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道教-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杜道坚作《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俞琰著《周易集注》《读易举要》《易传考证》《易外别传》,刘一明作《周易阐真》《孔易阐真》等。他们对易、老的阐述,都或多或少地为中国古代哲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二)医药、养生。为了长生成仙,道教创造了许多炼形养神的方术,并很注重对古代养生、医药学的研究与发扬。许多道士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葛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司马承祯、吴筠等是其中的杰出者。葛玄以擅长胎息而知名。葛洪主外丹,但又是魏晋诸方术的集大成者,且是医药学家,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医药书。陶弘景是大医学家,既作有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又撰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等医药学著作。孙思邈更以医术高超和作《千金方》《千金翼方》而名闻天下,被后世尊为药王。司马承祯作《坐忘论》《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吴筠作《玄纲论》《形神可固论》等,从理论上对道教方术进行总结。
(三)炼丹与化学。为了长生成仙,又有许多道士从事炼丹,企图通过冶炼矿石制成〃不死药〃,用之服食而成仙。从事炼丹的道士很多,最著者有魏伯阳、狐丘、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狐丘作《五金粉图诀》《出金矿图录》《河车经》《玄珠经》。葛洪的《抱朴子》有金丹篇和黄白篇。陶弘景作《合丹药诸法式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孙思邈作《太清丹经要诀》。陈少微作《修伏灵砂妙诀》《九还金丹妙诀》。张果作《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尽管炼丹家们的长生不死愿望终是幻想,不死药也未炼成,但他们却炼出了一批可供内服与外用的颇具疗效的丹药。特别重要的是他们的炼丹活动是在不自觉地进行化学试验,他们以及许多不知名道士写出的大批外丹书,实际是中国古化学的原始记录,为后世研究中国古化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气功与人体科学。同样为了长生成仙的目的,又发展了古代气功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内丹学。因它是五代以后许多道派专习或兼习的方术,故研究者颇多,最著者有崔希范、陈朴、陈抟、张伯端、王嚞、白玉蟾、李道纯、陆西星、伍守阳、柳华阳、李西月、刘一明等。对他们留存的大批内丹书进行研究,有助于发展现代气功,为人们健身疗病服务,甚至有助于人体科学的探讨与研究。
(五)星历、地理学。道教从宗教需要出发,对天文、地理亦多涉足。一些道士为此写出了星历学和地理学著作。如元代道士赵友钦,曾作有易学著作和兵家书,已亡佚;所作星历学著作《革象新书》,原为五卷,经王祎刊订为二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宋濂为之作序,谓其〃当与《历经》并行无疑〃。元代道士朱思本,从至大四年(1311)到延皊七年(1320)间,利用奉诏代祠名山大川之便,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十省的许多地方,花了十年时间,取得大量调查资料,绘成《舆地图》二卷,刊行于世;又写有《北海释》《和宁释》《西江释》等地志考辨文章。至于李志常随邱处机西觐元太祖后,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实为当时西北、中亚地志与民俗的实录,为后世研究元代中亚史地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六)文学艺术。许多道士出入三教,儒学根柢较深,因而他们中擅长诗文、绘画、音乐、书法者,代不乏人。以诗文著称者,仅宋元间即有董嗣杲、马臻、陈义高、吴全节、朱思本、张雨、薛玄曦等人,尤以张雨、薛玄曦最负盛名。他们皆有诗文集传世。除亡佚者外,董嗣杲之《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马臻之《霞外诗集》十卷,陈义高之《陈秋岩诗集》二卷,张雨之《句曲外史集》(诗)八卷,皆收入《四库全书》。朱思本之诗文集《贞一稿》被收入《委宛别藏》。以绘画著称者,张陵后嗣也大有人在,三十八代张与材善画龙,三十九代张嗣成除画龙外,也擅山水,画有《庐山图》面世,虞集为之题词。四十代张嗣德善画墨竹、禽鸟。龙虎山道士方从义(号方壶)、太一道士张彦辅尤负画名。方从义画有《青山白云图》,虞集为之题句,《钟山隐居图》,宋濂为之题词,《山庵图》《仙岩图》,危素为之作序。张彦辅亦擅山水,曾作《圣井山图》《江南秋思图》等,享名当时。入明以后,张陵第四十三代孙张宇初,善画墨竹,自成一家,又精兰蕙,兼善山水,有《秋林平远图》传世。四十七代张玄庆善画兰蕙、竹石。《无声诗史》《明画录》所收道士画家即有多人。清代道士傅金铨亦善画,其《道书十七种》中收《自题诗画》一卷,为诗画合璧之作,有诗有画者,上百,有画无诗者二百六十以上,可见画稿之丰。
以音乐著称者,除许多道士擅斋醮音乐外,明初出了一位杰出的道士音乐家冷谦。明太祖闻其知音律、善鼓琴,任为太常寺协律郎,命其考正四庙雅乐,校定音律编钟,成为明代郊庙音乐的奠基者。他又作琴谱《太古遗音》一卷,《琴声十六法》一卷,前者已佚,后者仍存。傅金铨亦擅音乐,时人称其〃工词翰,解声律、善画能琴,俊绝一时〃。以书法著称的道士亦不少。《贵溪县志》云:张与材〃作大字有法,草书亦佳。〃张嗣成善草书,方从义善古隶章草。张雨亦工书,姚绶《句曲外史小传》曰:〃饮酣伸纸作大草,尤妙;小楷变率更(欧阳询)家数,世称工绝。〃
总之,道士们不仅创造了一种宗教,也创造了道教文化,其中涉及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当然也包含某些宗教性的内容。但它们仍是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了批判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认真研究有关道士的生平、著作是很有必要的。

老子 
老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相传著有《老子》,即《道德经》。他生活的时代,先秦时众说一致。《礼记》和先秦诸子书或称他〃老聃〃,或称他〃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语〃吾闻诸老聃〃云云,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汉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持存疑的态度时起,至今学术界对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兹不细述。至于籍贯也有异说。 
但汉代以后,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并在此地设其庙祀。
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仅有零星记述,其中如《庄子》记老子之死,前人以为寓言。比较可信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孔子至周问礼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后,孔子盛赞老子其人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衰,于是离去,至关(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大体上说,老子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弱为法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淳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不过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讲的〃道家〃实包括〃有法〃与〃无法〃两大派;
《汉书·艺文志》叙道家学说,也区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与〃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两种情况。前者指战国黄老学派,后者则为后人所说老庄道家。老子本反对法令,而申不害、慎到、韩非等皆学黄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术。庄子以放任的态度解说老子的思想,韩非则以权势的法家观点阐释、批评《道德经》,作有《解老》《喻老》篇。战国时代,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结合刑名法治观点而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陈平、张良、盖公、曹参、吴公、王生、黄子、张释之、司马谈等人皆治黄老术,统治者也奉行黄老清静因循之治。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专门解说老子思想的著作,见录于《汉书·艺文志》就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和刘向的《说老子》;
成帝时蜀隐士庄遵(即严君平)著有《老子指归》,京兆长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章句》。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它主要源于上古巫术神道和战国秦汉方仙道,但并非与老子毫无关系。道教以老子为祖师,这是因为:
第一,老子书中本有清静寡欲、养神致寿之理。这也是黄老之学的一大特征,故司马谈特别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后〃有以治天下〃。①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也说,要〃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这在阐发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书中有更明显的体现。庄遵进而指出:〃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②《史记》又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表明老子身行其修道致寿思想。即使相信《庄子》所言,非〃不知所终〃,据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考证,〃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盖已八九十岁〃,也是长寿者。这些都与道教贵生之旨相吻合。《老子》书中又有〃谷神不死〃等语,极易被作宗教化的解释: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较完备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规范,而巫术或神仙方术都缺乏这方面内容,只有老子既具本体论和宇宙论,又有慈善、谦退、俭约、清静、质朴、寡欲等等道德主张,可以作为道教据以成立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采用极富感染力的韵语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汉时就被视为〃经〃。其文句洗练、含蓄,便于作多种解释。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奥的、不可言说的〃道〃是无始无终的、绝对的大全,就给道教修炼提供了终极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体的或精神的永恒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并非始于道教,《庄子·天下》篇中尊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而《庄子》对真人的描写原带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托名黄帝。老子素与传说中的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威信极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两汉之交,老子也被仙化和宗教化。例如,《庄子·寓言》篇说〃老聃西游于秦〃,西汉末刘向把老子收入神仙传记,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③云云,实为后世〃化胡〃说张本。至东汉初,桓谭《新论·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谈养性,致寿数百岁〃这种夸张之说。
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又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④,将老子等同为先天地而生的神灵之〃道〃。与此几乎同时,谶纬书中有《老子谶》,表明已将老子视为宗教预言家。
就历史的连续性而言,道教乃顺应这种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趋势,故东汉早期道教概称〃黄老道〃。其时,崇尚神仙道术之人,均将老子当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谓老子〃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P(升)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创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为了跟儒家相抗争。例如,据信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贬斥儒家为〃大伪〃,〃其《五经》半入邪〃。又注〃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后贤。〃正如前辈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佛教初入中国,常自附于黄老神仙方术,当时社会上流传〃老子入夷狄为浮屠〃⑥之说,原非道士有意贬抑佛教。
但晋代以后佛教大盛,道教徒坚执〃老子化胡〃说,则是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法或经书多托言太上老君降授,对于老子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抱朴子内篇·杂应》继说:〃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无事不知也。〃《神仙传》《玄妙内篇》《高上老君内传》等并云老子从李母左腋而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经书、仙传不少,经书以《太上老君开天经》《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老子化胡经》等为代表;纪传中影响较大者有托名尹喜作的《高上老君内传》、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北宋贾善翔撰《犹龙传》、南宋谢守灏撰《混元圣纪》等。当然,老子虽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