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样是两个中国的代表团,反差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在这悖于常理的后面,难道还隐含着更深层的秘密吗?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的海军,第一次走到一起时,出现的尴尬场面,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在深不可测的大洋下面,隐含着巨大的国家利益。

俄罗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苏联共产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政党呢?对这个刚刚走上国际大舞台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团来说,的确需要一个拭目以待的过程。

苏联的海军战略。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词汇,苏联人自己并不承认他们有海军战略,他们习惯的词是“战略使用”,但这并不重要。海军自诞生起,就是与国家对外战略紧密相连的。俄罗斯是一个喜欢大海的国家,它濒临两个大洋13个海,共拥有4万公里海岸线。但机会不会总落在一个人身上,上帝给了你海洋,却唯独忘记了给你出海口。俄海军面临的几个大洋,天各一方。往西进入大西洋,要走西北的波罗的海,从沿线的芬兰、瑞典、挪威、丹麦、波兰、德国、法国和英国的鼻子底下经过;由西南的黑海走吧,又有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还要经过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走西南进入印度洋吧,那就只有借道苏伊士运河,穿红海,过曼德海峡;进入太平洋就更困难了,且不说,日本像一条锁链紧紧地环箍着它在远东的出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单就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维系东西方的生命线,就无法承载向外扩张所需的巨大的战略物资保障。北边呢?那是北极圈恶劣的严寒,终年封冻,要不发展破冰船,要不靠潜艇。而潜艇冰下航行是危险的,库尔斯克号的沉没至今让人不寒而栗。没有出海口的海洋就像橱窗里的蛋糕,其作用就是催生涎水。几个大洋和海域之间既无法进行战役的协同,也难以构成战略的支援。300年来,面对西欧列强的崛起和历史的挑战,为了打通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沙皇彼得一世开始组建海军。铁血女皇叶卡捷琳娜时期,在黑海、波罗的海、地中海、日本海频频爆发了为夺取出海口而引发的战争。但结果呢?300年来出海口的争夺,也只是个美丽的梦。

中国共产党在东方的胜利,似乎给苏联人带来了转机。中国是个海岸线达一万八千公里的临海大国,在她的东面是浩瀚的西太平洋;转道南中国海,可以直下东南亚、澳洲,迂回印度洋。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以及初生婴儿寻求母乳和襁褓的紧迫性,都给苏联人提供了畅想的空间。中国人需要什么舰队啊?他们只要提供军港就足够了。这个鬼主意,在后来的中苏谈判中,果然昭然若揭了。当然,谁都知道,当年掌握着权力的中国领导人,并不是吃洋面包长大的那批留苏的共产党人。更有甚者,他们还曾受过那批洋博士的欺负和嘲弄。对斯大林来说,这的确是个难于摆弄的精灵,既要使它迅速地长大,又不能大到难于驾驭,尾大不掉。机遇和风险同在,每一步都必须慎之又慎。

海军和空军不同,虽然每个军种都爱把自己说成是老大,都爱给自己冠以战略军种的头衔,但就二战结束后的科学技术水准而言,空军最多只是执行和配合实现某些战略任务的军种,而海军,则是独立达成国家对外战略目标的军种。以马汉为代表的海权论的提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先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

英国人说得好:海军——女王皇冠上的一颗钻石。海军,你将担负起共和国未来的使命!

还能再说什么呢?当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的时候,个人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父亲的看法和回国后的汇报,并没有引起当时最高决策层的注意。共产主义运动本身是国际性的,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一度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共产党人的信心,强化了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对国家关系的主导作用,混淆和误导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执政党之间的关系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但在这个星球上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利益。果然,没有多久,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这种脆弱的同盟关系,在受到国家利益的挑战时,合作就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后来发生的远东防空协议、建立长波电台和成立海军联合舰队等事项,终于激怒了毛泽东。9年后,也就是1958年他对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你们就是不相信中国人,只相信俄国人。俄国人是上等人,中国人是下等人,毛手毛脚的,所以才产生了合营的问题。要合营,一切都合营,陆海空军、工业、农业、文化、教育都合营,可以不可以?或者把一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都交给你们,我们只搞游击队。你们只搞了一点原子能,就要控制,就要租借权。”(注: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322~333页)

究竟谁对谁错?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史学界看法不一。但我知道,没等多久,中国共产党人终于认清了他的这位老大哥。

父亲说他心里清楚,一个大国的海军,靠别人怎么行?北洋舰队不就是想靠外国人吗?结果怎样?还是要靠自己。后来萧劲光司令亲自去了趟苏联,他比父亲强,多少要回了点东西。1950年8月12日这天,驻青岛的海军部队像过节一样兴奋,经萧司令亲自奔走,终于迎来了从苏联老大哥手里买来的6艘木壳鱼雷艇。大家都说,别看这玩意小,是木头壳的,大军舰也经不起它打。那倒是,当初对海军的认识,不都是从苏联电影上看来的吗。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了海军交货和技术转让协议,俗称“六四协议”。苏方承诺,两年内,卖给中国舰艇32艘,转让制造49艘。在这份菜单上,虽然一多半都是鱼雷艇,还有部分潜艇,但毕竟包含了4艘驱逐舰,后来它们被中国海军自豪地称之为“四大金刚”。对老毛子来说,中国海军不是进攻,而是防御;还不是近海防御,而是近岸防御。这距离父亲访苏已经整整过去了4个年头,而许诺的这点东西还要再等两年才能到手。

喔!可怜的中国海军。

父亲说他一个人沿着涅瓦河畔走着。就这么回去吗?两手空空的?他听到手风琴的声音,伴随着俄罗斯歌曲低回忧郁的旋律,使人感伤。在一家乐器店的门口,他驻步良久,口袋里还有点卢布。他回忆说:“这东西只怕在这里还有点用处。”他买回了一架手风琴。

在列宁格勒的涅瓦河畔,他想起了他的那支文工团。

江南古城苏州。

自海军在白马庙的小村镇里成立后,父亲就率领他的13个人的队伍进军大上海了,在那里他将接管国民党海军。途经苏州,父亲和10兵团司令叶飞受到当地欢迎。晚会是由一支管弦乐队承办的,这是一次高水平的演出。父亲说,你们可真阔气啊!还养了这样庞大的一支乐队。这是一支满洲国的宫廷乐队,满洲国解体后这批人流落到江南,被荣毅仁收留,现在归了苏州当地,正面临个去向问题。叶飞说,那就跟我10兵团走吧;父亲说,当然是海军要了。这下可为难了。父亲说,干脆,由他们自己决定吧!

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浪迹天涯,忽然间,命运之门向他们开启,展现在这些艺术骄子们面前的是一条光明大道,这就可以穿上军装了!不会是在做梦吧?更惊喜的是,去陆军还是海军?由他们挑。或许是海军更浪漫些吧?大海、舰队、雪白的海军服和飘带,还有涌起的波涛,和跟在舰艇后面成群的海鸥……

海军,我们要去海军!

于是,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不是先有的坚船利炮,而是先有的会唱歌跳舞的文工团。

当他们的司令从万里之外的异国给他们扛回了这架手风琴的时候,父亲说,出乎意料的是,大家把他举起来了。人们欢呼着:张司令万岁!

多少年后,当我问起他这段插曲时,他只是说了句没头没尾的话:“海上生活是枯燥的。”

海军官兵们当然知道,对他们来说,这世上的确还有比军舰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奇特的创业之路,只有亲历过它的人才能咀嚼出其中的苦涩甘甜。

4 陈船厉炮

“张震找我,给我看了粟裕从北京发来的电报,内容是,中央决定由三野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同时要我们海军负责搭载并掩护登陆行动。我觉得可笑,我说你这个参谋长也替我想想,我拿什么配合几十万大军行动?你告诉他,我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张震很为难,说,还是你自己向他报告吧。我就给粟裕发了电报。粟回来后在前委开会时说,你怎么把电报发到军委去了?我说,不讲,怎么完成?反正我认为,在毛泽东面前是不能夸这个口的。”

“粟问,那你说怎么办。我说接受这样一个任务,一定要有准备期,除空军外,海军主要是登陆舰艇和战斗舰艇的准备。我提出,国民党留下的船都在地方和招商局,都给我调来。海军建设是综合性的,现有的领导机构不够用,调几个现成的军一级机构来,再就是搞几所学校,加大培养的力度。粟裕他赞同我的意见,马上报告华东局批准了。”

我曾经和父亲探讨过,在当时条件下渡海作战的可能性。当然,我知道历史是没有假如的。父亲的看法是,作战行动是受地理条件制约的,作战指挥就是建立在这个条件之上的艺术。登陆作战,尤其是跨越海峡的登陆作战,是建立在优势的武器装备基础上的作战行动,拿不到制海权、制空权,登陆行动就无法进行。渡海解放台湾的作战行动与我们历次作战都有本质的不同,已经超出了我军擅长的运动战的作战样式。这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只是个常识问题。以消灭了800万蒋匪军作为完成这次作战的依据,是荒唐的、可笑的。如果没有苏联在海空军上的支持,单靠我们自己在短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中央是希望苏联的介入,但这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撇开两国间复杂的利益纠葛不说,单从二战后的战略格局上看,斯大林是不可能打破与美国的力量均势的。所以,只能是立足于自己。

父亲的这些看法,从近几年公布的历史档案中可以得到印证。

1991年,苏联解体后,前苏联援华专家组负责人N.B.科瓦廖夫对俄罗斯科学院远东问题专家C.H.冈察洛夫披露:“斯大林认为,苏联在军事方面支持攻打台湾将意味着与美国空军和海军发生冲突,并为新的世界大战造成口实。战争已使苏联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如果我们领导人这样干,俄国人民是不会理解我们的。不但如此,他们还可能把我们赶走。”不管斯大林的这些话是否带有蛊惑性,反正他是不会出兵的。更不用说,不到一年,朝鲜战争就爆发了。

对苏联人的失望,几乎影响到整整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后来30多年从事国防工业的生涯中,父亲成了死硬的自力更生派,不能说这与海军的创建没有关系。中国要想强大,只有靠自己。

打台湾的作战行动取消了,但海军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成了父亲朋友的国民党海军将领曾国晟给他出了个主意:“陈船厉炮”。这个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机械署的少将署长,是一个卓越的造船专家。父亲请他出山,主抓舰船装备。做事在于思路,海军的当务之急是清剿沿江沿海的国民党残匪,保卫航道和海上运输的畅通,完成这一任务,并不一定需要大舰。关键是一旦遇上国民党的大舰怎么办?那就要比试一下谁的火力更强了。在现有的较小吨位的舰艇上,改装上口径大、射程远、射速快的火炮,增强炮火的威力。大炮上小舰,取个好听点的名字:“陈船厉炮”。

船从哪来?一是国民党投诚、缴获的舰艇,第二舰队遭国民党空袭后所剩不足26艘;在镇江向我8兵团投诚的国民党第5巡防区的26艘;长江沿线投诚的6艘;向中南、西南军区投诚的7艘;自己俘获的6艘;共计70余艘。

江南造船厂提供的10艘;招商局47艘(含登陆舰);后来上海水产公司又改装了巡逻艇56艘。共计113艘。这样华东海军大大小小有了180艘舰船的规模。

这些船并不是都能用的,但可以改造。按曾国晟的观点,商船和军舰的区别主要在船体的舱隔上,商船大些,军舰间距小些,防止中弹后进水太多沉没。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不难改造。

再就是火炮。军舰买不到,舰炮还是可以搞到的。“战争基本结束了,地面火炮和大口径机枪有的是,要多少就能调多少,何况改装炮架和操控、瞄准系统也不是什么难事。有些特殊的设备需要从香港去搞。”父亲说:“张渭清同志就干的这件事。”张渭清,华东海军供给部长,知道他的人不多,但看过电影《51号兵站》的人不少,故事的主人公富商小老大的原型就是他。

有了舰船,还需要修理、加油、码头、导航、水文监测……等等。海军是个综合性的军种,岸防的炮台、警戒、观测,都需要配套。父亲说:“这些都是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陈船厉炮政策很快就显现出它的威力了。

1949年10月,人民海军展开了它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分别在长江、太湖水域;主要的出海口吴淞、白龙港和崇明岛;以及近海海域的重要地段上,全面清剿国民党海上残匪。加装了火炮的各类民用舰船,使敌人难辨真伪,往往是抵近了,打他个措手不及。更有趣的,有些海匪见是民船,追着靠上来想抢上一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就正巧应了那句俗语:“歪打正着”。紧接着海军又协助陆军进剿苏南沿海岛屿,扫清了宁沪杭沿海南北方向的海上通道。老土的陆军弟兄们,很多人这才第一次见到头顶上有两根飘带的海军军人。

共产党占领大陆后,国民党断言,你打仗行,但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