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二-国命纵横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之二-国命纵横上-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出:“我是魏无忌,黄歇公子何在?”话音落点,便见对面黄色马队分列,一辆轻便轺车疾驰而出,车中人遥遥拱手高声急迫道:“噢呀,无忌公子,先生安在?!”魏无忌拱手笑道:“黄歇公子别来无恙?先生无事。”说吧回身吩咐:“号角。”  一阵悠扬的牛角短号,山头树林的两支马队隆隆下山。魏无忌高声道:“先生,黄歇公子特意迎接你了!”苏秦走马上前:“多谢公子了。”黄歇惊讶的对着苏秦上下打量着,恍然大笑:“噢呀,先生瞒天过海,好高明!”苏秦笑道:“此乃无忌公子谋划,在下也是恭敬不如从命也。这位是赵国公子胜,这位是燕国将军荆燕。”三人相互见礼,略事寒暄,魏无忌便问:“前路如何?”黄歇笑道:“噢呀,楚国境内,跟我走便是了。”说着对魏无忌一拱:“末将请命,楚军做先锋!”魏无忌笑道:“岂敢言命?到得楚国,自当客随主便了。”黄歇大笑:“噢呀,还是魏公子爽快!好,楚军开路!”  一阵号角,五色马队辚辚上路。黄歇来时已经安排好了沿途驿站的迎送事宜,军食、马料、宿营等几乎没有任何耽搁,三天行程,便到了郢都郊野。  时当午后,秋阳西沉,遥望十里长亭下旌旗招展,隐隐的锺鼓大作。苏秦游说合纵已经四国,这是第一次遇到郊迎大礼。战国之世礼仪大大简化,这种带有古风的郊迎礼仪已经很少了,且黄歇已经出迎数百里,还用隆重的郊迎么?  正在疑惑,苏秦便见一辆青铜轺车迎面而来,六尺伞盖下站立一人,大红披风,白玉高冠,身穿软甲,腰悬吴钩,一副大胡须飘拂胸前,威猛潇洒竟是尽在其身!苏秦虽然目力不济,却也看得清爽,不禁高声赞叹:“江东子弟多有才俊,好个人物!”  黄歇哈哈大笑:“噢呀,武信君好眼力也!这是楚国大司马屈原。屈兄,这是武信君,正在夸赞你呢。”轺车堪堪停稳,屈原肃然拱手做礼:“屈原见过武信君,见过两位公子。” 苏秦三人一齐还礼,相互致意。屈原恭敬下车,扶苏秦上了自己轺车,然后跳上驭手座位,亲自为苏秦驾车居中前行。魏无忌周到细致,早命随行司马带开辎重车队,整肃仪仗队形,大张四国旌旗,随后沓沓跟进。对面郊亭下已是乐声大起,庄重悠扬而又委婉动听。与黄歇并马的魏无忌笑问:“这是《颂》、《雅》、《风》么?”黄歇笑着摇头:“噢呀,屈原兄是乐道大师,肯定是他选的乐曲了。这是楚乐,不入《诗》,一会儿问他便了。”  到得亭下,宴席已经摆好,苏秦居中首座,屈原对面主位相陪,魏无忌、黄歇、赵胜、荆燕四案分列两厢。黄歇笑道:“噢呀,这云梦银鱼、兰陵老酒,都是楚人口味,不知先生得惯否?”赵胜兴致勃勃:“算你懵对了,先生不饮我赵酒,历来只饮兰陵酒。银鱼么,天下美味,多多益善!”黄歇哈哈大笑:“噢呀,这可是屈原兄懵的,与我不相干了。”  一片笑声中,屈原起身举爵道:“武信君身负天下兴亡,历经艰险,兼程南来。屈原与公子黄歇奉我王之命,专程迎候。今日郊宴,特为先生并诸位洗尘。来,我与公子,先敬先生并诸位一爵!”说罢,与已经站起的黄歇一饮而尽。  苏秦也举爵起身:“多谢大司马、黄歇公子,我等为楚国振兴,干此一爵!”  “为楚国振兴,干!”魏无忌三人同声响应,一饮而尽。  屈原笑道:“先生与诸位远道而来,先请一睹楚乐楚舞如何?”  “噢呀,这可是屈原兄亲自写的歌儿了!”  苏秦很想见识屈原的才华,自是欣然赞同。魏无忌、赵胜原是洒脱不羁的贵公子,听说屈原亲自写的歌儿,更是齐声叫好,倒只是荆燕微笑静观。屈原谦逊的笑笑:“楚人野歌不入《诗》,我略改几个字罢了,先生诸位听个新鲜而已。”说罢,向亭外乐师班头便一挥手。  但听庞大的编锺阵形中飘出旷远的乐声,亭下瞬间便是亘古无人的幽幽山谷!八名身着粗朴短裙的半裸山姑,在旷远的乐曲中飘了出来,舞了起来,一名同样是山姑装扮的女歌师婉转明亮的唱了起来:  今日何日兮     得遇君子共一舟  明日何日兮     愿偕君子四海游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思君兮君不知  君不知兮愁煞侬  魂魄绕君兮到白头  到白头兮何所求  江水沧沧兮相知悠悠——  随着一声响遏行云的高腔,满场静寂,余音犹自绕梁,竟是久久不散!  “好!”苏秦情不自禁的高声赞叹:“朴实无华,情深意切,真正的庶民心声!”  魏无忌长吁一声,仿佛刚刚从沉醉中醒来,恍然惊讶道:“素闻楚风雄健粗犷,山气甚重,如何竟有如此本色动人之曲?”  “对呀对呀,”赵胜迫不及待:“这首歌儿唱得人心里酸楚,却又美得人心醉。看看,荆燕兄都抹眼泪了!”  屈原爽朗大笑:“楚地数千里,隔山隔水便不通言语,风习民歌岂能一律?方才乃楚地吴歌,柔韧绵长天下无双。楚歌更有射日舞,高诵九头鸟之凶猛;山鬼舞,诵英灵魂魄生生不息。此等尽皆刚猛无匹,改日再请先生并诸位观赏了。”  苏秦意味深长的一叹:“大司马所言无差,楚国山川广袤,壑谷深邃,一朝振作,承担天下重担者,舍楚其谁也?”  屈原目光炯炯的看着苏秦:“楚国振作,也许便在今朝。郊宴之后,请先生到我府一叙,屈原尚有请教处。”  “大司马言请,苏秦自当从命。”  郊宴礼罢,已是暮霭沉沉。苏秦一行住进驿馆,随行的四国马队便在驿馆外空地扎营。一切安排妥当,屈原已经派车马卫士来请。苏秦邀魏无忌、赵胜同往,二人一齐推却,魏无忌笑道:“盟约确定后我等自当拜望屈原、黄歇。今日先生初谈,涉及楚国利害,微妙处甚多,我等回避为宜。”苏秦见二人心中清白,便释然一笑,也不多说,自带着荆燕去了。  屈原虽做了大司马,却依然住在自己原先的宅第。楚国原是地广人稀,郢都又是新迁都城,城墙圈地甚广,官署民居却是疏疏落落,使人觉得空旷寂凉,远不能与中原大都的繁华锦绣相比。屈原的府邸,便是一所庭院宽敞房屋却很少的园林式府邸。说是园林,其实也就是一大片草地、几片小树林、一片小湖泊,粗简之象绝不能与洛阳、大梁、咸阳、临淄的精致庭院相比。只是那草地树林中的几座茅屋,却是实实在在的别有情致,看得苏秦啧啧赞叹。  黄歇笑道:“噢呀,屈原兄特立独行,不爱广厦楼台,却偏爱这草庐茅屋了。”  屈原也笑了:“你倒是楼台广厦,湖光山色,却偏偏爱到我这野人居来。”  苏秦慨然一叹:“占地百余亩,草庐三重茅,纵然隐居,亦非大贵而不能。天下多有贫寒布衣,几人能得此茅屋一住?”  黄歇顿显尴尬,黧黑的脸膛竟变得紫红:“噢呀噢呀,此话怎说?原是小事一桩,先生却竟当真了也。”  屈原却是默默的对苏秦深深一躬:“先生济世情怀,令屈原汗颜。”  苏秦心下赞叹,连忙拱手一礼:“苏秦唐突,敢请屈子鉴谅了。”  “噢呀,这是么子一出?请请请,先生请进了。”黄歇呵呵笑着扶苏秦走进了正中茅屋。  茅屋厅堂宽大,六盏风灯照得屋中通亮。屈原拍拍掌,三名侍女便轻盈的进来摆置茶具。鼎炉、木盘、陶壶、陶碗,片刻间便在四张红木大案上安放整齐。屈原笑道:“先生雅士,今夜我等便以茶代酒如何?”苏秦本不嗜酒,自是欣然赞同。黄歇却笑着摆手:“噢呀,你的茶太苦,我却要淡些儿,茶醉可不好受了。”屈原大笑:“何等时刻,能让你醉么?今夜四炉,均是淡茶温饮,如何?”  “淡茶温饮。”苏秦点头微笑:“屈子为清谈定调,当真妙喻也。”  黄歇揶揄笑道:“噢呀,屈原兄竟也学会了清淡?啧啧啧,奇闻一桩了!”  屈原大笑:“知我者,黄歇也。得罪处,商请先生包涵。”  一直没有说话的荆燕看看左右煮茶的四个侍女,又看看屈原:“大司马,是否该屏退左右?”屈原挥挥手:“先生将军放心便是,这几个侍女都是哑女,不妨事。”  “哑女?”苏秦脸色顿时阴暗下来。楚国的奴隶制远远没有铲除,难道这个屈原,竟也在这美丽的茅屋园林中制作奴隶不成?一想到制作哑奴,苏秦的心便是一阵剧烈的颤抖,身上骤然生出了鸡皮疙瘩!只有那些精明可人的少男少女,才配被主人选定为哑奴坯子;被选定的少男少女,要被强迫吞下大小不等的烧红的木炭块,将咽喉发声部位全部烧死;而后再天天服药,使咽喉恢复吞噬功能;再由专门的歌舞师训练她们如何用身体动作表达各种意思。许多主人制作出哑奴,并不是自己使用,而是用来行贿或换取更多的黄金地产!苏秦在洛阳时,一个老内侍曾经带他看过一次王室尚坊制作哑奴,当那个美丽少女发出一声惨绝人寰的叫声时,苏秦当场就昏了过去……至今,苏秦依然不能忘怀那毛骨悚然的情景。屈原若有如此阴鸷癖好,如何能与之共谋大计?  看看苏秦神色惊愕,黄歇哈哈大笑:“噢呀噢呀,屈原兄这是从何说起?先生听我说了:这四个哑女呵,都是屈原兄在奴隶黑市上强买回来的。为此,屈原兄还杀了一个族长,差点儿被削爵。买回哑女,屈原兄便请来乐舞大师教她们舞技,还教她们识文断字,对她们就象亲妹妹一般呢。昭雎丞相几次要重金买这几个哑女,屈原兄坚执不给。他呵,要将这几个哑女送到太庙做乐舞女官。可这几个女子呵,宁肯饿死,就是不离开屈兄……”说到后面,黄歇竟是唏嘘不止。  四个煮茶哑女一起回头,殷殷的望着苏秦,那种热烈的期盼是不言而喻的。  苏秦怦然心动,肃然拱手:“屈子情怀,博大高远,苏秦多有得罪了。”  屈原泪光闪烁,慨然一叹:“苏子何出此言?以此罪屈原者,大义高风也。只是我楚人苦难良多,国弱民困,屈原不能救苍生于万一,此心何堪哪!”  骤然之间,苏秦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奇才。此人才华横溢,品格高洁,胸襟博大,志向高远,更有激情勃发,当真是楚国的中流砥柱!有此人在楚国当政,六国合纵便坚如磐石,强秦的光焰便会迅速黯淡。心念及此,慨然拍案:“屈子谋国救世,为天下立格,苏秦愿与屈子携手并进,挽狂澜于既倒!”  “好!”屈原慷慨激昂:“壮士同心,其利断金!屈原愿追随苏子,虽九死而无悔!”  “噢呀,苦茶一盏,明月做证了。”黄歇不失时机的笑吟吟站起。  三人陶碗相碰,汩汩饮下了一碗碧绿的茶水。黄歇笑道:“噢呀,我看还是说说正题吧,六国合纵,谈何容易了?”  “各为国谋,公心自当本色。两位有话明说便是,苏秦不会客套。”  “敢问苏子,六国合纵,相互间恩怨如何了却?”屈原立即正色发问。  此一问正在要害。苏秦游说合纵的真正难处,也正在这里。秦国的威胁,目下已经不难为各国承认,结盟抗秦也不难为各国接受,因为这是唯一可行的最好选择,各国君臣都不是白痴。可是,中原战国一百多年来相互攻伐,恩怨纠葛实在太深了。谁和谁都曾经做过盟友,谁和谁都曾经有过血海深仇。合纵是一种协同抗敌,最需要的自然是相互信任。可是,有这一百多年甚至三四百年的恩怨纠葛缠夹在中间,说不清道不明,信任从何谈起?而没有起码的信任,合纵又从何谈起?燕赵韩魏四国其所以赞同合纵,也都是从强秦威胁与自身稳定出发的,但四国君主权臣都曾经撂下一句话:“该说的话,到时还是要说的。”  显然,这“该说的话”不是别的,就是想讨回令自己心疼的某些城堡土地,尽量使本国得到一个公道。每个国家都如此坚持,岂非又成了一锅粥?除了燕韩两国,其余的魏楚齐赵四国实力大体相当,纠缠起来肯定是互不相让,如果事先不能有一个成算在胸的斡旋方略,而只是一味回避,合纵必将付之东流!  屈原能提出这个问题,意味着楚国君臣很清醒其中利害。那齐国呢?齐威王更是一世威风,人称“战国英主”,又岂能不提到这个要害?看来,这个棘手的问题已经摆到案头上来了。苏秦自然有自己的方略,可是,他不能贸然拿出。  “屈子洞察要害,苏秦敢问:以屈子之意,如何处置方为妥当?”  “噢呀先生,如何将皮球又踢了回来?”  “屈子有问,必有所思。苏秦实无定策,尚望屈子不吝赐教。” 解释中苏秦又一次请教。  苏秦虚怀若谷,屈原倒是不好再坚执其辞,沉默有顷,屈原缓缓道:“为合纵计,此事不宜不管,又不宜清算,当有一个适当的处置,使列国都能接受,苏子以为然否?”  苏秦点点头:“请屈子说下去。”  屈原微笑着摇摇头:“言尽于此,方略还得苏子厘定。”  苏秦略感意外。他原以为屈原激情坦率,定会顺着话题一吐为快,却不料屈原突然打住。当然,方略由苏秦提出,楚国便有见机回旋的余地,而如果由屈原提出,则楚国事实上就变成了一种事先承诺。但屈原又有基本思路,至少表示了楚国不会坚持清算,不会斤斤计较。从这等适可而止的应对来看,屈原绝不仅仅是个激情满怀的《诗》家,而且是一个练达老到的无双国士!面对如此人物,雕虫小技只能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便是以真诚对真诚,心换心的磋商出可行之策。想到此间,苏秦一拱手:“不敢说厘定。苏秦的谋划与屈子一辙:不宜回避,不宜清算。大计是:秦国东出之前的旧账,一概不提;秦国东出三年多来,中原六国间的争夺,一律返回原状。”  “噢呀,也就是说,六国间只退回这三年以来的土地、城池?”  “正是。公子以为如何?”  “噢呀……那小小几座城池不打紧。这几年倒是宋国、中山国占了一些便宜了。”  屈原静心思忖,“啪!”的一拍长案:“好方略!合纵目标,在于抗秦。秦祸之前,一概不究。秦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