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安史之乱

    天宝年间,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和府兵制的破坏,地方势力日渐增长,唐朝中央政权被削弱。为加强边境的防御,玄宗在边境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兼管地方行政、财政,势力不断扩充。    
    玄宗在取得开元盛世的局面后,便忘乎所以,骄侈怠政,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不理朝事。他不愿纳谏,不听忠言,守正不阿的韩休和忠直的张九龄都被他罢免相职,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邪小人。玄宗由明君到庸主的转折是以重用李林甫为标志的。李林甫狡猾奸诈,工于谄媚,又妒贤嫉能,排斥异已,结党营私。他为了专权争宠,主张镇守边疆用少数民族人,因此,安禄山等被任为节度使。后来杨贵妃得宠,她的堂兄杨国忠当上宰相。杨国忠身兼40余职,他骗取玄宗的信任,拼命聚敛天下财富,而能与他争权夺势的只有安碌山。    
    安禄山是混血胡人,性情残忍,狡诈多智,他因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收为养子。安禄山最善于贿赂与取媚。他贿赂李林甫等官员,他们不断向玄宗夸赞他;结纳杨贵妃,45岁的他成了29岁的杨贵妃的义子;他进贡奇珍异宝,献忠心谗媚玄宗,深得玄宗的信任与重用;他出兵平定了边疆的奚、契丹叛乱,由此成了边将中最受宠的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极力扩充实力,积极囤积武器、粮食、马匹,还蓄养了一支由八千胡人精锐组成的“曳落河”部队;又以蕃将32人代汉将,苦心经营,雄踞北方。他的野心渐渐暴露,杨国忠、太子李亨等多次告诉玄宗:安禄山必反,玄宗根本不信。    
    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领15万大军从范阳起兵反唐。当时,天下太平日久,防务空虚。叛军一路挺进,沿途州县望风瓦解,34天后,东都洛阳陷落,唐军退守潼关。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东都失守后,唐将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关,以确保长安的安全。然而,玄宗听信宦官谗言,杀死了这两人,改派哥舒翰指挥。杨国忠猜忌哥舒翰,建议哥舒翰领兵出关与叛军决战,致使唐军在灵宝惨遭失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陷,叛军直逼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称为唐肃宗。安禄山一路烧杀抢掠,各地民众纷纷进行抵抗,给叛军以沉重打击。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位称帝,安史集团争权夺利,内部矛盾重重。    
    肃宗任郭子仪和李光弼为相,并向回纥和西域诸国借兵求援,攻打安史叛军。757年,郭子仪等人率领唐军及回纥兵15万人,攻克长安,收复洛阳。史思明则打败唐军又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分裂。763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唐军和回纥兵的反击和夹攻中,史朝义兵败自杀。至此,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迅速走向衰落。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造就了唐代文化的繁荣,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峰。唐朝诗歌更是光彩夺目,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则是诗歌星空最灿烂、最辉煌的明星。    
    李白字太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18岁隐居大匡山发愤读书。李白好剑术,曾到青城山学道。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在隐居苦读、热衷神仙道教、仗剑任侠中度过。24岁时李白离家漫游。他游山玩水,访朋交友,很快就因才华横溢而名满江南。27岁时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并以安陆为中心漫游,结识了郭子仪、孟浩然、吴筠等。后来吴筠向玄宗推荐他。于是,玄宗三下御诏,宣李白入京作官。李白42岁到长安。玄宗很是赏识他,让他供职翰林院。但不久李白就遭到权贵的谗毁和排挤。三年后李白离开长安,继续漫游,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下了千古传颂的深厚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慷慨从军,加入永王军幕。不久,永王因谋反被打败,李白入狱。由于郭子仪的保护,他免遭死刑,被流放到夜郎。李白晚年流落江南,靠他人接济为生,后患病而逝。    
    李白一出现便震惊了诗坛。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自然,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另外还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李白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浪漫主义,以想象和夸张将浪漫主义推向最高峰,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等。他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乐府的传统,气势雄放,想象奇特,语言畅快,音调激越,想人之不敢想,言人之不能言,故被称为“诗仙”。李白以他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的诗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他从小受儒家教育,形成了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他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24岁时回洛阳考进士落第。他怀着兼济天下的信心于34岁时到长安,在参加由李林甫操纵的考试中,再次落第。杜甫过着贫困失意的生活,甚至寄养在外地的儿子也被饿死。十载长安行,历尽人生辛酸的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叛军俘获。逃出长安后,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这是他一生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但不久他就弃官,开始了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他到成都后曾有一段一生难得的安定时期。杜甫暮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最后死于旅途客船中。    
    杜甫是一个勤于创作的诗人,留传于世的作品有一千多首。其诗作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国家的不幸、战争的灾难、百姓和困苦和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都反映在诗歌中,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其作品有“诗史”之称。杜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风格深沉凝重,语言精练朴实。他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尤其是他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的思想情操,被称为“诗圣”。为历代士人所崇仰。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结束后,平叛将领仆固怀恩想保留安史余部,借以拥兵自重,就奏请让叛将留守河北。因政府无力收回兵权,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样,北方大部分被降将所占据。唐朝政府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曾把边地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在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于是中原地区出现了不少军镇,这些军事权力机构成了即所谓的藩镇。    
    安史余部及其党羽归降唐朝后,仍拥有重兵。唐政府采取妥协政策,封他们为节度使。唐代宗任命安史降将李怀仙、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田承嗣、薛嵩分别为幽州、成德、魏博、相卫节度使,这就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第一批藩镇势力。节度使职位往往是父子相传、兄弟相继或部将承袭,不受政府的任免调遣,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常常互相攻战。他们不接受朝廷的命令,军队不听政府调动,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并自行委派官吏。不久,魏博镇兼并了相卫镇,形成了卢龙、成德、魏博这三大藩镇,又叫“河朔(河北)三镇”,割据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它们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发源地和最大势力区。内地节度使也效法河朔,实行武装割据。全国各地有几十个藩镇据地自守。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唐德宗初年曾决定削藩,革除旧弊。781年,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李惟岳要求继任父职,德宗断然拒绝。李惟岳便联合其他藩镇叛乱。唐朝政府采取以藩镇打藩镇的策略,李惟岳等藩镇叛军先后兵败被杀。但参加平叛战争的节度使借口朝廷封赏不公,又联合起来反唐,这就是“四王之乱”。这四王分别是冀王朱滔、魏王田悦、赵王王武俊、齐王李纳,朱滔是四王的盟主。与此同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联合四王反叛朝廷。唐政府抽调泾原节度使率军平叛,镇兵途经长安,因未得到厚赏便发生兵变,攻入长安,劫掠府库,德宗被迫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兵拥立朱滔之兄朱为大秦皇帝,李希烈也自称楚帝,一时出现“四王二帝”的局面。五年后,德宗才陆续平定这些叛乱。    
    宪宗即位后,任用名相贤臣,经济有所好转,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宪宗改变德宗四面出击的削藩策略,他采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取基础薄弱的地方,派兵平定了占据成都、镇海的节度使,然后集中全力讨伐强大的淮西节度使。名相裴度亲临前线督战,名将李率军雪夜攻占蔡州,淮西节度使束手就擒。削平淮西割据势力,对其他藩镇也起到震慑作用,许多节度使纷纷归顺唐朝,但藩镇根源未除。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又发生叛乱。此后,藩镇之间连年混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也叫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唐宪宗时,两党政争开始,穆宗时朋党正式形成,历经敬宗朝、文宗朝、武宗朝、宣宗朝,两党此起彼伏,反复较量,持续达半个世纪之久。两党斗争的形式是交替掌权,一党掌权,就积极排挤另一党,把朋党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牛李党争的源起是808年宪宗制策考试。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等指陈时政得失,言辞激烈,被考官录取。宰相李吉甫认为他们针对自己,便向宪宗哭诉,宪宗无奈,罢免了考官,牛僧儒、李宗闵长期不被任用。从此,牛僧孺与李吉甫结怨,揭开牛李党争的序幕。    
    穆宗长庆元年(821),翰林学士李德裕对牛僧孺、李宗闵13年前贤良科试中批评其父李吉甫怀恨在心,便和元稹、李绅等指斥李宗闵等科举舞弊,于是李宗闵等被贬官。牛李党争正式形成。牛党主要成员有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等。李党主要成员有李德裕、李绅、元稹等。穆宗为对付藩镇起用裴度,但李党官员处处加以阻挠和破坏,致使河朔战火不熄,从此朝廷再也无法收复河朔。不久,牛党骨干李逢吉得势,他大报私仇,提拔同党。823年,牛僧孺为宰相,李德裕被贬,并且8年不调任。敬宗继位后,牛党又掌权,李逢吉内结宦官外联党羽,导致敬宗在位2年便下台了。    
    唐文宗时,牛李党争达到高潮。先是牛党掌权,排挤李党;后是李党执政,排挤牛党。后来,牛李两党同朝为相,又意气用事,互相攻击。凡牛党以为对的,李党必起而抨击,李党认为对的,牛党必反对。每次议政,是非蜂起,弄得文宗不知所措又无可奈何。在一次朝议上,文宗提议把李宗闵从外地调回来,李党一成员就表示李宗闵可移近京师,但如再重用李宗闵,他就辞职;另一成员也表示不应怜惜这类以朋党敌政的小人。牛党成员奋起抗争,指出任官不应凭爱憎,要靠公正。文宗见双方争执,就决定稍稍提升李宗闵,李党仍然反对,接着双方激烈争吵,各不相让。面对党争,文宗忧心忡忡又束手无策,感叹:“去河北贼(河朔)非难,去朝廷朋党实难!”    
    武宗时期是李党的鼎盛时期。李德裕掌权,牛儒孺被贬官。李德裕不断给牛党罗织罪名,在汉水猛涨、当地闹灾荒时,他把罪责推到牛僧孺头上;又诬告李宗闵和节度使串通一气,致使牛僧孺、李宗闵不到两个月,就贬官三次。宣宗刚即位就将李德裕罢免,完全清除李党分子,牛党则与日俱升。牛党得势后,对李党疯狂报复,凡李党做的事,牛党都反其道而行,如武宗在李德裕的建议下实行过毁佛运动,牛党上台后,就宣布恢复拆毁的佛教寺院,还俗的僧尼重新剃度入佛。李德裕一贬再贬,于848年死于贬所,从此李党瓦解。牛李党争以牛党的胜利告终。宣宗以后,牛李两派的领袖人物相继去世,朋党终于停息。    
    历经六朝近40年的牛李党争,使官僚集团陷于严重的内耗之中,他们为争夺自身的政治权力而丧失理智,不惜一切,乃至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但两党官员有些还是做出一些政绩的。如李党首领李德裕曾经辅佐朝廷北破回纥,安定边缍;又平定昭义镇叛乱;抑制宦官权力,并裁减冗官、禁断佛教。但他却又不择手段维护自己的同党,陷害敌党,可惜一代名相身陷朋党倾扎中而“功成北阙,骨葬南溟”。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统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农民四处逃亡,社会动荡不安。从肃宗开始,唐朝实行食盐专卖制度,严禁私盐贩卖,盐价猛涨。许多百姓买不起盐,许多人从事食盐走私活动,因此私盐贩子越来越多。他们组织武装,反抗官府的追捕,和逃亡的农民联合起来,成为反唐的重要力量。    
    僖宗初年,河南、山东一带连年天灾,庄稼颗粒不收,许多人以草籽、槐树叶充饥,而官府只知向百姓搜刮。于是,唐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里爆发。875年,山东人王仙芝率众首先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起义军席卷山东。同年,山东人黄巢率众响应,两支起义军汇合在一起。王仙芝、黄巢以贩私盐为业,他们在武装贩卖私盐的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起义军在王仙芝、黄巢领导下,日益壮大。朝廷见义军声势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