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道教-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脑鲁醢嗽》鸾谑鼻琢倜怕ス劭葱蟹穑⒒ň蠢瘛O衷谀涎堑厍杂腥龌ò暌杂鸸蟮拿袼祝笔枪攀鄙⒒ɡ袼椎囊欧纭7鸾痰纳⒒ǎ嘤孟驶ǎ笠灿懈挠弥交ǖ摹
道教的〃散花〃,并不实地抛撒鲜花,只是诵唱。陆修静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有在巡行中咏唱的步虚词多首,如〃诸天散香华,倏然灵风起〃,〃灵风扇奇奇,清香散人衿〃,〃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陈我愿〃等。
〃每诵步虚一首讫,弟子唱'善散花',礼一拜〃。③在道教科仪中,散花多与瑶坛、云舆、五献等内容相联系,多为行进中的诵唱,间亦有立定念诵的。其词有五言、七言与词曲类三种,和步虚词相似。现存较著的散花词有宋真宗作五言散花词十首、七言散花词十首和宋徽宗作五言散花词十首等,均收于明《道藏》的《金箓斋三洞赞咏仪》中,其词多为赞咏仙都美景和瑶台奇葩。例如:宋真宗的〃天上春常在,花开不计时。瑶坛沾瑞露,芳气更蕃滋〃,〃昆丘绝顶有龟台,台上奇花四序开。不是群仙朝玉帝,何由散到世间来〃;宋徽宗的〃绛节徘徊引,天花散漫飞。高真无染著,片片不沾衣〃等等。也有祈愿天神赐福、降临醮坛的,例如:宋真宗的〃玉宇千门启,金炉百和然。芬芳盈法座,祗慄待群仙〃,〃洞中三十六天春,仙境由来异世人。采得名花何处去,将来宫馆奉高真〃,宋徽宗的〃圣境三千岁,仙花始一开。如何金箓会,并奉列真来。几席延飚驭,香灯建宝坛。丹心无何献,碎锦洒云端〃等等。④宋代道士吕太古的《道门通教必用集》收集了多种散花词,其中有较古的散花乐词:〃散花林,散香林。散香花,满道场。上真前供应,玉京山上朝真会(散花林),十仙齐奏步虚音,满道场,至真前供养。空同一声来月下,步虚三唱入云间。〃⑤明确将散花与步虚联系在一起,散花词只是以散花为特殊内容的步虚词。《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则称〃凡散花每两句为一首,上一句吟毕,继吟'散花礼'三字,方吟下一句,吟毕,继吟'满道场,圣真前供养'八字〃,⑥指出散花乐有领唱和伴唱的形式。另一题为《古散花乐》的都是七言诗句:〃元始传言齐受箓,道君开教尽皈依。小有洞中三秀草,玉京山上万年桃。五色云中呈綵凤,一炉香里见朱鬃。三真玉女持花节,一双童子棒金炉。五色彩云来覆地,九天真气绕香坛。九龙阙上集真圣,八仙台畔听清谣。三岛羽人朝象阙,九天仙子下瑶台。五色彩云随步起,六铢仙服著身来。三岛羽人来入座,十洲鸾鹤引冲天。太上散花陈我愿,扣钟鸣鼓会群仙。万朵莲灯开夜月,满坛香雾杂天花。〃⑦其词的内容犹似一首神话故事诗,一幅神仙行空彩画。
香港道教全真派科仪中有《散花科》,使散花这一仪式元独立为仪式体,但在演习中又常和《五方关灯科》相连。《散花科》是一种以赞颂香花,解除冤结、拔度亡灵的黄箓类科仪。举行仪式时,在一长桌上陈列香花灯水果等五供以及花盘、米盘和古钱九枚供高功法师行仪使用。法师和众职事自始至终坐于桌边诵唱经文。经文包含由《返魂香赞》《太乙赞》《四颂花》《万事休》《叹人生》《叹四季》《散奇花》《解冤结》等大段唱词组成,文词优美。例如:《四颂花》中有〃君不见,好年华,时来枝上好开花。可怜风雨经过后,处处游人叹落花〃之句;《万事休》中有〃劳心劳力为谁谋,父母妻儿转眼休。纵得脱青更换紫,也须白了少年头。一旦无常万事休〃;《叹人生》中有〃色相果然空,花残今又红。笑语梦魂中,叹人生不再逢〃;《叹四季》中有〃秋来篱菊绽金黄,风送花香月满廊。三径萧条谁送酒,教人宁不倍凄凉〃;《散奇花》中有〃散一朵,菊花新,愁眉不展对芳辰。扶蝶纷纷花下过,不见花前月下人〃,等等。《解冤结》是全仪的核心,称〃解结解结解冤结,惟愿亡灵罪消灭。今生前世有冤仇,随此经功尽断绝〃。⑧由于歌唱文字占据《散花科》的绝大部分,因此,全仪音乐性极强。香港道教演习该仪时,多采用广东地区民乐的古典名曲和民间小调,适合民众的欣赏情趣,因此,使散花科的思想内容更富有感染力。
注:
①⑤⑦《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06页,336页,3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大智度论》卷五十五
③④⑥《道藏》第9册853页,第5册768~770页,第7册9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⑧《中国人的宗教仪礼》(日文版)874页,福武书店,1983年

进表 
进表是斋醮中一种重要的科仪,无论是金箓、玉箓或者黄箓类斋仪中都必行此仪。道教认为,通过进表,可将书写信众祈愿的表文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醮坛,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进表科仪的程式是启坛、请圣和拜表。
启坛。法师和职事们全体入坛烧香,跪奏祝告。在各人各恭敬的一再启奏中,醮坛被幻化为瑶坛仙境,以分灯法点燃全坛灯烛,击金玉之声,敕水,洒净坛场。
请圣。奉安五方天神,请圣,降圣,法师于各天尊像前拈香,恭祝圣寿。
拜表。此系进表科仪的核心部分。高功法师和众职事奉请三师相助,降临坛场,高功默念熏表咒,行祭礼于司表仙官,以劳动仙官递送表文于天庭。然后封表,法师虚画符文于表上以示封缄。行〃送表〃,送表于焚炉之中,化行。同时高功法师步罡踏斗,以元神飞升天庭,默念表文,禀告上苍。
高功在踏表后,收敛元神,众法师和职事致谢众神,献供,上表结束,退堂。
中国古代宗教祭神用祝词,《周礼》称大宗伯祀大神,〃诏大号〃,贾公彦疏云〃诏大号者,谓大宗伯告大祝,出祝词也〃。①早期道教的进表类仪式比较简单。《三国志·张鲁传》引《典略》称:〃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②手书写有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当是早期道教的表文之类,而为病人请祷的则是已信道的〃祭酒〃。南北朝时期,道教流布日广,科仪由简趋繁,三官手书被淘汰,章表杂乱。南朝宋的陆修静《陆先生道门科略》称当时斋仪已能〃下千二百官〃,有章文〃万通〃,一些〃愚伪道士〃〃入靖启奏,不辩文句,是其所识,则洪声鼓响。闻于四邻,其所不解,则咳咤吟呀,抹略而过〃。③可见南朝道士在启奏表章时,已有鼓伴响并作大声朗读。北魏寇谦之在《老君音诵戒经》中言及〃章奏〃时称:〃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发叩头,谢写愆违罪过,令使皆尽,未有藏匿,求乞原赦。若过一事不尽,意不实,心不信,法章奏何解。师亦自别启事云:民某甲,求乞事及病者,亦道首过。若过尽者,师亦得好感应;若过不尽,师亦不得好感应。〃④可见北朝道士已有章奏之称,并将道士和信众的奏启区分开来,仪式渐趋繁复。
唐宋二代,道教科仪的制定规范和道士的音诵舞步都曾受到王朝的关怀,敷衍愈甚。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对于祈禳、消灾、祈嗣、延生,文昌注禄、祈求雨雪、安宅和谢罪等仪的拜章道场均有详列。以《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祈嗣拜章大醮仪》和《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为例,三仪分属金箓和黄箓两类,行仪目的不尽相同,但其结构大致都是:入坛,礼师、宣卫灵咒、鸣法鼓二十四通,发炉,请称方位,唱方、忏方、三礼、重称法位、宣誓、举十二愿、复炉、出堂颂和出户等等。三仪结构之不同处仅是散花、忏悔、三启和烧香等仪式元是否安排或安排程序相异。三仪的词章大多雷同,只是在〃请称法位〃和〃重称法位〃时,据行仪之不同目的而有不同内容之表奏上苍。
〃祈嗣〃仪中表奏的是:〃某德修罔觉,善积而彰始也,期庆嗣之克谐终也。冀斯男之永保,并结形于九气,同禀命于三元。生神唱奉而唱恭,司命敬诺而敬顺。悉考诞弥之月,大恢生化之功,调六气于洪钧,开八荒于寿域,庶获绵绵之庆,载严翼翼之心。〃⑤而〃文昌〃仪中表奏的是〃某自揆凡庸之质,均蒙化育之恩,业儒术以操修,冀科名之利达,蠲明诚意,敬设华坛〃,或〃某安居浊俗,业习儒冠。执古御今,以待熙朝之网罗;研精覃思,以应有司之科目。念得失之有命,知富贵之在天。求而弗获者,下愚夙障之缠惑,而必从者,至尊大慈之泽是〃。⑥这种同异之处反映了,道教科仪为了适应不同需要而日趋繁复,也为了方便道士们的学习和演习而日趋程式化、规范化以及简易化。南宋道士吕元素在《道门定制·序》中称:〃至简易者道而详备者礼。凡人之所以事天者,道也因事天而起至诚之心者,有礼存焉。此圣人垂世立教之本旨也。然于繁简之间,当有所折衷而不可过也。〃⑦同一进表科仪,由于师承系统不同以及使用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会有许多演习之不同。例如:台湾道教的拜表科仪中已经没有化坛、卷帘、瑶坛、分灯、金玉和敕水等仪式元的内容。据美国苏海涵编《庄林续道藏》的《登坛拜表科仪》,在启师、跪奏、三献以后,立刻进入降圣、烧香等仪式程序。但是上海的进表科仪和苏州的全表科仪则仍保留着原来的程式内容,只是在演习时略有差异。苏州全表的分灯沿用古法,坛前法师连续四段唱念,分别赞咏玉清圣境天尊、上清真境天尊、太清仙境天尊和流光法界天尊。同时,坛后一法师点起三支烛,三法师持烛吟诵,一一将坛场灯烛全部点燃,意为恭请神光分照四方。上海道教进表科仪中的分灯则是采用高功执火束虚晃和喝白,众职事持小火答白的形式,将启坛部分推向高潮。苏州和上海在进表科仪中的小区别,当是因为上海地区早就使用煤油灯或汽油灯,现今坛场普遍装有电灯。传统的烛光或油盏,无论数量增加多少,均无法与之匹敌。如果沿用古法,在上海,进表科仪无法体现神光普照的神学思想,也不能达到吸引信众、〃感动神灵〃的艺术效果。当然,不论各地的进表科仪有何变异,但就其框架结构而言,却是相同的,其中某些经句也是相同的,例如,各地〃进表〃科仪中都有焚表颂和祝香咒,其字句也是一致的。
注:
①《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63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三国志》第1册234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③④⑤⑥⑦《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77、479页,382页,167页,154、156页,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灯仪 
灯仪是道教斋醮中一种常见仪式,它以行仪的道士手持光辉朗明的〃灯〃为特征,以象征上照诸天,下照地狱。灯仪一般都在日落以后举行。现存《道藏》中的灯仪约有二十种,分属金箓和黄箓两类。例如:金箓类的《玉皇十七慈光灯仪》《上清十一曜灯仪》《三官灯仪》《南斗延寿灯仪》《北斗七元星灯仪》《北斗本命延寿灯仪》等,黄箓类的《黄箓九阳梵气灯仪》《黄箓九巵灯仪》《黄箓破狱灯仪》《黄箓五苦轮灯仪》等。宋代道士朱法满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引《金箓简文》称:〃燃灯威仪,功德至重,上照诸天,下明诸地,八方九夜,并见光明。侍灯之官,勤为用意,每令灯光,竟夕明真。〃①中国古代祭仪中有火祭的记载,《周礼》称〃凡祭祀,则祭祀〃,②爟即火。但是并无灯仪。据文献记载,大约秦汉时的帝王宫室中就已有〃青玉五枝灯〃、〃百华灯树〃和〃芳苡灯〃等。两晋南北朝时,灯开始进入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西晋傅玄有《灯铭》,北周庾信有《灯赋》,梁江淹也有《灯赋》,还分述大王之灯的华艳,庶人之灯的穷朴。东汉早期道教并无有关灯仪的记载,将灯引进斋醮坛场约在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述及醮坛执事就有〃侍灯〃之职,称其职能为〃景临西方,备办灯具,依法安置,光滔火燃,恒使明朗〃,并称如使〃灯火中灭,罚香一斤〃。③北周武帝宇文邕编集的《无上秘要》述及三皇斋等各种斋法时,各有醮坛设灯的记载,例如,三皇斋设坛方二丈四尺,四方各列九灯,共三十六枚;金箓斋法在四季燃灯时数量各有不同,少则三灯,多则一千二百灯;太真上、中、下元品燃灯也有不同,其中,上元斋法燃灯上极九十灯,中可六十灯,下可三十灯,中下元斋法燃灯数略少,另外还须在太岁、年命上二处燃灯,令昼夜恒,余灯则白日不须明,如逢天雨仅于斋堂燃太岁、本命二灯便足,余者可缺。盟真斋〃于家中庭,安一长灯,令高九尺,于一灯上燃九灯火,每令光明,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以使〃九幽之中,长徒饿鬼,责役死魂,身受光明,普见命根〃。④因此,灯在醮坛上的作用仅仅是照彻幽暗的作用。
同时,道士在斋仪中,除了燃灯、礼灯以外,也将燃灯同内修结合起来,认为燃灯能使神归于形,《无上秘要》引《洞真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经》称:〃子学神真之道,处虚宫之上、琼宫之内,不知明灯以自映通玄光于五脏之内,因得明矣,形体之神因得归也。子若能暮明灯于本命,朝明灯于行年,恒明灯于太岁上,三处愿念,即体澄气正,真光内照,万神朗清,元君奉法,施行三年,即致夜光,……行之九年,身体光明,彻视万里。〃⑤另外,也将燃灯同念诵和叩齿等仪式或方术结合起来,《无上秘要》引《洞真智慧大戒经》,有〃明灯颂〃五言、二十六句以及叩齿三通的提示,称〃徒燃灯而不知此诵,六天魔府不过人死命,八方诸天不遣玉童玉女,飞天神人不降于子矣。十方三界,不度兆仙名于东华南宫,不受子七祖父母化生之道〃。⑥约于唐末杜光庭时代,礼灯之法已经形成,杜光庭在《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九〃礼灯仪〃一节中,有注称,〃燃灯威仪〃,法师率众每夜旋绕灯下,依位咒祝。⑦在南宋时期,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