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赵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2月23日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赵林-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所以他老是忧心忡忡,老是在忧国忧民,所以这样呢,就使得中国传统社会里面儒家知识分子,他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实践活动中。那么这样呢,就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的繁荣昌盛,可以说相比起西方中世纪来说,我们中国文化,是非常辉煌的,非常繁盛的,同时它也不是有很强烈的,一种向前的追求的欲望。像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边说的,说“中国人他是随遇而安,得到一点快乐,他就享受一点快乐,他从来不像西方人那样,风驰电掣般地向前追逐。”中国人不像这样,他老是就是有一点就享受一点,所以这样也导致了中国文化固然在中世纪,在封建时代曾经繁盛,但是到了近代以后就开始衰弱,尤其是当西方迅速地发展的时候,我们就相形见绌了,而且是每况愈下。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说,儒家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既对中国封建文化的繁盛,起到了倾心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该为中国近代,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落伍,承担主要的责任。
  同样我们再回过头来,再看看西方文化,那么我们说,西方文化它恰恰相反,它走向另外一个维度。由于我们刚才说的,基督教这样的一种文化,导致了人们对现世采取一种鄙夷的态度,整个眼光都盯着天国,那么这样我们说,就导致了一种宗教迷狂。这个宗教迷狂以后,尤其是到中世纪以后,我们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因此我们说在早期,基督教当它作为一种受罗马帝国摧残和迫害的一种宗教的时候,那么我们说有些少数的圣徒,能够洁身自好,成为一种道德楷模,这个并不足为奇。但是当基督教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意识形态的时候,普遍的这个统治地位的宗教的时候,我们说,这个时候要求所有的人,都像早年那些修道士,那些圣徒们都做到洁身自好,不食人间烟火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说,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对吧。维克多。雨果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他说:“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人实际上就是在上帝的声音和魔鬼的声音之间一个撕扯的过程,罗丹有一幅雕塑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人从动物中间正在挣脱出来,那么这是对人最好的写照,我们人可以说有一半是动物性的,有一半是神性的,那么我们这个神性的东西把我们往上拽,动物性的东西把我们往下扯,那么人始终一生的过程就是在这个痛苦的撕扯过程中挣扎,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的现世人生,那么我们说,既然人是这样一种状况,我们人不可能做得像上帝,神那样地完全是超脱于物质、超脱于肉体。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基督教那种理想,固然玉洁冰清、崇高典雅,但是它不尽人情,所以如果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每个人都认为,只有我彻底抛弃现世世界,我的灵魂才能升上天堂。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都这样做,我们说这个世界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说由于基督教的理想过分地高尚,过分地纯洁,其结果就导致了,人们不可能完全达到,那么不可能达到怎么办,那么人实际上就在一种,我刚才说的,一种向上的力量和向下的力量,双重撕扯之下痛苦地挣扎。这种普遍的痛苦,最后导致了一种权宜之计,这种权宜之计是什么呢?就是普遍虚伪。所以在中世纪中后期后,我们就看到基督教世界,整个堕落、腐化、普遍虚伪,满嘴里边谈的都是崇高的理想,崇高典雅的理想,但实际上都是蝇蝇苟苟的一些勾当。那么这就是我们说,在薄伽丘的《十日谈》里边看到的一些现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中世纪晚期,可以说基督教,本来是按照理论上来说,它是上帝设在人间的一个梯阶,引导人们灵魂上天堂的一个梯阶,结果却成了一个向人们敞开的通向地狱的大门。天主教会成为最腐朽,最黑暗的场所。用彼得拉克,14世纪著名的文艺复兴的大师,彼得拉克的话来说,“基督教会成为全世界的臭水沟,所有的污秽,所有肮脏的东西,无不出于这个基督教会,罗马天主教”,所以这样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既然这种理想和现实,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分裂,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相互撕扯的一种绝望的境界。因此它就只有一个办法,那么就是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身,那么这种改变有两个途径,要不然就是抛弃了那些虚无缥渺的崇高理想,而实实在在地像一个人一样地追逐物质生活,打出罗马的一句口号叫,“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这也是彼得拉克当时的接过来的一面大旗。那么这样,这种倾向就导致了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还一个就是我们真诚地信仰,这个信仰不是虚假的,是真诚的,但是我们不必拘泥于那些外在的东西,是吧。应该享受人的基本的七情六欲,我们不应该漠视它,我们应该正视它。人毕竟是有血肉之躯的,不可能像上帝,不可能像神那样,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把纯正的理想和一种道德生活结合起来,那么这种倾向就导致了宗教改革。那么这个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构成了西方文化,从中世纪向近现代转换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枢纽。所以我们说,这就是我讲的第三个部分,也就是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问题,我想关于这部分说完了以后,我想待一会儿呢,我可能最后要讲一讲,关于中西文化的近现代化问题。下面,我想同学们要是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看法,可以提问。
  提问:我想问一下老师,就是您刚刚说中世纪西方,也是非常保守跟黑暗的,是吧。但是据我所知,西方那个现代化的历程,好像是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以后,一批这样流亡的希腊人带来了文艺复兴。那是否是说,西方的这种文艺复兴,包括西方那种,现代化历程的开始,也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呢。还有您刚刚讲到,就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内敛的,对吧,是一种内敛的过程。那我想请问您了,就是说,既然是这样一种内敛的过程,我们如何达到你所说的像西方那种超越性的现代化呢,这个是如何能够做到的呢?
  回答:我们不能说西方文艺复兴,完全是由于君士坦丁堡陷落,希腊逃亡者带来的一份厚重的礼物,不能这样说,因此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综合合力的结果,实际上但丁、彼得拉克,这些伟大的人文主义者都生活在1453年以前,都生活在13、14世纪,那时候君士坦丁堡还没陷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现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另一个方面,我们说对于西方的崛起来说,对于后来西方近代或者现代的文化崛起来说,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宗教改革起到的作用,要比文艺复兴更加重要。这个学理方面的东西,时间关系我们不讲了。我们只是从一个事实上来看,可以说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场16世纪的运动。当然文艺复兴,可以追溯到更早,15世纪。那么就是15、16世纪,这个被汤恩比称为叫世界历史上重要分水岭的这个时代,这个时期。在南部欧洲,发生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在北部欧洲发生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两者基本上是以阿尔卑斯山为界限,那么宗教改革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说归结为三点,一点是马丁路德教,这种宗教改革对天主教的,这种虚假形式的反抗,以及对天主教的那种道德堕落的愤慨,最后导致了一种注重自由精神的一种路德教,一种新教。这种宗教强调个人的精神自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与上帝交往,而不需要用教士,教阶制度,以及繁缛的教会仪式来作为中介。那么这样一种宗教,被马克思称为叫什么,是资产阶级的宗教,它比较便宜、比较廉洁,资产阶级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天天搞这些宗教仪式,每个人觉得自己内心,相信上帝就够了。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内在的坚定性,就可以与上帝直接交往,这是其一。第二在英国,宗教改革导致了安立甘教,安立甘教又叫英国国教会,圣公会。那么这个国教会或者圣公会,它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导致了英国的那种政治的民主化的潮流,那么导致了国王的权力,要高于上帝的权力,导致了世俗国家的发展,导致了民族国家的成长。而大家知道,民族国家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所以民族国家要发展,前提就是国王的权力必须高高地超越于教皇的权力,凯撒的权力,必须高于上帝的权力,这样民族国家才能发展。如果像中世纪,所有的国家都是在教皇的一统天下之下,那么我们说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这是第二点。第三个,新教的第三大主流教派,加尔文教在瑞士以及在北欧,以及后来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伦理精神。这一点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边做了充分地阐述。所以我们说,新教的这三大主流教派,对于西方的这种精神自由,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它打破了天主教一统天下的铁板一块的格局,使得宗教成为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与上帝沟通。这样我们可以说,宗教就完全变成个人的事情了,就没有必要由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推行宗教。所以这样我们说也导致了西方这种世俗生活,逐渐逐渐地开始受到人们重视,导致了一种相反的潮流,这是我们说西方。那么由于西方这样一系列的变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继而这三场思想变革就导致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政治领域里边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取代封建社会贵族、贵族的政权,然后第三个就导致了所谓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那么完成了这三个思想的,政治的和产业的三场革命以后,我们说到了18世纪下半叶,一个崭新的一个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崛起于西北部。然后接下来,就是它们开始如何在不断地扩张的过程中,在殖民化和西方化的过程中,如何把东方那些传统文明,一个一个从地图上加以抹煞的故事,这就是后来的事了。
  那么我们中国,当然就面对着我们中国文化,在这个时候就面临着这样从西方来的一种威胁,可以说我刚才讲了,中国文化在中世纪非常繁荣。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崛起,中国文化开始相形见绌,开始显得相对落后,那么其结果就使得中国人,进一步地深思、进一步地反思,最后得出结论,最根本的问题,中国根本的问题,既不是主要在于器物,也不是主要在于制度,而在于中国人的观念,在于国民性。所以首先要对国民性进行改革,所以这样一种反思,这样一种更深入认识就导致了我们中国历史上近代以来的最为蔚为壮观的一场运动,就是“五四运动”,以及继“五四运动”而来的“新文化运动”。那么“新文化运动”,可以说中国人已经开始认为,中国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各方面都不如人,不仅器物不如人、制度不如人,而且我们的精神也不如人。但是我们知道,正当我们中国的启蒙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由于中国殖民化程度在加深,所以一个方面,我们在接受西方的东西,一个方面我们发现,西方人继续在对我们进行殖民主义的侵略,所以这样民族性又开始升起。这样一个方面我们承认,西方的很多东西是比我们中国更优秀的。另一个方面我们中国人毕竟有一种自己做人的尊严,有中国的人格,有中国的国格。当然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我们可以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又重新发现,我们要想发达、要想强盛,必须广泛吸收、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是同时呢,我们也通过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的经验,我们又得出另外一个教训,就是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文化后头走,我们永远都只能是第二流跑龙套的角色。所以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固然不可夜郎自大,但是也不可妄自菲薄,这两种极端都是要避免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人经过长期的文化反思,经过我们近代以来的惨痛的经验教训,我们终于悟出一条道理。就是未来中国文化它的发展必须首先是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基本的精神资源,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一个根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广泛地吸收西方的各种先进的文化,吸收各种精华,然后在这样的一种自身的这种融合更新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跻身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所以我想,这就是我讲的最后一部分,谢谢大家。
  … 返回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