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通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通论-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但主張教理之異,其他行持戒律住持都無有異,故
              那耍铀拢滟t智光齊聲揚化,備座數百,小大同光
              ,此蓋與枺林魇匾唤洠髯∫凰拢阕試酪阅匙
              某宗者,小大宏局迥不相牟也。) 其在枺粒瑒t同講
              法相也,而地論攝論各自分宗;同宗地論也,而南北
              兩道又自分宗﹔成實俱舍,但小乘中一部論議;法華
              華嚴,但大乘教一部經典;所詮教義,各局方隅,或
              則教理不該,或則行果不備。夫境行果三,學佛之終
              始;三藏十二部經,拢灾暌帲蝗币徊蝗汶y修
              己化物;譬如人之肢體不具,即人之體用不備,而有
              顛躓殘廢之懼。況夫守一遺多,而可自為宗祖者也

              

        387頁

              

              。夫地論攝論兩宗之興,固原於佛法初來,經論不備
              ,守缺待全,江漢朝宗,終歸於海猶可說也。乃若教
              典既備,譯事已昌,猶復固局一隅而自尊大,則不得
              不歎其所見之陋矣。宗派既繁,判教愈雜,吾固非但
              不滿於此方先德五教四教而已,即於西土般若瑜伽兩
              宗之互自高下,亦未敢贊同;而一守佛法平等無有高
              下,佛語圓音隨類解別,教唯是一乘則有三之說。多
              本師聞,非自力也。        
        

            何言夫佛法平等無有高下耶?曰我佛說教,所為同故,
        所說一故,隨宜應機時無定故,同時聽法根有別故;以是四
        義不特無始終圓頓之分,亦且無大乘小乘之別。

            何言夫我佛說教,所為同耶?曰,如來大悲願,從初發
        心,以至成佛,常念眾生流轉生死,沉淪五趣,邪見僻執,
        虛妄顛倒,心斯悲愍,誓願拔濟;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
        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
        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法華經云,如來出世普為眾生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也。以是因緣,可知我佛平等
        大悲,說法因緣皆為眾生入於涅槃,成於菩提,所為是一,
        無二無三,是為說法所為同義。

            何言夫我佛說法所說一也?曰:一切佛教,二諦所攝,
        勝義明空以顯實相,世諦說有以明緣生,是故一真法界,無
        我無法,無作者受者,而善惡因果法相不壞。仁王般若經云
        :「以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
        法性,無二無別,猶如虛空。 (中略) 以諸法性悉皆

        

        388頁

        

        空故。由世諦故,由三假故,一切有情蘊處界法,造福非福
        不動行等,因果皆有﹔三乘賢拢拗T行,乃至佛果,皆名
        為有﹔六十二見,亦名為有。 (中略) 又云:佛言:「大王
        ,智照實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
        行識十二處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緣二諦四諦一切皆空。是
        諸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復如是。 (中
        略) 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一切皆空,內空,外
        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無始空,畢究空,散空
        ,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般若波羅蜜多空,因空,佛
        果空,空空故空。諸有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
        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
        ,一切皆有。」無量義經云:「是一法門,名無量義,菩薩
        欲得修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
        有二法。 (中略)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
        是。 (中略) 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
        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
        ,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
        生;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
        為實相。」又云「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
        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
        ,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滅,不來不去
        ,不出不洠А!谷缡

        

        389頁

        

        拢裕顝V無邊,不可備述。刻求其義,靡不同一。所謂勝
        義皆空,一法不立,世諦故有,萬法俱彰;空有兩輪,攝佛
        法盡;法性緣生說拢瘫M,而此兩輪相依而立,依法緣生始
        言法性,依法空性說實緣生。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故無法
        外之如,亦無如外之法,離俗無真,離真無俗,世諦勝義,
        平等平等,此之謂我佛說法所說一義也。

            二義既明,則諸契經雖說法無量,妙義無邊,然宗旨所
        在,則咸為大悲度生,使證菩提涅槃;義趣所歸,則咸為根
        本後得二智所照法性緣生。說緣生者,令知法有用,知法用
        故,則能正起功德;說法性者,令知法無體,知法無體,則
        能悟入無得。以功德故,加行滿而證得菩提;以無得故,煩
        惱斷而畢竟涅槃。諸佛度生,如是如是。是故一切經義,所
        為所說,靡有不同,平等平等,一切一味,何大何小?何別
        何通?何頓何漸?何偏何滿?諸有於諸契經生高下想者,斯
        皆凡夫習氣,分隔拢裕簧茣ǎ嚿皥陶咭病VT魔得
        便,感匱法業:愚癡可矜互諍無益也。

            難曰:既法平等,所說都一:云何佛以四依教人,依了
        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既言經有了不了,則古德判教分經高
        下,何不可然。曰:我佛說教,義趣旨歸雖惟一義,而為眾
        生諸根性欲有差別故,即依一義說無量義,於一相中無量相
        生,由是因緣,各經所明,亦有差別,此則如於般若華嚴深
        密楞伽等雖並言諸法性相,然輕重不同,於是所明有了不了
        。了者顯了義,了盡義。夫空而不至般若,法性之義不盡;
        有而不如法相,緣生之理不顯;故言法性則必以般若為了義
        ,而

        

        390頁

        

        深密等經未為了義;若言緣生,則必以深密等為了義經,而
        般若等為非了義。互有所了,即互有所不了。吾人以法性還
        般若,以法相還深密等,則一切契經皆為了義。吾人求法相
        於般若,則三性五法一切法相,因果生起,義都未盡;吾人
        求法性於深密等,則有空不空,有存有遣,以言性真,義亦
        未顯;斯則一切契經皆不了義,了不了義,斯為的釋。吾人
        聞佛拢裕⿷蜓郧罅x,不可執言迷理,此則所謂依義不
        依語者也。由是可知依義求理,則一切契經皆是了義;依語
        起執,則一切契經皆不了義。真法王家子,應於此義亟深研
        幾也。

            再有難者,經義既同無非了義,所為又一皆為轉依,則
        菩提涅槃一切眾生胡不盡證,而三乘道果應無差別可得也。
        今既證果有別,三乘有殊,即果求因,是佛說法先後大小有
        差別也。曰此不然,三乘拢詣e者,緣於眾生種姓有殊
        故耳。是故教惟是一,乘則有三。教惟是一者,一切契經同
        說法性緣生;乘則有三者,二乘固局人空不達法,無蘊處界
        三執實執假,三世諸法說有說無,而不了知依他起性一切如
        幻;就法性說,真如實際平等一空;大小三乘由斯判耳。諸
        法實相本不可言,借指示月,方便顯示,不觀月而觀指,隨
        言說而生執,此非說法者教不平等,實聞法者根性自差耳。        

            教一乘三之旨既明,一切疑難並釋。然有餘義玆再略陳
        。設謂諸佛說教定有前後,所說教義定有高下者,今當問彼
        說教時,三乘得同聽不,一時聞教三乘得果有差別,不又佛
        度生初中後時

        

        391頁

        

        定度何乘不度餘乘不?若謂佛說教時定分前後,三乘等眾定
        不同聽,既同聽者得果必同,又佛度三乘前後定不相雜者,
        則汝判教定別前後分大小始終頓漸等,斯有可通。然契經云
        「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儯T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
        ;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
        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
        海雲,宣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儯颂鞜o量眾生得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住辟支佛因緣中。」
        觀此經文則知我佛說教初中後時三乘同聽,雖同聽一法而以
        乏異故得果遂差,而佛初度聲聞亦即度於獨覺菩薩,度獨覺
        菩薩亦即度於聲聞菩薩獨覺,由此可知一地所生一雨普被,
        草木禾稼生起不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教
        惟是一乘則有三,此義堅立靡可動搖。則定判教時大小先後
        者,全無當矣。是為隨宜應機,無有定時;隨類聞法得解各
        異義。

            了是諸佛說法所為同,所說一,時無定,解各殊,四義
        ,判教之事都無有當,大小之諍空有之爭都可以已。若夫四
        教五教則更無辨論之價值矣。所以者何?藏通別圓是稱四教
        ,小始終頓圓是為五教。若在我意,則一切佛語無非藏收,
        豈但阿含。一切佛法,三印九事,緣生法性,諸經並說﹔就
        事而言三乘之教無不皆通。就根而言,悟入有殊,得果各異
        ,則一切契經無不皆別。就理而言,則法性圓滿妙用無礙,
        無不皆圓,今以般若為通,方等為別,法華華嚴為圓,高下
        顯然。夫然,則般若所陳應非究理,云何得為諸佛智母。既
        非別教應二乘亦證法空。別者,方等之專

        

        392頁 

        

        名,般若非別,般若應非大乘。夫方等者,即方廣之別名,
        而方廣則大乘契經之總名也。般若既大乘,般若何非方等。
        方等既大乘之總名,又何不可以攝法華華嚴。又別而非圓,
        豈其說理有所未盡。既有未盡,應同二乘有見,有執。如是
        仍不得名方廣。如是之義,都無有當。四教之義胡能安立。
        四教之說既非,五教之旨亦破,以五教固抄襲四教而來,而
        又自尊於圓位者而已。四教之次第既破,五教又何需說焉。
        況夫吾前既申四義,顯示佛法平等,一切一味度生無定時,
         (初中後說法普度三乘非定先度聲聞次度緣覺後度菩薩) 得
        解無定教, (初時人天聞四諦而發菩提心,二時聞十二因緣
        教而成聲聞或發菩提心,後聞方等教而或得聲聞四果或住辟
        支佛因緣中) 則一切高下先後之說都無待辯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