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28中国古代体育崔乐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30228中国古代体育崔乐泉-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崔乐泉,1959年生于山东桓台,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是我国首位体育史专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为中国体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体育史学会常委兼副秘书长。近年来主要从事体育考古学、体育史学和民族体育学方面的研究,出版有《中国武术史》《中国近代体育史》《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等10余部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斗争的渔猎、采集、生产活动中,在先民祈求神灵保佑的原始宗教舞蹈中,在原始部落之间的征战中,诞生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国古代体育。

  中华体育文化是与中国社会历代传统文化同步发展的,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无论是形式、技法均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流露出了先民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丰富多彩的中华体育文化,是支撑世界体育文化辉煌殿堂的重要支柱。从生产实践、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体育的以增强自身体格体能、娱乐为主的体育精神,虽然有些项目在历经朝代更迭后消失了,但它对我国及世界体育的诸多项目有着深刻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只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现代体育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表现体育活动的内容,在文献和文物资料中都有体现,包括从远古人类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关体育活动。当这些体育活动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时候,即被赋予了游戏的、竞技的、健身的和教育的功效与功能。

  中国古代体育可归结为五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一系列活动项目。包括射箭、“田径”运动形式,以及水上与冰雪运动项目。第二部分,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活动;第三个方面,娱乐特色的球类运动—蹴鞠、马球和捶丸;第四个方面,在春秋时期已经相当普及的、具有益智特点的盘上棋类游戏;最后一个方面,是具有地域和民俗时令特点的民俗、民间体育,包括龙舟竞渡、还有其他的具有民俗特色的一些体育活动。

  当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混沌朦胧状态的时候,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中国东方体育文化已经从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开始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而此时,以欧洲及地中海为代表的西方古代体育,这时候才刚刚起步,经过公元前八至五世纪的发展,西方的体育才逐步形成。所以说在早期,还是东方体育占了主要的地位,它对世界体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东方典型代表的中国古代体育,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有的项目虽然在风行一时以后消失了,但是有的随着生命力的增强还是流传下来了。

  全文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谈的题目是中国古代体育。对于中国古代体育,大家有些陌生,因为我们平时接触的都是现代体育。不过,随着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作为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也时常见诸媒体,所以大家也比较了解一点。在这里,我所讲的中国古代体育,从时间上来说,是指从体育活动的出现,到十八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为止的这个时间;从内容上来说,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并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它既包括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形式,同时还包括了在历史上民族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国家的传统体育形式传入我国并发展起来的体育活动。

  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只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现代体育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表现体育活动的内容,在文献和文物资料中都有体现,包括从远古人类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关体育活动。当这些体育活动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时候,即被赋予了游戏的、竞技的、健身的和教育的功效与功能。

  现在在座的各位,当大家一提起体育的时候,就会想到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竞争的场面,因为这是现代媒体向大家努力灌输的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体育主要还是指那些带有竞技特点的技巧娱乐性的活动形式,当然还包括人们为了增强自身的体格和技能而实施的一些自我训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些形式和现代体育,包括流行的一些体育形式有些相类,但并不代表我们把古代体育的一些和现代体育相类的形式重叠到一块,就讲清了古代体育。实际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体育之间还是有着不同的宗旨,他们各有各的正面,也各有各的负面。就竞技这一点来讲,西方体育强调的竞技性比较浓厚;中国古代体育强调的是娱乐性。大家从画面可以看得出,一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赛跑图,一幅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图,画面典型地透视出了中西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

  的确,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中国古代体育本来不太注重竞技性,它甚至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它也完全有理由拒绝仅仅用一些赛场上人为的量化指标,去判定人们的健康水准,特别是在人们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成长时。更何况正因为中国古代体育讲究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男的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古代体育倒反而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为了非得要在不同的体育体系之间划分出孰强孰弱来。我强调的是一种理解的观点,因为有了这种观点,才能对一个自成体系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有一个切身处地的了解。从这一点出发,我把中国古代体育分为五个方面给大家介绍。

   第一部分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这里包括了射箭、“田径”运动形式,以及水上与冰雪运动项目。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到了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工具的出现,石箭头开始向青铜箭头发展。到了汉代,随着铁制器械的发展,青铜箭镞逐渐地向铁箭镞发展。随着箭头的多样化,射箭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当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当时,射箭是一种礼仪,射箭活动要喝酒,还要奏乐,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等,都是射箭爱好者,而且对学生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提倡“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技术引入内地,同内地传统的射箭结合起来,把射箭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到了汉代,射箭运动除了在实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仅《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射法,就包括《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等有八种六十九篇之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魏宗室常山王遵传》里边,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从唐代到宋代,整个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到了明清,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提高了整个射箭的开展。当时,由于射箭活动比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地从军事领域退出去了,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大家看到的这一幅清代射箭图,是很典型的一幅体育比赛的画面。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田径”。田径,在古代实际上也没有这个词,但是与田径有关的同义词,如跑的同义词“走”,投的同义词“掷”,跳的同义词“逾高”、“绝远”等等经常见之于文献当中,因为田径比赛是现代体育的基础,所以它在整个中国古代体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留下了许多很动人的故事,譬如“夸父逐日”、“逾高绝远”等等,这些都是反映当时“田径”运动的一些故事、一些传说。从战国一直到汉代,由于车战改成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所以士兵的走、跑是部队的主要训练方式,具有长跑能力的人,就成为当时军队的重要人才。在汉画当中,大家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画面,在《车马出行图》前边,往往有两个奔跑的武士,在当时,它的名称叫“伍伯”,因为“伍伯”经常在飞驰的奔马前边跟马一起跑,所以练就了长途奔袭的能力,他们在传递信息或者重大战役当中,往往发挥马拉松的作用。从汉代开始,由于长跑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后来就发展出一种专业的比赛。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长跑比赛叫“贵由赤”,“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是这么一种方式,在元大都,就是今北京一个点,元上都,就是内蒙古一个点,这个距离是180里,赛跑是两个地点同时进行。大家知道,现代马拉松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创始的,它的距离是42。195公里,这个“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两倍多,而且时间上要早六百多年,所以说,中国古代“贵由赤”的长跑赛在体育史上比马拉松的意义还重大。

  除了跑,跳、投掷也是田径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战国兵书,像《六韬》、《吴子》以及其他兵书里边,都有这么一项: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兵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这一项训练方式,促进了田径运动中跑以及投掷、跳跃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民间曾经流行着一种跳跃运动,叫做“赌跳”,赌就是赌博的赌,赌跳就以跳高为胜,当时刘宋皇帝也鼓励大臣、鼓励军队跳高进行比赛,这对整个军队、对民间跳跃比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跑和跳以外,投也是田径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当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练习投、练习臂力,这样增强了军队以及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战斗能力。

  从汉代一直到唐代,军队对于有投掷技能者都是“具禄封进”,进行嘉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投的发展,出现了多种的方式,包括工具都有改进,像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投掷用的“布鲁”,有好多形式,它一是投远为主,一是投准为主,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了。所以,投的发展,对现代体育当中包括铁饼、标枪、铅球等等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讲的“田径”。

  另一个就是弄潮游泳与跳水。在东周时候,南方各国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水上兵士训练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壶壁上就有一幅雕刻水中进行游泳的画面,从这里看出,人与鱼共游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像自由泳,有的像蝶泳,整个画面给人以很清新的感觉。秦汉以后,游泳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到整个南北朝时期,游泳活动在全国各地普及,北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游泳都还存在,敦煌莫高窟就有一幅很典型的画面,这个画面是敦煌257窟里的一幅《弄潮游泳图》,从画面上四人游泳的姿势来看,跟现在的游泳姿势基本一致。当时,南方游泳主要集中在端午节五月五日举行,主要在钱塘江,还有一些比赛。整个游泳在当时得到很大发展,也受到了众多民众的喜爱。唐代一个著名的诗人李益,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五言诗,他说:“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朝有汛,嫁与弄潮儿”。就是说一个商人遗弃的妻子,竟然去嫁与一个在大海中弄潮游泳的好手,这说明弄潮游泳的健儿已经成为当时的“体育明星”了,受到人人的尊敬。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宋朝,整个游泳在南方是比较普及的,特别到了宋代,整个弄潮还是以南方的浙江之潮为主。当时钱塘江之潮,在全国都是挺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把当时在南方弄潮游泳的壮观景象用一首诗作以表达,这首诗是这么说的:“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蹴踏浪花舞。”游泳健儿在水上活动的场景跃然于纸上。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国各地比较普及,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就有这么一幅画面,反映当时的人在水中游泳、跳水的画面,而且非常形象。

  与游泳有关的,还有跳水、泅水。跳水在民间叫“扎猛子”,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直到隋唐,随着游泳技术的改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