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时病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28-时病论-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为风湿证也,宜用五苓散自愈。由是观之,风湿之邪,多伤于太阳者,不待言矣! 
宜用两解太阳法疏其膀胱之经,复利其膀胱之腑也。如风胜者,多用羌、防;湿胜者,多加苓、泽;阴 
虚之体,脉中兼数,宜加黄柏、车前;阳虚之体,脉内兼迟,宜入戟天、附片。医者总宜分其风胜湿胜, 
辨其阴虚阳虚,庶无贻误。 
喻嘉言曰∶风湿之中人也,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俱从太阳膀胱而入。风伤其卫,湿留关节, 
风邪从阳而亲上,湿邪从阴而亲下,风邪无形而居外,湿邪有形而居内,上下内外之间,邪相搏击,故显 
汗出、恶风、短气、发热、头痛、骨节烦疼、身重微肿等证,此固宜从汗解。第汗法与常法不同,贵 
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 
丰按∶论风湿,惟嘉言先生为白眉,明出上下表里,可谓 
批却导窍矣,更妙论汗之法,贵徐不贵骤,此五字诚为治风湿之金针,学人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
寒疫
属性:叔和《序例》曰∶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气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考之《金鉴》,又谓∶春 
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据此而论,春有是病,而夏秋无是病也,其实夏令之寒,是为阴暑之病,秋月之寒, 
是为秋凉燥气,此分明夏秋不病寒疫,当宗《金鉴》之训,寒疫在乎春令也。盖疫者役也,若役使 
然,大概众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与瘟疫之疫,相悬霄壤,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 
反常之变气也。其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观此 
见证,与冬令伤寒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 
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如有变证,可仿伤寒法治之。 
或问曰∶先生谓夏令之寒,是为阴暑之病,倘未交小暑、大暑之令,而受立夏、小满、芒种、夏至之寒, 
可以名寒疫否?答曰∶可也。昔贤谓夏应热而反凉,是为非时之气,若果见证与寒疫相合,不妨用寒疫之方, 
此所谓超乎规矩之外,仍不离乎规矩之中也。 

卷之二
拟用诸法
属性:x解肌散表法x∶治风邪伤卫,头痛畏风,发热有汗等证。 
嫩桂枝 白芍药 粉甘草 生姜 大枣 
水煎服。 
此仲景之桂枝汤,治风伤卫之证也。舒驰远曰∶桂枝走太阳之表,专驱卫分之风;白芍和阴护营, 
甘草调中解热,姜辛 
能散,枣甘能和,又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者也。 
x微辛轻解法x∶治冒风之证,头微痛,鼻塞,咳嗽。 
紫苏梗(一钱五分) 薄荷梗(一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 
五分) 栝蒌壳(二钱) 广橘红(一钱,去白) 
水煎服。 
凡新感之风邪,惟冒为轻,只可以微辛轻剂治之。夫风冒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故用紫苏、薄荷以 
宣其肺,皆用梗而不用叶,取其微辛力薄也。盖风为阳邪,极易化火,辛温之药,不 
宜过用,所以佐牛蒡之辛凉,桔梗之辛平,以解太阴之表,及蒌壳之轻松,橘红之轻透,以畅肺经之气, 
气分一舒,则冒自解矣。 
x顺气搜风法x∶治风邪中经,左右不遂,筋骨不用。 
台乌药(一钱) 陈橘皮(一钱五分) 天麻(一钱) 紫苏(一钱五分) 甘 
菊花(一钱) 参条(二钱) 炙甘草(五分) 宣木瓜(一钱) 
加桑枝三钱为引,水煎服。 
此师古人顺风匀气散之法,以治风邪中经之病也。香岩曰∶经属气。所以进乌药、陈皮以顺其气,天 
麻、苏、菊以搜其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佐参、草辅其正气;更佐 
木瓜利其筋骨,桑枝遂其左右之用也。 
x活血祛风法x∶治风邪中络,口眼 斜,肌肤不仁。 
全当归(三钱,酒炒)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酒炒) 秦艽(一钱 
五分) 冬桑叶(三钱) 鸡血藤胶(一钱) 
加橘络二钱,煎服。 
此治风邪中络之法也。香岩云∶络属血。故用鸡藤、川芎以活其血,即古人所谓治风须养血,血行风 
自灭也。经曰∶营虚则不仁。故用当归、白芍补益营血,而治不仁也。秦艽为 
风药中之润品,散药中之补品,且能活血荣筋;桑叶乃箕星之 
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最能滋血去风,斯二者,诚为风中于 
络之要剂。更佐橘络以达其络,络舒血活,则风邪自解,而 斜自愈矣。 
x宣窍导痰法x∶治风邪中脏中腑,及疟发昏倒等证。 
远志(一钱,去心) 石菖蒲(五分) 天竺黄(二钱) 杏仁(三钱,去皮 
尖研) 栝蒌实(三钱,研) 僵蚕(三钱,炒) 皂角炭(五分) 
水煎,温服。 
风邪中于脏腑者,宜施此法。其中乎经,可以顺气搜风;其中乎络,可以活血祛风;今中脏腑,无风 
药可以施之,可见中脏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中腑之昏不识人,便溺阻隔等证,确宜宣窍导痰。方中天 
竺、远、菖,宣其窍而解其语;杏仁、蒌实,导其痰且润其肠;僵蚕化中风之痰,皂角通上下之窍,此一法 
而两用也。尤恐其力之不及,中腑更佐以百顺,中脏更佐以牛黄,按法用之,庶无差忒。 
x辛温解表法x∶(见前) 
x辛凉解表法x∶(见前) 
x清热保津法x∶(见前) 
x两解太阳法x∶治风湿之证,头痛身重,骨节烦疼,小便欠利。 
桂枝(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泽 
泻(一钱五分) 生米仁(四钱) 苦桔梗(一钱五分) 
流水煎服。 
斯法也,乃两解太阳风湿之邪。风邪无形而居外,所以用桂枝、羌、防,解其太阳之表,俾风从汗而出; 
湿邪有形而居内,所以用苓、泽、米仁,渗其膀胱之里,俾湿从溺而出,更以桔梗通天气于地道,能宣上 
复能下行,可使风湿之邪,分表里而解也。嘉言虽谓风湿之病,固宜从汗而解,然风胜于湿者,则湿 
可随风去,倘湿胜于风者,则宜此法治之。 

卷之二
备用成方
属性:x海藏神术散x∶治外感风寒,发热无汗。 
苍术 防风 甘草 
加生姜、葱白,煎服。 
x香苏饮x∶治四时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闷咳逆。 
香附 紫苏 陈皮 甘草 
加姜、葱煎。伤食加砂、曲,咳嗽加桑、杏,有痰加苓、夏, 
头痛加芎、芷,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 
x参苏饮x∶治外感内伤,发热咳嗽,伤风泄泻等证。 
人参 紫苏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枳壳 桔梗 前胡 干葛 木香 
加姜、枣煎。外感多者,去枣加葱白;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皮。 
x金沸草汤x∶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金沸草(即旋复花,用绢包煎) 制半夏 茯苓 前胡 荆芥 细辛 甘草 
加姜、枣煎。如胸闷加枳壳、桔梗,有热加柴胡、黄芩,头痛加川芎。 
x桂枝汤x∶治风伤卫,阳浮而阴弱,发热头痛,自汗恶风,鼻鸣干呕等证。 
药味见解肌散表法∶ 
丰按∶神术散,香苏散,皆治风寒之轻证也,重则不可恃耳。参苏饮,乃治气虚之外感,稍壮者减参 
可也。金沸草汤,治肺经之伤风;桂枝汤,治卫分之伤风。此皆疏散之方,施治 
有别,弗宜混用。 
x通关散x∶治中风不省人事。 
南星 皂角 细辛 薄荷 生半夏 
共为细末。吹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难治。 
x开关散x∶治中风口噤。 
乌梅肉 上冰片 生南星 
为末,擦牙,其噤可开。 
此二方乃救暴中之急,预当备之。 
x小续命汤x∶治中风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 
防风 桂枝 麻黄 杏仁 川芎 白芍 人参 甘草 黄芩 防己 附子 
加姜、枣、煎服。 
x三化汤x∶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 
羌活 大黄 浓朴 枳实 
水煎,温服。 
x大秦艽汤x∶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秦艽 石膏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 熟地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芩 
防风 羌活 独活 白芷 细辛 
水煎,温服。 
x乌药顺气散x∶治中风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口眼 斜,喉中气急有痰。 
乌药 橘红 麻黄 川芎 白芷 僵蚕 枳壳 桔梗 姜炭 炙草 
加姜、葱煎。 
x顺风匀气散x∶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 
乌药 沉香 青皮 木瓜 白芷 天麻 苏叶 人参 白术 甘草 
加生姜,煎服。 
x牵正散x∶治中风口眼 斜,无他证者。 
白附子 僵蚕 全蝎 
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丰按∶以上诸方,皆治真中之病。若东垣所谓∶烦劳过度,清气不升而中者,丹溪所谓∶湿热生痰, 
痰气上冒而中者,河间所谓∶七情过极,五志之火内发而中者,此皆为类中之病,慎毋误投。 
x黄 五物汤x∶治风痱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久久服之,自见其功。 
炙黄 炒白芍 嫩桂枝 
加姜、枣,煎服。 
x防风黄 汤x∶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防风 黄 
水煎,温服。 
丰按∶此二方,皆用黄 ,是治气虚之体,患中风之病也,非肾虚不涵肝木,木动生风,而发 
眩仆之虚风可比,务宜分别而治,庶不龃龉。 
x防风通圣散x∶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及丹、斑、瘾疹等证。 
防风 荆芥 麻黄 桔梗 连翘 栀炭 黄芩 薄荷 
大黄 芒硝 石膏 滑石 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川芎 
加生姜、葱白煎。 
丰按∶此方是河间所制,主治甚多,不能尽述,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医者不能拘守成方,务 
宜临时权变。本方除大 
黄、芒硝名双解散。汪 庵曰∶麻、防、荆、薄、川芎以解表,芩、栀、膏、滑、连翘以解里,复有归、芍 
以和血,甘、桔、白术以调气,故曰双解。 
x柴葛解肌汤x∶治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头目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寒热无汗,脉象微洪,或兼弦。 
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黄芩 赤芍 桔梗 甘草 石膏 
加姜、枣,煎服。 
《金鉴》云∶此方陶华所制,以代葛根汤。凡四时太阳阳明少阳合病之轻证,均宜此汤加减治之,如无 
太阳证者,减羌活∶无少阳证者,减柴胡;下利减石膏,以避里虚;呕逆加半夏,以降里逆。 
x苏羌饮x∶治寒疫有效,并治伤风伤寒,可代麻、桂、十神之用。 
紫苏 羌活 防风 陈皮 淡豉 生姜 葱白 
丰按∶是方乃刘松峰所制,治寒疫之功颇捷,倘丰之辛温解表法,未获效者,可继此方,堪为接应之 
兵也,慎毋忽诸。 

卷之二
临证治案
属性:x冒风轻证不慎口食转重x 
城西孙某,感冒风邪,丰用微辛轻解法加杏仁、象贝治之。服二剂,复来赶请,谓方药无灵,病忽益剧, 
息贲胸闭,鼻衄如泉。即往诊之,寸脉皆大,沉按滑数而来。丰曰∶此风痰壅闭于肺,化火劫络之证也。方 
中并无补剂,何得加闭?又无热药,何得动衄?询其日昨所食之物,乃火酒下鸡,夫鸡乃关风之物,酒为助火 
之物,宜乎增剧,无怪方药。遂用金沸草汤去细辛、荆芥,加葶苈、杏仁降肺气以开其闭,黄芩、栀炭清血热 
而止其衄,连服三煎,即中病机。若以楂肉、鸡金消其积,葛花枳 解其酲,便是刻舟求剑矣。 
x风邪中络x 
城西马某之母,望八高年,素常轻健,霎时暴蹶,口眼 斜,左部偏枯,形神若塑,切其脉端直而长,左 
三部皆兼涩象。丰曰∶此血气本衰,风邪乘虚中络,当遵古人治风须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于是遂以活血祛 
风法,加首乌、阿胶、天麻、红枣治之,连服旬余,稍为中 。复诊脉象,不甚弦而小涩,左肢略见活动,口 
眼如常,神气亦清爽矣,惟连宵少寐,睡觉满口焦干,据病势已衰大半,但肝血肾液与心神,皆已累亏,姑 
守旧方,除去秦艽、桑叶、白芍、天麻,加入枸杞、苁蓉、地黄、龙眼,又服十数剂,精神日复,起居若旧矣。 
x中风急证x 
南乡余某,年将耳顺,形素丰肥,晨起忽然昏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牙关紧闭,两手之脉皆浮滑,此 
为真中风也,诚恐痰随风涌耳。令购苏合香丸,未至痰声遂起,急以开关散先擦其龈,随化苏合香丸,频频灌 
下,少焉,痰如鼎沸,隔垣可闻,举家惊惶,索方求救,又令以鹅翎向喉内蘸痰,痰忽涌出,约有 
盈碗,人事略清,似有软倦欲寐之状。屏去房内诸人,待其宁静而睡,鼻有微鼾,肤有微汗,稍有痰声。顷 
间又一医至,遂谓鼾声为肺绝,汗出为欲脱,不可救也,即拂衣而去。丰思其体颇实,正未大虚,汗出微微, 
谅不至脱,痰既涌出,谅不至闭,询其向睡,亦有鼾声,姑以宣窍导痰法加东参、姜汁治之,从容灌 
下。直至二更时分,忽闻太息一声,呼之遂醒,与饮米汤,牙关似觉稍松,诘其所苦,又有垂头欲睡之态, 
即令弗扰,听其自然,依旧鼾声而寐,汗出周身,至次日黎明甫醒,皮肤汗减,痰 
声亦平,口眼亦稍端正。复诊其脉,滑而不浮,似乎风从微汗 
而去,痰尚留滞于络也。继用茯神、柏子养心收汗,橘络、半夏舒络消痰,加 豆、桑叶以搜余风,远志、 
菖蒲以宣清窍,更佐参、甘辅正,苏合开痰,本末兼医,庶几妥当,合家深信,一日连 
尝二剂,至第五朝诸恙皆减,饮食日渐进矣。 
x中风脱证x 
城中郑某,年届古稀,倏然昏仆,左肢不遂,肌肤不仁,无力而瘫,舌强言蹇。郡中医士,或专用 
补益,或专以疏风,或开窍消痰,或标本兼理,咸未中病。迨邀丰诊,脉小如纤,汗下如 
雨,喘急遗溺,神识昏蒙。丰曰∶脱证见矣,不可挽也。乃郎再四求治,念其孝心纯笃,勉存一法,用高 
丽人参五钱,附片三钱,姜汁一匙,令浓煎频频服之。又迎他医,亦系参附为君,延至三天,果归大暮。 
x真中死证x 
北野贺某之妻,陡然昏倒,口目歪斜,神识朦胧,左肢不遂,牙关紧闭,脉大无伦,但其鼾声似睡, 
分明肺绝之征。谓其婿曰∶死证已彰,不可救也。复延他医延医,终不能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