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时病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28-时病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君相之火并起。盖火动则生痰,痰壅则肿,肿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急用玉钥匙以开其喉,继 
以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僵蚕、桔梗、牛蒡、射干治之。 
温毒之病,变证极多,至于斑、疹、颐、喉,时恒所有,故特表而出之。 

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晚发
属性: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 
病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恶风恶寒,或有汗无汗,或烦躁,或口渴,脉来洪数者是也。 
亦当先辨其因寒因风而触发者,始可定辛温辛凉之法治之。但其曩受之伏寒,必较温热之伏气稍轻,峻剂不宜 
孟浪。如无风寒所触者,仍归温病论治。此宜清凉透邪法,加蝉衣、栀、壳、治之。如有变证,可仿诸温门 
中及热病之法治之。但是病与秋时之晚发,相去云泥,彼则夏令之伏暑而发于秋,此则冬 
时之伏气而发于春,慎勿以晚发同名,而误同一治耳。 
或问曰∶细考风温、春温,发于大寒至惊蛰;温病、温毒,发于春分至立夏,界限虽分,然与《内经》 
先夏至日为病温,不相符节。何独晚发一病,发于清明之后,夏至以前,偏与《内经》拍合何也?答曰∶大 
寒至惊蛰,乃厥阴风木司权,风邪触之发为风温;初春尚有余寒,寒邪触之发为春温;春分至立夏, 
少阴君火司令,阳气正升之时,伏气自内而出,发为温病、温毒;晚发仍是温病,不过较诸温晚发一节也。 
以上五证,总在乎夏至之先,诚与《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皆不枘凿矣。 

卷之一
拟用诸法
属性:x辛温解表法x∶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 广 
陈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 
加葱白五寸煎。 
是法也,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葱豉汤, 
乃《肘后》之良方,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 
x凉解里热法x∶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 
鲜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宜此法也。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其味甘,其性凉,其中 
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 
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x清热解毒法x∶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 
西洋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去心) 细生地(三钱) 元参(一钱五分) 金银花(二钱) 
连翘(二钱,去心) 
加绿豆三钱,煎服。 
此法治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温热既化为火,火未有不 
伤津液者,故用银、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参、麦冬,以保其津;元参、细地,以保其液也。 
x却热息风法x∶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螈 。 
大麦冬(五钱,去心) 细生地(四钱) 甘菊花(一钱) 羚羊角(二钱) 钩藤钩(五钱) 
先将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诸药煎。 
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惟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细地,清 
其热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风而宁抽搐;佐钩藤者,取其 
舒筋之用也。 
x祛热宣窍法x∶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 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 犀角(一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 
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 
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x辛凉解表法x∶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去足翅)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四钱) 
栝蒌壳(二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 
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x清凉透邪法x∶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 
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 
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 
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x清热保津法x∶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 
连翘(三钱,去心) 天花粉(二钱) 鲜石斛(三钱) 鲜生地(四钱) 麦冬(四钱,去心) 
参叶(八分) 
水煎服。 
此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熏蒸,恐其伤津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 
鲜地,保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降火。 
x清凉荡热法x∶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 
连翘(四钱,去心) 西洋参(二钱) 石膏(五钱,煨) 生甘草(八分) 知 
母(二钱,盐水炒) 细生地(五钱) 
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也,以仲圣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也。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膏、甘、粳米,清 
中焦之热以养胃;知母、细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x润下救津法x∶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 
熟大黄(四钱) 元明粉(二钱) 粉甘草(八分) 元参(三钱) 麦冬(四钱,去心) 细生地(五钱) 
流水煎服。 
阳明实热之证,当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温热之病,弱体居多,虽有是证,不能遽用是药,故 
以仲圣调胃承气为稳,且芒硝改为元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 
更在存阴养液之意。 
x清凉透斑法x∶治阳明温毒发斑。 
石膏(五钱,煨用) 生甘草(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去心) 鲜 
芦根(四钱) 豆卷(三钱,井水发) 
加新荷钱一枚,煎服,如无,用干荷叶三钱亦可。 
凡温热发斑者,治宜清胃解毒为主。膏、甘治之以清胃,银、翘治之以解毒。更以芦根、豆卷,透 
发阳明之热;荷钱者即初发之小荷叶也,亦取其轻升透发之意。热势一透,则斑自得化矣。 

卷之一
备用成方
属性:x葳蕤汤x∶治风温初起,六脉浮盛,表实壮热,汗少者,先以此方发表。 
葳蕤 白薇 羌活 葛根 麻黄 川芎 木香 杏仁 石膏 甘草 
共十味,水煎,日三服。 
丰按∶风温之病,因风触发,发热有汗,不可汗之。今谓汗少者,风必兼寒可知,故兼用羌、葛、 
麻黄,倘汗多者,不宜浪用。如春温之病,因寒触发,热重无汗,体素盛者,此方权可用 
之,弱者尚嫌太猛耳。 
x银翘散x∶治风温温病冬温等证。 
金银花 连翘 苦桔梗 薄荷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竹叶 生甘草 
鲜芦根汤煎服。 
x小定风珠方x∶治温病厥而且呃,脉细而劲者。 
生龟版 真阿胶 淡菜 鸡子黄 
加童便一杯冲服。 
x大定风珠方x∶治温热烁阴,或误表妄攻,神倦螈 ,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大生地 生白芍 真阿胶 麦冬 生龟版 生鳖甲 生牡蛎 鸡子黄 火麻仁 五味子 炙甘草 
水煎服。 
丰按∶以上三方,皆鞠通先生所制。银翘散,方极轻灵, 
风温冬温初起者,用之每多应手。至于大小定风珠,似乎腻滞,非脉证审确,不可轻用。 
x消毒犀角饮x∶治风热之毒,喉肿而疼,发斑发疹。 
防风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犀角 
水煎服。如热盛,加连翘、薄荷、黄芩、黄连。 
x连翘败毒散x∶治时毒发颐。 
连翘 天花粉 牛蒡子 柴胡 荆芥 防风 升麻 桔 
梗羌活 独活 红花 苏木 川芎 归尾 粉甘草 
水煎服。如两颐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坚肿不消,加皂刺、穿山甲;大便燥结,加酒炒大黄。 
x犀角地黄汤x∶治胃火热盛,阳毒发斑,吐血衄血。 
大生地 生白芍 牡丹皮 犀角 
水煎服。热甚如狂者,再加黄芩。 
x三黄石膏汤x∶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盛,或已经汗下,或过 
经不解,三焦大热,六脉洪盛,及阳毒发斑。 
黄连 黄芩 黄柏 石膏 栀子 麻黄 淡豆豉 
加姜、枣、细茶入煎,热服。 
x凉膈散x∶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闭,胃热发斑。 
连翘 栀子 黄芩 薄荷 大黄 芒硝 甘草 
加竹叶,煎服。一方加白蜜一匙。 
丰按∶以上五方,皆治时风温热之毒,而成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证,在体实者,皆可施之,虚者 
俱宜酌用。 
x九味羌活汤x∶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伤寒伤风,温病热病。 
羌活 防风 细辛 苍术 川芎 白芷 黄芩 生地 甘草 
加生姜、葱白煎。 
丰按∶张元素制是方者,必欲人增减用之。如伤寒伤风初起者,黄芩、生地断断难施。温病热病初 
发者,羌、细、苍、防,又难辄用。可见医方不能胶守,此所谓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 

卷之一
临证治案
属性:x春温过汗变症x 
城东章某,得春温时病,前医不识,遂谓伤寒,辄用荆、防、羌独等药,一剂得汗,身热退清,次剂 
罔灵,复热如火,大渴饮冷,其势如狂。更医治之,谓为火证,竟以三黄解毒为君,不但 
热势不平,更变神昏螈 。急来商治于丰,诊其脉,弦滑有力,视其舌,黄燥无津。丰曰∶此春温病也。初 
起本宜发汗,解其在表之寒,所以热从汗解,惜乎继服原方,过汗遂化为燥,又如苦寒遏其邪热,以致诸 
变丛生,当从邪入心包、肝风内动治之。急以祛热宣窍法,加羚羊、钩藤。服一剂,螈 稍定,神识亦 
清,惟津液未回,唇舌尚燥,守旧法,除去至宝、菖蒲,加入沙参、鲜地,连尝三剂,诸恙咸安。 
x春温甫解几乎误补x 
三湘刘某之子,忽患春温,热渴不解,计有二十朝来,始延丰诊,脉象洪大鼓指,舌苔灰燥而干, 
既以凉解里热法治之。次日黎明,复来邀诊,诣其处,见几上先有药方二纸,一补正回 
阳,一保元敛汗。刘曰∶昨宵变证,故延二医酌治,未识那方 
中肯?即请示之。丰曰∶先诊其脉再议。刘某伴至寝所,见病者覆被而卧,神气尚清,汗出淋漓,身凉如水, 
六脉安静,呼吸调匀。丰曰∶公弗惧,非脱汗也,乃解汗也。曰∶何以知之?曰∶脉静身凉,故知之也。倘今 
见汗防脱,投以温补,必阻其既解之邪,变证再加,遂难治矣。乔梓仍信丰言,遂请疏方。思邪方解之秋,最 
难用药,补散温凉,概不可施,姑以蒌皮畅其气分,俾其余邪达表; 豆衣以皮行皮,使其尽透肌肤;盖 
汗为心之液,过多必损乎心,再以柏子、茯神养其心也;加沙参以保其津,细地以滋其液,米仁甘草,调养 
中州;更以浮小麦养心敛汗。连服二剂,肢体回温,汗亦收住。调治半月,起居如昔矣。 
或问曰∶先生尝谓凡学时病,必先读仲景之书。曾见《伤寒论》中,漏汗不止,而用附子。今见大汗 
身凉,而用沙参细地,能不令人骇然?请详其理。答曰,用附子者,其原必寒,其阳必虚。今用沙、地者, 
其原乃温,其阴乃伤。一寒一温,当明辨之。又问∶春温之病,因寒触动,岂无寒乎?曰∶子何迂 
也!须知温在内,寒在外。今大汗淋漓,即有在外之寒,亦当透解,故不用附子以固其阳,而截其既解温邪 
之路,用沙、地以滋津液,而保其既伤肺肾之阴。若执固阳之法,必使既散之邪复聚,子知是理乎? 
x风温入肺胃误作阴虚腻补增剧x 
云岫孙某,平素清 ,吸烟弱质,患咳嗽热渴,计半月矣。前医皆以为阴虚肺损,所服之药,非地、味、 
阿胶,即沙参、款、麦,愈治愈剧,始来求治于丰,按其脉,搏大有力,重取滑数,舌绛苔黄,热渴咳嗽, 
此明是风温之邪,盘踞肺胃。前方尽是滋腻,益使气机闭塞,致邪不能达解,当畅其肺,清其胃,用辛凉 
解表法,加芦根、花粉治之。服二剂,胸次略宽,咳亦畅快,气 
分似获稍开,复诊其脉稍缓,但沉分依然,舌苔化燥而灰,身热如火,口渴不寐,此温邪之势未衰,津液被 
其所劫也。姑守旧法,减去薄荷,加入石膏、知母。服至第三剂,则肌肤微微汗 
润,体热退清,舌上津回,脉转缓怠,继以调补,日渐而安。 
x风温误补致死x 
里人范某,患风温时病,药石杂投,久延未愈。请丰诊视,视其形容憔悴,舌苔尖白根黄,脉来左弱右 
强,发热缠绵不已,咳嗽勤甚,痰中偶有鲜血,此乃赋禀素亏,风温时气未罄,久化 
为火,刑金劫络,理当先治其标,缓治其本,遂以银翘散,去荆芥、桔、豉,加川贝、兜、蝉,此虽治标, 
实不碍本,倘见血治血,难免不入虚途。病者信补不服,复请原医,仍用滋阴凉血补肺 
之方,另服人参、燕窝。不知温邪得补,益不能解,日累日深,竟成不起。呜呼!医不明标本缓急, 
误人性命,固所不免矣。 
x风温夹湿x 
南乡梅某,望七之年,素来康健,微热咳嗽,患有数朝,时逢农事方兴,犹是勤耕绿野,加冒春雨, 
则发热忽炽,咳嗽频频,口渴不甚引饮,身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