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针灸易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97-针灸易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名:针灸易学
作者:李守先  
朝代:清·嘉庆三年  
年份:公元1798年  


绘图针灸易学序
属性:医道闳邃,明其术者,可以保身利物,故名儒硕士,咸究肄焉。然治法有二∶曰针灸,曰方药。灸法从针,其在于 
古,针之所不及者,而后区之为方,剂之以药,二者相辅而行,无偏废也。独其经络窍会,寻之为难。自汉唐以来,业 
斯术者,方家能手。专主方药,而针灸之传阙如。《灵枢》明文,治法徒存,识者惜之。吾邑李君善述,好学问,擢秀六 
堂,尝思所以利刺斯民者而未得也。固有志于此,主以黄岐,旁及诸家之说,按图披籍,盖揣摩者至五六年而后试手, 
勤之至亦慎之至也。其试手又十余年,回生起 至于千百,阅历之久,间有神明于法之外者,所谓随气用巧,惟熟则然 
也。君今以老,念针法之失传,爰取其揣摩所以,与阅历之验于己者,约为一业,名曰《针灸易学》。欲广其传,以登斯 
世于仁寿之域,此亦仁人君子之用心矣。余嘉其志而乐道之,故于其将授梓也,为叙其事而弁之书首。 
x大清道光二十七年季春之望竹村许天锡谨序x 


自序
属性:针灸之法尚矣,惟圣于医者能得其全,下此而能因易入难,推所已知,及所未知,当其 
应手 
奥难窥,一入认穴,繁而且碎,句不可读,读不可记,指归要领,求之无从。兼怵其晕针之 
说,手法不明,往往中止,业以难废,此惟不由其序之过也。先少学针灸六年,未尝一日少 
懈,特无名师口授,总不信心,以为非吾能事也。至乾隆五十一年,先已五十一岁,时疟疾 
十人而九,择其少壮医之,治三效一,更日治五效三,由此复究其书,而无不效矣。计二十 
二日,获效四百三十七人。后学治杂症,有效有不效,用针多则内有约略,且更考核诸先生 
之书,医十得三者有矣,医十得五、得七者有矣,此亦因易入难,推所已知而及所未知者也 
。至于深远详细,吾未有得,惟圣者能之耳。兹将古法着之于前,愚见列之于后,浅而易知 
,显而易明,名曰《针灸易学》,以为后之君子,便览之资云尔。 
附书一则∶ 
先少学针灸,或止之曰穴难,不知难不在穴,在手法耳。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 
一病 
五俞,易知也;八脉主穴,易知也。得一二穴,从此以尺量之,以类推之,由浅入深,因此 
知彼,而医亦成矣。先习此首学手法,次学认症,而以寻穴为末务,盖所难不在此也。 
x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季春李守先善述氏识x 

卷上
针灸源流
属性:《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 
非一 
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 
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 
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纲法, 
无越于是书矣。然按《汉书·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白氏云《内经》凡三 
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唐· 
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张公所藏 
,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 
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人。 
《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根据托扁鹊者。 
《千金方》,唐·孙思邈所撰。至引导之要,无不周悉。 
《十四经发挥》三卷,许昌滑寿伯仁,传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得其开阖流注交别之要。 
而施治功,以尽医之神妙。 
《神应经》一卷,乃宏纲陈会所撰。先着《广爱书》十二卷,虑其浩瀚,独取一百一十 
九穴,总成一帙,以为学人守约之规南昌刘瑾校。 
《古今医统》、《乾坤生意》、《医学入门》、《医经国小》中,取关于针灸诸姓氏, 
各见原书。 
《玄机秘要》,三衢继洲杨济时家传着集。 
《针灸大成》,总辑以上诸书,类成一部,分为十卷。委晋阳靳贤选集校正。后人习学 
,屡试屡效。 

卷上
一手法
属性:(手法歌、修针、取寸、持针、定神、补泻法、退针、合法、晕针) 

卷上一手法
手法歌
属性:三阴三阳气血分,凝滞全凭用金针,左指点穴知真所,右手持针须静心。补要久留虚不 
虚, 
秘诀深。诚欲劳心劳力学,必往愈明愈哲寻。譬如闭户造车辆,出门合辙值千金。企望志士 
细推此,机秘千载有知音。 

卷上一手法
论修针
属性:古针有九,先屡造总不如法,后得吾师口授,用缝衣大钢针一个,长二寸,或一寸五分 
,三 
手法列后;三棱针刺而即出,出血,无手法,曰泻针,医百病。毫针去锋,遇筋筋躲,逢骨 
骨顶,不伤肌肉;三棱针不去锋,便出血也。以金造针更佳。(外一针二穴,用长针五六寸 
。) 
又偶断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刺一针补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针出。(磁石即吸铁石。) 

卷上一手法
论取寸
属性:人有高低,因寸有长短。取病患手中指中节,屈指二横纹头为一寸,刺手足并背横量用 
之。 
,去一寸,仍八寸,刺腹上下用之。病患两乳间,以稻草量定,分为八寸,刺腹横量用之。 
病患前眉心至大椎,分为一尺八寸,刺头面用之。病患目内 至外 为一寸,刺头横量用之 
。 

卷上一手法
论持针
属性:将穴认真,医以左手大指甲,或以次指甲掐定,用力重掐,病患觉麻木走气,或动脉应 
手, 
刺,刺过几人,成熟针也,不必温。 

卷上一手法
论定神
属性:当刺时,医言勿惊,虚点几针,病家不惧而后刺之。医家气象从容,目无旁视,心无别 
营,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用针自无不妙。 

卷上一手法
四明高氏补泻
属性:《拔萃》云∶泻法,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病患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 
涩, 
,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令走气也。)命之曰泻。补法,令病患咳 
嗽一声,捻针入腠理,病患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仰手 
转针头向病所,根据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所,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恐走气也。)命之 
曰补。(上言沉紧者,气至也。古云∶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效迟,候之不至病危。)又云 
∶呼不过三,吸不过五。 
《明堂》云∶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吸气,口中呼气, 
病家 
之处,病家自觉清凉矣。 
《神应经》转针泻法∶针男女左边,医用右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HT 。 
针男女右边,医用左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HT ,皆外转HT HT 
为泻。补法∶针男女左边,医以右手食指向前,大指 
向后HT 。针男女右边,医以左手食指向前,大指向后HT , 
皆内转HT HT 为补。至于男背上中行 
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背中行右为补而左为泻,腹中行左为 
补而右为泻,盖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男女不同,惟此耳。 
凡泻皆以六数,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有用三六、有六六,不同。凡 
补皆 
,三次三九,九九八十一数。又治热针去疾,治寒针久留。提针为补为热,插针为泻为寒。 

卷上一手法
论退针
属性:先疼至不疼时宜退针,先不疼至疼时宜退针即先紧至不紧时出针,先不紧至紧时出针之 
谓也。 

卷上一手法
论合法
属性:凡出针以指头肚急按穴眼,勿泄其气,使不出血,复以土按穴上,多揉为妙。如血多揉 
必止,此止血法也。再令病患不时揉之,永无后患。 
今人习针少而用药多者,恐晕针也。独不知晕针者无不获效,用药不当,难以保全。针 
与药较,针易而药难也,胡不学。晕针详后。 

卷上一手法
论晕针
属性:神气虚也。古云∶色脉不顺而莫针,并忌风雨雪阴天,及醉劳房事,惊饥居丧之人。先 
治三 
,今以指甲掐病患鼻下正中肉上,醒而方去,较前更捷。然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 
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 
南丰李先生治晕针法,晕针不可起针,宜以别针就旁刺之,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气,与热 
汤饮之即醒,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虾蟆肚肉上,名醒醒穴。或三里穴即醒, 
其病必愈,若起针坏人。 

卷上
二认症定穴
属性:《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 
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盖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色见青如草滋,黄如枳实,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者 
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翎者皆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四明陈氏曰∶五脏有声,而声有音,肝声呼,心声笑 
,脾声歌,肺声哭,肾声呻。常则安,变则病,闻何声,则知何经之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所欲者偏嗜、偏多食之物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所病在何脏腑也。王氏脉法赞曰∶脉有三 
部, 
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凡认真病名,详察后书,诸先生认症定穴,相对不二。病名之下,开用何穴,有二、三 
、五 
针几分,或灸几壮,或补或泻,或迎或随,或半补半泻,以活经络。或飞经走气,引导气血 
。或久留,或去疾。或提或插,或出血、或不出血,俱在前手法之内也。先屡用屡效。 
凡后言穴不言针灸者,以针刺之。言灸不言针者,禁针也。言针不言灸者,禁灸也。又 
言三分五分者,针刺三分五分深也。言三壮五壮者,艾灸三壮五壮也。 
《灵枢·杂症论》∶人身上部病,取手阳明大肠;中部病,取足太阴脾经;下部病,取 
足厥 
可选一、二穴治之。 

卷上二认症定穴
纪氏治法
属性:纪氏曰∶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荣之所治,皆主身热;俞之所治,皆主体重节痛;经 
之所治,皆主喘嗽寒热;合之所治,皆主逆气而泄。 

卷上二认症定穴
行针指要歌
属性: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 
针结∶针着大肠、泻水穴。 
针劳∶膏肓及百劳。 
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针咳∶肺俞、风门须用灸。 
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奇妙少人知。 

卷上二认症定穴
聚英先生百症赋认症定穴治法
属性:头风∶囟会、玉枕。 面肿虚浮∶水沟、前顶。 梦魇不宁∶厉兑、内庭。 带下产 
崩∶冲门、气冲。 头痛∶强间、丰隆。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发狂奔走∶上 
脘、神门。 月潮违限∶水泉、天枢。 目眩∶支正、飞扬。 目中漠漠∶攒竹、三间。 
惊悸怔忡∶阳交、解 。 大肠不收∶外丘。 目黄∶阳纲、胆俞。 目觉KT KT 
∶养老、天柱。 反张悲哭∶天冲、大横。 偏头痛∶悬颅、颔厌。 攀睛∶少泽、 
肝俞。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 岁热时行∶陶道、肺俞。 耳中蝉噪∶听会。 
泪出∶临泣、头维。 舌下肿痛∶廉泉、中冲。 风痫常发∶神道、心俞。 雀 
目∶睛明、行间。 牙痛∶耳门、丝竹空。 鼻中衄血∶天府、合谷。 湿寒湿热∶ 
下。 热病不汗∶大都、经渠。 口 ∶颊车、地仓。 颔肿口噤∶阳谷、侠 。 
厥寒厥热∶涌泉。 肠鸣∶下脘、陷谷。 喉痛∶液门、鱼际。 血虚口渴∶少 
商、曲泽。 寒栗恶寒∶二间、阴郗。 胸胁满∶章门。 转筋∶金门、丘墟。 
舌缓不语∶ 门、关冲。 烦心呕吐∶阴 。 膈痛∶膻中,巨阙。 失音∶天鼎、 
间使。 项强恶风∶束骨、天柱。 水肿脐盈∶阴陵、水分。 胸停瘀血∶肾俞、巨 。 
脊强∶水道、筋缩。 两臂顽麻∶少海、三里。 痨瘵传尸∶魄户、膏肓。 痉 
病∶颅囟。 脐风∶然谷。 腋肿∶委阳、天池。 半身不遂∶阳陵、曲池。 中邪霍 
乱∶阴谷、三里。 消渴∶行间、涌泉。 腿痛∶后 、环跳。 胸中苦闷∶建里、 
内关。 倦言嗜卧∶通里、大钟。 鼻痔∶ 交。 癫疾∶身柱、本神。 瘿气∶ 
浮白。 心下悲凄∶听宫、脾俞。 咳嗽连声∶肺俞、天突。 肠下新血∶长强、承 
山。 发热∶中冲、曲池。 胁肋疼痛∶气户、华盖。 小便赤涩∶兑端、太阳。 
白浊遗精∶三阴、气海。 黄胆∶后 、劳宫。 胸满噎塞∶中府、意舍。 食谷 
不消∶脾俞、膀胱俞。 经事常改∶地机、血海。 五淋∶肓俞、横骨。 胸满项强 
∶神藏、璇玑。 胃冷不化∶魂门、胃俞。 女子漏血∶交信、合阳。 盗汗∶阴 
、后 。 背连腰痛∶白环、委中。 隐中热极∶肩 、阳 。 痢疾∶中脘。 
痔 
癖∶冲门、血海。 唇 ∶太冲。 鼻内无闻∶通天。 

卷上二认症定穴
继洲杨先生胜玉歌认症定穴治法
属性:头痛眩晕∶百会。 心痛脾疼∶上脘。 脾痛背痛∶中渚泻。 膝肿∶行间。 头风眼痛∶ 
上星。 头项强急∶承浆。 牙腮疼紧∶大迎。 胃冷∶下脘。 颔肿喉闭∶少商。 中风 
吐沫∶人中、颊车。 疟后痞满∶章门。 耳闭∶听会。 目内红肿∶丝竹、攒竹。 臂背 
疼痛∶三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