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俄罗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列克谢的计划如果实现,彼得的种种努力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将付之东流,也正是这种努力和牺牲,才使俄国被欧洲注目。
  俄国到底何去何从:是沿着改革之路一往直前,使俄国有朝一日跻身于欧洲和世界列强之林呢,还是抱残守缺,顺着老路滑向未如的深渊?
  经过战争威胁和一系列复杂的外交活动,太子被带回国。彼得不想自己判决,他请宗教人士和政界来判决。沙皇要求组成一个公正的法庭,根据罪行量刑,而不必顾及阿列克谢的地位。
  据记载,在法庭上,阿列克谢由四名军士押进大厅,他对叛逃供认不讳,说自己不仅想煽动暴乱,而且如果彼得把同党一网打尽的话,他就要血洗俄国。太子声称自己是俄国古老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的维护者,故此民心在自己手中。
  宗教界人士没有明确答复,只提供了《圣经》的摘录,有的段落说忤逆不孝之子,应予处死;有的却又说,基督本着“宽大为怀的精神”,宽恕已经回头的浪子。选择哪种处罚都是合适的,由彼得自己作主。政界则认为应以叛国罪处以死刑。
  但尚未执行,太子就死了,有人说是病死,也有人认为是被秘密处决,为皇家和彼得本人留些颜面。

  我们无从知道彼得的感受。他照常出席各类活动,发布各项命令。
  一年后,另一个儿子夭折了,彼得无法再保持作为大帝的冷峻和强硬,他郁结成病,闭门谢客,三天里粒米滴水不进。
  俄罗斯骨子里的顽强精神拯救了彼得,他很快振奋精神,继续推进改革,继续与瑞典作战,继续想方设法使俄国强盛。
  2、他给了俄罗斯可怕而有益的一击
  挥舞着鞭子的彼得不是一味蛮横,他自己就是尽职尽责、身先士卒的楷模。他向来一身几任,除沙皇外,他还以炮手、船长、团长、造船工匠等身份“为国服务”,并对各种身份的直接上级保持尊敬。
  彼得甚至亲自驾驶小船攻击敌军战舰。晋升将军后,他要求人们不要拿他当皇帝,要称他为“海军少将先生”。
  彼得堡早期每年总要着上几场大火。彼得堡的人们常将此时视为欣赏俄国沙皇英雄气概的良机。法国驻俄大使儒埃尔写道:“我多次看见他第一个来到失火地点,雪橇里带上他的消防水泵。他参加全部的灭火工作。由于他的思想异常敏捷,他能立即判断出应采取什么灭 
  火措施。他爬上房顶,哪里最危险就到哪里去。”
  在接见海归人士时,彼得伸出右手说:“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茧,这些都是为了给你们示范,好使我哪怕在垂暮之年,也能看到你们成为我合格的助手和祖国的公仆。”
  彼得的一系列改革行动意味着对传统发起进攻,他剪掉的不仅是胡子和长袍,还剪掉了上千年的落后和不文明,打破了闭塞守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封闭的俄罗斯注入新鲜养分,使之具有开放进取的精神。
  这场以铁腕推行的改革像一次急行军,却卓有成效。
  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到240多个,官僚机构效能提高。仰赖进口的铁到1725年已可向国外出口。国库收入由1680年的150万卢布,增加到1725年的900多万卢布,长了6倍。军队实力极大增强,彼得末期,陆军拥有20万人,海军拥有了48艘战舰,军官团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不是外国军人,而是俄国人。
  如果说移风易俗更多地是为了改变民族的落后意识,经济改革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那么教育领域的改革则是为了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水平。
  在教育领域,彼得同样以野蛮的方式倡导文明。
  彼得按照西欧的模式兴办学校,开设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并要求每个省设立两所技术学校,西欧的哲学、地理、历史等规范教材被翻译过来。
  20年后,原先连一所现代学校都没有的俄国,已经在42个城市开办了技术学校,有了2000多名学生。
  但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是俄罗斯式的,或者说是彼得式的,因为这些学校很像兵营,学生们像新兵,管理军事化,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鞭打不认真学习的学生。
  对彼得时代的俄国贵族们来说,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倒不光是为了剪胡子,还因为彼得给他们规定了两项义务。
  贵族子弟不能再无所事事地待在庄园中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了,从15岁起他们就要在军队服役,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同瑞典国王训练有素的军队厮杀,或者面对寒光闪闪的土耳其弯刀。要想当军官,那么就先当士兵吧,沙皇本人也是从士兵干起的。
  1722年,彼得还进一步制订《职官秩序表》,规定无论哪种出身,官至中校即为贵族。
  任人唯才的政策使得一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包括一些出身贫寒的人。例如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馅饼的缅什科夫,因为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而晋升为陆军元帅和特级公爵。牧猪人雅古任斯基当上了总检查长。
  但是仍有许多贵族千方百计逃避服役,就像逃避另一项义务——学习。
  彼得一世的手段也很高明,他颁布了《长子继承令》,这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彼得一世规定贵族只能把全部不动产传给一个儿子,其余的儿子,不能继承产业,所以也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通过当差、学习、经商去谋生”。彼得禁止没在近卫军中当过列兵的贵族晋升军官,只有在军队中服役满七年或做文职工作满十年,或者经商满十五年的才可以置办地产。否则即便“到死”也不得购置田产。

  面对挖空心思逃避学习的贵族,彼得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学会数学和一门外语,否则不得结婚,也不得保留贵族身份。对于不认真学习的,甚至判处流放。
  这些强制性的手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各类学校的学生开始稳步增加,俄国很快就拥有了自己的人才队伍。
  彼得时代的教育虽然仍局限于贵族,但彼得希望为整个民族打开眼界。
  在彼得堡附近有俄罗斯第一家博物馆和图书馆,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跟历史一样漫长 
  的是这里的收费传统,到这里参观的学生一律免费。
  1719年,博物馆和图书馆正式开放,供大众自由参观。博物馆的第一批展品是彼得游历欧洲时收集来的新鲜物件。后来又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有业已灭绝的鸟兽的骨头,古物、古文学、手抄的和印刷的书籍,以及畸形人。还有四只眼睛的羊,三条腿的婴儿,甚至瑞典军队射向彼得军队的一颗没爆炸的铜弹丸。
  平时一毛不拔的彼得对博物馆和图书馆却很舍得投入。
  有人建议博物馆和图书馆像西方那样酌情收费,彼得没有同意,他说:“我要下令,不但允许一切人免费前来,而且如果有人带领同伴一起参观,我还要自己掏腰包在这些陈列室里请他们喝咖啡,饮伏特加。”
  彼得说到做到。据说此项开支每年高达400卢布,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作为一国之君,彼得本人一年的开支也不过1000卢布。彼得认为这项开支非常值得。他说:“我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彼得个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痴迷化作了国家的行为。1725年12月,俄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这既是一个国家科研中心,也是一个教学机构。
  彼得亲自为科学院制定了预算,每年约25000卢布。优厚的待遇召来了德国、荷兰等国的大批科学家,他们成为俄国科学院的第一批院士。从这时开始,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成为俄国的传统,并一直延续。
  彼得还创办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
  一位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一首诗中写道:
  “于是各种神奇的科学/越过高山、大海和江河/把手伸向俄罗斯/对伟大的君主说:/我们愿意竭尽全力/把纯粹智慧的新成果/交给俄罗斯人民。”
  教育提升了整个民族的素质,科学让俄罗斯受用无穷。
  后世的人们称赞说:“这时彼得大帝出现了,出于高贵心灵的奇特本能,他一眼洞穿了祖国的所有疾病,理解了国家这个词汇的全部美好而神圣的意义,他给了俄罗斯可怕而有益的一击。打击了等级制,打击了只关心自己私利而忘记祖国的贵族们,打击了只在修道小室寻找精神宁静而把教会、人类、基督教教团忘得一干二净的修士。历史将为这些人当中的哪些人辩护呢?”
  彼得的一系列举措改变了俄国的面貌,而改革的初衷是要让封闭的俄国与世界连接,这一目标在不久后就实现了,由此还诞生了一座世界名城:圣彼得堡。


  窗口
  2003年5月27日,受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的邀请,全世界4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集一堂,庆祝圣彼得堡三百年的生日。
  为了这个庆典,俄罗斯政府早在5年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先后投入近30亿美元对彼得堡进行了修缮、改造和扩建。
  世界上有300年历史的城市很多。俄罗斯的第一大城市莫斯科已经有858年的历史。但是圣彼得堡有它独特的历史意义:它象征着俄罗斯走向强盛的第一步。
  圣彼得堡是锐意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从它出现的那一刻,就承担着向欧洲学习、与世界交流,并通过欧洲对世界施加影响的重任。
  300年庆典不仅是为了庆祝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辉煌和坎坷,更是为了寻找俄罗斯的未来和尊严。这不仅是一个纪念日,一场盛宴,更是一种姿态。
  俄罗斯借历史凝聚民心士气的举措告诉世界,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过去,还要用改革和开放的心态努力创造强大的未来。
  这座在伏尔泰眼中“集欧洲所有城市的精妙于一身”的城市,今天被誉为“北方威尼斯”,
  1、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
  在300年前,18世纪初,涅瓦河口并没有现在彼得堡这派繁华的景象、迷人的风光,只是一片荒凉的沼泽,人迹罕至,狼群出没,海水泛滥……
  甚至连这块土地的统治者也不是俄罗斯人,而是北欧强国——瑞典。
  1703年5月27日,一位沙皇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来到这里,他用刺刀指着脚下充满自信地说:一座城市将在这里诞生。他就是彼得一世。他要在这里实现强国的梦想。
  这片荒凉的沼泽对于俄国人来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因为那个时期俄国最需要的,是一个出海口。
  对海的渴望贯穿了彼得一生。他唯一的爱好是到水上去,有时他一整天驾着船追波逐浪,乐此不疲,不管是下雨、下雪,还是刮风。
  有一年,涅瓦河已经结冰,只有皇宫前面还有一块百十多米的地方没有上冻,沙皇就乘一条很小的快艇兴味盎然地来回划着。
  这种异乎寻常的爱好,其内核是一种最深沉的危机感。
  1693年,登基后不久的彼得来到当时俄国仅有的一个港口:白海港口。因为冰冻,这个港口一年里能使用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在这里,彼得见到了这样一幕:
  码头上,俄国的木材、亚麻、皮毛等商品堆积如山,却只能等待着港口解冻的时候外国人来收购。而人数很少的外国商人拼命压价,连成本都赚不回来的俄国商人宁可让货物烂掉也不愿出售。
  这一场景让彼得感触极深。
  彼得认定:“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
  与外界的长期隔绝,会使经济和文化停滞不前,俄罗斯的强盛和光荣只能是幻想中的事,只有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当然,要开放首先要有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出海口是海洋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俄罗斯来说,它还意味着走向世界。这种对大海的向往是俄罗斯乃至苏联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出发点,虽然俄罗斯始终都不能算是一个海上强国。
  这也正是彼得带着大贵族们在荷兰吃着粗茶淡饭,全神贯注地凿木头、造军舰的原因,俄国太需要出海口了。
  正如马克思对此的经典论述:“在彼得大帝以前,俄罗斯人也并没有表现出有能力征服除白海以外的任何海口,而白海一年有四分之三时间被冰块封冻,不得通航。彼得堡现在所在之处是过去一千年来芬兰人、瑞典人和俄罗斯人纷争的场所。从默麦尔附近的波兰根到托尔尼欧的其余全部海岸,……是后来才被征服的。而且,好象为了证明斯拉夫人的抗海特性,在这全部海岸线中,波罗地海岸没有哪一部分实际上属于俄罗斯人。”
  彼得决心在波罗的海打下一个出海口。为此,俄国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战争。在战争中,彼得既是指挥官,也是一名普通战士,他数次遇险,还差点被俘。
  为了争夺出海口,彼得用欧洲的军事组织方式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常备军。并且在1716年颁布了俄国第一个“军事法规”,使俄国军队建设走上正规化轨道。
  在彼得时代,教育最明显的成果是在军事领域,原先军队中动辄投降的外国指挥官现在大多换上了俄国人,他们是各类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有足够才能指挥战斗,俄国终于无须依赖外国人进行战争了。
  彼得末期,陆军拥有20万人。
  更具有开拓意义的是:从小向往大海并在荷兰学会了造船的彼得,创造了俄国海军。在他看来:一个只有陆军的国家相当于只有一只手的人,有了海军才能算是双手俱全。
  从1701年到1721年的20年间,俄国的海军开支增加近15倍,拥有了48艘战列舰和800多艘划艇。彼得被视为当时欧洲最有声望的海军统帅,甚至被推举为俄国、英国、丹麦、荷兰联合舰队的指挥官。
  2、这个民族善于甚至把失败变成胜利的武器。

  在夏宫中有一座著名的雕塑,神话中的英雄参孙掰开了雄狮的嘴。这座雕塑所反映的正是彼得大帝最辉煌的胜利。依靠强大的海陆军队,1703年5月,俄罗斯巨人掰开了瑞典雄狮的嘴,夺取了涅瓦河边的这片土地。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