾,哪里肯住手?到后来,寇谦之没有办法,甚至开口吓唬崔浩:“你这样做是不好的,会招来报应的,会不得好死的……”
 崔浩听烦了,一口顶过去:“您老人家平时不是常说,俺们道家不相信因果报应么?怎么事到临头,又在一边叽叽歪歪嚷个啥?”
 寇谦之长叹了一口气!世事难料呀,自己一开始,只是想用竹竿捅一捅树上的鸟窝,哪承想到,最后居然把天捅了一个大洞!

 不管后人怎么说,北魏太武帝灭佛这件事,寇谦之是怎么也洗刷不了责任的。当初,他从嵩山下来的时候,人称“太平真人”。拓跋圭灭佛之时,年号恰好是“太平真君”。这可不是巧合,“太平真君”这一年号,的确是寇谦之建议万岁爷采用的,而皇上居然就很听话地用了!寇谦之在当时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寇谦之没有对张回说谎,他的确是天师道里的一个成员。不过,和龙虎山上的张天师没有多大关系。当时中国分为南北朝,天师道也分裂为南、北两派。南派老老实实地奉龙虎山张天师为尊;北派山高皇帝远,为首的就是这寇谦之寇天师。
 寇天师诱发的这场灭佛行动,不仅仅是他本人,也不仅仅是天师道,而可以说是整个道教,对外来宗教佛教发起的第一次绝地反击!当时就是这么个情势,是道士就想这么干!南天师道的道众们,在公开场合,对寇谦之杀人过多,酸溜溜地表示过不满。但在他们的内心,却肯定是万分遗憾!因为这么一次伟大的反击,吹起号角的人,居然不是龙虎山上正宗的张天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这一首诗,给我们描绘的是当年南朝佛教的兴盛。其实在北朝,佛教的流传也不遑多让。据说北朝当年,皇帝下令修建的寺庙47座,王公贵族修了800多座,到了北魏宣武帝年间,民间州府修的寺庙有13700座!
 刚刚建立不过百余年的道教,几乎被来势汹汹的佛教击得溃不成军!所以,才有我们上文提到的陶弘景、陆修静、葛洪等手忙脚乱的道教改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寇谦之等道士,才会推动皇帝用武力灭佛!

 那么,这佛教何德何能,居然能让道门中人如此狼狈?难道仅仅是像人们所说的,“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洋货就是要比国货好用么?
 当然不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仍然是正牌的天朝大国。不像现在,粘个“洋”字就身价百倍,说到出国,连非洲也愿意去。佛教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它本身的确“有料”、“够劲”!

 北魏武帝灭佛之后不久,又有一场北周武帝灭佛(那年头当个和尚也不容易呀!)。这周武帝比拓跋圭文明得多,他只是拆庙烧经,而没有用和尚去充当填土坑的建筑材料!
 更妙的是,在动手之前,周武帝寻思:咱不能给后人留下话柄,说俺们不讲道理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