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殇: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殇: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序 从“倒U曲线”谈起

“倒U曲线”在经济学中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现象主要是指企业在原始资本积累和原始创业阶段,其业绩与规模呈现正常的上升趋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产品和利润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于严重的业绩和利润下降趋势,直到消亡这样一种轨迹。“倒U曲线”既可以指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也可以指它的业绩和规模,但从本质上主要是指企业发展的运行轨迹。

有三个民营企业案例:

案例一:A公司是以生产和经营高技术含量的中西药、保健品、生物药、美容品为主,兼营保健食品和现代建筑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创建于1990年10月。它以减肥茶起家,连续在1993、1994年实现利润2亿元,到1994年时其产值和利润已跃居国内同行业之首,完成了企业规模的原始扩张,实现了企业初期固定资产的快速积累和跳跃式整体推进发展的战略意图。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管理方面(尤其是人力资源政策的极大缺陷)的先天不足,于1994年底出现巨大的经营危机;其总裁D君于1995年6月突然宣布企业进入休整期,从此销声匿迹。

案例二:B公司成立于1988年7月,其前身为某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B公司是集技工贸于一体,以科技开发为基础,以信息产业、环保产业和医药产业为支柱的多元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公司。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公司凭借人才方面的优势,先后开发出包括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等在内近200项高技术产品,获各类地方级、国家级奖励和荣誉称号无数。该公司是一个拥有大批一流人才的大型企业,拥有员工1000多人,平均年龄仅29.5岁,其中30岁以下的就占70%,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则占员工总数的48%,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近90%。1999年3月16日,创立了以信息和环保产业为主营方向的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通过收购股权加大医药板块的资本投入。但是去年以来,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缺陷和薄弱及由此导致的某些人才的使用不当,使得B公司业绩和效益大大滑坡;在资本市场上也在今年上半年由绩优蓝筹股转为出现前所未有的业绩预警。

案例三:目前,被北京某大报评为“2001年度最佳公司——最具爆发力的民营公司”C公司,在保健品市场一向不显山露水,却于2001年6月8日率先撞开资本市场的大门,被业界誉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一次性筹措到17亿元资金(以发行价计算),这在中国资本市场前所未有,标志着国内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已经打通。”为什么该公司此时会如此恰当地选择进入资本市场?原因可能正如其董事长E君所言:“现在,面临着国外大企业的竞争,我们不能光*盈利来扩大规模,那样速度太慢了。民营企业要做大,只有两条路:出让给优秀的跨国企业,再就是上市……上市是为了加强竞争力,把企业发展下去。”作为国内民营药业的典型代表,B公司只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由保健品企业向综合药业的成功转型,其中最成功之处就是它所网罗的职业经理人及其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

考察上述三个案例,就会发现我国民营企业常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就会上演一幕幕“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悲剧。在民营企业中,称得上大型企业的,不足800家,约占总数的0。004%,真可谓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法向大型企业迈进的“瓶颈”。那么到底,在这个跨越上,存在着什么障碍,能使这么多企业纷纷“下马”呢?

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提出一些肤浅的见解,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如果翻阅本书的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员工、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人们、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们,能够从拙作中能够体会到些许作者的苦心,本书写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这里,我还要强烈呼吁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我们的民营企业,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体系中民营企业应该是主流,而不是处在边缘地位的尴尬局面。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的活力
第一节 民营企业发展简史
中国的事业是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一亿多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成分,中国经济的未来完全依赖于民营企业。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企业要改制,以后没有纯的国有企业了,都是股份制企业,它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也是国家的股份,有综合性的混合经济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经济一定是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民营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一般民企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到年,之后要么倒闭、要么长期停滞徘徊。沈阳飞龙集团、山东三株集团、珠海巨人集团、郑州亚细亚集团、广东中山爱多集团、广东顺德万家乐公司、广东太阳神集团、深圳银广厦集团、瀛海威集团、中式快餐店〃红高粱〃……,如同流星一般划过天空,万人翘首,最终却陨落。每天都有无数民企开业,标志着创业者个人事业的开始,每天又有无数的民企倒闭,鹤然而逝。中国的企业可真是江山易改,城头变幻,一声叹息。

力帆集团老总尹明善说过一句话:“我的成功要换在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含蓄的说明了民营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民营企业家是不是完全依*自己的个人能力与素质起家的: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历史的原因,早期中国私营企业主大多是社会边缘人士,即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层面的人士,包括劳改劳教释放人员、返城无业知青、个体户、农民、城镇无业人员、被国营企业开除或辞退人员,所受教育有限、层次不高。他们往往从个体户开始,凭着一股草莽英雄的勇气在商海中冲撞,一不小心就发了财,成了民营企业家。

二、上世纪八七到八八年的价格双轨制,差价总额达到几百亿元,大部分差价都落入了民企老板与少数政府官员手中。

三、上世纪九十初期的原材料投机生意,很多人低价买高价卖赚取市场差价而起家;九二到九三年的房地产开发热,大片土地转手之间就赚得几十万、上百万元;九十年代中期的炒股热,一些胆大者低价购进大量股票,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

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过去在党、政、军、行政、事业单位掌握一定权力,或者在国企、民营企业当经理人期间聚拢了大量资源的人,在机会适当的时候,跣足下海,开公司办企业,实际是将过去的权力和市场关系变现,将无形资源变现为有形的货币。一批特权者变着法倾吞国家财产发了大财。这是一种公然破坏市场经济环境,人为制造市场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由于各种原因,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困守乡村的农民, 以及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这是中国数量最大的一拨创业者,也是小打小闹的小生意。这一类型的小老板,占中国创业者总数的90%。其中许多人是被逼上梁山,为了谋生混口饭吃。这批人中极少数因为偶然的机遇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的,因为现在国内市场已经不像二十多年前,像刘永好兄弟、鲁冠球、南存辉他们那个创业时代,经济短缺,机制混乱,机遇遍地。如今这个时代,多得是每天一睁眼就满世界找钱的主儿,少得是赚钱的机会,用句俗话来说,就是狼多肉少,仅仅想依*机遇成就大业,早已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我们还要面对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普遍偏低。这是因为:

一、有关权威部门在九十年代末对温州民营企业家做的一次述职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毕业在3。86%、初中毕业占40。3%,高中毕业在38%,大专毕业占14。1%,本科毕业占3。1%。这表明,民营企业家的主体部分的学历还是普遍偏低。由于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出身于社会边缘人士,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局限在他出身背景的圈子里。个体户的所有活动都不需要正规企业的那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农民的生产活动多数是小农经济形态,独家独户,精耕细作,自己自足,与外界的协调和配合很少,并不需要什么组织运作,处于半封闭的状态;而城镇无业人员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是城市社会中低层中的低层,完全*自己的单打独斗来生存。所以,民营企业家从创业开始就不具备现代企业家精神。当企业规模扩大,运作复杂之后,他们所创办的现代公司与他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或市侩式的思维方式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二、中国市场经济的反站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民营企业发展成规模型企业也不过十年左右,整个中国民营经济形态尚未形成稳定而成熟的运作模式,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现在一切都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算哪。很多人都说西方管理不适合应用于中国民营企业,实际上是中国民营企业与种种发达先进而成熟的西方管理文化与技术相去甚远,民营企业远远没有达到应用现代西方管理的境界。只不过走过了二十年的道路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与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磨练的西方企业家相比,不过像小孩一样幼稚。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民营企业还没有跨越西方百年前的泰罗制时代,甚至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还远远没有达不到这个水平。

三、很多民营企业家是*胆子大、眼光、善于投机、善于钻政策空子、善于打擦边球而起家发财的。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市井钻营者的机敏和梁山好汉式的豪气,这些民营企业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套住上家的货款、如何为延迟付款找借口、如何通过某种手段让合作伙伴落入其设下的圈套、如果摆脱追债者的纠缠。民营企业家身上更多的是生意人的精明与狡黠、甚至是街头地摊式的精于算计,缺乏的是哲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眼光和政治家的胸怀。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因具有政府背景而通过权利寻租,将国家资产侵为己有,这仅仅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而已,这些人的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玩弄政治权术、上窜下跳、欺上瞒下的官场,根本谈不上什么经营与管理。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需要现代化、专业化、规则化和制度化经营的时候,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就显示出无奈与无能。民营企业老板绝大部分都是地主老财型、跑江湖的生意人型、博彩投机型、红顶商人型,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和一定哲学素养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这决定了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都没有一种长远发展、服务社会和振兴民族经济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不是学习型企业,而是游击式的投机型企业;大部分民营企业老板都不是学习型经营管理式的企业家,而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投机型老板。
 
民营企业的成功往往是老板依*某一个好的产品、好的项目,或者是瞄准了一个好机会,然后毅然决然、不顾一切地冲进去,在没有竞争者的前提下一举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并不伴随着老板的人格、企业文化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于是,在企业的后续发展中,就出现了企业发展的需要与老板低质的人格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因此,可以说,中国大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只有一个个老板,这些老板们的共同特点只有一个——胆大。
 
中国民营企业老板的发迹,很多都不是个人长期努力的结果,在中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颇有些类似十八世纪美国的西部拓荒,没有规范的市场秩序、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无限的利润空间,随时随地都是发家致富的机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市场,到处都是空白点,到处都属无人竞争的领域,只要有超凡的胆量,冲进去就能获得暴利。比如;经济的转轨期使一大批民营企业老板完全不用*个人努力,只*把握好时机和一定的胆量就发了大财,投机行为的巨大成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富翁,也造就了这些富翁的一种投机心态——认为钱是*投机赚来的,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博彩爱好者,办企业等同于买彩票、喜欢赌,当然他们就不太喜欢检讨赌博成功的概率,更不会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因而完全忽视西方社会早已形成的企业家精神——*长期艰苦努力,*企业结构制度和经营战略的真功夫。
 
中国历史是一部封闭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停滞的历史,是一部重农抑商的历史,是一部对商业文化无情打压的历史。因此中国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成熟的企业家文化和商业文化,因为从来没有形成过成熟的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只有政治斗争的文化,而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玩弄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