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着]道德经讲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典名着]道德经讲义-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说排行榜:/top。aspx                
最新更新小说:/news。aspx        
《道德经》讲义 作者:空净师 
引 言  
  《道德经》又名《老子》,系太上圣祖所著,成书於春秋末期。全经共五千言,因而后人又称之为《五千言》。《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三十七章,主要论述道,故名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主要论述德,故名为“德经”,全书合称为《道德经》。    
  《道德经》问世两千多年,被尊为“天书”、“哲学诗”、“万经之王”。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科学宝库。她包含着无比宏大的宇宙真理,蕴藏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政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修真学、养生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广大领域,表现出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思维,可以说是一部 “百科全书”。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闪耀着光辉灿烂的东西,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它的渊源。    
  《道德经》像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她又像滚滚黄河、长江,经流数千年而不息;她像阳光雨露,滋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道德的光明,朗照神州,亘贯古今,通透着炎黄子孙的心灵,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由此可知,道德是中华之根,华夏之魂,我们民族之灵根深植於道德的基石之上。   
  《道德经》是一部奇书,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自古至今各种注释千种以上。仅《八史经籍志》著录的就有230部。不仅学者志士精心作解,历史上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等皇帝,都曾专门为之作过注。毛泽东主席亦曾研读《道德经》,在他的著作里多处引用此经中的意境,尤其是《矛盾论》和《实践论》,无不闪耀着《道德经》的哲理光辉。   
  《道德经》的光辉不仅撒播在中华神州,而且光照全球。(美)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盛赞道:“在人类思想史中,它(指《道德经》)的确可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他称赞“老子是孔子之前最伟大的哲学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科技史专家,他非常尊崇老子,并因此起中文名字为“李约瑟”,以与老子李聃同姓为荣。国外翻译出版《道德经》的各种译本已多达140余种,新译新注还在不断出现。其译本之多,不仅居世界之冠,仅英译本已多达40余种,已经超过了除《圣经》之外的任何其它书籍。由此可见《道德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影响力,而且她必将在未来的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道德又是治国之本。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这无疑将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史,谱写出新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对炎黄子孙的道德素质,必将注入新的动力。可以坚信:道德宏扬于中华大地之时,将是我们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之日。    
  《道德经》乃太上圣祖立于无极大道,隐显同观,微著共探,千比万喻,类比推理,由浅入深,辩证地阐述自然大道之理。太上开宗明义,讲述大道与万物,有与无、名与实的微妙变化,揭示自然大道“无为无不为”之妙,阐述大宇宙的基本法则。他告诉人们:道在天,亦在人;在人身,更在人心。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天地赋予人以性命而存,故天理在人心。人性本善,惟进入后天以后,被七情六欲所迷,失道丧德,坠入苦海。圣祖悲悯众生迷茫,教导世人明道重德,遵从自然大道规律。指明了修德返道,归根复命,返本还源,回归道乡的光明之路。此乃圣祖作此五千言的良苦用心矣!   
  大道本无言,但太上恐我等后人执著于后天,迷恋于红尘,陷入我执我欲迷痴而不能自拔,故作此五千珍言以为训。经中高度概括的自然妙理,既在言中,又在言外;远在天穹,近在身边。平常心就是道。生活中无处不有道,无事不有道;悟与不悟,得与不得,惟在人心。故太上有“观心得道”之旨,这是正道大法与傍门邪道的分水岭,是一切上乘正法必须贯彻始终的大前提。   
  《道德经》义深境邃,非语言文字所能概全。其论所含内容,显密结合,深奥宽广;其理一气含三,非后天主观意识所能诠解。太上往往将道的“体”、“相” 、“用”三者,融合在一起论述。在应用方面,又将“出世”修道与“入世”行道,相互结合,应用无方,妙用无穷,甚至是妙不可言。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要将《道德经》的全部内涵完全表达出来,是很难之事。尤其是在入世的应用之道方面,常常牵涉到许多历史背景,哲学史观,宇宙真理,天道规律,人事伦理,价值取向等等。因此需要超越所论事物的表层,在其深层内核,去寻求接近形而上之道的真谛。   
  自古以来,注释《道德经》者甚多,著作车载船装。但所著都是各人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上,有就文解文者,有就理释义者,有从养生角度作解者。各有侧重,各有所说,各有其理。因经文系古典文字,多有难解之处。其论具有立体型,其义含有多面性,而且负载着大道的全息性信息。故千解万注,都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砖引玉,互相启发而已。其根本还在于读经者自己认真体悟经文的内核,走进去再走出来,才能真正明悟大道的内核本质。   
  为了与一切有志学道者共同学习,同参此经,编者参照许多前辈和今人所作注解,并依据青龙山人、空净师尊所创立的修真理法学体系,撰写编辑成此讲义,以供参考。   
  由於编者心修水平所限,德性不足,悟性欠缺,对经文本意理解粗浅。故“讲义”中难免有偏差、错误之处。敬请众师尊、诸学友批评指正,并提出修改意见。   
  对修真人来说,《道德经》是做人、修德必读的基础教科书,是观心得道,性命双修,得道成真的珍宝。当正心诚意,心怀恭敬,以心去读,逐句深悟,心领神会,自有所得。   
  愿一切有志者皆能从此经中汲取不尽之营养,以滋补心身,各有所得,各收其果!    
  2001(辛已)年3月25日初稿 
  编撰者 2002(壬午)年4月21日二稿 
  2002年8月19日(七、十一)终稿      
观妙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道”,即无极大道。“道”之一字,其义最极最大,最细最微,其变化奥妙无穷,其理高深莫测。道,无名无象,不可见,不可触;其大不可量,其小不可指;变化无穷,至玄至妙。大道之理,就是“无极生太极”,“有生于无”。无极就是“无”,太极即是“有”。无极与太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太极中的阴与阳,是横向的对待关系。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体,太极是分枝;无极是定静,太极是变动,等等。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顺而生万物;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返无极。无极本体为〇,动生太极为一;太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返归于一本。这些都是无极与太极的辩证之理。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无极,“可道”是太极;道是无,太极阴阳则是有。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是万物一体两面的总合。万物无不有阴阳,无阴阳就无万物;阴阳就是矛盾,没有阴阳矛盾的相生、相化、相搏,就没有世界。大道无形,可生天地;大道无名,可长养万物,可为天下母;大道无情,可运行日月。 
  “道”,至尊至圣,它是宇宙之本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它虽然无形无象,无色无臭;但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 
  “道”字,富有多层涵义。“道”字的结构,一个“首”字坐在车上行走。“首”即人的头部,首上两点代表天地阴阳;两点下之“一”,代表人为阴阳合一之体。一横下的“自”字,就是每个人各自的性命实体,坐车行进在人生旅途上,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交响曲。朱子(朱熹)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说文解字》曰:“道者,路径也。”也就是人生所走的道路之意。“古道西风瘦马”、“远芳侵古道”的诗句,便是形容道路的“道”。 
  “道”,又代表着抽象的规律、法则,学理上、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以及实际的规矩,生天生地生万物之理,故谓之“道”。《左传》中所言“天道远,人道迩” 。《中庸》首章所言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易·系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与佛家所论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其义相通。皆是言大道的玄妙幽微,深不可测。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开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地人万物之体。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弊。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等论,皆是就道的理性而言。 
  “可道”二字,就是可变化之道,是道的运行与应用。“可道”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之后的状态。太极生万物,有形有象,变化不测;可言可说,可见可闻者,便是“可道”。“可道”就是混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已分,乾坤定位的太极。在天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在地有东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间的飞植动潜,人类社会的万类万事等等,皆属“可道”。可道中有生有灭,有成有毁,凡一切不能永久常存的有形有象事物,都是“可道”的范畴。 
  “非常道”,就是非恒常之道。真静悠久谓之“常”,永恒不变之义。眼既可见,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变换。既有变换,岂能常久?故曰“非常道”。 
  修真者以学道、修道、证道、成道、了道为旨归。道可受而不可传。别人可以将道的感受告诉你,却不能将道交给你。修道就像鸭子浮水,冷暖自知;又像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天理在人心,自性中有大道。大道的体性特征,道的个中滋味,一切都在自心中,故古有“唯心是道”,“唯心是法”,“心明道成”之论。修道在心,明道在心,得道成道亦在心,这就是太上“观心得道论”的圭旨。   
  【名,可名,非常名。】   
  此段有三个“名”。第一个“名”,即大道无名之名。大道原本无名,为了阐述表达代表它的概念,无奈强立其“名”曰“道”,此名实为常名。道为虚无之体,不可见,不可闻,实无可指;以名而言,虚而无物,实无可名。凡是可言可名者,已是形而下之器物,非真常之名;凡所可道者,皆是道的显见外表,已不是真常之道。 
  第二个“名”,即“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其“名”随“可道”所生的象而来,由实际存在的事物而起。故有物有象才有名。宇宙万物,千门别类,千差万别,各具特性。为了对万物分门别类,才安名立字,以识其体,以辨其形。世间事物,凡有变易者,皆为“可名”;无变易者,皆不可名。因其有变有易,不能常存永恒,所以谓之“非常名”。万物皆可立名,惟生万物之大道,虽以“道”名之,总是强以其名,它毕竟无名。 
  第三个“名”,即“非常名”。“可名”代表着可生可灭的事物,变动不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跟着体象之生而有,随着物之亡而灭。故凡“可名”者,皆为“非常名”。修道人若能悟透“可名”之名,又能悟出“无名”之名,则可知世间种种名相事物,都在阴阳运化中生灭无常。故无永恒之物,亦无永恒之名。 
  “可名”与“非常名”之意,即佛家所言的“万事皆空”。既明此理,何须执着假幻的名相而自迷?人世间名利二事,不宜贪求,贪者必招祸患。今人都在争求自己的“知名度”,却不知“名”是社会的公器。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名气。无论何种“名”,名太高了,树大招风,名不符实,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古人云:“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qiān)”,都是讲的这个道理。佛家劝人放弃名利,老子教人“少私寡欲”,皆是修道的基本原则。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指太极未分,阴阳未判之前,无形无象的无极混元状态。因为大道本体未动,无形无象,故曰“无名”。天地本无名,有了上下左右四方之形象,才有其名。天地生在大道之后,所以无名是“天地之始”。 
  所谓“天地之始”,就是天地未生前的无极状态。这种元炁初动之态,在阴阳则为氤氲(yīnyūn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之交;在天地则为一阳之初;在日月则为晦朔(晦,月尽也,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月一日始苏也,阴历月初的一天。)之时;在四季则为冬春之间;在昼夜则为亥子之时;在人心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人心处于寂然不动之地,也可以称为人心中的“无名天地之始”。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在鸿蒙未兆之先,一炁未动之前,原是混混沌沌,浑然一团,无半点形迹可见,故曰“无名”。 
  虽曰无名,而天地人万物皆孕育其中,只是尚未成象而已。有如人在父母未生前的原始之初,此即是“无名天地之始”的无极状态。待到静之已久,气机一动,氤氤氲氲(yīnyūn),生育天地万物,才有可名;一片太和元炁,流行宇宙,养育群生,就是“有名万物之母”。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炁相抱,好似鸡蛋的白黄相抱一般;母者,天地开辟以后,化生养育万物,生生不息,关爱备至,如母之养子一般慈心。此即为“万物之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